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规划:结合业务量的测算分析
- 张明辉
- 583字
- 2021-03-24 09:45:31
第2章
人力资源规划基础:排班方式
第2章至第5章分别介绍排班方式、工时测定、工序与岗位设置、人数统计口径,并把它们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员需求量(定编人数)的计算常与此有关。
以年计划工时作为分子,以每班的年计划工时作为分母,得到计算公式一,即
岗位定编人数=年计划工时/每班的年计划工时=(年计划产量×标准工时)/(每班8小时×每月上班天数×12个月)×修正系数
模拟计算:
(1)某公司某产品年计划产量1500万件,标准工时10秒/件,则年计划工时(分子)=1500×10000×10/3600=41667小时。
(2)每班8小时,四班三运转(做3休1),相当于每月上班22.5天(30×3/4),一年12个月,则每班的年计划工时(分母)=8×22.5×12=2160小时。
(3)岗位定编人数=41667/2160=19.3人,取20人。
从上述计算中可以看到:每班8小时,四班三运转(每月上班22.5天),一年12个月,就是排班方式,经过计算变成分母的每班年计划工时。而标准工时10秒/件可转换为0.0028小时/件=10/3600,与年计划产量结合后变成分子的年计划工时。另外,如果标准工时10秒/件是指所有的工序,则还要拆分到具体的工序,这20人也要拆分到具体的工序。如果标准工时10秒/件是指某个工序,则还要额外计算其他工序,20人只是某工序的定编人数。此外,计算得到的其他工序的定编人数加总后才是工厂的定编人数。生产岗位是在生产工序基础上设置的,可以是一道工序1个人,或一道工序几个人,或几道工序1个人。
以年计划产量作为分子,以每班的年计划产量作为分母,得到计算公式二,即
岗位定编人数=年计划产量/每班的年计划产量=年计划产量/(每班定额产量×每月上班天数×12个月)
怎么计算每班定额产量呢?根据标准工时10秒/件,可以倒算出0.1件/秒,则小时定额产量=0.1×3600=360件,每班定额产量=360×8=2880件/班。
模拟计算:岗位定编人数=1500×10000/(2880×22.5×12)=19.3人,取20人。
假设排班方式改变为:每班12小时,三班两运转(做2休1),相当于每月上班20天(30×2/3),则岗位定编人数=1500×10000/(2880×20×12)=21.7人,取22人。
因此,在预测岗位定编人数时,需要确定排班方式、工时、工序岗位,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
2.1 纸箱厂操作工的工序、工时、工资(直播视频内容分析)
2.1.1 直播内容抓取(纸箱操作工)
2016年7月某日早上五六点钟,在虎牙直播平台“大杂烩”频道的一个直播间,小主播正在用手机直播,房间在线人数只有13人。直播画面显示的是一个车间,有几台机器正在运转。小主播虽然在画面之外,但随着画面的切换和他的喃喃自语,可以推测他当时拿着手机在车间过道来回走动,呈现疲惫且无聊的状态。
一个新进来的水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直播间飘过一行弹幕。
水友的弹幕引起了小主播的关注,在大多数人还在睡觉的时间,有人来聊天总是不错的。小主播略带兴奋地感叹说:“啊,这么早还有人,你是通宵没睡,还是刚醒来的?我们这里是一个工厂车间,做纸箱的。”
水友说是刚醒来,就用手机看虎牙直播。水友对这名主播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就继续打听。
水友说:“那你是什么岗位?”
小主播说:“操作工,我负责看管一台机器。你看那边是我们的组长。”
顺着他的手指方向看过去,画面不远处确实有一位30多岁的男子坐在一台机器旁边。
水友说:“你这是上夜班?两班倒还是三班倒?”
小主播说:“两班倒。我们厂有白班和夜班。”
水友说:“那每班要上几个小时啊?”
小主播说:“白班是从早上8点钟到晚上8点钟,实际工作11个半小时;夜班是从晚上8点钟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实际工作11个小时。”
水友问:“一个月上几天班啊?”
小主播说:“30天,几乎没有休息日,很累的。”
水友说:“啊,要上30天啊?!那工资高不高?”
