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有经济活动并不发生在抽象的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空间里,任何经济交易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或者说,经济生活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活动本身的意义要到社会关系中来寻找。社会的正常运作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前面所说的社会政治秩序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基本社会正义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社会运作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经济活动能够给基本社会正义创造经济条件,但经济活动对社会正义的影响并不见得都是正面积极的。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给予社会群体同等的机会,社会正义就难以得到保障;如果由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大量财富在社会群体中不能公平分配,那么社会正义也难以得到保障。而一旦社会缺少基本的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秩序就会成为可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的阶段并不缺乏经济发展,问题在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社会正义,最后导致社会失序。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今天就面临着如何实现基本社会正义的挑战。

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经验。经济发展在给人民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大规模的分权运动实现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他们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制约,造成大量的腐败。中国尽管没有发生像俄罗斯那样大规模的私有化,但是各种变相的私有化还是发生了。西方称为公共部门的领域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教育等,过度产业化,大量财富通过产业化的途径流向了少数社会成员。同时,邓小平所倡导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导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根据世界标准,中国收入差异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很自然地出现了社会不和谐的症状。近年来,群体事件不断,并且一些群体事件向政治化方向演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最近几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显然是为了实现基本社会正义目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社会正义,但经济发展并不能等同于社会正义,关键在于在出现社会非正义的时候,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纠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