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爱发脾气——只是情绪冲动
我女儿今年9岁,原来脾气不错,也很听话。可近年来,她动不动就与我顶嘴,有时比我还凶。叫她把自己的书桌、床铺收拾一下,她却不耐烦地说:“烦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说:“电视不要看得太多,功课要做好。”她却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该怎么做。”然后,依旧我行我素。总之,她感觉很烦,我们也很恼,真不知道我现在该怎么办。
情绪冲动、自控力差,严格地说是指因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现象。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未加考虑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课上会影响老师上课,课间又会与同学发生争吵、产生冲突。尽管事后与他们分析,他们会表示后悔,但他们在事前很少考虑后果,遇事全凭一时冲动。
这种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因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例如当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严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处在这种状态下时,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反应,所以在行为上容易引起激愤,又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第二,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是不稳定的,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别儿童从小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或是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往往会跟父母纠缠一段时间。很多父母为避免麻烦,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这样只会间接鼓励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时父母一味迁就、忍让并不可取。
面对好冲动、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
(1)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是出于孩子年龄小致使感情有冲动性、易变性的特点,家长不必担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会逐步改善。此时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树立是非观念,使他们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违反社会要求的个人愿望,使自己的情感服从于社会要求,并且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
如果有些孩子是属于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而产生的冲动,家长可教给孩子一些克制情绪的方法,预防冲动的发生。如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或强迫自己“考虑一下后果”,这样做可以使情感状态达不到爆发的程度。应该说,冲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因此家长可鼓励孩子陶冶情操,做一个讲道德讲文明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引起冲动办坏了事或搞坏了东西,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而要耐心地引导,讲清把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们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如果孩子是因为被娇生惯养导致的暴躁、容易冲动,家长应进行反思,变无原则的溺爱为有理智的严爱,在生活中做到既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又能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进行耐心说服,坚决制止,不一味迁就。此外在家庭中还要营造一种温暖、和谐、文明的环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2)在掌握孩子情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孩子的冲动行为
自然消退法:如孩子与伙伴吵架时,家长可以暂时不予理睬,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有时也会主动地和好如初。
冷处理法:如有的孩子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长一时难以说服孩子,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实施适合的教育。
转移注意力法:如两个孩子因争一个玩具而哭时,家长可用另一种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他们立即会破涕为笑。
(3)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权利
孩子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康的标志。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的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和损坏物品。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因,而不要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情绪易冲动,经常给别人或自己造成麻烦,他们常常打架、争吵、自以为是。大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孩子不成熟或道德发展不良的表现,而事实上,冲动除了个人因素外,还与家庭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所以要改善孩子的行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在爱中还要有要求,使孩子懂得为所欲为的做法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同时家长要有修养,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遇事时不要太冲动,要好好商量,坚持正面教育,改变那种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你的行为中学会如何待人处事,要时刻掌握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小伙伴交往,学会用冷静、谦虚的态度去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矛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理智而冷静的人格特征。
总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孩子自制力逐步发展,他们的冲动行为是会相对减少的。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颗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颗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好像这些钉子洞一样,永远都无法平复。”
一个聪明的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只会一味地急躁,不会停下来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甚至还责怪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培根曾经说过:“容易激怒是一种卑贱的行为,受它摆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那么该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受到无法避免的痛苦打击或者挫折时,长期沉浸在痛苦之中,既于事无补,不能解决问题,又影响自己的学习,损害健康。所以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尽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转移到最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实的活动上去。
(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对事情作出新的解释,以跳出原有的框子,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
(3)“化悲痛为力量”
把负面情绪引到积极的、有益的方向,使之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良好平静的自我心态,就是主宰自我的一个基础。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培养理性地思考和判断能力,是他们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想光荣地、和平地度过他的一生,他绝对有必要学会自我克制。
为什么他爱说谎——有时也会软弱
我的女儿今年4岁。有一次我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她肚子疼,到了幼儿园,我就对老师讲,室外活动暂时不让她参加了。不料,过了几天,我去接她时,老师对我说:“你家孩子会自己‘请假’了。”原来她自己跟老师说肚子又疼了,不想参加室外活动了。事实上,她那一天好好的。我一听十分生气,这么小就学会说谎骗人,那还得了!听说三四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说瞎话。我很担心,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爱说谎的坏习惯,那可如何是好?
