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中的“绳索”——维护孩子的自由空间
(1)给孩子自由
现在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多之又多,恨不得孩子是个全才,今天发表大作,明天上台演出,后天出国留学。由于父母的这些要求,使得孩子有学不完的东西,今天上作文补习班,明天上舞蹈艺术班,后天学英语等。结果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在父母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孩子的特长不仅得不到发展,也很难成为父母所希望的全能型人才,急功近利的教育,完全是拔苗助长,贻害无穷。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不要单纯地以分数来论孩子的短长。只要孩子心智发展全面,将来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给孩子私人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理智型的孩子需要高度隐私,如果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烦躁和焦虑,因为他们只有在自己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回顾一些事情,并获得在日常事物中体验不到的安定情绪。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呢?方法很多,“独角戏”就是其中之一。“独角戏”不仅能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帮助孩子学习专注身边的事物,更能帮助他们发掘自我和培养创意,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谓“独角戏”就是让孩子单独活动,给孩子自主权。
让孩子演好“独角戏”,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保持恰当的距离。在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时,父母不能紧紧地盯着孩子,这样孩子会感到很不自在;也不能干涉孩子玩,否则孩子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当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时,父母应该慢慢退出游戏,但不要让孩子觉察到。
②给孩子选择时间的权利。父母要留心选择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时间。一般来说,孩子吃饱了、休息好了,是“独自玩耍”的最佳时间。睡醒之后也是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大好时机,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玩15~30分钟。父母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时间安排,当孩子需要父母时,不要因为忙碌而把孩子安排在玩具堆中。
③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玩具。玩具是孩子独自玩耍的亲密伙伴,根据孩子的喜爱,可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玩具,让孩子有所选择。例如,软棉球、胶圈、小汽车、积木、盒子等,都是能训练孩子的好玩具。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就让孩子演好“独角戏”,当孩子进入学习时期,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就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全面发展。许多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不得不学各种各样的课程,这不仅让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还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很不利。有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做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事,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
为了使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家长要尽可能带孩子出去玩,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并且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所谓“秘密”,就是隐蔽起来不让外人知道的事。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秘密,当然孩子们也不例外,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假如一个人什么秘密也没有,那么这样的人也太平淡无奇了,就像是一片没有绿洲的荒漠。关键问题是孩子心中秘密的性质如何,作用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影响。
①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据存在的范围看,有学习中的秘密,也有生活中的秘密。比如,考试即将来临,有的孩子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在全班进入前几名,这个目标是给自己定下的,在没有实现之前,是不让别人知道的,这就是学习中的秘密;在班委会中,每个班委都在为本班做贡献,假如其中一位班委工作非常出色,那么其他班委心中就有一种紧迫感,暗暗给自己定下工作目标,计划如何开展班级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就是工作中的秘密;生活中的秘密可就复杂多了,比如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崇拜什么样的人物等。
②孩子心中的秘密,一般是相对的,具有针对性。有只让家长知道的,对老师和同学来说是秘密;有只让老师知道的,对家长和同学来说是秘密;有只让同学知道的,对家长和老师来说是秘密。或者出现更多的交叉情况。比如说,有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知识水平,怕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有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家庭自然结构。家庭自然结构对孩子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这里主要指不完整家庭,即由于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整家庭,尤其是离异或遗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③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据作用的正负效果来看,有所谓“好的秘密”也有所谓“坏的秘密”。前者指对孩子的成长有良好促进作用的,比如前面所提的学习中的秘密和工作中的秘密;后者指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的秘密,比如前面所提的家庭自然结构的秘密。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秘密划分为好或坏,关键看秘密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2)尊重孩子的隐私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父母提到孩子的隐私问题,都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小小的一个孩子,没什么隐私可言,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该存在丝毫秘密。