小主播说:“工资还好吧,月平均工资大概6500元。我们这里的技术员的工资还要高些,每月7500元。”
水友说:“对了,那你一个月能有多少产量?”
小主播说:“日产量大约6000只,一个月约18万只吧。”
正聊着,小主播抱怨道:“啊呀,又卡住了。”然后,他把手机放在边上,画面中出现了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去拉扯被机器卡住的纸板。过了一会儿,纸板被取出来,并且已经扭曲变形。小主播拿起一旁的手机,画面切换到车间靠墙的地方,有一大堆叠放不整齐的纸板,一块牌子上写着:不良品。小主播把刚才的废纸板叠放在那里,又回到机器旁边,一边看管,一边直播,与水友聊天。
水友说:“这个是不良品?你每个月的不良率是多少?”
小主播叹了口气说:“我8%左右吧。我们厂里规定的不良率为2%~8%。”
水友说:“哦,明白了。那你每天上夜班吗?”
小主播说:“嗯,我们是每个月轮换,这个月上夜班,下个月上白班。”
水友说:“你上班时间开直播,没人管你吗?”
小主播说:“没有关系,夜班又没什么人。”
水友了解相关情况后,在线将几个免费的虚拟礼物送给这个小主播,然后就走了。
小主播继续看管这台机器。时间是早上6点钟,还有2个小时到8点钟,那时,他就可以下夜班了,而接替他的工友则开始上白班。
2.1.2 工时和产量的关系
在现实中,这个网络主播在一个纸箱厂的车间工作,岗位是操作工,负责的工序是纸箱成型。纸箱成型是通过机器加工的,员工主要负责看管机器,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出现故障时负责维修。当然,该员工还要把作为原材料的纸板从某处搬到机器处(运料、投料),并把加工好的合格成品运送到指定处,不良品运送到另一指定处。
要明确工时和产量的关系,首先要看每天的工时和产量的情况。
白班工时11.5个小时,夜班工时11个小时。由于该厂实行白班和夜班按月轮换,假如7月份每天上夜班,8月份每天上白班。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比如产品型号、故障率等),8月份的日产量应该比7月份的日产量要高一些(白班工时比夜班工时多0.5小时)。因此,该员工所说的日产量6000只纸箱,应该对应折算的日工时,计算公式为日工时=(白班工时+夜班工时)/2,折算的日工时=(11.5+11)/2=11.25小时/日。
由此可以计算该纸箱操作工的小时产量、白班和夜班对应的日产量。计算公式为小时产量=日产量/日工时,白班日产量=小时产量×白班工时,夜班日产量=小时产量×夜班工时。
小时产量=6000/11.25=533.3只/小时;白班日产量=533.3×11.5=6133只/日;夜班日产量=533.3×11=5867只/日。纸箱操作工的日产量、小时产量,见表2.1。
表2.1 纸箱操作工的日产量、小时产量
该员工1小时可以产出合格纸箱约533只,533只/小时就是实际工时产量。假如该工厂规定熟练工1小时需要产出550只合格纸箱,那么550只/小时就是标准工时产量,也叫定额产量。
还有另外一种计算方法:用533只合格纸箱作为分母,用1小时换算成分钟或秒数作为分子,可以得到实际单位工时。计算公式为实际单位工时=1工时/实际小时产量,实际单位工时(秒)=60×60/533=6.8秒/只。而标准单位工时=1小时/定额产量= 60×60/550=6.5秒/只。纸箱操作工的单位工时,如表2.2所示。
表2.2 纸箱操作工的单位工时
以8小时为一班,每班产量的计算公式为每班产量=小时产量×8小时。该员工的实际每班产量=533.3×8=4266只/班,每班定额产量=550×8=4400只/班。纸箱操作工每班产量,见表2.3。
表2.3 纸箱操作工每班产量
而在8小时以外,白班会多做3.5小时,夜班会多做3小时,平均多做3.25小时。假如把多做的时间看作加班工时,则加班产量的计算公式为加班产量=小时产量×加班工时。
该员工的实际加班产量计算如下所述。
白班加班3.5小时的产量=533.3×3.5=1867只,夜班加班3小时的产量= 533.3×3=1600只,平均每班加班3.25小时的产量=533.3×3.25=1733只。
而该厂的标准加班产量计算,以550只/小时为定额工时产量,白班、夜班、每班平均的加班产量(只)分别为1925、1650、1788。纸箱操作工的加班产量,见表2.4。
表2.4 纸箱操作工的加班产量
上述加班产量核算,是以8小时为界划分。但实际上,工厂通常会以4400只/8小时作为每班定额产量,超过部分作为加班产量,至于超过部分是在8小时内完成还是在8小时外完成,厂方不做区分。按照这个思路,该员工的加班产量的计算公式变为每班加班产量=每班实际产量-每班定额产量。
该员工的实际每班加班产量(超额)计算:白班超额加班产量=6133-4400=1733只,夜班超额加班产量=5867-4400=1467只,平均每班超额加班产量=6000-4400=1600只。
而该厂的标准每班加班产量计算:白班、夜班、平均每班的超额加班产量(只)分别为1925、1650、1788。纸箱操作工每班加班产量(超额),见表2.5。
表2.5 纸箱操作工每班加班产量(超额)
2.1.3 工时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
上文讨论了该纸箱操作工的工时和产量的关系。这与本书研究的主题,即业务与人力资源规划,有什么关系呢?