为什么孩子要说谎?其实,在每一个谎言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心理动因。孩子说谎有时是出于美好的愿望,有时是一些不良情绪在作怪,有时是出于逃避和耍赖,有时是一种心理补偿。我们只有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他的说谎进行良好的教育。
孩子的说谎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
无意说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企图用言语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孩子会把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当做事实加以描绘,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希望或畏惧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有时,孩子的软弱和退缩,导致他们一时冲动,编造了谎言。这种谎言属于防御性的。
有意说谎通常带有明显的欺骗目的。有时,孩子说谎是他们推理的产物,例如,当他们知道一旦讲出事实真相将要受到惩罚时,就可能用谎言来掩盖事实。或者,当孩子意识到不隐瞒事实将得不到社会承认或家长表扬时,也可能采用说谎的手法。有意说谎容易变成一种习惯行为。
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追究,因为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而对于有意说谎,则要严肃对待。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的天性是纯真和直率的,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们是诚实的人。孩子之所以撒谎,除其他心理因素外,家长的某些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导致孩子撒谎的直接原因。
(1)孩子爱说谎是家长“教”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不愿借东西给邻居,就教孩子对人说“东西借给别人了”或“东西弄丢了”;不想去参加家长会,就让孩子对老师说“我妈妈出差了”;不想接的电话,就让孩子回答说“我爸爸不在家”;想让孩子为自己保密便要求孩子说“这事别让你爸爸知道,不然不给你买玩具”;为了让孩子服很苦的药,就会哄孩子说“不苦、不苦”;为了让孩了打针,也会哄孩子说“不痛,不痛”……
其实,没有哪一个家长有意要教孩子说谎,只是由于孩子,尤其是低年龄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并且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语和行动,因此孩子在与成人一起生活、交往的耳濡目染中,如果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便会分不清真话与假话的界限,并在其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下了撒谎的种子。
(2)孩子爱说谎是家长“逼”出来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讲了真话而受到了惩罚,所以就不敢再说真话。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并且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就只好用说谎来挡驾。
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有些做父母的便要骂孩子或打孩子,这造成了孩子的过度恐惧心理,为了避免遭受家长的打骂,在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孩子会选择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用谎言来保护自己。孩子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父母就责骂甚至痛打孩子一顿,于是当孩子再次没有考好时,他会想如果说真话肯定又要受皮肉之苦,还不如撒谎或许能骗得过去,这时他自然会选择“谎报军情”或者“报喜不报忧”。有时孩子其实并不想说谎,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不好说出事实的真相,而这时有的家长却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要逼孩子交代,非要逼孩子说出个一二三不可,孩子无奈便只好选择说谎来应对。
(3)孩子爱说谎是家长“惯”出来的
有些家长“爱子如命”,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处处都维护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采取包庇、袒护的态度。学校里组织劳动,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干活又累又脏,就亲自找老师给孩子请假,说孩子感冒了或是有其他事;孩子作业没做,有的父母就亲自打电话告诉老师说作业忘带了,甚至还把责任推到自己的身上;孩子与别人打架或闹矛盾,有的父母明知是自己孩子不对,却硬说是对方不对。殊不知,父母的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孩子说谎。孩子最善于观察父母的言行和态度,他们会从父母的包庇和袒护中找到撒谎的根据,以后只要有对他不利的事情,他都会选择使用谎言。
(4)孩子爱说谎是家长“骗”出来的
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也会造成孩子说谎。例如:孩子哭闹着不愿去幼儿园,有的父母总爱说:“今天就去一次,明天就不去了”,可事实是,孩子第二天仍然必须去;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要边走边喂,于是大人就说:“再这样就叫讨饭的人把你带走”,可事实是,孩子仍然继续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要去游乐园,父母头天晚上答应了,可到了第二天,爸爸有应酬,妈妈有牌局,搞得孩子空欢喜一场。
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尚不完善,在认知上经常出现偏差,在他们的眼里,父母说的和做的总是对的,他们分不清其中的是是非非,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空许诺、言而无信,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欺骗父母或别人。
(5)孩子爱说谎是家长“夸”出来的
孩子非常注重成人的表扬、赞许与爱抚,孩子做事时想把事情做好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的赞赏。如果家长经常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盲目而随意地夸奖孩子,也会养成孩子爱说谎的习惯。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给孩子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家长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大人说谎。
孩子说谎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批评与惩罚。家长应该首先仔细调查,一定要先搞清楚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说谎,说谎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品质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证实了孩子的说谎行为后,父母不要急于发火,而应严肃认真地与孩子交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顽皮、不当心而无意做了错事,切忌粗暴的体罚,应该耐心引导教育。但是,孩子的有些错误则的确是应该受惩罚的,如孩子有损人利己的行为,比如妈妈发现儿子骗钱买玩具的情况,家长就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或适当的惩罚,并及时和学校的老师联系对孩子加强监督。
