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不是“排在前面”

很多书都有这么一个部分叫作“写在前面”,它们的位置排在一本书前面,但通常写作时间并不在全书之前,往往在成书之后,所以,较真地说应该叫作“排在前面”。我们下面要开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写在前面”,从这一段开始全书的写作。

此时此刻,我与作为读者的您一样,还不确定本书的全部内容,我们在同一个起点出发。

有两种写书的方式,一种是思考在前,形成了系统的思考与详细的笔记以后,开始写书,曹雪芹酝酿多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珠玑,好酒需老窖,时间沉淀经典。

另一种写书,思考与写作的过程是同步的,就像现在,我们一起,一边提问,一边思考,一步步走,一点点淘,探究众筹。就像带您走进一座有历史之谜的古迹,我作为全程的导游,会不断地向您抛出问题,引发作为游客的您的思考与兴趣,然后我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您介绍,有些问题导游是有答案的,有些问题的答案还未形成定论,见仁见智,您会以为然或者不以为然,重要的不是您的认同,而是您的思考随之走向深入,这是有价值的过程。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项目的实现是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同样,知识的获取也是如此。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会让大侦探波洛在书尾剥丝抽茧地给出所有的答案,但很遗憾,很多我提出的问题,我本人给不出答案,只能留给您,留给未来的实践,留给更加成熟的众筹理论。这可能更符合后现代悬疑小说的特点,我们打开一扇门,看到的是另一扇门。下一扇门的背后是什么,或许您作为下一位导游可以带我们继续探究。这样的方式更能暗合了“互联网+”的特点,体现“众筹”的特点——语言互通、信息互联、同心共建一座知识的“巴别塔”。

“数据”不是“信息”

个人认为微博、微信的“微”学习时代,我们更容易获得数据、信息,而非知识。因此,读书在知识获取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

什么是数据

人们通过眼、鼻、舌、耳、身等感官感受到的,或者通过技术与仪器测量到的反映事物的状态的信号,包括声音、图像、文本等,就是数据。

相信您一定从微博、微信里看到过“众筹”这个语词,本书讨论的大部分语词:融资、信任、信用、脆弱、风险、互联网金融、注意力资源、影响力价值、粉丝经济、大数据、黑名单……您都看到过。这些碎片的词语还只是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最原始的记录,没有被加工,没有被解释,没有回答特定的问题,数据之间也没有建立联系。

什么是信息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建立了数据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对特定问题的回答,具有了意义,就成为信息。例如,您很容易理解众筹可以融资,融资需要建立信任,控制风险。这些变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就是信息,您也听到过众筹的故事与案例,这也是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来自“微时代”的“微转述”。

什么是微转述

“微转述”是我提出的概念,定义为:对已存在的碎片化信息的复制、转发与传播。微转述的缺点是信息的价值不大。

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是:这个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您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因为信息的作用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所以,“人有两只眼睛”这句话的信息价值很小,因为人尽皆知。

遗憾的是,我们通过“微转述”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大部分属于那种“不证则明”,依靠常识就可以推理的信息。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的价值在于颠覆了我们对于二八定律的常识。学习,是为了获得不一样的新的信息。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经验一致的信息。我授课时发现,学生听到自己知道的,或听到自己认可的,会点头、会互动;听到未知的,或者听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冲突的,会茫然、会排斥。演讲与授课的区别在于:演讲的目的是唤起听众的共鸣,所以传达的信息大多是众所周知的、普遍认同的;授课是传授新知识,所以,讲的应该是不一样的信息。同样,一本负责任的书,也要给读者不一样的信息,或者对同样的信息作不一样的解读。这是本书的努力方向。

我们尝试对融资、投资、消费、兴趣、信任、粉丝经济、注意力资源、影响力价值、众筹、互联网+等概念做出另一个角度的解读,给您不一样的信息。

“信息”不是“知识”