假定该厂年产值2000万元,纸箱出厂价平均0.8元/只,则年产量=2000/0.8=2500万只。按照上述组织生产方式,该厂需要配置纸箱操作工的人数是多少?
这个问题就涉及定岗定编,由于岗位已经确定(纸箱操作工),实际上是要定编。定岗定编属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之一,但具体分析离不开与业务的结合。
这里要用到岗位定编的基本计算公式,即定编人数=年产量工时/年工时。其中,年产量工时=标准工时×年产量,年工时=每班工时×每月上班天数×12个月。
年产量工时=6.5×2500×10000/(60×60)=45139小时;
年定额工时=11.25×30×12=4050小时;
定编人数=45139/4050=11.1人,取11人或12人。
纸箱操作工的定编测算一,见表2.6。
表2.6 纸箱操作工的定编测算一
这是一种相当紧凑的用工方式,存在劳动用工的风险。如果严格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则定编人数就不止这个数了。
年工时=每班工时×每周5天×52周=8×5×52=2080小时;定编人数=年产量工时/年工时=45139/2080=21.7人,取22人。
纸箱操作工定编测算二,见表2.7。
表2.7 纸箱操作工定编测算二
注:每月上班天数=每周5天×每年52周/12个月=5×52/12=21.67天。
与测算二的定编人数22人相比,测算一的定编人数只需要11人左右,几乎减少了50%。什么因素造成纸箱操作工定编人数的差别呢?主要是组织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方式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纸箱成型这道工序主要是机器加工,1人看管1台机器;即使在这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全年工时安排不同,也会造成编制人数的差别。
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过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民企工作过的人会觉得,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不太容易实行。但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比如杭州有家中法合资的药厂、无锡有家中日合资的生物制剂公司、沈阳有家日资的蓄电池厂就曾实行过,全年工时约2080小时。
这里还要注意机器工时与人工工时的区别。在测算一的情况下,每台机器每天开机22.5小时,停机1.5小时;在测算二的情况下,每台机器每天开机8小时,停机16小时。因此,测算一需要5台机器,测算二需要22台机器。假定每台机器5万元,测算一比测算二在机器设备投入成本方面减少了5×(22-5)=85万元。
因此,纸箱厂在安排组织生产方式时,一般会考虑让机器24小时(或接近24小时)运转,以减少机器设备的投入成本、场地租金成本等。
另外,还可能存在各种中间形态的组织生产方式,比如:每月上班28天(1个月只休息2天)、每月上班26天(每周休息1天)、每月上班24天(单周工作5天,双周工作6天,俗称大小周)。
在两班倒(白天11.5小时、夜班11小时)的情况下,定编人数计算如下所述。
每月上班28天的定编人数=45139/3780=11.9人,取12人;
每月上班26天的定编人数=45139/3510=12.9人,取13人;
每月上班24天的定编人数=45139/3240=13.9人,取14人。
纸箱操作工的定编人数测算三(不同工时安排),见表2.8。
表2.8 纸箱操作工的定编人数测算三(不同工时安排)
两班倒的三种工时安排下,需要的机器台数为6台、7台(6.5台)、7台。
在不同的企业,组织生产方式的安排总是有所差别。比如,操作工与机器看管台数,可能是1人看管2台,也可能是1人看管3台;在近几年一些行业和地区出现了机器换人的情形,纸箱成型这道工序仍然存在,但不再有操作工这个岗位,而是由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人生产线完成。因此,定岗定编虽然有基本套路,但需要结合特定的组织生产方式进行具体测算,合理配置。
2.1.4 岗位定编修正系数的引入
上述关于纸箱操作工的定编人数测算是粗略的,不够精确,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不良率。该操作工说自己的不良率是8%,工厂规定的不良率是2%~8%。