家长要在家庭中形成宽容的氛围,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不要让孩子形成恐惧感,这是防止孩子说谎的重要条件。对于孩子的有意说谎,父母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用事实真相来点穿谎言,让孩子懂得说谎是要受批评的,从一开始就堵住孩子说谎的企图。此外,要着重从正面教育孩子从小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让他们懂得不说谎的人才能心里平静,精神愉快。
(1)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说真话的坏处
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孩子为了得到某种食品、玩具而有意说谎,家长不要认为孩子稚气可掬而一笑了之,更不能认为这是孩子的“聪明”而四处炫耀,这会助长孩子的说谎习惯。如果孩子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而说谎,要向他强调:“做错了事是可以原谅的,但说谎是不允许的。”当孩子说了谎能及时承认,或者减少说谎次数,父母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培养孩子改正缺点的自信心。
(2)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不要立即当众指责或教训孩子
要仔细了解孩子说谎的潜在原因,比较小的孩子由于判断不准,往往把心里想的当做事实说出来,家长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并且耐心教导孩子区分现实与幻想;如果撒谎是为了避开痛苦的经验或回忆则应该真诚关怀他,指导他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
(3)要防微杜渐
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说谎的严重性。寓言故事“狼来了”,就很能启发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小孩喜欢的形式,启发孩子认识到说谎是错误的,以及说谎导致的不良后果。
(4)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尽管有时候成人喜欢用通过给孩子归类的方式来谴责孩子,但它造成的后果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孩子今后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说谎。
(5)要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可能感到生气、恼怒和害怕。但不要忘记,这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而不能只将它作为一次性事件处理了事。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道德问题,让孩子明白诚实的重要性。你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看到的是事实,父母、老师和同学都希望能一直信任他;帮助和启发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实真相。当孩子讲述真实情况时,要对他们坦诚的态度予以赞同和肯定。引导他们自己认识到说谎是可耻的。告诫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就是诚实。对孩子的初次说谎不能掉以轻心,尽量防止暴怒和对他们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要抓住这个刚刚说谎的苗头,使之不再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感到自己不是被讨论的对象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讨论,也更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寓言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来和他一起讨论。
(6)和孩子一起讨论处理说谎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不再有说谎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处理说谎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比仅仅让孩子说声“对不起”更有意义,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不是别人要惩罚他,而是他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谎言负责。如果孩子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家长可以提供几种方案,让孩子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羞愧感和内疚感远比身体的疼痛感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是塑造孩子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采取让自己可能尴尬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谎话,例如要求孩子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要记住,你的职责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7)关注孩子的需要
补偿性说谎源于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家长应该与孩子结成同盟,和孩子一起来关注、满足合理的需要。
(8)示范诚实,家长要起榜样作用
有时候,孩子身上的缺点可能正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常常以说谎来“争面子”,孩子可能会学习这种处理方式。再比如,大人粗暴地管教孩子,使孩子以说谎保护自己,大人平时哄骗孩子,“你自己乖乖地玩,一会儿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可事后说话不算数。时间长了,孩子习以为常,也就容易跟大人学,说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克服孩子身上的毛病,父母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行为方式。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让孩子深深记住,说谎是不光彩的事。只要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的。
(9)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让孩子认识到谎言总会被识破,说谎只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而诚实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质,同时诚实也会减轻对过失的惩罚程度。
如果孩子还是一再地说谎,建议最好是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不恰当的说谎行为,而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从前有个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他便向全国宣布,他要选择一个诚实的孩子作为他的义子,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但是该怎么选呢?国王想啊想啊,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召集所有的孩子,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花种发给他们,并且告诉他们说:“你们谁用这些花种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可以继承我的王位。”
