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根导火索
佛说:
经常生气的是蠢才,偶尔生气的是庸才,从不生气的是圣人,不去生气的是智者。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位父亲,在单位受到上司的批评,回来后把气撒在儿子身上,不由分说指着儿子臭骂一通,儿子心里很委屈,就朝着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莫名其妙挨踢后,叫了一声蹿出家门,跑到了马路上。一辆汽车驶来,看到前方忽然蹿出一只猫,急打方向盘,撞倒了路边的小孩子。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所表现的就是人发脾气产生的怒气,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传递。从地位高的人传向地位低的人,从强者传向弱者,最后无处发泄的弱小,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所以说,生气的这根导火索一旦点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随之传播开,波及的范围往往不仅仅是当事人,还会牵连到周边的其他人。
这一天,咖啡馆里来了位客人,坐下后要了一杯红茶。
过了一会儿,只听这位客人怒气冲冲地叫道:“小姐,快过来,你们的牛奶是坏的。”
侍应小姐赶忙过来查看,客人继续说道:“你们的店是怎么开的?你看这牛奶,把我的红茶都给破坏了,赶快给我换一杯!”
“真不好意思,我马上给您换。”侍应小姐温柔地笑笑,回去又端了一杯红茶过来,和前一杯一样,碟边配有新鲜牛奶和柠檬。放下后红茶后,她轻轻地对客人说了一句:“我想我忘了给您建议,柠檬和牛奶不能一起放入红茶,会造成红茶结块的,对不起。”
客人听了,脸一下子红了,他匆忙喝完红茶,就结账离开了咖啡馆。旁边的其他服务生看到这一切,就问这位侍应小姐:“明明是他不懂装懂,还那么粗鲁,你怎么不拆穿他呢?”
侍应小姐还是温柔地笑着:“正是因为他粗鲁,我才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他。如果我据理力争,他丢了面子,肯定更生气,这样势必会产生争执,不但客人不愉快,也影响了咱们的生意,不是吗?”同事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侍应小姐采用理直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既制止了客人怒气的蔓延,也增加了其他客人对咖啡馆的好感。她的行为,如一泓碧波,恰到好处的浇熄了客人差点要点燃的情绪导火索。因为以柔克刚,更胜于以牙还牙。
要避免怒气引发的严重后果,就要首先做到遇事自己不生气。因为人在发怒的同时,理智思考的能力也在降低,思维容易被盲目性所控制。面对问题的时候,生气会让人失去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有些人往往因为一时的盛怒,将简单的问题扩大化,以至于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工作中与客户发生冲突,暴躁的态度不仅会让自己损失一个生意机会,更有可能在领导心里留下负面印象,别人也会由此对和你合作产生疑虑。一时的怒气所带的严重损失,往往是事后无法弥补的。
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愤怒,但不管是从身体健康,还是从工作生活上来说,生气的确都是百害无一利的事情。意识到生气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就要从心底警惕自己的怒气。每当意识到自己要生气发火的时候,就把它当作分析和控制自我的一次锻炼机会。一方面冷静研究事态,寻求解决方法;一方面让自己的怒气熄灭,让理智作决定。而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事开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一颗豁达乐观的心灵,才是真正做到不生气的根本。
小脾气毁坏大健康
佛说: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黄帝内经》上说,人之所以会生病,最原始的一种根源就是生气。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生气虽然是一种情绪,但长期生气会在身体上留下不同的痕迹。一方面来说,经常生气会让人情绪不好,思维与记忆力下降;另一方面,爱生气的人脸上容易长色斑,脑细胞衰老比不爱生气的人明显加快。而且当人生气时,身体内的机能会处于混乱状态,长此以往,疾病自己就找上门儿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动不动就“使小性儿”、生闷气,所以正值妙龄的她就香消玉殒,空留悲叹在人间。《三国时演义》中的司徒王朗,更是因为诸葛亮一番义正言辞的声讨,使他羞愤难当,当场气死马下。可见生气对人体健康有多大损害。
