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振霄三部曲:传记
- 裴高才 王琪珉 高中自
- 3590字
- 2021-04-05 07:55:37
引子 辛亥风暴
“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首义之区的革命报人以《八大金刚》的章回小说,演绎高振霄与蔡济民等八名“总稽查”的可歌可泣事迹。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浪拍天际,奔腾不息;
长江与汉水在江城武汉汇合,呼号轰鸣,似乎在交头接耳,诉说着什么……
长江,宛若一支属于历史的、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巨笔,记下了华夏的兴衰与文明史;长江与汉江,又如两根硕大无比的琴弦,弹奏出一曲曲壮歌悲曲。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
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人类和众多生灵,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湖广总督府都城武昌,秋雨来得特别早。秋雨洗刷过的江城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江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
古老的武昌城,细密的雨丝在天地之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秋雨如烟如雾。
雨落在地面上卷起了一阵青烟,土地好像绽放出了一个笑的酒窝;雨落在长江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
秋雨“唰唰”地下着,犹如正在演奏交响曲:
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上午,有一位青年高汉声,路过黄鹤楼故址的奥略楼,沐浴着晶莹透彻、迷迷漫漫、荡漾在半空中的秋雨。他所感觉的秋雨、如丝、如绢、如雾、如烟……
这位正当而立之年的同盟会与共进会会员,本名高振霄,参加革命后取字“汉声”,时任汉口《夏报》编辑。
莫看他修长的身材,体形瘦弱,但平素却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浑身是胆,总有使不完的劲。
他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英俊的侧脸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蕴含着几分神采与灵气。
在高挺的鼻梁映衬下,他薄薄的嘴唇,能言善辩,常常会发出惊人的妙语;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不经意间往往会精光闪烁,外照日月,让人丝毫不敢小视。
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像是各种气质的混合;在那些温柔与帅气中,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空灵与俊秀!
高振霄伫立于奥略楼江岸,一会儿,仰望天空的滚滚乌云,雨点撒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一会儿,他放眼奔腾不息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波涛,以及烟波浩渺的江面。忽然,一个怒雷咆哮着从天而降,随后一道闪电划过长空。顷刻间,豆大的雨点像是机关枪射出的子弹一般落在地上,绽开了一朵朵美丽而短暂的水花。
雨越下越大,大大小小的雨滴连成一片,好似银龙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
大约十时许,高振霄突然听到长江对岸的汉口,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他预感到,一场摧枯拉朽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秋风萧瑟,阴雨霏弥。
白天,秋雨的脚步细碎而轻盈,淅淅沥沥地没有停过,犹如交织成的天网笼罩着江城。
高振霄回到家里,革命党人传来消息,果然是共进会总部发生了炸弹爆炸事件,造成孙武受伤、机关被查禁、党人遭逮捕,武汉三镇全城戒严!
顿时,武汉三镇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高振霄趁着雨夜的模糊,帮助一批党人迅速转移。他忙了一宿,刚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突然被传来的噩耗惊醒——
凌晨五时,三位武昌起义总司令部军务筹备员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高振霄顿时义愤填膺,摩拳擦掌,誓与反动势力决战。辛亥革命“一支笔”胡石庵,则愤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三烈士赞》。诗云:
龟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清朝亡,掷好头颅报轩皇,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
不在腥风中倒下,就在血雨里奋起。
当时的武昌城共有九座城门,位于城北有一座由“都武而昌,得胜之地”而得名的武胜门(又称草湖门)。
武胜门外一个叫塘角的地方,驻扎着一支拱卫武昌的清军劲旅——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相当于现在的旅)所属炮队第十一营、工程队与辎重队。
烈士的鲜血,浇剧了革命烈火。面对武昌首义司令部领导人或伤或亡或逃的惨景,辎重队的革命党总代表李鹏升高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烈,覆清必楚;三烈在前,我们在后!
李鹏升当机立断,于当天傍晚六点钟,率先点燃武昌首义的第一把火!
顷刻间,塘角军营火焰冲天,“横亘数十丈不已”。辛亥志士们在“得胜之门”拉开了武昌首义的序幕。这支清军劲旅因此成为埋葬清王朝的开路先锋。
火光就是信号,哨声就是命令。
李鹏升迅速集合起义部队,向着城内楚望台军械库迅奔!时人赞曰:“揭竿一呼究谁始,陇西华胄名鹏升!”