孩子们把花种拿回了家,开始精心地种植,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到了国王规定的日期,孩子们端来了一盆盆鲜花。这些鲜花姹紫嫣红,争奇夺艳。一盆赛一盆的鲜艳、美丽。国王看得眼睛都花了。在这么多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捧着一个无花的空花盆沮丧地站在队伍的最后。国王走到他跟前问道:“所有的人都用种子种出了美丽的花,你的花盆里怎么没有花啊?”“我也不知道,不管我怎么培育,我的种子就是不发芽,我已经很用心地培育它了。”孩子低着头十分惭愧地说。
“哈哈,你就是我要选的人!”国王开心地说道,“你是最诚实的孩子,我给你们的花种是煮过的,怎么会发芽呢?王位的继承人一定是最诚实的孩子。所以,我决定让你来继承我的王位。”
原来,国王是想要找诚实的人做他的继承人,其他的孩子看种子一直不发芽,可为了种出最美的花,把花种都换了,他们都是不诚实的。
家长常常告诉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但他们自己真正做到了吗?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的高尚之处在于能公开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十分坦诚地评论各种事情,能为了真理不顾别人的赞成或反对。那些没完没了地说谎和弄虚作假的人,他们唯一能获得的结果,就是即使讲了实话,大家也不会再相信他们了。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说谎话,诚实待人的好品格,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那么,如何做才算是一个诚实的人呢?
首先就是要多读一些故事、寓言,从中理解诚实做人的道理,通过读书,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假和欺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当明白了诚实的道理后,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待人,诚实做事,树立自己诚实的形象。例如,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要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借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等等。
为什么他爱说脏话——模仿与自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脏”的孩子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对这样的孩子,应采取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在帮助孩子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定会有成效。
程妈妈说:“我儿子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可能是我平时太忙,和孩子沟通比较少,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儿子爱说脏话,我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当时他答应不再说,可坚持了没几天,又依然如故。现在,我对此真是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好。”
对此专家给的建议是:
(1)创设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如果家长说话粗俗,满口脏字,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因此,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2)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
在孩子刚刚说粗话脏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这些话的含义。这时,如果家长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
此刻,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让孩子觉得粗话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3)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想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4)不要过分关注
当宝宝无意识表达出来时,家长们不要太在意,这很关键。否则宝宝由于你的过度反应,反而会觉得很好玩,便会不断地重复。
(5)不要“善意”的重复宝宝刚说过的脏话,更不要鼓励宝宝再讲一次
这样做的后果估计是你也不愿意看到的。宝宝在刚学会一句话时,便会很兴奋地向你表达,如果这时你对宝宝说,“再说一次”、“宝宝长本事了,都学会骂人了”等等,他对于运用这样的话会更起劲。
(6)适当并及时地教育宝宝礼貌用语,同时告诉宝宝为什么不能说脏话
每个小孩子都像是一张白纸,家长适当的正确的教导,无疑会带给宝宝一个好的人生开端。
(7)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在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立即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例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利等,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还有一位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说过:她有一个学生叫小卫,年龄只有4岁,有一次上课他和小朋友抢玩具,因为没有抢到玩具而大骂对方说,“快点儿给我滚过来,要不老子扁你,小心你全家。”手叉腰一副黑社会老大的样子,这时在旁的家长们都笑了,因为他这个动作和语言“配合”太完美了,这时小卫看见大家都笑了,他就更来劲了,声音更大了。以后每当他不如意时他总要骂人,他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可能有些家长要是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立即会皱着眉头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真没礼貌,真不懂事,谁教你的啊?下次不可以了,要再这样就怎么怎么招。”其实我认为当孩子出现说脏话时,家长应该装着没听见也没反应,孩子说了几句看看没什么动静他就不会再说了。事情过后再和他好好的讲话,告诉他有些话是会伤害到自己的好形象。这样孩子就会渐渐淡忘这些词。孩子说脏话其实就是听过别人说了,然后自己也试一试,结果发现父母的强烈反应,有笑的也有骂的。就像其他的坏习惯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尝试,为的就是让父母再作出同样的反应。小卫就是这样的孩子。
爱说脏话的孩子一般年龄都在3~6岁,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从儿童语言习得发展方面来看,这个时段的孩子都还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所以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任何事情都喜欢模仿。当他周围出现骂人的脏话,他会很快记住并在短时间储存在大脑记忆里,一旦脏话又在耳边响起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跟着说并且很快就会运用。所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给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再来说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另外是生气愤怒,还有就是有意识到骂人。孩子本身就不懂是非观念,我们做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呢?
