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诲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中,是因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离不开遵循处理好相互关系的种种道德规范。如果不讲道德,不但自己难以立身社会,也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社会风尚。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淮南子·缪称》
【释义】君子不认为小善不值得做而舍弃它,积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不认为小不善无伤大雅就去干,因为小不善积累起来就是大不善。所以君子常常反省自己,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国国君刘备的临终嘱托,意在教育儿子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虽是古人的训诫,但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勇气的孩子成为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一个温暖的微笑,会使一个准备轻生之人,停下了走向死亡的步伐,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情;也许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比如捡起地上的一张纸屑,会让我们的外国朋友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好习惯,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也许是一个友善的举动,比如把井盖盖好,会使路人避免受伤的危险……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陷入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防微杜渐加以改正,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就会发展到恶习成性,最终走上违法道路。
很多的“小善”能使他人受益匪浅,相反,许多的“小恶”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小偷小摸图的是那一时的快感。而正是这样的“小恶”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感悟】
“小善”、“小恶”其实往往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小和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美好的生活在我们的点点滴滴中创造,在持之以恒中延伸。我们要从小善做起,开启一扇善门,并将小恶挡在门外。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黄帝
黄帝,中华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说的“炎黄子孙”中的“黄”即指黄帝。《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传说他曾居姬水,姬姓(一说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系有熊国(或族)国君少典氏之子,十五岁继承王位。阪泉(河南涿鹿县东)一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八世,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涿鹿(今河南涿鹿县)再战,擒杀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后有很多发明创造,如纪时、数学、军队、音乐、衣服、医药、文字、铸造、舟车、弓矢、房屋等。
黄帝生而灵异。汉代纬书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曾梦见一道电光环绕北斗星,又某日,附宝往郊外,一道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周围耀眼地闪烁,附宝得到感应,于是怀孕24个月,才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
黄帝还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的。现存《素问》,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内容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的医学著作;《道藏》中还有《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丹经》等。
以德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嵇康
【释义】再多的金银财宝,古人也会安居于陋室不为之心动。如果以道德来作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够使自己的精神永远不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忠告。它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用现在比较正式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纲常。
追求钱财是无可厚非的。财是养命之源,生活中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然而,有些“非君子”,只一味的关心自己的荷包是不是“日进斗金”,却不管不问那些得来的钱财是不是“黑心钱”。前些日子,有媒体曝光了一则由明星代言的某减肥产品的虚假广告,其广告代言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观众的鄙视和谴责。非常遗憾的是,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事,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明星直接坦言:“我只讲广告报酬,不论广告真伪。”由此引发的金钱与道德的话题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金钱,享受生活,这本没有错,但要用正当的手段,要符合道德底线。一些人本着“人为财死”的生存哲学,带着“金钱万能论”的生活经验,一心往“钱”看,他们为了牟取金钱,公然违背良知,践踏道德。有些人为了金钱,挖空心思,坑蒙拐骗;有些官员为了金钱,出卖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力,出卖人格,权钱交易;有些老板工头为了金钱,不惜加班加点,拼命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有些影视明星为了金钱,昧心欺骗追捧他们的观众……这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然而,他们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没有钱财是很难生存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一定要按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这样我们才能走得光明磊落,活得顶天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曾指出:“首先是崇高的道德,其次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会崩溃的。”所以,在获取金钱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刻清晰地坚守道德高于金钱的准则,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底线。只有这样,才不会为金钱铤而走险,才不会见利忘义,我们的社会也才不会“崩溃”。
【感悟】
追求金钱,应该在道德的前提下,在道德的天地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理直气壮。即使我们追不到金钱,也能“君子固穷”,把我们良好的道德修养流传下去。
给予才能有收获,有舍才能有得到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
【释义】尽力照顾别人,自己也更为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不要把它们都吃掉,这样一来你只是吃到了六个苹果,一种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送给别人吃,虽然你失去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五份友情,五份好感,以后你还会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你就可能吃到五种不同的水果,尝到五种不同的味道,看到五种不同的颜色,感受到五个人的友谊。
人一定要学会用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做人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缺点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努力。所以说,给予和放弃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有句歇后语是这样说的:“瞎子打灯笼——白费蜡。”意思是说做毫无益处的事情,白忙活而近乎愚蠢。但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却寓意深刻,别有一番意味。黑夜里,满世界的人都看不见,瞎子打盏灯笼,一方面当然是照亮了别人的路,可同时也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不至于自己被别人碰倒。其实瞎子的做法实在是非常高明,是深谙“给予”之道的表现。