因此,他说每月产量6000只,月工资6500元,他所说的6000只是指合格品的数量。为了确保交付6000只合格品,他每月实际要做6000/(1-8%)=6522只。引入不良率测算月产量,见表2.9。
表2.9 引入不良率测算月产量
在岗位定编人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中需要引入修正系数,即定编人数=年产量工时/年工时×不良率修正系数,其中不良率修正系数=1/(1-不良率)。
假定该厂纸箱操作工的平均不良率为5%,则不良率修正系数=1/(1-5%)= 1/0.95=1.05。
对测算一的定编人数进行修正,即定编修正人数=45139/4050×1.05=11.7人,仍取12人。
而测算二的定编修正人数=45139/2080×1.05=22.8人,取23人。
测算三的定编修正人数为12.6人,取13人;测算四的定编修正人数为13.5人,取14人;测算五的定编修正人数为14.7人,取15人,都比修正前各增加1人左右。纸箱操作工定编人数修正(不良率5%),见表2.10。
表2.10 纸箱操作工定编人数修正(不良率5%)
2.2 排班方式
在纸箱操作工案例中,要完成2500万的年产量,纸箱成型工序所需要的岗位编制人数取决于标准工时、年工时,并受不良率修正系数的调节,岗位编制人数为12~23人,差别较大。标准工时主要取决于机器的性能、操作工对机器的熟练程度等,而年工时则与排班方式有关。纸箱厂所实行的白班、夜班两班倒,就是其中一种排班方式。下文要讨论和说明更多的排班类型、排班方式以及对应的工时(月、年)。
2.2.1 一班制
一班制是指每天上班8小时,每周5天,也叫标准工时制。这种类型的排班方式相对简单,只有一个班次(白班),上下班时间可以是8:00—17:00(中午休息1小时),员工甲从周一至周五连续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周而复始。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5天),见表2.11。
表2.11 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5天)
这种排班方式的年工时为208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工时=每天8小时×每周5天×全年52周=8×5×52=2080小时/年。
一班制还有一种情况,每天上班8小时,每周6天,也叫综合计算工时制。企业需要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批备案,每月累计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超过部分按1.5倍核算加班工资。
这种类型的排班方式也相对简单,只有一个班次(白班),上下班时间可以是8:00—17:00(中午休息1小时),员工甲从周一至周六连续上班,周日休息;周而复始。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6天),见表2.12。
表2.12 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6天)
这种排班方式的年工时为2496小时。计算公式为年工时=每天8小时×每周6天×全年52周=8×6×52=2496小时/年。
一班制下,机器工时与人工工时是一样的。员工甲每天上班8小时,则这台机器运转的时间也是8小时;员工甲全年工时为2080小时,则这台机器运转的时间也是2080小时。
一班制对员工来说,作息时间规律,劳动强度小;对企业来说,机器每天只有1/3时间在运转,2/3时间处于停机状态,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产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经营成本偏高。
2.2.2 1.5班制
某中外合资的汽车公司在做2015年产能计划的月度分解安排时,提出不同的排班方式:1—9月份实行1.5班制,10月份实行两班制,11—12月份按照34台/小时的生产节拍排班。
1.5班的排班方式是怎样的呢?1.5班是指在每班8小时之外,加班4小时,也就是每天上班12小时。
1.5班的排班方式:每天1个白班+0.5个晚班,上下班时间可以是8:00—21:00(中午、下午各休息0.5小时),每天工作12小时,员工甲从周一至周五连续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周而复始。1.5班制(每天12小时,每周5天),见表2.13。