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父母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这些父母的做法往往会遭到子女强烈反感和抗议,父母们有这种想法,完全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一个附庸品,而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人来平等看待。更有甚者,习惯于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当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去指责孩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这些父母的出发点并不坏,他们担心子女出事,有时也确实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子女。但是,那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想或不愿被人知道的事情,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也不例外。父母换个角度来考虑,假如孩子偷看了父母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信件或日记之类的东西,父母的感觉又怎样呢?因此,父母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看待,保持孩子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态,才会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孩子的秘密中有着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有对人生的困惑和对理想的追求,有着独立解决一些涉及人生遇到的问题,当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秘密时,其结果肯定是孩子对父母反感、不信任父母,一旦双方形成隔阂,彼此就难以沟通,父母就无法了解孩子。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隐私的问题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正确的态度。要知道孩子心中秘密的存在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家长应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如临大敌。要客观地分析这些秘密。有的秘密或许只能孩子自己一人知道,就让这一份秘密埋藏在孩子的心中,让它成为永恒。如果什么都想知道,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不知道。
②要注意引导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才能,允许自由选择,不必多加干涉。并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发展和发掘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神秘感,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家长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指导孩子正常地与人交往,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不是父母和子女间遮遮掩掩的交流,而应是热忱地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谈出一片新的天地,从而了解到孩子心中的秘密,并根据秘密的性质和作用,尽量帮助孩子减少心中不必要的秘密,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③长期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④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也得说清理由,取得孩子谅解。
⑤承诺为孩子保守秘密,一定要守信。
⑥需要揭秘时,应鼓励孩子自己揭,而不是父母做主包办。
正确对待孩子的交际——尊重和指导
交际,是人生的幸福。
——莎士比亚
一位家长中午回家,打开家门,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儿子见妈妈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两个同学站了起来,叫了声:“阿姨,您回来了!”这位家长一声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半天没出来。吓得孩子和两个小伙伴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回到家,没有吃晚饭。尽管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母亲这才后悔不迭。
美琪的好朋友小丽,经常到美琪家玩。可是,每次小丽走后,家里都会变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次,爸爸对美琪说:“千万不要向小丽学,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
听了爸爸的话,美琪非常不高兴,撅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聪明的父母,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应该帮助孩子交朋友。当孩子带着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就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朝孩子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等于不尊重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母亲对孩子伙伴的冷落,不仅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给自己留面子,而且使孩子感到对不起“小朋友”,甚至感到“无颜见伙伴”。父母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本人,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满足,也会得到小朋友、伙伴的认可和接纳。
孩子需要朋友,而且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的童年极为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
家长要知道,赏识和尊重孩子,就应该支持孩子的社会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有一位作家母亲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的孩子小的时候,小朋友们总是到家里来玩,尽管他们唧唧喳喳吵得她无法写作,她也一点儿不烦,而且宁愿停下来不写文章,也要让他们玩得开心。等孩子大一点儿的时候,她还常常留她的朋友在家里吃饭。去年暑假里,她的女儿约好了和另外三个朋友到省城的一个公园里去玩。为了保证她们的安全,也让其他孩子的父母放心,她便放下自己的写作,跟他们一起去了。她对她们说:“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只是给你们当当保镖和摄影师。”女儿后来跟她说:“我的朋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妈妈。”她笑着说:“是吗?能得到你的朋友们的表扬,我也很高兴啊。”
