第2章 刘秀“柔道”治国

新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身为西汉宗室的刘秀经过多年战争终于成功的统一中国。由于他仍以“汉”为国号,并定都洛阳,所以史称“东汉”,刘秀也就是汉光武帝。

东汉建立之初,百业凋敝,从新莽政权末年开始的长达二十年的战乱,使得人口锐减,西汉末年的近6000万人口只剩下了2000万。刘秀并没有像推翻王莽的更始帝一样,在获取帝位后骄奢淫逸,而是励精图治。他提出了“柔道”治国的主张,运用柔和的德政,成功的将百姓从极端困苦之中解救出来,并使东汉的国力大幅提升。

当时百姓的人口在战争之后大幅减少,但地方上的官员数量却仍很多。由于官员不事农桑,需要农民供养,所以农民负担很重。鉴于这种情况,光武帝刘秀决定精简政府部门,淘汰多余人员,将人口土地不足的郡县合并,以减少政府的消耗。政令传达下去,一下子就将十个郡,四百多个县合并,减少了大量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官员贪腐横行导致民怨四起的情况,大力对吏治进行整顿。对于廉洁、贤能的人才予以官职,政绩优异者大加赏赐,而对于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官场的风气很快就得到了扭转。

从西汉后期开始,出于各种原因,许多破产的农民沦为奴婢,成为当时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王莽等人也曾试图解决奴婢问题,但由于施行不当,并未得到地主和奴婢任何一方的欢迎,甚至大量的奴婢参与到了反抗王莽的起义军之中。由于很多奴婢在起义军中很多立有军功,实际上已经获得解放,光武帝顺水推舟,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并多次直接下令释放奴婢,同时制定了禁止虐待奴婢的政策,使得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释放奴婢直接使得众多的下层劳动人民获得了自由。虽然刘秀释奴未能彻底,但也使得国家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人口,国家的收入大大增加。

为了使民众安心生产,使百姓能够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光武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废除了西汉末年的“什一税”制,将税率重新恢复到汉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制。他还在各地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而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尽量减少与其摩擦,使百姓免于战争之苦。当时曾有大臣建议趁匈奴分裂之际发兵攻打,被光武帝以“息民”的理由拒绝了。

东汉政权的建立,豪强地主贡献不小。然而由于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沦为奴隶,使得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减少,而且他们倚仗权势与不法官员进行勾结,隐瞒自己侵占的土地,让贫苦的农民承担本应随土地转让的赋税负担。这样残酷的剥削让农民难以承受,国家的税收因此陷入困难,同时为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光武帝下令推行“度田”,命令各地对耕地、户口、年龄就行全面核查。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很多的州郡官员却与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并未对他们实行真正度田,放任甚至帮助他们隐瞒土地和人口。而面对普通百姓之时,却将房屋道路等也纳入耕地范围,要求其纳税。由于官员的不法行为,导致了百姓的实际税赋反而增加,农民生活更加困难,许多地方开始爆发起义。光武帝刘秀在察觉出豪强地主和官吏的不法行为之后,决定采取镇压与安抚并举的措施。对于闹事的豪强地主,领头的人加以严惩,其余的迁往其他郡县,使他们不能与原来郡县相联系,严重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对于不法官员则一律加以严惩。当时的大司徒欧阳歙被检举出在上任之前庇护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光武帝立即将他逮捕入狱。即使当时他的众多门生和亲友都为他求情,光武帝也不为所动。后来光武帝又处死了在度田中贪污受贿的郡守、诸侯国相等十余人,来保证度田能够公平进行。度田最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光武帝十分重视教育,恢复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他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讲习诸经。为了表彰气节,他对王莽时期不肯出仕的官员和名士给予物质奖励,并表彰他们忠于汉室的气节。梁启超曾说“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正是光武帝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外,光武帝还提倡节俭,善于用人,终于使得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提高,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安定景象。人口从公元57年的2100万到公元105年已经增加到5300万,耕地数和国家的税收也不断增加。经过光武帝的“柔道”治国,终于实现了汉室的复兴,史称这段时间为“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