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家庭成就优秀孩子
- 牛琳
- 11403字
- 2021-03-23 23:53:52
第四章
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家教的一半
1.学会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在职场上,我们历来强调和注重作为领导、部属、公关人员等要把话说好,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而对孩子说话却不太重视、不太讲究。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说话还值得研究吗?孩子是父母生的,想说啥就说啥呗。可是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是过去的孩子了,话说好了,孩子会听你的;话说不好,可能就会与你对着干,不但影响亲子关系,有的还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发生严重问题。所以,学会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
(1)家长要充分认识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
目前,有这样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三大武器,核武器、网络和口才。可见,学会说话是何等的重要。
①有利于孩子正确说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孩子生下来时,因为不会说话,所以我们父母要教孩子说话。大一点时,就是孩子模仿大人说话。再后来,特别是上小学后,孩子的语言习惯都基本形成,以前大人教他的话,以及他模仿父母说的话,都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有的孩子脏话连篇,就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有名小学生,在学校经常爱说脏话。有次老师安排他打扫卫生,这个孩子脏话便脱口而出。于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刚离开,他又是脏话满口。后来老师家访,孩子父亲当着老师的面接连说了好几句脏话后才说都是我们教育不好,等等。老师这才明白,孩子的脏话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要受教育!要让孩子说正确的话、把话说好,首先父母要说正确的话,把话说好!
②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
话说不好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现在有的家庭亲子关系很僵,就是因为父母不会说话造成的。有的父母动不动就指责孩子、咒骂孩子、数落孩子、唠叨孩子等,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从而导致孩子不听话,和父母“唱反调”“唱对台戏”,甚至离家出走等。
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
“……说实在的,想出走的念头已有快半年了。这次出来我真的就不想再回家了,我不想再看见你们,不想再听到你们不停地唠叨、训斥和责骂,我真的无法再忍受那一切了,因为我感到就要崩溃了!
你们太过分了,在吃、穿、用方面,我承认你们对我挺好,可是你们也许从来就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告诉你们!我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可妈妈总拿我和别的孩子相比,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我不好。为此,我很苦恼,也很委屈,既然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为什么不生别人,而生我呢?我是你们自愿生下来的,可生下来又这样对我!如果你们对我的出走能够给予原谅,并能够真诚的反思你们过去对待我的态度和方式,真正把我当成有独立人格和人权的人,我就立刻回去。
一个既爱你们,又无法忍受你们的女儿”
看完这封信,我们当父母的有何感想呢?是女儿错了吗?要知道,她出走的念头已酝酿了半年之久啊!她舍不得走啊,她眷恋这个家呀!她也知道离家出走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父母不停地训斥和唠叨,才使她无奈地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条路。我们父母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③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说一些令孩子开心的话,孩子就心情愉快。如果不会说话,一句话会噎得孩子一整天不高兴,上课时还在想母亲说的话,弄得孩子心事重重,无心听课。心理学研究发现,有的成人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小时候的经历“埋下的祸根”。有位上小学的女孩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被母亲说成是“不正常的交往”,后来这个女孩长大了以后,一和异性交往就想起母亲的这句话,就怀疑与异性交往是不是真的很“不正常”,后来成了大龄青年,仍不敢找对象,从而影响她恋爱生活好几年。可以说,是母亲的一句话制造了女儿的心理问题。
④有利于孩子成功
父母一句话说好了,不但能赢得孩子的喜爱、尊敬和信任,还能赢得孩子健康的人格、成功的人生。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人生命运。
(2)家长要掌握好与孩子说话的原则
要想使说话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家长应该遵守一定的说话原则。
①尊重原则
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它包括尊重孩子的现状、人格、权利、隐私、意见、选择,等等,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关注和爱护。尊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条件。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要“无条件地尊重”人,对孩子更要这样。尊重孩子,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还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孩子来说,尊重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记,不偷听孩子的电话,尊重孩子的交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在中考和高考中要尊重孩子的志愿选择,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孩子的选择,就尊重了孩子的思想、兴趣,也尊重了孩子的潜能和未来发展。
②平等原则
把孩子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我们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话时,总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孩子解释、插话。错误地认为孩子辩解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不礼貌。所以,只要孩子一插话,有的父母就说:“老子说话你听着,没有你说话的权利!”。不管自己的话对与错、是与非,都一味地让孩子无条件地听从。这种说话的方式实际上是“家长制”的作风在今天的延续。这样培养的孩子只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只是一个“服从型”的人,毫无主见和思想,毫无创造性可言。同时,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心情非常压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长期下去,弄不好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在说话中坚持平等原则,就要做到:尊重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态度诚恳,不大声说话;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说话;不压制孩子,让孩子敢于说话。
③数量原则
就是说话要坚持少说、精说的原则,要说管用的话,废话少说或不说,切忌唠叨。同样的话重复三遍就是噪声。唠叨过多,孩子是很反感、很厌烦的。
我曾经在初三年级的一个班里(共32名同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父母唠叨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情况,98%的同学对父母的唠叨很厌烦。只有两个学生对父母的唠叨表示理解,认为父母毕竟是为自己好。
有位女孩在问卷中写下了这样一个等式:妈妈=300只麻雀。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说话太多,唠叨过多,往往容易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处理不当还会发生严重问题。一些孩子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就是因为父母唠叨过多造成的。
坚持数量原则,一是少说多听;二是说有效的话。
有人说: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说话,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闭嘴。有道理!