张琴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一直以来,各项业务都很出色,深受老板器重。正当她觉得自己升职有望时,单位里又进来一位比她年轻漂亮的女同事,不但活泼聪慧,而且做事非常有效率,来到不久,就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张琴渐渐感觉有些受到冷落,但又知道自己一时难以超过这位新同事,就很是烦闷。
张琴心里的嫉妒和焦虑,又不好意思讲给其他朋友或者同事听,只好向老公倾诉。但是老公工作也很忙,常常敷衍她几句就算了,搞得张琴更是闷闷不乐。久而久之,张琴不仅觉得生活乏味,还感觉到身体常常不舒服。尤其是一侧乳房,时不时地胀痛难忍,用手摸摸,里面似乎有肿块一样的东西。
张琴赶忙去医院检查,得知自己患的是乳腺小叶增生。医生问了张琴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你这病,就是因为生闷气得来的,要想好起来,最重要的,就是绝对不要再生闷气了。”
张琴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很多人一旦被无谓的烦恼所缠绕,就将怨恨与烦闷留在自己心里,不懂得自我调节,只会生气,不会“解气”。久而久之,闷气发酵成疾病,这不是一种自我折磨吗?
还有些退休的老人,闲来无事聚到一起打个扑克下个棋什么的,本来只是图个开心,可就有些老人为一步棋或者一张牌争个面红耳赤,大动肝火,为此导致血压升高,差点危及生命。生这种闲气,值得吗?
生气不但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更是一种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心境。中医认为怒伤肝,愤怒使人胸闷、胀痛。不愉快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在体内,会让人的内分泌系统失调,产生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的毛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冠心病等更严重的病症。所以有位外国作家说:“为小事经常生气的人是会短命的。”反过来说,心胸开阔的人一定会长寿。因为他们不爱生气,自然就大大降低了罹患疾病的风险,所以才会健康常驻。
想想生气让人付出的健康代价,就会知道生气不但没有必要,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中都应该做到尽量少生气,或者不生气。要想做到不生气,前提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养成遇事少钻牛角尖,多往宽处想的习惯。遇到烦心事时,能够选择一些放松自己的方式,比如听听音乐,练练瑜伽,或者到郊外风景秀丽的地方走一走,再烦闷的心情都会化解掉。
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突发状况,也许我们不能控制事件的结果,但一定可以选择对待事件的态度:不与小人计较,不在小事上生气,保持从容大度的心境。千万莫让小脾气毁坏了大健康!
没有人欠你什么
佛说: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在生活中,难免会经常遇见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或者不顺心的情景,有些人一到这个时候,就会生气,甚至把不舒服和不顺心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似乎这样就能减轻些心理上的难受。
但是仔细想想,生气的原因真的是别人造成的吗?你一味地生气,就能改变事件的结果吗?即使别人对你生气,只要你能保持释然,那气自然也就影响不了你。
有这样一个妇人,她生性暴躁,遇见不顺心的事就发火,但是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长此以往,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
妇人知道生气不好,但又改不了自己的脾气,她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妇人听说后山上庙里有位大师很有智慧,就去找他求助。
妇人赶到庙里的时候,在庙门口正好遇见这位老和尚,她赶忙上前施礼说:“大师,我怎么总是生气呢?您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师笑而不答,示意妇人跟他向前走,到了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女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但是依然按老和尚的指示进了柴房。刚进去,只听哐当一声,老和尚从外边把门给关上了。妇人大急,赶快去拉门,没想到老和尚又在门上面加了把锁。妇人大怒,破口大骂:“你到底想干嘛?我好心来求教,你个死和尚,干吗把我关在里面啊?”
门外的老和尚已经走远了,根本没人搭理她。
骂了一阵,妇人见没有人理会,又开始了哀求,可是老和尚在门口来回走了很多趟,依然对她不理不睬。直到妇人累了,自己收声沉默,大师才来到门外,问:“现在你还生气吗?”
