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段勇敢的旅程

“拥有自己的人生,爱上真实的自己,这将是我们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一旦你发现自己某种惯有的行为模式,就很难对其视而不见。相信我,我曾试过无视它,可每当同样的事情重复出现时,你就很难把它仅仅当作是一个巧合。例如,不管我多么努力说服自己只要睡6个小时就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一旦睡眠不足8小时,我就会陷入烦躁、焦虑的状态。这就是一种模式。我本身还有拖延的毛病:我总是中断写作去收拾屋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购置办公用品,然后整理它们。每次都是如此。

无法视而不见的习惯

我们不可能对这些模式视而不见,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思维偏爱固定的模式并赋予其意义。人类是创造意义的物种。我的思维就很擅长做这类事,我花了很多年去训练自己的思维,而我现在以此为生。

作为一名人类行为学的研究者,我能够通过体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结及行为模式,从而发现有助于解释人类思想、行为和感受的方法。

我热爱我的工作——识别人类的行为模式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但事实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努力寻找那些被无视的模式,却恰恰被我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不愿承认的脆弱阻挠。一切的转变发生在2006年11月,正是这本书中记录的研究令我恍然大悟,我生平第一次绝望到想要无视自己的研究。

“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在此之前,我潜心研究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羞耻感、恐惧和脆弱,并以羞耻感为主题写过一些学术论文,还为那些研究心理健康和瘾君子的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帮助患者克服羞耻感的课程,以及写了一本关于克服羞耻感的书:《我以为只有我》(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我在全美国范围内抽查了各个群体中的男女样本(18~87岁),从中收集了成千上万个故事,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新的行为习惯。确实,我们都在羞耻感中挣扎,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同样地,很多人都害怕被他人窥见真实的自我。不过,在这些海量资料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过着令人赞叹、鼓舞人心的生活。

从这些故事中,我听到过关于包容自身的不完美与内心脆弱而获得力量的事例。我明白了喜悦与感恩密不可分,像休息、娱乐这样稀松平常的事就如营养和锻炼一样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受访者对于自身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真实、爱和归属感的看法着实让我耳目一新。

我想把这些故事梳理一番,于是拿起纸笔,在本子上写下了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全心投入(Wholehearted)。虽然我还不确定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全心地投入生活和爱当中。

我对“全心投入”这个词有诸多疑问。这些人看重什么?他们在生活中为何拥有如此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的忧虑来自何处,又是如何解决的?真的有人可以全心生活、全力去爱吗?我们如何培养这种品质?我们怎样才能学会?

开始分析这些案例并总结重复出现的因素时,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简单可概括为“该做的”(Do)与“不该做的”(Don’t)。在“该做的”一栏里是价值、休息、娱乐、信任、信仰、直觉、希望、真实、爱、归属感、喜悦、感恩和创造力等词汇;而在“不该做的”一栏里则都是像完美、麻木、确定性、心力交瘁、自我满足、冷酷、适应、评判和匮乏感这样的字眼。

我们无法给予我们没有的东西

当我第一次退一步审视这些列表时,从中的发现让我感到吃惊。我呆呆地呢喃着,“不,不,不,这怎么可能?”

尽管这些列表是我写的,但当真正读到它们时,我还是感到很惊讶。因为分析数据会让我处于潜心研究、浑然忘我的状态,我把注意力放在准确记录所听到的故事上,我想到的不是自己该说什么,而是受访者怎么说。我从没想过这些经历对我有何意义,我只关心这些经历对讲述者有何影响。

我坐在餐桌旁的红色椅子上,久久地盯着那两张列表,翻来覆去地看。我记得当时自己坐在那,一手捂着嘴哭泣,如同一个刚听到噩耗的人。

而事实上,那的确是一个噩耗。我原以为那些全心投入生活的人和我一样,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努力工作、遵守规则、锲而不舍、探寻自我、看育儿经……

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羞耻感这一艰难的课题,我坚信自己是在“以正确的方式过日子”。

但那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我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若想全心投入生活,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至关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探寻真我时善待自己,知识才有价值。全心投入生活时包容自身的软弱和缺点,和从中增长知识、汲取力量同样重要。

也许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教训是:数据清楚地显示,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够全心生活,全力去爱,这远比依靠指导书来教育孩子更有说服力。

这段人生旅途不仅需要用心,还需要用脑。在那个令人沮丧的11月的某天里,我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有多么不用心。

最后,我站了起来,从桌子上抓起马克笔,在“不该做”一栏里画了一条线,然后在线的下面写上了“我”,这一栏里的关键词似乎概括了我全部的生活。

我用双臂紧紧地抱住自己,跌坐在椅子里,心想:“真是讽刺。我完全是按照这讨厌的单子活着的。”