④一致原则
就是要求我们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对孩子说话时所发出的指令和要求要“保持高度一致”,对孩子说“一口话”,不能“各唱各的调”,出现“两种声音或多种声音”。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或投其所好。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助长恶习,偏爱对己有利的人,嫉恨对己不利的人,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正确认知的形成。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持一致的教育原则,努力做到:夫妻对孩子说话要一致;夫妻与老人对孩子说话要一致;言教与身教要一致。让孩子无“空子”可钻,切断孩子实现不合理要求的靠山和支持!我反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要全家一张脸。
⑤理性原则
理性原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则。理性原则要求我们父母说话时要“三思而后说”,全面考虑对孩子说话的时机、场合、利弊等因素,做到愤怒时不说气话,冒犯时不说粗话,受挫时不说胡话。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情绪化,对孩子的失误和错误喜欢发脾气,态度过分严厉,语言特别生硬,什么话都说,一点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还有的夫妻吵架了,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有的在单位受了领导批评,回家也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要知道,有时孩子是无辜的。北京市有一名学生,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品行不好,经常逃学、上网、撒谎,无可救药。但母亲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行,硬是用自己的母爱和热情唤回了孩子。每当孩子放学没有回家,妈妈就去网吧把孩子找回家吃饭,一次又一次,从没有批评过孩子,也从没有泄气过。她针对孩子的成绩情况,帮助孩子制定了一个“阶梯目标表”,每次考试叫孩子超过前一名,后来孩子竟从落后生跃升到了优秀生的行列,上了高中后成绩也很优秀,这就是理性教育带来的结果。
(3)家长要明确在对“谁”说话
就是要强化父母说话的“对象意识”。“对象意识”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才会顺畅,说话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主要搞清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父母是在对“小孩”说话,还是在对成人说话?当然父母是在对孩子说话,这是父母把话说好的一个前提条件。知道是在对“孩子”说话,我们也就知道该如何说话了。
第二个问题:“孩子”是什么?