妇人赶快回答:“当然,我生我自己的气,气自己来这个鬼地方受罪。”
“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大师转身离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师又回来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现在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
“为什又不生气了?”
“我生气也改变不了现在被锁在这里的状况,你还是放了我吧。”妇人垂头丧气。
“你不是没有气,是把气压在心底,一旦爆发,将更严重。”大师说完又离开了。
当大师第三次来到被锁的柴房门前时,妇人不等他问,赶快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
“你知道衡量值得与不值得,说明气根还在心里。”大师露出微笑,但依然没有开门。
当大师第四次站在柴门外时,妇人问:“大师,何为气呢?”
老和尚扬手把茶杯里的茶泼在地上,而后开了柴门,但是一句话也没说。妇人思索良久,叩谢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气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一味让情绪烧昏头脑。静下心仔细想想,没有人欠你什么,也许生气的源头,首先来自自己。如果遇到事情就生气,把罪责一味推到他人身上,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气会越来越盛,甚至能烧毁自己。
佛说,烦由心生。生气虽然是每个人的自然情绪反应,但它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积越多。一时的火气通常让事件变得更复杂,伤害了别人,也对自己无益。
我们可以观察下现实生活中不爱生气的人,会发现这些人都有共同特点:接人待物均彬彬有礼,客观对待问题,不会有别人总是欠自己的想法,更不会遇到烦恼便把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这是一种有修养有涵养的生活方式。
生气时,我们如果能静下心来反思下让我们自己生气的事件,就会发现多数并不是因为别人而起,而往往是我们自身修养不够。
静坐常思自己过,烦事莫推他人身。提升自身修养,扩大自身气量,是拥有快乐人生的基本。
生气是对自己的惩罚
佛说:
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面对令自己生气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暴跳如雷,大动肝火;有些人则一笑了之,并不动气。到底哪种更高明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至理名言:“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仔细想想,通常让我们生气的事儿都是因为别人而起,但是我们自己却气得不行,甚至有时还会摔打身边的器物出气。这样一来,岂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事儿吗?
有个寺庙里的方丈,最喜欢兰花的清雅,讲经礼佛之余,在庙里种了不同品种的兰花。开花的季节,香气缭绕,常常有诸多的香客来观赏。
方丈对这些兰花照顾的很是精心,外出讲经的时候,就嘱咐小和尚来照管。其中一架兰花非常名贵,他就一再叮嘱小和尚切莫大意。
方丈走后,小和尚依言每天对兰花浇水施肥,尤其是那架名贵的兰花,唯恐出一点纰漏。可是越紧张越出事。有一天小和尚在照管这架兰花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整个兰花架倒地,花盆碎成一片。
小和尚忙收拾倒地的花架,可是来不及了,花从盆子里跌出来散落在地上,部分娇嫩的兰花都已经摔坏。小和尚想起师父临走前的嘱咐,非常的自责和害怕。剩下的几天里,他吃不香睡不着,战战兢兢地等着师父回来责骂自己。
师父回来后,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对方丈讲了自己打碎兰花花盆的经过,并向方丈赔罪。
方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并没有责骂他,反而和颜悦色地安慰起了小和尚。
小和尚吃惊地问:“师父,要知道那可是您最心爱的兰花呀,我摔坏了它们,你应该很生气才对,怎么不责骂我呢?”
方丈笑笑,说:“我种兰花是喜它清雅,用它供佛,可不是为了生气呀。”
小和尚做错了事儿,导致方丈的兰花被摔坏,如果换一个人,面对心爱之物被损坏,肯定会大发雷霆。但是这样做,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吗?生气只会伤身伤肝,徒增烦恼而已。
方丈并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宽容与谅解。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方丈一定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有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习惯每天早上读报,可是每次打开报纸不久,就会气得吹胡子瞪眼,或者拍桌子打板凳。因为报纸上很多事情总是让他看不顺眼,但是又忍不住不看。时间久了,老人的家人一看到他拿起报纸,就躲得远远的,尤其是孩子们,谁都不愿意和他亲近。而且由于经常生气,他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位退休老人能像那位养兰花的方丈一样,对生活乐观豁达,那么报纸上这些与己无关的小事,一定不会让他动那么大气了。别人犯了错误的确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你对他大发雷霆并无济于事。而且既然错误是别人犯的,那么你干嘛要生气呢?