我在屋子里转悠了大概20分钟,试着不去理会刚才的一切,可是那些词始终占据着我的脑海。我无法忘记,于是我做了一件自认为很得意的事情:我把这些纸折得方方正正地塞进床底下的收纳盒里。在2008年的3月之前,我一直没有打开过它。

崩溃

接下来,我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心理咨询,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想到与心理治疗师戴安娜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我就觉得好笑。戴安娜曾经为很多心理医生做过心理治疗,她用一个例行问题作为开场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拿出“该做”的列表,开门见山地说道:“我需要这表上的东西,你只要给我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工具就够了。不用挖掘太深的问题,尤其不要扯上童年阴影之类的东西。”

那一年亘古如漫漫长夜,我在博客上亲昵地把它称为“2007年的崩溃”(2007 Breakdown),对我而言,这种感觉就像一本教科书被推翻一样,不过戴安娜一直称之为“灵魂觉醒”(Spiritual Awakening)。我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事实上,我猜你可能只认同其中一种说法。

当然,2006年11月出现的那个未解谜题并非偶然。发生一连串的崩溃实属罕见:我对做蛋糕始终不得要领、我生日的前几天总是陷入迷惘的状态、工作让我疲惫不堪、我即将步入未知的中年。

人们经常形容中年是一场“危机”,其实并非如此。尚未一锤定音的事反而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不顾一切地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由别人来决定。你仍有机会选择拥抱最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眼中。

中年的确是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不过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经历更多的事:

● 结婚

● 离婚

● 初为人父/母

● 康复

● 搬家

● 空巢

● 退休

● 经历失去或遭受心灵创伤

● 沉溺于让人疲惫的工作

世上不缺乏警钟,不过我们总喜欢偷懒打个小盹。

改变

事实证明,我之前的工作凌乱而麻木。我艰难地走着,直到满身泥泞、磨破鞋底、筋疲力尽,我才意识到:“天哪,我感觉不一样了,我感到快乐和真实。我仍然害怕,但是我依旧勇敢。我从骨子里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

我变得比以前更健康、更快乐、更懂得感恩。我感到自己更冷静、更踏实,重要的是焦虑减轻了。我重新拾起创造性的生活,用全新的方式与家人和朋友联络情感,更重要的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从骨子里感到轻松!

我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少在乎“别人会怎么看”。我重新划定界限,开始放下一些东西,不再强迫自己去取悦他人、在意表现和追求完美。我开始说“不”,而不再是“好的”(通常说完之后就会开始各种厌恶和生气)。我开始说“哦,太好了!”而不是说“听上去不错,但是我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或者说“等我再瘦点再说吧”、“等我不忙的时候再说吧”、“等我准备好了再说吧”。

当我跟着戴安娜一起研究如何使自己全心投入生活时,我读了将近40本书,其中包括所有我可以找到的关于“灵魂觉醒”之类的回忆录。这些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还想找到一本集激励和资源于一体的指导书,实际上就是一本类似心灵之旅的书籍。

有一天,当我盯着床头柜上那堆摞得高高的书时,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一个回忆录!我会告诉你一个愤世嫉俗、自作聪明的学者如何变成一个做事刻板的人,而这正是她一直所嘲笑的。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我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我——一个中年人,一个能迅速从挫折中恢复、注重健康、具有创造力和敏感的精神追求者;一个会花好几天时间去沉思诸如慈悲、爱、感恩、创造力和真实的人;一个比自己曾经所能想象的更加快乐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全心投入的生活

我还记得当时的念头:在我写这个回忆录之前,我应该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一本关于如何全心投入生活的指导书。到2008年年中,我的研究笔记、日记和海量的数据资料已经装满了整整三个大箱子,我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做新的调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作的强烈欲望催生出了你手中拿着的这本书。

请相信,你可以过上不同的生活

就在那个命中注定的11月的一天,我看完清单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全心投入生活时,我还不敢相信。仅仅凭这些清单并不足以让我相信,我必须挖掘更深层的含义,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后再相信……相信自己以及我可以过上不同生活的可能性,尽管有过一些困惑、无数的泪水,也有许多之后经历的快乐时光,这份笃定的信念帮我打开了慧眼。

● 我现在才知道,拥有自己的人生并且爱真实的自己,这将会是我们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 我现在才知道,培养自己全心投入生活,并不是一个努力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而是像慢慢靠近天边的那颗星星一样,我们永远也不会真正到达那里,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我现在才知道,诸如勇气、仁慈心和联结这样的礼物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挥作用。而且每天都需要实践。

● 我现在才知道,在10个“礼物”里的“培养”和“放下”并不属于“该做”那一栏中的内容。因为它们不是我们必须要达到或取得的成就,它们不需要根据清单来打钩。它们是生命的实践,也是灵魂的工作。

对我来说,相信则为实。先有当初的坚信,我才能明白如何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以及我们的家庭和社区。我们必须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全心投入到生活和爱当中。我很荣幸能和你一起开启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