在一次家庭教育研习会上,主讲人给与会人员出了一道题:孩子是什么?当时参加会议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一些老师和校长,其中教授、高级教师不乏其人,一共140多名。对这样一道题,很多人在纸上是这样写的:
孩子是一张白纸;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
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纽带;
孩子是家庭快乐的源泉;
……
这些说法不能说不对,但都没有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本质的认识。这也说明,我们很多父母都没有认真的、从本质上去思考“孩子到底是什么”的这个重大问题。所以,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父母都没有搞清“孩子是什么”,当然就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了。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父母们的儿童观、子女观问题,就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地位和子女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未成年子女,涉及子女的价值与权利、儿童的特质、生长与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
①孩子是人。首先孩子是“人”不是“物”。也就是说孩子不是物品。把孩子说成是一张白纸的父母,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了“物”,父母可以随便“涂抹”孩子的人生,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一件东西。所以,在对孩子说话时,可以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人,孩子就具有人的一切属性。他有人的思想、感情、情绪、态度、愿望、需要等。我们父母对孩子说话,只有把握了人的心理特点及思维形式,才能找到恰当的方式和语言对孩子说话,才能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②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不是大人,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父母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来对孩子说话。要用适合于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便于接受的姿势、说话的方式对孩子说话。成人之间说话,声音大一点不要紧,但对幼儿来说,就要注意了,弄不好会吓着孩子的。成人之间说一句否定的话,成人听了可能当时不太好受,过一会儿就好了。但对孩子说一句否定的话,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因为孩子的认知有限。父母是怎么说的,孩子就会怎么样理解。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行”,孩子就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从而在心理形成一个“结”,放弃努力,自然很难走向成功。
那么,到底未成年人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特好奇。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未知世界。比如,见到什么就问什么,喜欢摆弄拆卸玩具,这些都是好奇心强的表现。
二是爱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
三是喜活动。大多数孩子好动好玩。孩子正是在活动中,满足了他自身的需要,促进了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四是重权威。老师、父母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权威,所以,父母说的话对孩子很重要。
五是认知低。片面、偏激,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有个孩子成绩很差,厌学。我问他学习有什么困难吗?他说自己很笨。我又问谁说的,他说他爸爸说的。按照他的认知就是:我笨——学不懂——成绩差——被人瞧不起——上学没意思(厌学)。这就是一个初二学生、一个未成年人的思维逻辑。所以,父母说话一定得注意。
六是承受能力弱。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呵护比较多,自尊心强,经不住批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了解这些未成年人的特点,我们就不会随便干涉孩子、指责孩子了。
③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孩子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的独立。孩子从出生切断脐带后就与母亲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了。
二是人格的独立。孩子从出生以后,他的心理发展就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据科学研究表明,即使同卵双胞胎也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气质,有他自己的情感、情绪、性格、认识、需求、愿望、对事物的看法等,随着年龄渐长,他逐渐学会了思考、评估、判断和选择。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乐于用自己的方法试探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自主性、独立性较强,处处喜欢自作主张,喜欢自由自在地活动等,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责任心、自豪感。
所以,家长要时时尊重孩子,处处理解孩子,事事与孩子商量,对孩子说话不能以教育者、指导者自居,要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喜欢玩玩具,玩了拆开,拆后又装。对此,父母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是“败家子”!用指责、批评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就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就可能毁掉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孩子虽小,但也是人,有自尊,希望获得肯定和表扬,不喜欢被骂。经常被父母骂,会因为人格的伤害而记恨父母,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性格缺陷。等他长大了,对自尊与人格的过分敏感,很容易让他发怒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说话时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在批评孩子时不羞辱孩子的人格,要把人和事分开。
(4)家长要明白你该怎样说话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就好听、中听、让人爱听,有的人说出来就别扭、难听。表达不同,造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说话是有技巧的,家长对孩子说话也要注意讲究技巧。
①了解孩子的个性