表2.13 1.5班制(每天12小时,每周5天)
这种排班方式的年工时为312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工时=每天12小时×每周5天×全年52周=12×5×52=3120小时/年,其中全年加班工时为1040小时,月平均加班工时为87小时。注意:劳动法规定每月加班36小时以内,因此这种安排是有风险的。如果严格按照每月加班36小时内的规定,则全年累计加班时间在432小时内。
有的企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利用全年工时,此时1.5班变成每天上班12小时,每周6天。此时的排班方式见表2.14。
表2.14 1.5班制(每天12小时,每周6天)
这种排班方式的年工时为3744小时。计算公式为年工时=每天12小时×每周6天×全年52周=12×6×52=3744小时/年,其中全年加班工时为1248小时,月平均加班工时为104小时。这种排班方式违反劳动法的程度更严重。
1.5班制下,机器工时与人工工时是一样的。员工甲每天上班12小时,则这台机器运转的时间也是12小时;员工甲全年工时为3120小时,则这台机器运转的时间也是3120小时。
1.5班制对员工来说,劳动强度大,但作息时间规律;对企业来说,机器每天有2/3时间在运转,1/3时间处于停机状态,机器设备的利用率高,产能得到较大的释放,经营成本较低。
2.2.3 两班制(两班两运转)
CM汽车物流公司H子公司在做2015年的产能计划分解安排时,提出不同的排班方式:1—5月份实行一班制,6—12月份实行两班制(倒班)。
两班制(倒班)与上述纸箱操作工的排班方式相似,也叫两班两运转。这种排班方式的特点:有两个班次(白班、夜班),上下班时间白班8:00—20:00(中午、下午各休息0.5小时);夜班20:00—次日8:00(下半夜休息1小时)。员工甲从周一至周五连续上白班,员工乙从周一至周五连续上夜班;周六、周日都休息。下个周期则轮换,员工乙连续上5天白班,员工甲连续上5天夜班,这就是倒班。倒班的目的是尽量避免员工由于长期上夜班导致生物钟紊乱、产生疲劳、工作质量下降、安全事故频发等。倒班轮换的周期可以是每周轮换或每月轮换。
两班制倒班(每天12小时,每周5天),见表2.15。
两班制倒班轮换(每天12小时,每周5天),见表2.16。
表2.15 两班制倒班(每天12小时,每周5天)
表2.16 两班制倒班轮换(每天12小时,每周5天)
这种排班方式的年工时为312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工时=每天12小时×每周5天×全年52周=12×5×52=3120小时/年。
两班制下,机器工时与人工工时有区别。员工甲、乙每天上班各12小时,但这台机器的运转时间是22小时;员工甲、乙全年工时各为3120小时,但这台机器的运转时间是5720小时,年机器工时=22×5×52=5720小时/年。
两班制对员工来说,作息时间周期性颠倒,劳动强度也大;对企业来说,机器每天运转22小时以上(开机率超过90%),停机状态在2小时以内(开机率10%以内),单日的机器设备利用率基本用足,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经营成本降低。
前述的纸箱操作工虽然也实行两班制倒班,排班方式参照表2.15、表2.16,但需要做改动:员工甲、乙需要每周连续上班7天,每月无休息或休息1天(有31天的当月)。
某员工的全年人工工时增加到405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人工工时=每班平均工时×每月上班天数×12个月=11.25×30×12=4050小时。
某台机器的年机器工时增加到810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机器工时=每日平均工时×每月上班天数×12个月=22.5×30×52=8100小时/年。
2.2.4 三班制(三班两运转)
企业还可以实行更复杂的排班形式,比如三班制,有时也叫三班倒。本节讨论一种叫三班两运转的排班方式。
在确保每台机器每天接近24小时运转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每台机器由2个人负责增加为3个人负责,每天有1人上白班、1人上夜班、1人休息,为公平起见,3个人按照一定规律排班,白班8:00—20:00(中午、下午各休息0.5小时),夜班20:00—次日8:00(下半夜休息1小时)。