面对别人犯的错误,我们要做到不发怒,不生气,前提是必须有乐观、积极和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不但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享受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要素。
面对批评,生气会让人失去进步的机会
佛说:
感谢所有批评你的人吧,因为他们指出了你的缺点和不足,宁可伤你一时,不愿害你一世!
俗话说:“忠言逆耳”,批评的话一般都不好听,所以没有人喜欢听到批评。但是从小到大,哪个人不经历无数次的批评呢。小时候一旦做错了事,会受到家长的批评;上学的时候,功课没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上班后,工作如果不尽心就会受到领导的批评。
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火冒三丈,认为是别人故意找茬,不尊重自己,不给自己留面子。但是换个角度看,那些批评,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呢。别人批评我们,是因为我们孺子可教,也是因为我们还有进步空间,能够听得进去批评,就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一听见批评就生气,甚至大发雷霆,那么最后当更大的错误出现时,我们就只有发出“怎么当初没有人提醒我”这样的感叹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律师叫乔治·罗纳,因为战争的原因,他从维也纳沦落到瑞典。在这里他无依无靠,首要的事情是先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乔治除了律师这个本行外,还懂得好几国外语,他觉得如果在进出口公司谋个职位还是没有问题的,就试着把自己的求职信分别给几家公司投了过去。
很快,乔治就收到了这些公司的回信,他们婉转地告诉乔治,由于战争的原因,自己公司并不需要招聘新的职员,但是会把乔治的简历资料留下,一旦有需要,就通知他。
只有一家进出口公司没有这么客气,他们的回信写道:“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出口公司的工作经验,而且这封信里的瑞典文漏洞百出,我们就是雇人,也不会雇佣你这样的人!”
乔治看到信后非常气愤,先不说自己曾经是著名的律师,曾经业绩辉煌,就说这瑞典文,又不是自己的母语,即使出现语法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呀。想到此,乔治真想回信痛骂一下这个傲慢的公司。
可转念又一想,就因为自己并不是真的精通瑞典文,所以就有可能出了很多自己并不知道的大问题。想找一份工作,势必要加强学习才行,幸好这家公司指出了自己的问题,我应该感谢他们才是。
想到此,乔治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他写道:“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回复我的应聘信件。您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头者,发现我对贵公司的业务不熟,以及在语言文法上的不少问题,并且能亲自为我指出来,这令我很惭愧。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相关业务与瑞典文,希望有一天能写出一封没有错误的求职信寄给您。”
信寄走后几天,令乔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对方通知乔治到公司去面谈,因为乔治的谦虚与认真,他们决定录用乔治了。
如果当初乔治回应一封更加尖刻的信,表面上看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气,但是也一定与这个宝贵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了。就是因为乔治不但控制了自己的怒火,而且认识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同时,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改正缺点完善自我的机会。所以他面对批评没有发火,反而发出了感谢的回信,出乎意料地赢得了本来已经失去的工作。
我们面对批评时,也要向乔治学习,心平气和地反思别人批评的内容。
面对批评时,如果像乔治一样,心平气和,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才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如果有这些问题的话,就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并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你不就进步了吗?所以,不要对批评产生怨气,反而应该对批评折磨自己的人抱有感谢之心,感谢他们让我们的缺点与不足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提高与改善。由此,我们才会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逐渐接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生气损害你的魅力
佛说:
把脾气使出来,叫能力;把生气收回去,叫魅力。