为了让听者或读者理解并接受与常识不一样的信息,需要论证,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经过论证与实践所检验的信息,就形成了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实践中被反复验证,事物之间真正的关系被揭示出来,找到了本质与规律。所以,知识可以指导实践。

我们了解、思考众筹的概念、特点、模式、问题与对策,是为了掌握它。今后,不管您是为自己的梦想向社会众筹资金;还是您拿出余钱投资别人发起的众筹项目,分享收益;再或者您搭建一个众筹的平台,从事与众筹相关的服务。我们希望并相信本书的知识是有实用价值的,能够有助于您的实践。

数据、信息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三个阶段与螺旋上升的循环周期。对客观事物感知记录获得数据;对数据加工、解释、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形成信息;运用信息,找到事物的本质,发现内在的规律,建立系统,创造知识。新的知识又开辟了认知的新的对象与新的领域,人们继续采集数据,加工信息,进入新一轮上升式循环。如果您是一个研究者,我们希望并相信本书的知识会构成您新的研究的基础。

当然,数据、信息与知识的边界不是绝对分割的,从数据、信息到知识,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不断被加工,信息不断被检验,规律不断被揭示的过程。今天正确的知识,在明天随着新数据的出现就可能不正确。本书由于写作时间与收集资料不足,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我希望与您分享的是知识。我努力为您呈现众筹有关的信息背后的规律、内在的本质,并指向对实践的指导。

“互联网+”金融

本书是“‘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革命,而是一种思维革命。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我个人认为是在互联、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对经济、社会生态的重新思考。

“互联网+”成为显学,剥开表象,内在最重要的经济规律就是:产品或服务复制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

什么是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生产第1001辆汽车比生产1000辆汽车所增加的成本,就是第1001辆汽车的边际成本。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服务)的成本与总产量有关。仅生产1辆汽车成本巨大,生产1000辆,单辆汽车的成本会被进一步摊薄;生产第1001辆汽车,理论上边际成本会更少。但是,边际成本不会随着总产量的增加一直减少,当生产的规模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

我们既然讨论“互联网+”金融,就先来认识一下金融。

什么是金融

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是资金跨主体、跨时空的配置。您的钱投给我是跨主体;我的钱汇到美国是跨空间;今天的钱先不花,买保险,退休再用是跨时间。

回到刚才对边际成本的讨论,金融也可以理解为实现资金跨主体、跨时空流通的服务,这种服务是有成本和边际成本的。

为什么银行向有钱人微笑是正确的选择

一个老太太拿着一口袋零钱,在银行存款860元人民币,可能会占用一个窗口一个业务员1小时的工作时间,同样的资源在VIP理财室可以服务5个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客户。这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同样,一个信贷员办理一个小微企业30万元人民币的小额贷款也需要尽职调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设计、办理批贷手续,花费的时间精力与承担的风险甚至大于向一家大企业贷款1亿元人民币。银行的服务不可能无限扩张,因为人力、网点、资源是有限的,每增加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先是递减,然后递增。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客户呢?按照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既然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当然应该集中80%的精力服务这20%的客户。如果您是银行的高管,您怎样选择?

维基百科网站对经济学的定义之一是:“研究稀缺状态下的选择”,稀缺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既然资源有限,当然选择重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即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对金融服务的平等分享。20%的富人与大企业得到了80%的金融资源与金融服务。80%的穷人与小微企业得不到平等的金融资源与金融服务。媒体动辄说,中国小微企业贷款难,似乎是银行不作为。实际上,小微企业贷款难是世界普遍现象,金融排斥就包括规模排斥,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