培养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尊重孩子,这也包括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能限制孩子结交朋友的自由。孩子能够正常、自由地与人结交,既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孩子汲取他人的长处,学到融入社会的技巧。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结交朋友的意愿,学会不带任何偏见不设置任何障碍地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更显得至关重要。
(1)告诉孩子必要的交往前提
当孩子怀着兴奋的心情,准备进入学校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择友的引导。父母要告诉孩子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因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所以父母除了讲道理之外,还应介绍一些名人交友的故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鲁迅和瞿秋白的交往等,让他认识到择友的重要,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还应欢迎他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3)赏识孩子朋友的优点
赏识孩子朋友的优点,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主动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
小强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的东西总乱扔一气,结果到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后来,他认识邻居家一个叫芊芊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小强的妈妈发现芊芊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也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妈妈问小强:“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吗?”“当然是啊!”小强回答妈妈。“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学习,你看芊芊多爱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你能做到吗?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会和你做好朋友喽。”后来,小强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自己的东西也收拾得整齐多了。
其实,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4)帮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近年,国际上经常举行“国际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会交往和培养“领袖素质”。青少年与同龄人交往,他如果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就会在同龄人团体中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不仅可以培养他与众不同的领袖素质,而且可以帮助他尽早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成为一个独立意识较强的优秀人才。当然,与人交往做朋友,就必然遇到不同家庭背景与个性各异的孩子,如果您的孩子能够在交往中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打交道,那真是一笔宝贵财富,将来他进入社会也能够左右逢源,不至于因不善交往而失去各种发展机遇。
(5)做好孩子交往的场外指导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将自己社会交往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与孩子讨论交朋友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朋友不够了解,可以向自己的孩子做些了解,也可以将孩子的朋友当做自己的朋友,亲自与他们接触,但目的不是“下逐客令”,而是给他们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引导。
但孩子的朋友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父母是不能包办代替的,也不应过分干预。
(6)当孩子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时
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措施。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怀着既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父母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说明孩子犯的错误,既有孩子自身的责任,也有父母疏于防范、关心不够的责任。在找到亲子两代心灵上的共鸣点以后,再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认识,进而再与他研究如何严加防范的具体措施。必要时,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7)向孩子的朋友敞开家门
不要因为怕小家伙们弄乱居室而把他们拒之门外。
(8)对孩子的朋友要热情欢迎、热情接待
(9)鼓励孩子结交志趣相投、品行良好的朋友
用保护和援助代替溺爱和代劳——放手和培养
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孩子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
——法国教育家卢梭
吃饭时间毛毛想吃点心,妈妈把点心放到他面前,正要一口一口地喂他。
毛毛嘟哝着小嘴说:“妈妈,我会自己吃的!”
“你会吃?不行!待会还不吃得满桌子,满身都是。”妈妈坚决反对。
“你自己吃得慢,等你吃完了,饭都凉了,吃到肚子里会不舒服的。”奶奶也这么说。
小雨的妈妈每次都陪着宝贝儿子去上游泳课。她要么把小雨带到女生更衣室去帮他换衣服,吓坏一些小女生,弄得小雨小脸红红不好意思。要么就是跑到男生更衣室去帮小雨换衣服,弄得男泳客人心惶惶,又不好意思叫骂。下了课也是一样,帮小雨洗头、洗澡、换衣服,旁人又要受到一阵骚扰。而上课的时候,小雨的妈妈更是一旁穷紧张,似乎恨不得从岸上跳下水池帮小雨抓住手脚,纠正其姿势。
相信很多年轻父母都曾如此感叹,这一代的孩子行为能力不及小时候的自己,每当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预期时,做父母的常会说:“我像你这个年纪时早就会……哪像你到现在都几岁了,还什么都不会。”
其实若父母们肯扪心自问,孩子会有今日差强人意的表现,是否也是做父母的自己疏于教导、宠出来的呢?很多孩子到了上学年纪,还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鞋,原因无他,因为父母觉得让孩子自己吃,会吃得到处是饭粒,会吃很久,所以做妈妈的基于要快又干净的标准,干脆喂一喂比较快。
不让孩子练习,又期待孩子自己吃得快又干净,这可能吗?
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面临着一个个“困境”,做父母的,出于疼爱、呵护孩子,不舍、不敢、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痛苦与挫折,一旦孩子被“困难”弄得手足无措,就亲自出马把一个个本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给解决掉。这不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和权利吗?