人都有七情六欲,生气是其中的一种。著名文学家梁实秋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最难看。”可不是么,但凡生气的人,嘴巴张得大大的,智商却变得低低的。一番生气下来,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百害无一利。
生气会令人变丑,失去原来的魅力,无论平日多么漂亮大方一个人,一旦生气,不知不觉就会变得面目扭曲,由往日的可爱转变为可憎。更为严重的是,“怒伤肝忧伤肺”,生气还有可能为某些疾病埋下隐患。
田甜是电视台儿童节目的主持人,人如其名,长得甜美可爱,说话温柔大方,深受很多人喜爱。她的节目常常邀请小朋友来做嘉宾,小朋友们不但喜欢她的节目,更是崇拜和信赖她这个人,都叫她“甜姐姐”。
有一天,她邀请了一个小嘉宾来做节目,因为顺道去接这位小朋友绕了路,加上堵车,等他们赶到电视台时,离直播只有5分钟时间了。
田甜匆忙带着小朋友往直播室赶,到了门口,却被警卫拦了下来。
“请出示嘉宾证。”警卫礼貌地说。
田甜这才发现自己忘了给小朋友开嘉宾证,但一看时间,这个时候也真的来不及了。田甜急得不行,一时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向警卫解释,可是警卫一点也不给她面子,不管田甜怎么说,他只是面无表情的两个字:“不行!”
田甜又气又急,警卫又不是不认识自己,这么认真干嘛,这不是纯粹跟自己过不去吗?
节目直播的时间已经到了,因为主持人和嘉宾的缺席,演变成了播出事故。田甜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死板的警卫造成的,想想播出事故即将给自己带来的后果,田甜脸色大变。
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脚踢向旁边的小桌子,并顺手把上面的东西扫在了地上,继而又抓着自己的头发,怒不可遏的样子把旁边的小嘉宾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事情过后一周多,田甜收到一封信,是那天上节目的小嘉宾写的。她在信上说:“甜姐姐,你一直是我心中最甜美可爱的姐姐。在我看来,你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怒的人,可那天你居然生气了,而且,你生气的样子好可怕啊,一点都不像从前我心里的甜姐姐了……”
田甜看完信,刹那间红了脸。
田甜想起自己当天的表现,她的愤怒虽然事出有因,但是生气导致她的情绪失控,除了告诉大家她修养不好外,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而且由于失控,当时她还摔坏了台里的公共物品,加重了播出事故的后果。最重要的是,她素日那个甜美可爱的形象就因为怒气被破坏殆尽了,在别人心里由一个美丽的天使,变成了面目可憎的恶魔。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有时候女性所面对的压力甚至比男性还要多,加上生理构造的不同,女性更容易焦虑和生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看起来温柔似水的女性变成了一点就着的“炸药包”。
有人说,女性天生具有敏感特质,生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会生气的女人像白开水,索然无味。的确,偶尔生个小气,不失女性的可爱,但是不合时宜的生气或者动辄就大动肝火,不但让女性失去了优雅,更没有一点可爱而言。
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不管男性女性,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仅损害了原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魅力,还可能做出一些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来。如果在动气的当口,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怒火暂时平静下来,反而更利于事情的解决。而且,能够恰当控制情绪的人,不但阻止了魅力的流失,还能为自己增添自控的魅力呢。
发怒之前喊声停
佛说:
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胸中的自己,不轻易发怒,胜于勇士。
有句俗语叫:“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说的是人在发怒的时候,容易被膨胀的情绪给冲昏头脑,从而做出一些平日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导致后悔莫及的后果。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看到别人在公共场合抽烟或者大声喧哗,就去指责。恰好遇见对方也是个火大的人,吵着吵着动起手,最后他把对方打了个头破血流。原本只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小事,闹到了对簿公堂;本来是别人理亏,最后落个要自己负责任和赔偿的后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因为一些小的矛盾,产生冲动,失去理智,从而酿成惨祸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果我们都能在发怒之前,用恰当的理智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控制,那么,很多悲剧一定会被改写。
有一位禅师,有一天刚走出寺庙,就被一位壮汉迎面撞到。禅师的眼镜掉落了下来,摔成了碎片。可是撞他的壮汉非但没有赔礼道歉,反而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头,干嘛走路不长眼睛啊?”