了解孩子是说话的前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增强说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孩子愿听、真听。不了解孩子,你说话孩子就不容易接受,弄不好还会伤害孩子、误解孩子。
一是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孩子的脾气性格不同,家长说话的语气、态度、内容、表情等也应该有所不同。对好强的孩子,要适当地说一些刺激他进步的话;对性格柔弱的孩子,要避免说一些冷、硬的话;而对“吃软不吃硬”的孩子,要尽量说一些温和的、商量的话,容易取得效果;对固执己见的人,就不要针锋相对,而要循循善诱,逐步开导;对一些敢作敢为的孩子,尽量不要说威逼的话。针对不同脾气性格的孩子说不同的话,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是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爱好兴趣是孩子的兴奋点,只有从孩子的兴奋点入手,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家长不要一味地反对,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会不同。“米老鼠和唐老鸭”与“熊大、熊二”不在一个森林里,“鼹鼠的故事”也不在“疯狂的小鸟”的世界里。
三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真正动因。我们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做事情的真正动因,只要孩子做错了事情,便是批评和训斥,这样往往就容易误伤孩子。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一些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话,主要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做事的真实情况,冤枉、误解了孩子,所以,孩子才不买父母的账。很多孩子都说,只要父母说话有理有据,我们还是听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为我们好。
②抓住说话的时机
什么时机说什么话,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说话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情绪高涨时。抓住孩子心情愉快的时机说话,孩子一般就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也不计较父母的一时过错。在孩子高兴时说一点批评的话,孩子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情绪低落时。比如,考试失误时、受了委屈时、遭到批评时等。父母要给以适当关注、关心,分析原因,鼓舞士气,切忌指责、攀比。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静一静,然后等孩子情绪稳定时,再说一些宽慰的话,激励的话,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振作起来。
喜事临门时。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比赛获名次时、庆贺生日时、解决了难题时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好办事”。这时谈话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尊重。所以,这个时机说一些表扬的话、肯定的话比较好,切忌说扫兴的话。
重要事情时。在关乎孩子人生的重大问题上,家长要说话到位并要诠释清晰,不能让孩子感到“心寒”、绝望。在南京有一名高三学生,因高考填报志愿,学校要学生通知家长开会。爸爸出差不在家,孩子回家和妈妈说,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妈妈认为考不上大学。所以母亲说:“我没有时间”!孩子听了非常伤心。第二天开家长会时,孩子一看,同学的家长都来了,唯独自己的父母没有来。于是便认为父母太不关心自己了,下午放学回到家便自杀了。
有异性朋友时。有的家长,孩子一有异性朋友就怀疑是“早恋”,马上紧张起来了,又是盯梢,又是审问,又是偷听电话,查看微信或日记。本来是很正常的交往,弄得孩子很难堪,很多这样的事情都是父母“弄假成真”的。所以,当孩子有了异性朋友时,父母说话一定要慎而又慎,切忌下命令和主观臆断。
③注意说话的场合
说话的场合很重要,在不同的场合应对孩子说不同的话。
在自己家里。可以说批评的话,孩子容易接受些。
在孩子学校里。特别是当着老师、同学的面对孩子说话,不宜指责、贬低孩子。
在亲朋家里。不宜揭孩子的短处、弱处和痛处,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大众场合里。休闲娱乐时,父母尽量不对孩子说扫兴的话。
注意三点:
一是吃饭睡觉不说批评的话。吃饭睡觉时批评孩子容易影响孩子的睡眠和食欲。而我们有的家长却偏偏在吃饭睡觉时批评孩子,认为这时才有时间,大家才在一块儿。内容大多是孩子不努力呀,成绩不好啊,上课不专心啊,考试不及格啊,等等,弄得孩子很不愉快,有的孩子能勉强听一会儿,有的干脆不愿听,扔下饭碗“走人”,还有的就和父母吵起来,弄得一顿饭不欢而散。
二是他人面前不说贬损孩子的话。在他人面前说贬损孩子的话,危害很多,首先是伤孩子自尊;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难堪;有些家长没水平,说出的言语让他人笑话。人都有自尊心,孩子更是这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4岁以后,就有了羞耻感和自尊心。如果父母在别人面前随意批评孩子,等于在出孩子的“洋相”,丢孩子的“丑”,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时间一长,孩子的羞耻心就会淡化,产生逆反心理,做出与父母要求相对立的行为。
三是满足孩子需要时不说“交易”的话。爱是无私的。可我们有的家长却把爱变成了交换的筹码,为孩子做事都附加了“条件”。一个孩子说,我妈每次给我买书、买衣服时都说:“只要你学习成绩好,我什么都愿意给你买!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给你饭吃都是浪费”。
④摆正说话的身份
父母对孩子说话,以什么样的身份为好呢?
长者身份——使唤人。
领导身份——训导人。
老师身份——教育人
朋友身份——帮助人。
在以上的身份中,以朋友的身份对孩子说话比较好。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平等地和孩子说话,真正地把孩子当人看,孩子就会感受到尊重,亲子关系就会得到有效改善。
特别是孩子上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很多成长中的困惑,也将面临更多需要自己来亲自处理的事情。这就需要父母以朋友身份来帮助孩子,如果一味地训斥、指责,就有可能导致孩子逃避、撒谎、欺骗、逆反等问题。
比如,如何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这是困扰父母的一个敏感问题,一是担心出问题,二是担心影响学习。有位父亲在得知孩子早恋后,他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和儿子聊天,当话题转到恋爱问题时,父亲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对孩子说自己当初的感受:“恋爱问题困扰着许多男人,甚至伟人。以我过来人的经验,我当时陷在里面一个学期,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如果不是及时刹车,就有可能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在大学里遇见你妈妈这么好的人了。我的感受是,陷入的时间越短越明智。”父亲以朋友的身份说自己的事,说自己当初早恋的感受,给孩子以启发,而不是以成人的身份指责、批评孩子,使孩子很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较短时间里便走出了恋爱的困惑,感受到了特有的轻松。
⑤选好说话的姿势
在这里,我想请问家长朋友们:你是以什么姿势对自己的孩子说话?
