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病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病,但它也只是一种病,不是一只怪兽。


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的人生来性格内向,内向的人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惧怕与人交往,容易使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惧。此外,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的产生可能是心理缺乏自信或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在缺乏一般人应有的自信心的情况下,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也会主观地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此干脆不参加任何有陌生人在场的活动。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也有家庭原因,如,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也有人是因为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谈心。

具有社交恐惧的人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作为听众,默不作声,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追求完美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他们不允许自己在行为中有一点点破坏自己完美形象的现象存在,随时地检查自己的行为中是否有有损形象的表现存在。

由此可见,社交恐惧症患者较为内向的性格和较为循规蹈矩的生活,使他们更易接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个性又使他们相当重视别人对自己有关异性交往的评价,害怕别人的评价不利于自己完美形象的维持。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形象,这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在交往中一直担惊受怕。而人的生理心理规律又显示,当人的精力越是集中于某一点时,对这一点的反应就越强烈,越是惧怕出现的现象就越是不断出现。

社交恐惧症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交上的缺失。但是,他们无力自救,并因此而对自己产生责备、厌恶、羞耻等情绪。可以说,社交恐惧症所带来的“并发症”比它本身更令人恐惧,也更令人痛苦。其中,最折磨人的一种想法莫过于:我是特殊的,没有人跟我一样“丢人”。

事实上,我们不妨来看看一组数据。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的社交恐惧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3.3%。也就说,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至少13人患有社交恐惧症,可见社交恐惧症确实算得上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并非某个人特有的隐疾。

有实验表明: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确实与普通人存在不同,他们在对危险与敌意的识别上更敏锐,当社交恐惧症患者看到电脑屏幕上快速闪过的含有危险性的脸庞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快更准确的辨别能力;不仅如此,他们在面对一些带有敌意的面孔时,也显得比观察普通面孔要迅速。也就是说,这些社交恐惧症患者在面对人类的面孔时,并不是处于一种盲目敏感的状态,他们确确实实能够迅速感知到危险的存在——毕竟对于我们而言,一张具有敌意的脸往往可能意味着一些潜在的言语或身体上的风险。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时候的大脑活动进行研究的话,很快就能发现在观察这些带有敌意和轻蔑的脸庞的时候,社交恐惧症患者大脑中的杏仁核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

所谓的大脑杏仁核是依附在海马末端的、呈现杏仁形状的一片区域。在对清醒的人类或动物的杏仁核进行刺激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躁、恐慌、愤怒,逃避甚至是攻击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当感知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恐慌。在面对一些带有敌意的人(有些时候或许也是我们自身臆想的结果)的时候,理所当然也就会产生恐惧感,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这一方面表现十分突出,他们会认为周围的人都会关注到他的糗态,并对他怀有蔑视的态度。

在对社交恐惧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社交恐惧症确实是一种病态的恐惧,但和神经病或者精神类的疾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意识往往是不清楚的,所做出的行为也是无意识的;而社交恐惧症患者不同,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异常,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过激反应,在面对恐惧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而不是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