首先,父母适当的说出不雅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现代科技又如此之发达,要做到充耳不闻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孩子经常说脏话则另当别论了。
另外要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教会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让孩子明白伤害他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用生活中所见所闻告知孩子说脏话是多么没有教养啊,慢慢地训练孩子的情操。
还有,家长的自律就不用说了,因为这是至关重要。无论是教孩子发泄愤怒还是有意骂人也好,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有一个家长曾经说,孩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父母的镜子。
为了培养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再尽一份力,再尽一份心!
不同年龄段出现不同坏习惯——见招拆招
如果用几句话表达家庭教育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青青4岁半,今年刚上中班,暑期回了老家。从老家回来后,妈妈总感觉青青学了许多坏习惯。晚餐前,青青一直在吃肉松,妈妈担心她吃了肉松,吃不下饭,就多说了青青几句。没想到青青居然对妈妈说“呸”,妈妈很吃惊。青青向妈妈说,“我最喜欢打扮了,我要小孩的唇膏和指甲油。”妈妈批评了青青,青青再次说:“我要打你!”这次,妈妈感到了震惊,这是原来绝对不会出现的。
飞飞今年6岁,长得虎头虎脑,身体反应敏捷,小家伙天生拥有一套娴熟的运动技巧。与其他小男孩一样,他聪明又好胜,可就是有一点不好,与人论理,稍不留神就用小拳头对付,为此,老师和家人很伤脑筋。
有一天,小朋友正在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多会儿,就听见嘶叫声,只见两位小朋友已扭在了一起,谁也不相让。飞飞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前胸使劲地推搡着。原来,两人为争辩玩具汽车的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各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几个回合下来,飞飞按捺不住使出了“看家本领”。
老师批评他,只见他铁青着脸,像是一只遭到围攻的小老鼠急急声辨:“我说这是红色的嘛,可他要说绿色的!”老师想了想,走上前去,蹲在他跟前,沉住气说:“我知道你的小手伸出来一定是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不小心打着了人,这样吧,以后要跟人恼了,小手伸出来就摸摸自己的耳朵,摸摸自己的脖子,好吗?”“好!”飞飞歉意中略带一丝狡黠。老师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为彻底改掉他的坏习惯,在随后的一连几天中,老师有意让他与小伙伴一块儿玩,注意着他与人发生争执的那一刻。一见他的手伸出来,就暗示他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聪明的小家伙心领神会。功夫不负有心人,飞飞动手打人的坏习惯通过“摸摸小耳朵”的过渡终于得以制止。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就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许多父母几乎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通常,父母先是以一种怪表情(厌恶或不屑)表示孩子又在做不该做的事;然后出言制止他、教训他。有的父母会说带一点羞辱的话:“你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蠢吗?”甚至拍掉他的手或打他一个耳光。然而,孩子依然出现这些不良的习惯,这种方法有效吗?
虽然孩子有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是他们的行为一定有其目的,因为他们如此做可能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也会对这些行为表示关切,做出不当的反应。所以,父母这种态度和反应不但对改变不良习惯毫无帮助,反而是增强或鼓励了这种不良习惯的重复出现。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父母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对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
(1)多给予正面引导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去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赞许的话语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和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因为很多小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纠正。例如,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明“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当孩子再吃东西时或许就会想起了上一次妈妈(爸爸)的教训。对于孩子的进步,你也要及时地表扬他。
(3)循序渐进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因此纠正孩子现有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内把坏习惯完全纠正过来。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况下,以前的坏习惯可能又会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4)放弃“关注”
当你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故意违抗你,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意识到又犯错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让她帮你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这样避免因为对错误行为的关注而引起的孩子的“屡教不改”。
(5)确立家庭规则
想清楚可以容忍以及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明确你对孩子的目标和要求,订立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也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
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对他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6)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良行为
假如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就要集中注意力。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你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