我们很多家长与邻居、亲戚、朋友、同事的关系都处得很好,唯独与自己的孩子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外面说话比较注意,态度比较谦虚,姿势比较恰当。因为姿势不好,怕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回到家,“思想防线”就解除了,认为自己是老子,对象是孩子,往往是居高临下。这就无形中拉大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甚至引起子女的反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以下三种说话姿势:
一是俯视:站着说话。我们很多家长喜欢站着对孩子说话,有的家长说话还要求孩子看着自己,孩子仰望着听父母说话,很累。
二是平视:蹲(坐)着说话。和孩子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说话。
三是仰视:“跪着”说话。仰视着对孩子说话,也叫“跪着”对孩子说话。这个“跪着”不是身体的跪着,而是心灵的跪着。带有祈求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宝贝,我求求你了,多吃点吧!”
这三种姿势,那种姿势说话比较好呢?
一般来讲,父母蹲(坐)着、以平视的眼光对孩子说话比较好。
其优点是:一是孩子没有压力感、威逼感、强制感。孩子承受的比较轻。
二是孩子听话不累。不用总抬着头听父母说话,身体很舒服。
三是体现了人格的平等。蹲着、平视地与孩子说话交流,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
⑥丰富说话的表情
丰富的表情能够传达很多信息。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话语,比嘴巴讲得更复杂千万倍的语言。
表情为一个人说话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表情与语言的和谐搭配能使人的交流更加顺畅。否则,就会出现沟通障碍,影响亲子关系。
不良的表情有:
僵硬的表情。没有变化的表情让孩子觉得事情不重要,似乎觉得你对他说话是在应付。
愤怒的表情。孩子怕你,但不服你。
冷漠的表情。没有热情和爱心,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阳光。
最友好的表情就是微笑。微笑是世界上通用的、最好的语言!
微笑的益处:
一是使自己的面部肌肉经常保持松弛。
二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觉。
三是容易被人认可、接受。一个善于微笑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和认可,别人才容易、才愿意与你接近,与你沟通。商业服务行业提倡微笑服务,才能赢得人气,赢得效益;对孩子微笑,也能赢得孩子的认可。
四是给人安全感。
有微笑才有温暖。孩子最喜欢父母的微笑。有个孩子说:“我最喜欢妈妈笑的样子,她的笑让人觉得温暖、亲切,所以,我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正是微笑让这位孩子与母亲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的家长不会微笑,面对孩子经常一幅冷面孔,致使孩子有话不敢说、不愿说。
放松、愉快的表情,给人以亲切感,易于让人接近;反之,板着面孔,就会让孩子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不好的表情影响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作为父母,要经常学会微笑。在孩子起床时笑一笑,孩子放学回家时笑一笑,与孩子说话时笑一笑。让微笑成为你的习惯,让微笑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
⑦控制说话的声音
以下几种声音是令孩子恐惧的声音,也是需要控制的声音。
高尖的声音。用高八度的声音说话,大声吼叫、尖叫,有点像噪声。声调高了,给人的感觉是生气了、发怒了。
急促的声音。比如,快点快点!你来了没有?有强迫的味道,使得孩子很紧张,容易使孩子丢三落四。
沉重的声音。用很重的声音说话,容易使孩子受到惊吓。
快速的声音。说话声音特别快,孩子听不懂、听不清,不明白父母说的什么。
缓慢、适中的声音比较好。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急不缓、不重不轻、不卑不亢的声音。就是和领导说话的那种声音比较好,既要让孩子听清楚,又要让孩子乐于接受。
⑧善用说话的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柔和、热诚的目光,给人夸奖;埋怨、责怪的目光,使人不安;亲切、和蔼、信任、期待的目光,让正在努力的孩子受到鼓舞,让困难中的孩子看到希望、增加勇气和力量,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孩子,感到温暖,增加上进心。交谈时用目光注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尊重和在意。
⑨把握说话的口气。
说话的口气对说话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话,孩子愿意听、乐于接受,有的人说话孩子就不愿意接受或很难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说话口气不同而造成的。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不是靠声音高低来取胜的,而是靠口气的得体来取胜的。“有理”的话语再加上“有礼”的口气才会收到“通情达理”的效果。
一般口气可分为:
命令式口气:命令口气对孩子说话伤害极大。一是专横、霸道,听起来感觉不舒服。二是剥夺孩子的话语权,无法实现双向交流。这是单向的交流,只考虑自己,不顾忌别人。想想,谁能忍受一个人老是对自己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你给我这样、你给我那样”,我们成人不喜欢有这样一个人对自己说话,孩子也是这样。父母命令式的口气容易压抑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无法充分表达,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命令别人,不会与人协商、沟通。三是容易使孩子养成唯命是从的性格,缺乏创造性。
提醒式口气:也是单方面的说话。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有一次朋友聚会,一名10岁左右的孩子要出去玩,母亲不放心地说:“过马路要……”不等母亲说完,孩子厌烦地说:“不要闯红灯,不要乱跑”,一口气把母亲要说的话全说完了。时间长了,还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提醒,否则,就不会去做。
建议式口气:企图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建议式的口气用多了,便不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创造性。
用否定式口气、责骂式口气对孩子说话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家长尽量不要用这些口气与孩子说话。
协商式口气:使用协商式口气,双方是在平等地交流,孩子容易接受。凡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家庭,都使用协商式口气与孩子说话沟通。协商、协商、再协商是最好的说话口气。
⑩增强说话的魅力。一是说话要有亲和力。首先,要学会微笑。一个善于微笑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和认可,别人才容易、才愿意与你接近,与你沟通。面对孩子也要学会微笑。其次,要学会说笑话。笑话能给人带来好心情,笑话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笑话是密切亲子关系的润滑剂。二是说话要有吸引力。要使说话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使孩子愿意听,听而不烦,听有所获。
这就要求家长说话时要体现“四感”:
要说自己的话,体现个性感。父母说话要体现自己的特点,不人云亦云,不说领导式的话,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位母亲,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上过几天学,认字不多,可她很会用自己的话来教育孩子,她经常鼓励孩子说:“我书读得少,很多字都不认识,无法教你学习,很惭愧。现在,你能认这么多字,看这么多书,我真为你高兴!”正是这位母亲用自己的话激励着孩子不断进取,终于使孩子在十分艰苦的家庭条件下考上了大学。
要说新鲜的话,体现时代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孩子接受新鲜事物也特别快,如果我们家长不注意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熟悉新语言,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孩子说话就会因缺乏共同语言而出现沟通障碍,甚至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境地。“给你的话穿件时装”。经常学习和吸收一些新的语言,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增加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老话、旧话上,就无法和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交流也就很难进行下去。有“同流”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交心”。
要说需要的话,体现满足感。有需求才有愿望,有愿望才有满足。只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才愿意听你的话。孩子不需要,你说得再多也等于零。孩子心情不好时需要你说理解、安慰的话,做错了事需要你说原谅的话,遇到迷惑时需要你说指点的话,取得成绩时需要你说夸奖的话等,只有这样,孩子对你说才满意,内心才满足。
要说具体的话,体现实在感。现在的孩子最反感大话、套话、空话,最喜欢听最实在的话。特别是夸奖孩子时,要指出具体的内容,不能泛泛而夸。比如,对孩子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这句话就太模糊,不具体,孩子不知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而说“你今天能按时起床,做得很棒!”就更实际、更具体,更让孩子感到有动力。
三是说话要有威信力。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不但体现在家长的学识、能力上,也体现在说话要求的严格上。家长说话要算数,许下的诺言要兑现,制定的规则要严格执行,说一不二,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不搞下不为例。只有这样,家长的威信才能真正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