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在六十余年医、教、研生涯中,逐步认识到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诊疗体系,原本是机圆法活的一种思辨技能,而今却难以与辨证标准化、规范化、量化等要求合拍,虽然当前已经制订有多种病证的诊疗标准、指导原则、指南、路径,却不能求得共识,在临床执行实施,值得人们反思、共商。

回顾自身临证实践,反复质疑,逐渐感悟到若能应用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似可达到机圆法活的境界,跳出机械僵化的框架,为此,我曾在内科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病机的系统论述,明确病因与病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和联系,从每个病证的病机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联系与证的相关性,以体现证候的可变性、时相性、交叉复合性,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同时在实习带教中,开设专题讲授“脏腑病机词汇类证鉴别”,介绍以脏腑为主体的病机辨证,鉴别类证之间的异同及其治法方药,通过临床演示,使教材的规范知识活化为实用技能,证实了“审证求机、辨机论治”是灵活应用辨证论治的重要思辨方法。进而引申为科研设计的立论依据,如曾以“瘀热相搏”这一复合病机证素为主证,针对不同疾病的瘀热子证,先后立题研究了出血热的“瘀热水结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及慢性乙肝的“湿热瘀毒证”等等,凸现了病机的层次性、复合性,从多方面展示了病机辨证的实用价值及引领作用。多年的医、教、研体会使我萌生了以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的设想。

一、病机的概念及内涵

病机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告诉我们治病要审查病机,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分析和掌握病机与病证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归属。所列病机十九条,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补充,为病机辨证奠定了基础。

概而言之,病机的含义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程中变化的要理。如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病机的内涵,在宏观整体层面上,大致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化代谢失常。具体而言,又均由脏腑病变导致某个系统、某种疾病、某一证候及某个特异性症状、体征的病理表现,因而其类别有脏腑病机、疾病病机、证候病机、症状病机等多个方面,相互之间有其关联性、层次性,而最终必须落实在证候病机上,证候病机要素提供辨证信息,其又由内涵清楚、外延明确的病机证候要素条目构成。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来看,构成证候的病机要素有内外六淫、脏腑病机、上下病机等,涵盖了多个病理因素,这就启示我们,求因的本义,应是求其病理因素,也就是现今所称之“第二病因”,求因实是求机。具体言之,凡属多种内外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随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病程的先后,可以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通过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自可求得内在的病理实质,为辨识病机证素提供依据。

进而言之,同一原始病因,伤人致病后,实际多随个体而从化,即使外因六淫也常易从火化,如刘河间即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提示病机的动态演变,才是疾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现今之寒温统一论,当亦与此有一定的渊源。至于内生五气的转化兼夹,他如因病生痰,因痰致病,因病致瘀,因瘀致病的理念,更可理解以病理因素作为病机辨证之纲的用意。

二、病机辨证的实用意义

1.活化辨证 根据“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启示,辨证内容可以“特异症”为主体,参考相关佐证,通过识辨、取舍,提取病机特点,把握主要矛盾,有机组合成“证”,以免人为地计量评分,分证分型。临证若能据此理念思辨分析,自能活化辨证,提升诊疗能力,达到活泼的如珠走盘之境界。

2.理论前移 中医理论源于临床,是通过反复实践构成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的依据,只有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才能转化成为实用技能,显示理论的价值,为此,有必要把理论前移,贴近临床,融入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之中,我们所倡导的病理因素——第二病因说,就是意在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基础,密切结合临床,指导临床,显示中医学实践性强的特色,不同于实验医学。假如分割理论与临床的统一性,必将导致理论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它的实用意义。

3.执简驭繁 病机辨证体系,内含病势的动态演变,病性、病位涉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六经、八纲等,因而既可继承多元辨证的优势,以供选择应用,又能融多元辨证为一体,综合应用,有机组合,由博返约,由繁至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4.求同存异 病机辨证不仅能使辨证得到活化,而且也可在治疗原则求得共识的层面上,既能提供治法和方药的参考范例,也能发挥各自特色,体现三因制宜及医生的个体化经验、不同学术流派的风格,彰显各家优势,保证传承的有序进行。

三、构建病机辨证体系的设想

1.总体思路 以病理因素为纲领,病机证素为条目,症状体征为依据,病性病位为核心,病势演变测转化,脏腑理论为基础,多元辨证为内涵,活化辨证谋创新,提示治则为目的,真正体现辨证论治的灵魂。

