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上海洪潮灾害
- 胡昌新 顾圣华 何金林 金云
- 1837字
- 2024-12-20 22:27:44
序
上海位于北亚热带南缘,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繁荣的城市北滨滔滔长江口,东临浩瀚大东海,南依汹涌杭州湾,西接江、浙边界,黄浦江、苏州河穿越市中心而过,是太湖流域主要入海通道所在处。全市总面积接近7000平方千米,大部是江海相互作用下的冲积平原,长江口中有三岛,大陆部分地势低洼、高低不等。由于上海所处位置、地形和气候的特点,造成了洪潮灾害频繁发生。自古以来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在上海地区的历史记载中,“飓风大作,洪潮冲突”“雨昼夜不息,湖海涨壅”“平地水丈余,官民庐舍悉倾,沿海人民溺死无算”等文字屡见不鲜。纵观上海的历史,广大民众饱受洪潮灾害的肆虐之苦。千百年来,上海的历代先民们按照“浚河、筑堤、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高圩深浦,驾水入港归海”等治水理念,外御江海大潮,上泄流域洪水,内疏本地涝水。一部治理洪潮的历史,紧密联系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本市台风多发性、暴雨突发性、水位趋高性、洪水复杂性、三碰头(台风、暴雨、高潮)经常性和四碰头(台风、暴雨、高潮、洪水)可能性等潮洪灾害特性,在各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规模地进行了修堤、开河、筑圩、建闸……先后实施了分片综合治理、海塘达标建设、黄浦江防汛墙加高加固、市中心排水系统建设、太湖流域上海段治理、西部地区防洪治涝、夹塘地区改造、苏州河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挡潮、防洪、治涝工程,初步建立了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镇排水系统、郊区防洪除涝系统等四条防线和较为健全的防汛指挥系统。全市抗御洪潮灾害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洪潮灾害的损失大大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繁荣兴盛、道路车水马龙、地铁纵横交错、建筑上天入地、高楼鳞次栉比、人口居住密集……2013年全市GDP总值达到21602.12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地区常住人口约2480多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3800多人;上海已建成31037个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达到6393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以上的城市;上海运行的地铁线路有13条线,地下车站达354座,总长567千米,其中70%左右为地下线路,并拥有12条各类越江隧道,全市还有248处道路下立交。上海正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令人振奋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看到,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总体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防御日益严重自然灾害的形势需要。上海这座城市,正面临着洪潮灾害高水位、高风险、高成本、高频率、大影响的新形势。
《关注上海洪潮灾害》一书,从上海地区风暴潮、暴雨、太湖及黄浦江洪潮灾害的特点及影响,历史上典型风暴潮和太湖洪水灾害的案例,以及黄浦江设防潮位分析的若干问题等方面,开展了极具针对性的深入调查、详细研究和科学剖析,综合了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人为活动等因素,在时间尺度、空间宽度上:总结了气候背景、人为活动、防御措施等上海地区重大洪潮灾害等三方面启示;分析了市区防汛墙与黄浦江潮位抬升的问题、“治太工程”对黄浦江上游区域的水情影响、城市化效应与道路积水的关系等21世纪上海防汛减灾新问题;从历史回顾中探讨了从古至今上海地区避害兴利、修筑沿海海塘,因地制宜、开通黄浦江水系,精心策划、建造吴淞江水闸等3个治水对策;梳理介绍了国外同类沿海城市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建闸防洪挡潮等2种主要防洪潮灾害的成功防治措施和建设高标准防御工程、采取撤离及避难等两类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的合理对策及措施;提出了兴建河口水闸、抵御暴潮侵袭;结合河道整治,改进城镇排水;实施吴淞测流、全面掌握水情;加强预测预报、提前防范调度等四条上海远期防御洪潮灾害对策措施。本书资料调查丰富翔实,分析研究科学合理、数据结论依据充分,建言内容真实超前。本书涉及内容广泛,上至天文气象、下至海洋河湖;远至上海风暴潮灾害史料,近至21世纪发生的典型风暴潮案例,广至全市洪潮灾害宏观趋势研究,细至各类灾害水情数据变化分析。本书对上海地区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昌新、顾圣华、何金林、金云等本书编著者和十多位参与者,均是全市长期从事水文工作和研究的老、中、青科技人员,他们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在水文战线上工作。他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安全贡献力量!
汪松年
2015年8月15日
(汪松年,原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原上海市水利学会理事长,原上海市排水行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