禅师宽容地笑笑,说:“对不起,是我不好。”
壮汉没想到禅师这么回答,反而一下子愣住,疑问道:“我撞了你,你怎么不发怒,还对我道歉?”
禅师说:“为什么要发怒呢?发怒又不能让摔碎的眼镜复原。而且一旦我发怒,咱们势必要争斗,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造成了新的业障,所以,我不发怒。”
壮汉听了,若有所思。
半个月后,禅师收到一封信,还有一些香火钱。他打开一看,写信的人自称是前些日子撞自己的那位壮汉,他在信上感谢禅师救了自己一命,所以特奉上香火钱,一部分赔偿自己撞坏的禅师的眼镜,一部分供奉佛祖,为自己消除业障。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壮汉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常常觉得自己生活百般不顺,苦闷之余,就在家里对老婆孩子非打即骂,大家都很怕他。
那天他撞倒禅师后回家,忽然看到老婆在跟一个陌生男人说话,他以为肯定是老婆背叛了自己,一怒之下就跑到厨房拿起了菜刀,准备砍死这对狗男女。那男人看到举起菜刀的壮汉,吓得眼镜都掉到地上摔碎了。就在那个时候,壮汉忽然想起刚才撞坏的禅师眼镜,同时也想起了他的一番话,于是收起了手里的菜刀。而此时,他吓坏的老婆才赶忙出来解释,原来这个男人来自壮汉的家乡,受壮汉家里人所托,因壮汉老父亲患上重病,有些药家中配不到,要他在这里抓几服让乡人捎回去。
壮汉一听,才知道自己差点犯下大错。所以他对禅师倍加感谢,从那以后,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逐步改掉了暴躁易怒的毛病,生活也随之渐渐顺心起来。
怒火虽小,一旦燃烧起来,就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在生活里遇见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时,谁都难免会产生气愤的情绪。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怒气,并且要不断提醒自己:“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首先要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平静下来,头脑不被怒火所控制时,既避免了出现不可收拾的后果,更有可能帮助你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
能在关键的时候克制住自己,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定是能够控制住自己怒气的人,忍别人所不能忍,方能受别人所不能受。
发怒之前喊声停,等于为自己的情绪加了一个“制动器”,当我们能管住自己的怒火时,也就等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内在空间,和宽容大度的外在环境。
放低自己,少生闲气
佛说: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爱生气,原因却不是别人老惹到他,而是他总能从人家身上找到气来生。同事升职,他气领导用人不察,觉得自己更有资格得到那个职位;朋友买新房,他嫉妒人家运气好,不像自己整天从头忙到尾,挣钱却比自己多。总之,但凡别人有好事,他总能从中找出让自己生气的地方,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有什么坏心眼儿,而是他总认为自己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处处都要占上风,一旦落了下风,就会抓心挠肝不自在。不但让自己充满怨气不舒服,也让别人在与他相处时处处感到别扭。其实想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意识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总是抱持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看待别人,指责这个抱怨那个,生活怎么会有开心快乐可言?
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因为屡建战功,对大唐基业稳固作出很大的贡献,唐代宗就把他的儿子郭暖封为驸马,将昇平公主许配给了郭暧。
昇平公主虽然嫁给了郭暧,但却一直放不下金枝玉叶的架子,处处摆着公主的排场。
有一天郭家家宴,本来该郭子仪坐的首位,却被昇平公主给坐了,郭暧看到后,非常的恼火。晚上回到寝宫,不由得指责昇平公主不讲礼节,公主哪里受过这种气,两人为此发生争执。郭暧恼火之余,抬手打了昇平公主一个耳光,而且还不依不饶地说:“要不是我们郭家,你们能一直稳坐这个江山吗?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公主,就可以不把我父亲放在眼里!”
