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血与肉”

——修道院里的“和尚们”都吃点什么?

《圣经》中如吗哪吗哪(manna):《圣经·旧约》中提到的传说食物,由上帝应许摩西赐予以色列人。《出埃及记》如此记叙吗哪:“这食物,以色列家叫吗哪,样子像芫荽籽,颜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掺蜜的薄饼。”之类的传说食物太过玄妙也太过久远,就如龙肝凤髓般虚无缥缈,在此不论。不过,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向门徒所说的一段话却奠定了两种食物在欧洲饮食界的至尊地位:他称掰碎的饼为“我为你们舍弃的身体”,称葡萄汁是“我为你们流出的血”。于是在圣餐礼上,教徒都要领取圣饼和葡萄汁,如今的教堂通常以面包和葡萄酒代替。少数教派坚持采用传统的无酵饼和未发酵的葡萄汁,理由是他们认为发酵代表罪恶,也许发酵这种带来美味的异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魔鬼腐化人心的伎俩吧。

最后的晚餐

葡萄酒是欧洲最重要的饮品,历史远早于耶稣之前。酿酒技术源于古希腊,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已相当成熟,不过罗马人认为喝纯酒是蛮族的行径,只有往酒中掺水才叫文明人。反观如今,向葡萄酒中加冰块或是掺雪碧会被讽为土鳖,更有假酒贩子冒着违法的风险向酒中偷偷掺水,不禁为这群“生不逢时”的可怜人惋惜啊!

勃艮第葡萄园

勃艮第酒窖

基督教逐渐传遍欧洲,酿酒技术也随之传播开来。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圣罗伯特圣罗伯特(Saint Robert of Molesme):1098年,本笃会修士罗伯特带领19位修士来到勃艮第西多沼泽,创办了西多会(Cistercians),如今西多会是法国最重要的隐修会,罗伯特因此得以封圣。率众到勃艮第创立了西多会,他们开垦沼泽与荒地,提出土质对葡萄品质的重要性,从而酿造出前所未有的美酒,奠定了勃艮第成为最重要葡萄酒产区之一的基础。这种对风土的重视延续至今,成为勃艮第酿酒业的核心精神。

修道院啤酒

中世纪时,黑死病席卷全欧洲,人们发现这种可怕的疾病会通过水源传播,于是修道院的僧侣们向人们喝的水中添加葡萄酒来消毒;类似地,英国、比利时等偏北国家的僧侣们会酿造啤酒来取代饮用水,修道院啤酒(Trappist beer)即滥觞于此。虽然当时并未发现微生物,但人们已然知晓酒精能有效阻止疾疫的传播。所以,说耶稣的“圣血”拯救了他的信徒,倒也不足为过。

欧洲的饮食文化之所以在漫长的中世纪都没能得到太大的发展,除了因为连年战乱、疾疫盛行加之生产力落后以外,另一项主要因素就是教会提倡清修和禁欲。基督徒相信节制食欲、减少肉食与乳制品的摄入有助于灵魂的救赎。教宗将“暴食”列入“七宗罪”之一,包含“吃了太多丰盛的食物”与“贪婪且过分地提及饮食”,虽说本意是限制无谓的浪费食物和放纵食欲,却逐渐被曲解成禁绝人欲的说辞。

但是,无论教会如何指导人们去压抑欲望,对美食与美酒的渴望始终是最天然的人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在最有钱又有权的教会内部,腐朽的僧侣们一面宣扬着存天理去人欲,一面利用职权之便,在美味佳肴和玉液琼浆中贪欢。如此与社会主流观念背道而驰的行径自然会招致严厉的讽刺和批判,乔叟就曾将提前进食、追求可口的大鱼大肉、贪吃过度、热衷于准备各种肉食、狼吞虎咽列为“魔鬼的五指”。

宗教作品是欧洲美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强制性的禁欲清修实在有些无理,这就不难理解文艺复兴的浪潮,禁欲主义为何很快便无力抵挡。哪怕是在崇尚禁欲的中世纪,贪图享乐的法国教士都是暗中最不老实的一群人;而当全欧洲都掀起复兴人文的风暴,这群吃货又果断率先跳了出来,纷纷翻查《圣经》里的字句并著书立作,以神圣的名义为自己的贪吃和贪杯寻求解释,更有甚者居然直接撰写评述美食的书籍。

这一场长达千余年的“宗教食欲革命”最终以人类尚食本性的获胜而告终,或许印证了《身体辩护书》里的一席话:“吃!喝!由此进入到神的意志,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