家长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完善的物质条件下,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可结果却往往与家长的心愿背道而驰:孩子并没有更加快乐,相反地,还在生活中碰到大大小小没完没了的问题,甚至和家长有了若隐若现的隔阂。如果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话,他会发现孩子的独立意向,3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来”的想法。这时候,过多的“爱”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
关爱孩子是必需的,但不能放任自己的感情,以关爱的名义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细节。孩子独立学习或玩耍时,不要从旁干涉,指手划脚;在孩子不接受自己关爱或反感时,要及时察觉,纠正做法,不能一味从孩子身上找问题,更不能在孩子表示反抗后发脾气,强迫接受自己的关怀。
切记:在娇惯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要么感到手足无措,在彷徨中失去生活的信心,永远“长不大”;要么就走上反抗社会、铤而走险的道路。
(1)多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利和选择权,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一位著名幼儿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从孩子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例如: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比如,在家里孩子的房间中,给孩子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区域内的东西摆放、活动进行都由孩子做主,让孩子在自己的区域中活动,成人可参与活动但少加干涉,给孩子一种小主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都是对孩子进行独立性行为训练的良好机会,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交给幼儿。在买衣服、玩具时,应让孩子参与选择(在不影响整体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采用孩子的选择),这样才能促进和激励孩子动手去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班上和家庭做一点小事,如帮老师取一样东西,帮父母到附近商店买小件日用品等,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2)利用游戏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张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游戏是幼儿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尊重幼儿对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家长不必急于出面干涉,尽可能让孩子在矛盾情景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纠纷,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两个小朋友为争一本书发生纠纷,各不相让,都要先看,一名幼儿说:“我先拿的这本书,你让我先看吧。”另一名幼儿说:“我也想看这本书,你要先看,我就没有看的了。”你会想到他们下一步如何处理吗?
他们争执了一会儿,有一名幼儿说:“咱俩一起看吧,我讲给你听。”另一名幼儿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幼儿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出很多。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于幼儿来说,即是能力的培养,又是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在一次“认识空气”的科学活动中,一个孩子问老师,玻璃瓶里有空气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玻璃瓶放进水盆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个小泡从玻璃瓶中冒出,便纷纷说:“有气泡,有气泡。”这样,他们自己得到了答案,显得非常兴奋。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不要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立即代劳,而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还有的成人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刻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
(5)父母应注意自身个性素质的提高,给幼儿提供正确的仿效楷模
儿童的模仿学习大多来源于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孩子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应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家长个性中不利于孩子独立品质形成的因素,如遇事缺乏自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等,应注意努力克服。
(6)重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对儿童进行独立性培养不能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的和谐性、统一性。儿童的某些品质,例如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等,是和独立性的形成相关联、相渗透的,是形成独立性品质的良好心理背景。所以把独立性格的培养与其他个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可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孤立地进行独立品质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疼孩子,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创造生活,享受成长的乐趣。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你就需要为他提供独立做事的条件,改掉自己什么都插手的毛病。看看以下句子,敬请对照检查,是否是你经常犯的通病?
“如果你需要什么,就来找我,我在这儿等你。”(保护)
“我会有办法的,宝贝。”(援助)
“我会让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会的,放心吧。”(溺爱)
“你累了,宝贝,去睡会儿吧,我给你做。”(代劳)
想一想你必须杜绝这些行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自己,这些行为将无法开发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明白,与其每次都为孩子服务,不如做个“懒妈妈”,向孩子传授自我服务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
训练孩子自我服务时,“懒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先让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可以慢慢练习,不过要天天学,天天练,不仅孩子需要有耐心,妈妈更需要有耐心。
在“懒妈妈”的示范下,孩子会渐渐掌握自我服务的方法,从此,孩子就会自愿地去做这些事情,而不需要妈妈每次都帮忙。
要知道,孩子生来并不是要人照顾的,他们的依赖性多半与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选择的机会就少了,做决定的机会当然更少,就会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孩子没有了依靠,就会自己开始动手做了。总之,只要家长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孩子会比家长们想象得更独立、更成熟。
从外表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适度打扮更有益
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与此同时,各种时尚潮流的冲击也正逐渐向中学生蔓延,尤其是一些“奇装异服”也已经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家长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孩子们“奇装异服”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打从女儿开始上初中起,陈女士就发觉女儿有些变了,变得特别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平时没事在家,女儿总拿面小镜子左看右看,总也看不够。每天早上上学,女儿不管时间多仓促,总要在镜子前摆弄自己的发型,打上很多的摩丝,有时还因此上课迟到。而最明显的变化是,女儿开始对妈妈买的衣服挑剔起来,这件不好看,那件太老土,逼着陈女士陪她上街买衣服。
发型永远是女儿的烦心事。由于学校规定,女生留长发的一定要绑好,刘海不能过眉,鬓角不能留发,而女儿总是想方设法在鬓角垂下几缕头发,说是显得比较清纯。
前阵子,头发很多的女儿嚷着要去把头发拉直,说是绑起来比较好看,但陈女士一直没有答应,可在女儿的再三哭闹下,陈女士无奈同意了。头发拉直后,女儿还特地剪了个发型,刘海整齐划一刚过眉,看起来像个清纯的日本女生。
陈女士有些担心,女儿这么在乎自己的打扮,会不会影响到学习?打扮得太漂亮,是不是无形中会造成女儿早恋?