挨打受气的升平公主哭着回皇宫找父亲告状,想要父亲好好教训下不知天高地厚的驸马。可没想到唐代宗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她了几句,还说:“郭暧说得没错,没有郭家的功劳,就没有我们李家的江山。你不应该端着公主的架子,而是应该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不能仗着自己是公主就任性蛮横,更不能用娘家的权势压人。”昇平公主无奈,只得又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个事情后,生怕唐代宗生气怪罪下来,连忙绑了儿子郭暧到皇宫,亲自谢罪。唐代宗笑着为郭暧松了绑,并且对郭子仪说:“这不过是夫妻间斗气的小事儿,何必这么认真呢?从儿女这儿论,咱俩只是亲家,不是君臣。”说罢,送郭子仪父子回去了。
唐代宗贵为天子,都知道放下至尊无比的架子,充当和事老,和平化解风波,让烦恼消于无形。那么生活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总是用高高在上的眼光打量别人呢?
有的人,总是认为他人就应该处处低于自己,一旦有些许超越自己的地方就无法忍受。把别人的进步看成是对自己的讽刺,把别人的收获看成对自己无能的嘲弄。为此常常生闷气或者抱怨不休,其实根源不在别人,就在于自己的心没有放低放平。
放低自己,并不意味着怯懦或者退却,而是换了一种态度来对待世事。因为放低自己,才能用平心静气的态度看问题,也才能真正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认清楚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让自我进步提高的空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放低自己,就等于放开了做人的度量,如果能做到在语言上让人几句,在做事上让人几分,在财物上让人几点,你就会发现原本处处感觉狭隘的空间,顿时变宽敞了。
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想自己受到尊重,先尊重别人。当你放低自己,就等于抬高了他人,别人自然会加倍还礼于你。有尊有敬,你来我往,怎么还会有闲气生呢?
生气关乎脾气,息怒关乎修养
佛说:
气度狭小就被逆境驯服,宽宏大量则足以把逆境克服。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
有些爱生气的人总是喜欢强调:我生气主要是因为别人气到我,根本不是我想生气。虽然他们也知道生气不好,但是这样的想法却在心里埋下另一个不好的念头,那就是总是要别人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可是认真想一下,真的就是他人带给你的气生吗?你生气,是不是你内心本来就隐藏着怒气呢?如果对方站在你的位置上,他是不是一样的动怒生气?说不定,别人根本就没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
愤怒是每个人内心里都隐藏着的一种情绪,可为什么遇见事情的时候,有些人生气有些人却很冷静呢?就是因为冷静的人懂得去关照自己的愤怒,生气的人却只会纵容自己的情绪,遇见痛苦时,只想赶快转嫁到别人身上;冷静的人在生活中处处培养自己的修养,爱生气的人却只会放任自己的脾气。
有一对老夫妇,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却在二十几岁就得病死了。老夫妇晚年丧子,悲痛欲绝。因为他们舍不得儿子,火化后也不安葬他,而是放在自己家供桌上,整日对着他痛哭不已,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能够显灵,回来看他们。
日子过去了很久,老夫妇还是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心思正常生活。亲戚们来看望,也无心招待。有些亲戚也会劝告他们,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但是老夫妇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把劝告的人赶跑。久而久之,他们俩甚至根本不能看到别人在自己眼前高兴,认为是对自己悲痛的讽刺。看到别人开心自己就生气,久而久之,身体虚弱得不行。
夫妇俩亲戚家有个孩子,年龄和他们死去的儿子差不多,这个年轻人也曾经与夫妇的儿子一同玩耍,虽然他也为夫妇的儿子早逝感到悲伤,但他更难过的是夫妇俩的执迷不悟,只顾悲伤和愤怒,无心生活。
有一天,他来到老夫妇家,进门就大哭,说自己养了很多年的狗死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只死去的小狗来。他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肉,边哭边往狗嘴里喂。但是狗已经死了,怎么吃呢?他不停地把肉从狗嘴里塞进去,可是肉又掉出来。
老夫妇见状,劝告他说:“傻孩子,狗已经死了,怎么能吃你喂的肉呢?”