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武昌城内黄土坡的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一阵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雨中的夜空。
随后,毗邻工程营的第二十九标、第三十标兵营,以及测绘学堂等革命党人纷纷揭竿而起,响应风从,并率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
继而,临危受命的吴兆麟指挥起义部队,分三路主攻清廷湖广总督府,闻讯赶来的民军炮兵,则在楚望台高地和蛇山上,向着湖广总督府猛烈开火。
“轰隆隆……”随着三响呼啸的炮弹,落到总督府,湖广总督瑞澂被吓破了胆,即令凿墙钻洞,逃往停泊在长江边的“楚豫”军舰上躲避。
辛亥首义志士们通过连续八小时的浴血奋战,摧枯拉朽地砸碎了清廷湖广总督署的国家机器,首次在武昌城升起了九角十八星旗。
悠悠中华,从此进入了新纪元:第一个共和政体率先屹立于世界东方。
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诞生后,群情鼎沸,各方响应。
蔡济民珍藏、现为湖北省博物馆藏九角十八星旗原件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中外反动势力顿时焦头烂额,他们不是调兵遣将,水陆并剿,就是虎视眈眈,居心叵测,企图将新生政权扼杀于摇篮中。
支撑危局的辛亥首义中坚高振霄发现,在刚刚光复的武昌城,有少数的极端分子,肆意诛杀旗人妇孺,一些不法分子则趁火打劫。
高振霄顿时心急如焚,立即与首义党人合计道:“如果不及时制止城中的滥杀无辜,就是攻下楚望台,占领总都督署,也会遭到广大城镇居民、百姓、商人甚至国际舆论之反对和谴责,将会引起更大的国际纠纷和流血冲突,更难有武昌起义之最终胜利。”
心动不如行动。高振霄旋即与张振武、陈宏诰等商定,在军政府成立临时执法处及稽查队,并推举程汉卿为执法处长,连夜起草并四处张贴《刑赏令》。
首义时的张振武
《刑赏令》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
接着,又出台了“军令八条”,诸如“义军举动,总宜文明,军队中上自都督,下至兵夫,均一律守纪律,严禁滥杀,不准私放枪声,违者斩。擅入民家,苛索钱财及私行纵火者斩”等。
军令、赏罚令遍贴武昌城大街小巷,前来观看布告者,人头攒动,有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高振霄还亲自率领稽查队边沿街巡逻,边沿街演说,安定人心。
首义翌日,他们又以军政府名义照会各国领事,声称“对各友邦,益敦睦谊,以期维持世界之和平,增进人类之幸福”。
照会宣布:所有清国此前与各国缔结条约,继续有效;赔款外债,照旧担任;各国既得权利和在华外人私有财产,一体保护。
10月12日,为迅速填补权力真空,管理民政最急事务迫在眉睫。高振霄即与费矩、袁国纪等受命主持筹组民政部延致人才,编定简章分科办事,管辖民政最急事务。
与此同时,军政府于10月12日新成立了“招纳处”(复更名“集贤馆”),其主要任务是招集文武贤才,襄助军政,共图建立共和民国大业。
招纳处由高振霄与吴醒汉、蒋秉忠三人专司其职。具体分工是高振霄负责政界、学界人士,吴醒汉负责接待军界人才。次日,招纳处在报纸与街头巷尾广而告之:勿论文武员弁,有一技之长,即送府委用。
首义时的吴醒汉(吴醒汉嫡孙吴璐收藏)
集贤馆挂牌后,各地人才纷至沓来,仅10月15日这天就有400余人报名应聘。次日选拔懂法语、德语的三人,当即被委派到汉口租界办外交。25日招聘人员金鸿钧受命创办将校决死团。11月中旬,又招聘了400余人。至12月,招聘人数达10000余人。
10月14日,革命党人制订了《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设立由高振霄、蔡济民、牟鸿勋、谢石钦、苏成章、梅宝玑、陈宏诰、钱守范8位革命党人为总稽查的总稽查部。
《蔡氏宗谱》中的蔡济民像(1921年版,蔡柏青收藏孤本)
《条例》规定,总稽查部直属军政府,位于内务、外交、军务、理财、司法、交通六部之上,该部可以直接干预各部行政并负责处理特殊任务。凡重要会议和人事安排,推选重要职员,例由上述8位总稽查负责召集,总稽查不仅负稽查各部、各行政机关及各军队之责,还兼任临时督战指挥各事,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
汉阳失陷后,军心摇动,高振霄等总稽查在保卫武昌战斗中组成稽查队,勇赴战场第一线,专稽查战地及各部一切弊端。
稽查队的义举,对坚守、捍卫武昌首义战果,振军威,维护秩序,稳定人心发挥重要作用。“首义之区”的革命报人创作了纪实文学《八大金刚》,以民众喜闻乐见的章回小说形式,妙用佛教“八大金刚”的神威,形象演绎了蔡济民、高振霄等8位总稽查的革命功绩。
一时间,“首义金刚”高振霄的名字,在武汉三镇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