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词的对仗

文学语言中多用对偶,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文心雕龙》)

词中常用对仗,也是吸收了律诗之长。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不同的地方有二:一是不避同字相对,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二是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词谱规定要用对仗的,本书在每一词谱的后面“说明”中都作了说明。如:

《渔歌子》的第3、4两句:“青箬笠,绿蓑衣。”(张志和)

《诉衷情》下片1、2句:“胡未灭,鬓先秋。”(陆游)

《更漏子》上片第1、2、4、5句:“柳丝长,春雨细。”“惊塞雁,起城乌。”(温庭筠)

《阮郎归》下片1、2句:“兰佩紫,菊簪黄。”(晏几道)

《桂殿秋》1、2句:“深院静,小庭空。”(李煜)“思往事,渡江干。”(朱彝尊)“肥夜月,瘦边亭。”(王子江)

《鹧鸪天》上片第3、4句,过片1、2句:“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日休休。”(辛弃疾)

《鹊桥仙》上下片的头两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

《踏莎行》上下片的开头1、2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

《念奴娇》上片5、6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

《眼儿媚》下片末2句:“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

《南歌子》上下片首2句:“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苏轼)

《齐天乐》下片4、5句:“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王沂孙)

《临江仙》上片末2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

《望海潮》上下片4、5句,上片10、11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下片3、4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西江月》上下片首2句:“明月别枝惊鸦,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水调歌头》下片5、6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浣溪沙》下片1、2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毛泽东)

《破阵子》上片1、2、3、4句,下片1、2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

《满江红》上片5、6句,下片7、8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此词的对仗,于和谐中见拗怒,关键是每句的收脚都用仄声,就使人感到峭拔劲挺,显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所以许多豪放作家都喜使用。

还有些长调中的对仗,多用领格字给以提挈,如:

《八声甘州》3、4、5句,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

《沁园春》上片4、5、6、7句,下片3、4、5、6句: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

有的对仗之后束以单句,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

也有不用领格字的扇面对,如: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余悲。”(周邦彦《风流子》)

有用谐句对的,有用拗句对的。旨在把律诗中的律句和拗句用到词中来。

有些词牌的对仗规定比较随便,可对可不对。如:

《忆江南》3、4句对仗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3、4句在唐、五代也用不对仗的,如:

《忆江南》3、4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

《忆江南》3、4句在唐以后多用对仗。

其他可对可不对的,如:

《桂枝香》上片8、9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王安石)

《清平乐》下片1、2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

《风入松》上下片末二句:“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

《一剪梅》上下片2、3句和5、6句:“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江城子》上下片2、3句:“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苏轼)

《生查子》上片末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朱淑真)

《苏幕遮》上下片1、2句:“碧云天,黄叶地。”“黯乡魂,追旅思。”(范仲淹)

《最高楼》上片4、5句;下片1、2句,3、4句,8、9句:“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云出早,鸟归迟。”(辛弃疾)

《六州歌头》上片3、4句,8、9句,10、11句:“征尘暗,霜风劲。”“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张孝祥)

“学填词必得先学作对仗,关键是要取得词义和字调的稳称、和谐和拗怒的统一。而在长调慢词中,尤其要把这项功夫练到家,才能举重若轻,使思想感情和声情色彩吻合无间。”(龙榆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