年轻人说:“是啊,可是你们每天还不是期待着儿子回来吗?”
夫妇俩忽然就醒悟了,回想这一段时间来,他们不但因为悲伤忘记了正常生活,还因为愤怒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多么难堪难过啊!
俗话说,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如果常常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陷入悲痛或者愤怒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那人生岂不是一片无尽的黑暗?沉浸在自己愤怒里不懂收敛的人,其实很可怜,因为他本身是无助和茫然的。但是这种愤怒不但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也同时伤害到了身边人。生气百害无一利。
要知道,一个不爱生气的人,通常有一个豁达乐观的心态。知道顺应生活的自然,放下应该放下的过去,正视正在发生的现实。所以说,想不生气,就要从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涵养,在身边小事上锻炼自己的气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让自己有个宽阔达观的心胸。
做到了这些,也就有了少生气或者快速消气的能力,从而有了一个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快乐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了。
找对息怒的妙法
佛说:
人如果能控制怒气,就什么都不会失去。
有一首歌唱道,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的确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虽然脾气的好坏没有绝对之分,但有一种脾气是大家都不欢迎的,那就是怒气。动不动就怒不可遏,在恋爱中,会让对方离你越来越远;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也会让你失去与别人倾心交流的机会。
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很多,如果每件事情都动怒,那么势必会让我们的情绪终日陷入低迷与沉重的负面状态,甚至让人对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念头。但是总有些人,遇见天大的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因为他们各自都有息怒的妙法。
美国有一位长寿老人叫约翰·史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生气。”
记者好奇地问他怎么能做到不生气。
约翰·史密斯笑笑说:“天气阴晴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我选择不生气,所以我会在生气到来之前逃掉。”
可见,当坏情绪到来的时候,只要你不习惯性地沉浸进去,完全有能力躲开或者淡化它,换句话说,好心情,坏心情,全看自己如何选择。
沃斯是个脾气很不好的小孩子,常常动不动就发怒。在他八岁生日的那天,他的父亲送他了一块手表,并对他说:“下次再想生气的时候,看着表,默数30秒。”
沃斯照做了,等他再想生气的时候,就拿出表等30秒,他发现30秒之后,自己的怒气竟然渐渐消失了,时间长了,他的脾气也慢慢没那么急躁了。
遇到让人发怒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强迫性地让自己冷静一段时间,迅速考虑下事件的来龙去脉再采取行动,一定会比怒火中烧所带来的冲动鲁莽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息怒妙法。
首先,常发怒的人应该从自身检查下让自己生气的原因。找到并消除生气的“内因”,也就生不起气了。
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生气,或者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生气。这样的人,先要在心里明确的是:自己并不是一个永不犯错的人,也不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比别人高明。与人交往时,时刻提醒自己虚怀若谷,多看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做到合理性让步,那么不但能阻止怒气的挥发,也会因为宽容赢得对方的好感或者尊重,自然天下太平。
其次,遇事要学会平心静气。“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这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平心静气的三项原则,在意识到怒气即将来临时,有意识放低自己的声音,让语速缓慢下来,可以缓解冲动的情绪。而当人激动的时候,不自觉会将身体前倾贴近对方,如果能够将身体收回并挺直,就能起到淡化当时紧张气氛的作用。
另外,在遇见让自己生闷气的事情的时候,要懂得排解,不要闷在心里。找一个知心朋友倾诉,或者去进行一场激烈运动,发泄下心里的不快,这些都不失为排解郁闷的好办法。学会转移怒气,它就不会一直跟着你了。
我们不可能选择自己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但是一定可以选择面对怒气时的态度。找对息怒的妙法,就等于选择了充满欢乐与温馨的生活。因为,爱发怒的人的世界充满了硝烟与战争,心平气和的人生活满是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