三班两运转有两种排班方式:做2休1,做4休2。
1.做2休1的排班方式
假设1人看管1台机器的情况下,甲、乙、丙三个员工,每人做2天休1天,确保这台机器每天接近24小时开机运转。三班两运转(做2休1),见表2.17。
表2.17 三班两运转(做2休1)
从表2.17可以看到,员工甲连续上班2天(周一、周二),休息1天(周三);员工乙先做1天(周一),休息1天(周二),再做1天(周三);员工丙先休息1天(周一),再连续上班2天(周二、周三)。虽然每人在3天中都是工作2天休息1天,但不能体现做2休1的编排规律。
其实,换个角度去看:员工甲沿着一条斜线(从左上到右下)编排,周一上白班、周二上夜班、周三休息。员工丙也是按照这样的斜线编排,周二上白班、周三上夜班、周四休息。员工乙同样按照斜线编排,周三上白班、周四上夜班、周五休息。总体来看,他们都是第1天上白班、第2天上夜班、第3天休息。
按照这样的轮换顺序排班,叫正顺序倒班法,按3天循环。
2.做4休2的排班方式
正顺序倒班法,除了按3天循环,还可以按照3天的倍数循环,比如6天循环1次,这种排班方式就变成做4休2。三班两运转(做4休2),见表2.18。
表2.18 三班两运转(做4休2)
做4休2的排班方式:员工甲先上2天白班,再上2天夜班,然后休息2天。同理,员工丙先上2天白班,再上2天夜班,然后休息2天,按照表2.18中丙在周日、下周一休息(自行补充)。员工乙也这样编排,按照表2.18中乙在周日、下周一上夜班(自行补充)、下周二、周三休息(自行补充)。
因此,员工甲、乙、丙每周的作息安排按照这个次序循环,但每周对应的周一至周日的作息安排是不同的。
无论是做2休1,还是做4休2,在三班两运转的排班方式下,都按照每月30天计,员工甲、乙、丙每月都是上班20天、休息10天。
在这种排班方式下,每人的全年人工工时=每班12小时×每月上班20天×12个月= 12×20×12=2880小时。每台机器的全年机器工时=每天开机22小时×每月30天×12个月= 22×30×12=7920小时/年。
2.2.5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是把每天24小时划分为早班、中班、晚班,每班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中间休息0.5小时)。员工甲、乙、丙按照一定的规律排班。三班三运转有两种排班方式,即正顺序倒班法和逆顺序倒班法,连续上班6天后休息1天,因此称为做6休1。
1.三班三运转的正顺序倒班法
按照早班—中班—晚班的顺序上班,6天循环2次,第7天休息。比如员工甲周一上早班、周二上中班、周三上晚班;周四上早班、周五上中班、周六上晚班。员工乙周一上中班、周二上晚班;周三、周四、周五分别上早班、中班、晚班;周六上早班。员工丙周一上晚班;周二、周三、周四分别上早班、中班、晚班;周五、周六分别上早班、中班。周日,员工甲、乙、丙都休息1天。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正顺序倒班法),见表2.19。
表2.19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正顺序倒班法)
注意:正顺序倒班法有个不足,第一次早班—中班—晚班到第二次早班—中班—晚班之间,也就是晚班—早班要连续上班16小时。比如员工甲周三上晚班24:00—次日8:00,周四上早班8:00—16:00,要连续上班16小时。这样容易导致员工非常疲劳,生物钟紊乱。
2.三班三运转的逆顺序倒班法
三班三运转的逆顺序倒班法是按照早班—晚班—中班的次序排班。如员工甲周一上早班、周二上晚班、周三上中班;周四上早班、周五上晚班、周六上中班。员工乙、丙的排班方式与员工甲相似,然后他们都在周日集中休息1天。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逆顺序倒班法),见表2.20。
表2.20 三班制(三班三运转,逆顺序倒班法)
在正常情况下,员工一天上班8小时后有16小时可以休息。在按照逆顺序倒班法排班的情况下,晚班到中班之间、中班到早班之间,员工都只能休息8小时。比如员工甲周一上晚班24:00—次日8:00,周二要上中班16:00—24:00,这两班之间只休息8小时(8:00—16:00);周三上中班16:00—24:00,周四要上早班8:00—16:00,这两班之间也只休息8小时(24:00—次日8:00)。
因此,这种排班方式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期容易导致员工生物钟紊乱。