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态度。
(1)家长:不赞成孩子奇装异服
对于孩子变得爱打扮这一变化,很多家长都有所察觉。
家长认为,孩子很在意自己的打扮是好事。只要是健康活泼的打扮,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是,打扮要有个度,学生要有个学生样,不赞成孩子留怪异发型,穿怪异服装。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但他并没发觉女儿变得很爱打扮。他认为,孩子爱打扮,可能跟家教有关系,如果父母都很朴素,不追求名牌,孩子应该也不会刻意去追求穿着。一些家庭由于家里条件好,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买名牌服装,陈先生认为这种做法不好,学生穿着打扮还是要朴素点。
(2)学校:学生应该有“学生样”
校方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为了吸引异性,学生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学生能中规中矩,表现在服装要统一,发型基本统一,如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如留长发要绑好,学生不能染发、烫发等,这样比较好管理。
校服不好好穿,拉链故意不拉上;里面的衣服故意放得很长,盖过外面的校服,总想与别人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作为校方,我们不提倡孩子花太多的精力在打扮上。
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老师们在工作中发现,搞怪异发型和服装的学生不在少数。为此,他们曾针对校服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不太喜欢校服,认为自己受约束,体现不了个性。
老师们还认为,中学生虽然已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但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的判断能力比较低,如果把心思都花在打扮上,势必影响到学习。他认为在穿着上,学生还是学生,跟社会青年应该有所区别,不要刻意去染发烫发。再者,现在的学生喜欢穿名牌,一双鞋子,大几百,远超出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学生应该尽量朴实点,言谈举止符合一个中学生的身份。
(3)学生:打扮得好看点没什么
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他觉得什么美,打扮一下自己是无可厚非的。某同学说,在衣着打扮上,学校管得很严,统一穿校服,连发型也规定得死死的,而且老师每天都会查,如果谁的发型太怪异,还会把名字张贴出来。因此很多学生就从里面搭配的衣服、鞋子和书包上做文章,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该同学还说,她一向穿着朴素,可看到别人穿得好看,她也觉得有点羡慕。她们班有几个女同学,大冬天只穿两件衣服,外面是校服,里面是一件薄薄的花边衬衫或是黑色低领的秋衣,大家都觉得好看。一些男生,则比较耍酷,故意把裤子穿得低低的,然后摆几个了不起的姿势,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位同学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心声。采访中,初二的陈同学说,只要不耽误学习,把自己打扮得好看点没什么。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女同学打扮得漂亮点,男同学就议论得多点,毕竟大家都喜欢美的东西。
陈同学还说,他前段时间留了刘海,可是在老师的劝说下剪了,有点伤心。“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个性的东西,跟大家都留一样的寸头,真是没意思。”
孩子们追求“奇装异服”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美。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服装的时候,心理、生理渐趋成熟的孩子们也不甘寂寞。他们开始追逐成年人的装饰打扮,喜欢刻意地追随潮流,有的甚至追求“奇装异服”。一方面,他们很想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加入到社会流行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衣着服饰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从而使自己在同学们眼里的地位提高,满足自己的爱美心态。
第二,从名。
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存在一种从名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社会成功人士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当他们崇拜的偶像人物穿什么的时候,他们也要穿什么。于是,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孩子穿着某球星队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奇装异服”。
第三,攀比。
在一些孩子中普遍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着新潮就是潇洒,穿着潇洒就比别人高一等。他们对潇洒的理解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未能从实质上看问题。有些孩子在看到别人穿品牌时尚衣服就眼红,就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各种社会上流行的服饰,他们根本不管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的是在人面前吐气扬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第四,追新。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可以真正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衣服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有些中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服饰的阶段。
第五,求“异”。
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的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尤其有的孩子在穿着上更是“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
那孩子们的不良衣着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处于中学,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如果过多盲目追随潮流,就会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带来诸多危害。
一是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
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有的甚至会因此耽误学业。从学生穿“奇装异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哗众取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自己的衣服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流行当中。这样一个浮躁的心态又如何能够搞好学习呢?把时间、精力用在不应该的地方,上课走神,学习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二是额外开支,加重家庭负担。
中学生是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衣食住行完全依赖于父母。有些中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吵着闹着向父母要钱购买自己所钟爱的“时尚衣服”,增加父母的额外经济负担。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祟。
三是顾外失内,道德滑坡。