2.抓纲带目,倡建病机十三条 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特性和临床表现,概述其要领如下: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郁病多杂(气病多郁)、瘀病多歧(血病多瘀)、痰病多怪、水饮同源、虚多久病、毒多难痼、疫为疠气、多因复合(风火相扇、湿热郁蒸、瘀热相搏、痰瘀互结、燥湿相兼、虚实相因、寒热错杂等)。并据此组合成病机辨证网络,以显示其因果交叉复合关系,使病机辨证从源头上得到活化,体现“证”是病机单元交叉组合的客观现象,病机单元是证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我们以病理因素为主导的用意所在。

3.辨病理因素是病机辨证的主导 病理因素是疾病续发的第二病因,病证表现于外的病理现象,因而随着病势的演变转化,每与相关病邪杂合或从化,这也就提示了病机证素是可变动转化的。证是病机动态演变的客观表现,求理定性,从性定位,表明病机辨证当以辨病理因素为主导。

4.病机证素是辨证的内核 证是病的外在表象,机是病的内在本质,“证”本质的研究并不代表是辨证的源头,只有“审证求机”才能把握病的实质,做到从外知内,从证测机,进而从机测证,据此可以认为病理因素的内核就是病机证候要素(简称证素)。

所谓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疾病某一证候的病理特点,使病机与证候做到有机的统一,通过对症状、体征的辨析取舍,提取可供辨证的证候要素,与相关病理因素组合成证,并可随病势病情而演变转化。体现以辨机为目的,意在使辨证得到活化,适应临床应用,不同于证素的计量辨证,重在以证为依据,使之规范化。

四、病理因素的多元交叉、因果转化,是复合病机的病理基础

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中间环节,决定疾病的性质、病位、演变及转归,且常相互兼夹、复合为患。因而病机证素的组合也有单一病机、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之分。除单一病机外,所谓兼夹是指两种单一病理因素的杂合,虽有主次关系,但无新的质变;复合病机是指两种以上的病理因素互为因果,胶结和合,形成新的致病特质,促使病势的演变发展。具体表现有多因复合、多病位复合、多病势复合。

多因复合,即多种病理因素互为因果。如风火相扇证的病机特点表现为“风助火势,火动风生”,湿遏热伏证的病机特点为“热处湿中,湿遏热外,如油入面”。他如慢性乙肝的基本病机病证是“湿热瘀毒、肝郁脾虚证”,其病理因素有湿、热、瘀、毒、郁,病性以实为多,实中有虚,病位在肝、脾,病势表现有多因素的因果互动转化,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多病位复合,即多脏同病,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显示了脏腑整体观的特色,病理生理的相关性,如多个病种表现的肝脾、肺肾、肝肾、肺脾或肝脾肾等同病,特别是在急难病证方面的多脏同病,对临床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多病势复合,即同一病理因素,可多向转化,若多因杂呈,则病机转化更为错综复杂,再若因果交并,病势演变千变万化。

总之,病机的多因交叉转化,是复合病机形成的发病学基础,反映了不同病理因素之间、不同脏腑之间的病机转化、传变规律,是临床辨证必须把握的关键。

五、病机辨证的基本要领及程序

首以病机十三条为纲要,精练论述该条的“概念”“病理要点”“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以助理解与病机证素的相关性。

次以病机证素为条目,在“辨证”部分,分列“特异症”“可见症”“相关舌脉”,以供辨析取舍;提示“病性、病位、病势”的辨证印象;“治疗”部分列举“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以供参考应用。并列“临证备要”,以加深实践启悟。

对“兼夹病机证素”,则按主次归属,列出证名、治法,以与相关病理因素联系互参。

在构建病机辨证体系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延伸到具体病证,根据临床表现,按其病理特点,制定病证的病机辨治方案,从多元辨证求机角度,交叉组合病机证素,落实到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可知,审证求因,实是求机,审证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求机的实质是求病理因素,病机是辨证的核心,是通向论治的桥梁,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本质,组合形成病机证素,得出证名诊断,治疗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倡议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目的,旨在能使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从源头上得到活化,回归到临床实用,走中医继承发展、自主创新之路。

周仲瑛

壬辰年冬于金陵琢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