“互联网+”让金融排斥走向金融普惠

互联网时代,这些经济规律发生了改变。按照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所描绘的“丰饶经济学”的观点,互联网改变了边际成本随着总产量先是递减,然后递增的规律。“让传统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函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销售成本,正在趋近于零”。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乔江涛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理论上,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让这个世界数以亿计的计算机、手机、iPad终端所链接的每一个人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消费支付、跨时空转账、交易与投资。由于信息的单位比特的增加几乎是零成本的,那么,每增加一个银行用户所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甚至趋向于零。换句话说,互联网让银行不必再增加更多的网点、人手、窗口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让动力不再稀缺,“互联网+”让银行的服务资源不再稀缺,这就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很多假设。这样,银行不必再刻板地遵循二八定律,因为服务属于那80%小客户中的每一个人也不会增加银行的边际成本,互联网所链接的每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客户,金融从排斥走向普惠。

在100年前,只有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里的交易员才可能在一天之内买卖几十次股票。现在,只要你开设证券账户,拥有计算机或手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股市的即时交易者,每天买卖多次股票。在我写这段话的时候,正是2015年4月20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额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导致系统爆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日交易额。这个数字超过2014年埃及、新加坡两国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购买德国、法国、中国、日本的全部黄金储量,相当于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总收入的40%。

回想一下,最早在华尔街与费城之间,是通过每隔6到8英里安排一个人拿着大旗与望远镜站在山丘或高楼上,用旗语传递信息。纽约交易所的开盘价格大约半小时以后才能到达费城。后来交易可通过电报、电话。“互联网+”让金融交易变得如此简单便捷。

金融最重要的价值是融金,即融资。同样的逻辑,“互联网+”,在技术上,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人向任何人融资,任何人为任何人投资”。我们知道资本是产业要素中最活跃的驱动力,如果资本的融通如此便捷,那么其影响将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将世界带入一个新时代,就像某品牌的广告语impossible is nothing(无事不能)。最能体现“任何人向任何人融资,任何人为任何人投资”这一“互联网+”金融美好愿景与深远意义的,是时下兴起的众筹。

什么是众筹

众筹,顾名思义,是向众人筹集,筹的可能是钱,也可能是其他资源。众筹并不新鲜,早就有,叫“凑份子”(某电商众筹,干脆就给自己起名叫“凑份子”),遇到婚庆丧葬,亲戚朋友每家凑一点。在这个过程中,钱从一个人手中到了另一个人手中,即资金从一个主体流通到另一个主体。例如,今天我结婚,是别人给我钱,明天,别人结婚,我再把钱给别人,即资金实现了跨时间的流通。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金融的定义,因此,传统众筹属于金融的范畴。

当代众筹,有了“互联网+”的概念。

假想一个情景:明星朋友大婚,我们为他们众筹。

传统的婚礼众筹凑份子是在好友圈,每人发一份请柬,需要印刷费;新郎新娘在帖子上签名,电话联系亲友,需要花很多时间;再大的万人餐厅,最多只能请1万人。

现在,有了“互联网+”,一切变得不同:

(1)所有的粉丝都可以在线视频观看婚礼,互动参与,不必莅临现场,不再受喜宴餐厅规模的限制,数百万人可以同时在线感受新人的浪漫时刻。

(2)粉丝可以通过支付宝、移动支付终端随礼。

(3)边际成本递减,趋向于零。每增加的一份礼,不用花钱印请柬,也不用一对新人花时间应酬,不用增加喜宴的座位数,不增加婚礼成本,只需要增加网络同步直播与在线支付。

一个普通人如何吸引别人为自己众筹

作家斯蒂夫·约翰孙说过:“一个只卖纽扣的商店在一个5万人口的小镇可能找不到市场,但在纽约有一个完整的纽扣商店区,这就是亚文化在大城市如此兴旺的原因。如果你有某种特殊的品味,在一个900万人口的城市,你一定能够找到知音。”今天,只要您有一个有趣的梦想,借助网络,在全球数以10亿计的网络终端屏幕前,一定有着与您梦想、兴趣相通的文化族群。

这就是众筹的力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可见,众筹是“互联网+”金融中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因如此,众筹很热。在中国,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资本总是与投机相伴,在众筹热中,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反思众筹,探究它的特点、本质、规律与模式,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及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