培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形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不顾硬缠父母,或是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更有甚者,由于经济不支却又盲目赶时髦,于是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四是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中学生阶段刚好是一个人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有些特长、特宽的长裤,无领、无袖的短衫等奇装异服,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溅伤等事故。
专家建议:适度打扮有益心理健康,我们应该从外表感受孩子内心世界。
国家首届心理咨询师刘平超认为,爱打扮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爱打扮,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人都是靠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穿得漂亮,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有的爱美心态,孩子也不例外。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愈发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引起关注的方法很多,如学习成绩、特长,再就是个人的外在形象,表现在外貌和服饰上。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由于成绩好,他有一种成就感,他就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而另一些孩子为了抓住别人的眼球,他们就非常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
孩子爱打扮,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适度的打扮,给人漂亮、大方、舒适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很有好处。“人从衣冠”,穿什么衣服会影响人的心情,比如你穿得很漂亮,你就很自信;穿得很邋遢,就很自卑。特别是孩子,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成熟,漂亮大方的服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
最后,从服装上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状态,如果是不修边幅,可能是对生活没有热情;如果很怪异,可能是这个孩子缺乏关注,被忽略,希望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如一个学生他成绩不好,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发型上做文章,吸引眼球。
刘平超老师建议,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家长应本着适度的原则,关注孩子的状态。比如说,孩子太不注重穿着打扮,一心一意在学习上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是孩子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和快乐感不强,在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孩子打扮过于怪异,做家长的应多从孩子的外在形象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味地否定他。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打扮怪异是希望引起关注,这说明他内心有所缺失,有所需要,家长应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穿着怪异的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叛逆的同时也在创新,他们对社会流行脉搏把握得很紧。孩子追求名牌鞋和包,这是因为孩子需要增加自己的价值感,生活当中需要被人承认。
我们的教育,普遍对孩子缺失肯定,孩子得到的否定和负性的东西太多,如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你考试成绩怎么那么差”,他们缺乏价值感,所以他们需要包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
孩子爱打扮、喜欢怪异装扮并不是完全没有原因,我们对孩子应多加引导。由于学习压力很重,孩子缺乏特长的培养、缺乏释放的空间;由于限制过严,孩子缺乏表达展示自己的空间,我们应多给孩子展示自己价值的舞台。
引导孩子着装不“越位”的对策: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均不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
第一,统一着装,规范学生着装行为。
统一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他不再仅仅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一个集体的形象,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执行好“学生行为规范”,只能给学校争光,绝不能为学校抹黑。这样,就增强了责任感,能促进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上以“朴素大方、价廉、实惠”为特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感到平等协调,可以防止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有利于抑制学生着装上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第二,率先垂范,班主任要树好榜样。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很多学生把班主任当做自己崇拜的对象,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在学生中产生恶劣影响。你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你自己的打扮是否符合一个教师的身份;班主任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班主任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势必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每一个班主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第三,沟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穿着应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在公共场所切不可奇装异服,标新立异。但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应该抹杀学生的个性穿着。我们要多和学生沟通,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装扮,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后让他们自己主动想改变。要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同等的光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追求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第四,潜移默化,家长要细心引导。
学生的衣着行为也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家长自己就追新求异,平时的言行也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服饰观、审美观。一个人的穿着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太容易改变,可以说,家庭的影响力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所以就孩子的衣着习惯而言,我们的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培养。
总之,中学生的衣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份,选择那些整洁、得体、协调和舒服的衣服,切不可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