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上海洪潮灾害
- 胡昌新 顾圣华 何金林 金云
- 1787字
- 2024-12-20 22:27:44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上海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物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近年来,上海城市安全问题也被列为探索的对象。
2012年,美国《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杂志刊文称,全球9个滨海城市中,上海为遭遇严重洪灾时防御能力最弱的城市,上海遭受洪灾的风险比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还要大。这一观点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达卡是孟加拉湾的美丽城市,在1991年4月遭强台风侵袭,死亡约13.8万人,经济损失为15亿美元(折算人民币近100亿元),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97年达卡又遭遇强台风灾害,死亡人数却不到100人,令人惊叹不已。究其原因,孟加拉国在1991年灾后,加强了避难所的修建,将能抗8米深潮水的避难所增加到2000座,可供100万人临时避难。1997年风暴潮的考验,说明这一措施的减灾效果十分显著。
回顾上海在1962年遭强台风风暴潮侵袭,半个市中心区被淹,经济损失当年价值5亿元(折算现价40余亿元)。迨1997年上海又遭受强台风风暴潮,黄浦公园站潮位突破百年以来历史最高记录,比1962年水位高出0.96米,而市中心区安然无恙,经济损失约6.35亿元(主要为郊县)。究其原因,上海市政府于1984年起,陆续修建黄浦江防汛墙500千米(含江堤两岸合计),该次风暴潮证实了防汛墙的实际效益。
综合来看,达卡和上海两个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各有特色。对《自然灾害》杂志的评论,不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洪救灾是现代社会的公益事业,不仅需要国人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和国外交流信息,了解与合作,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关注上海洪潮灾害》一书,梳理上海洪潮灾害的现状与历史情况,期望世人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有所了解,让上海的城市印象更加靓丽。
上海滨江临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间,经受了风暴潮、暴雨和太湖洪水的严峻考验,防汛减灾成效显著。但从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和上海远期防汛需求来看,洪潮灾害仍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心腹之患。从水文气象资料着手,搜集历史调查文献,探索洪潮规律,为上海防汛减灾服务,是为本书编撰目的之一。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现状解析,通过几次代表性的风暴潮、暴雨,以及上游洪水实测资料,作全面、如实的介绍,指出异常洪潮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着重对水情变化与水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是历史调查。查阅地方志历史文献,特别是民间笔记史料,如《历年记》《三冈识略》和《吴江水考》等,据历史洪潮记载,实地调查,并作考证和测量工作,获取定量或半定量成果,为工程设防水位研究和预报预测等提供依据。
再次作设防探讨,进行设防潮位分析,着重于资料一致性处理和历史洪潮资料的作用,以及设计成果的合理性评价等问题,供远期设防潮位分析参考。
鉴于上海地区防汛安全整体考虑,太湖流域与上海密切相关,黄浦江是承泄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之一,故本书将太湖及黄浦江洪涝灾害和太湖历史洪水调查分别列入。结论部分回顾了上海地区防汛减灾的历史经验,列举了国外城市防洪减灾措施的实例,提出上海远期设防的建议,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本书的编著素材主要以作者过去发表的论文或有关报告为基础,编入文章共24篇,其中胡昌新9篇,顾圣华、何金林、金云各2篇,贾瑞华、徐建成、徐辉忠、盛季达、周文郁、沈振芬、李天杰和李铖等各1篇,单位署名1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上海市水文总站多年来防汛业务工作总结。
本书承蒋德隆(上海市气象局原副局长、教授级高工)、陈元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阮仁良(上海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王兴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朱杰(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虞中悦(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高工)等专家对全书或部分篇章进行审阅、指导与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撰以水文领域的防汛安全为主题,内容广泛,事例众多,可供防汛抗灾、环境保护和规划设计等参考。书中如有疏误或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5年8月
备注:据英国广播公司2012年8月21日报导,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一篇论文根据“洪灾脆弱性指数”对全球沿海城市进行了评估:在9个滨海城市中(依次为上海、马尼拉、达卡、加尔各答、鹿特丹、布宜诺斯艾利斯、马赛、大阪和卡萨布兰卡),上海是遭遇严重洪灾时防御能力最脆弱的城市,遭遇洪灾的风险比达卡还要大,等等。本书对照上海防洪减灾的历史与实况,发现上述报导所引结论为一面之词,视上海是“不设防”的城市,不足以作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