三班三运转的排班方式,是做6休1,相当于每月上班24天。某员工的年人工工时为2304小时,计算公式为年人工工时=每班8小时×每月上班24天×12个月= 8×24×12=2304小时。每台机器的年开机工时为648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机器工时=每日开机22.5小时×每月开机24天×12个月=22.5×24×12=6480小时。
2.2.6 四班制(四班三运转)
为了克服三班三运转的不足,使员工作息时间规律,有的企业采用四班制,即四班三运转和四班两运转。
四班三运转的排班方式是把每天划分为早班、中班、晚班三个班次,共有4人,每天3人上班,1人休息。排班方式有两种:做3休1、做6休2。
1.做3休1
这种排班方式是早班—中班—晚班—休息的循环。以员工甲为例,周一上早班、周二上中班、周三上晚班、周四休息;然后,周四、周五、周六同样上早班—中班—晚班,下周一休息。员工乙、丙、丁也采用类似的排班规则。四班制(四班三运转,做3休1),见表2.21。
表2.21 四班制(四班三运转,做3休1)
2.做6休2
这种排班方式是2天早班—2天中班—2天晚班—休息2天,因此称为6休2。比如员工甲周一、周二上早班;周三、周四上中班;周五、周六上晚班;周日、下周一休息。员工乙、丙、丁也采用类似的排班规则。四班制(四班三运转,做6休2),见表2.22。
表2.22 四班制(四班三运转,做6休2)
在四班三运转的排班方式下,某员工相当于每月上班22.5天,按照30天×3/4折算,年人工工时为216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人工工时=每班8小时×每月上班22.5天×12个月= 8×22.5×12=2160小时。年机器工时为810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机器工时=每日开机22.5小时×每月开机30天×12个月=22.5×30×12=8100小时。
2.2.7 四班制(四班两运转)
四班两运转的排班规则是每天分为白班、夜班两个班次,每班12小时;4人中的2人先上班1天,次日休息,因此称为做1休1。比如:周一,员工甲、乙上班(甲白班、乙夜班),员工丙、丁休息;周二,员工丙、丁上班(丙白班、丁夜班),员工甲、乙休息;周三,员工甲、乙上班,员工丙、丁休息,此时为了确保员工甲、乙上白班和夜班的次数相符,变成甲夜班、乙白班。四班制(四班两运转,做1休1),见表2.23。
表2.23 四班制(四班两运转,做1休1)
四班两运转的排班方式:某员工的每月上班天数相当于15天,按30天×1/2折算,年人工工时为216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人工工时=每班12小时×每月上班15天×12个月=12×15×12=2160小时。每台机器的年开机工时为7920小时,计算公式为年机器工时=每天开机22小时×每月开机30天×12个月=22×30×12=7920小时。
2.2.8 各种排班方式的工时比较
本节对上述各类排班方式的对应工时进行统计,含每班的休息时间。排班方式与年工时、年产量工时,见表2.24。
表2.24 排班方式与年工时、年产量工时
(1)年工时系数=年工时/2080。
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5天),人均的年工时为2080小时,年工时系数设为1.0。
四班三运转、四班两运转,人均的年工时都为2160小时,年工时系数为1.04。
一班制(每天8小时,每周6天)、三班三运转,人均的年工时为2496小时,年工时系数为1.2。
三班两运转,人均的年工时为2880小时,年工时系数为1.38。
1.5班制(每周5天)、两班制,人均的年工时为3120小时,年工时系数为1.5。
1.5班制(每周6天),人均的年工时为3744小时,年工时系数为1.8。
(2)年产量工时=年工时×对应人数,年产量工时系数=年产量工时/2080。
最低工时:一班制(每周5天),年产量工时为2080小时,系数为1.0。
一班制(每周6天),年产量工时为2496小时,系数为1.2。
1.5班制(每周5天),年产量工时为3120小时,系数为1.5。
1.5班制(每周6天),年产量工时为3744小时,系数为1.8。
两班制,年产量工时为3120小时,系数为3。
三班三运转,年产量工时为7488小时,系数为3.6。
最高工时:三班两运转、四班三运转、四班两运转,年产量工时为8640小时,系数为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