“给予”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给予了别人,自己也有所收获。如果我们需要快乐,我们就给予他人快乐;如果我们需要幸福,我们就给予他人幸福;如果我们需要爱,我们就给予他人爱;如果我们需要别人的关注和欣赏,我们就学会欣赏和关注别人;如果我们想精神上富有,我们就让别人精神上富有起来;如果我们想物质上富有,我们就帮助别人先富裕起来。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总是交错地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要做到:“得到的时候,不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言败。”我们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无须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我们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感悟】
舍得,舍得,有舍去,才能有得到。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严峻考验。在舍与得、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中,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这如同有“上”必有“下”、有“左”就有“右”一样。输出的必定有回归,给予一定有回报。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首先,“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次,“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守住心灵的绿茵,让奉献之树常青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天没有出于私心要覆盖的,地没有出于私心要承载的。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着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事实上,这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使一批批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他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生活中的许多人也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博爱的一面。那穿梭于崎岖山路的“乡村医生”,他们不是不明白为自己谋福利,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将别人放在了第一位,而无暇顾及自身的功名利禄。
一枚贝壳之所以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是长期用心哺育,经过了无数个黑夜的承受,用心坚守的结果,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仅要看到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个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只为别人获得一颗明珠的劳作。
泰戈尔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正是这些无声、无痕的一切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丽。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伟大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耀眼、伟大,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家和人民。
【感悟】
有些人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观
君子反道以修德。
——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反”者,返也。“反道”,就是返回道的本源,随时修正自己道德修养的意思。
“道”在老、庄道家学说中是一个最基本概念。老子认为“道”无名无形而成济万物。庄子更进一步认为“道”无有无名而物得以生。照他们看,“道”不是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是超越天地万物的本体,因此人应该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而“道”以“自然无为”为法则,故人应崇尚“自然”,行“无为之事”。老、庄“顺应自然”的学说实是建立在以超越性的“道”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之上的。“道”越来越远,因此人应该“反本”、“归根”,返回到“道”。
照老子看,宇宙的原始状态是和谐的统一体,正是由于分化才使之越来越复杂,从而离“道”也越来越远,因此人应该“反本”、“归根”,返回到“道”的原始状态,这样才可以清除“人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
《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始终不渝、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这与道家的“独处起来,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良的习惯会改变一个人的好品质,最终形成君子和小人对立的局面。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本心的。内心不诚不信,是伪君子。
屈原以香草自喻,以美人自比,不正是因为他以君子为傲,发自内心的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吗?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个真君子吗?
【感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似乎每个人的私欲都在膨胀着。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仿佛根本没有等一等的意思。于是,在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似乎都已麻木。钢筋水泥罩住的不仅仅是那澄澈的天空,更是人们追求“慎独”的心!慎独的智者总能够安抚自己的一颗浮躁的心,与寂寞为伴,让自己的心在纸醉金迷的繁市中脱身,从而更加谨慎、更加投入、更加执着地朝着目标前进。
安贫乐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德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王充《论衡·自纪》
【释义】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居于贫苦的生活中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
大凡胸怀大志,为实现某种理想者,都要经过苦读苦学的漫长阶段。他若不是恰巧生于富贵之家,就要忍受很长时间的贫穷。而古人著书撰文或进行学术研究,既无稿酬,也无科研经费,并且若不为官,便无俸禄,即使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未必就能靠此致富。李白、曹雪芹、吴敬梓等人,一生穷困,可以为证。故“安贫”,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也是实现理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乐道”,则是他们的志向所在,是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断努力的基石。若挡不住发财的诱惑,谈何“安贫”?若所做之事非自己所愿所好,又谈何“乐道”?对于那些出身于贫苦之家或遭遇坎坷的人,若无人捐资,不安贫乐道,又怎能成其大业?
渊博的知识,可以培养出美好的情操。汉朝的王充,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卖弄聪明去追求俸禄,也不为个人利害去拜见长官;他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却从不炫耀自己;结交朋友着重品德和才能,非志同道合的,则终日不言。由于不肯同流合污,他曾遭诬陷受贬黜。因经常与长官意见不合,他自动辞去了官职。面对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伪书俗文的虚妄,他居贫苦而志不倦,幽居独处,闭门潜思,断绝一切礼节性的往来,专心致志地从事著述,分别写了《讥俗》、《政务》和《论衡》之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以此求得辩明是非真伪,拯救被迷惑者的心灵。
人们厌弃“安贫乐道”这个词,是因为只看到前面的“安贫”而忽视了后面的“乐道”。贫穷的滋味,尝过者皆知其苦,人岂有安于贫穷,甘受困苦之理?其实,“安贫乐道”的倡导者孔子也不反对发家致富。他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其意是说,富如可求,虽然为人家赶马车,我也愿意干呀。要是不可求,我还是干我爱好的事吧。这“从吾所好”,即是“乐道”。孔子对自己如何“乐道”,也有表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乐于道,则“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因为能安贫乐道,故能学问日进,终成儒学宗师。
【感悟】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科学文化瑰宝,都是甘于为理想献身的安贫乐道者创造的。安贫乐道,其实是一种有志者的选择,是一种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姿态,而不是消极处世、自暴自弃的代名词。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惑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管子戒》
【释义】一个道德修养深厚的人,他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间复杂纷纭的人和事。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深厚的道德修养必不可少。《道德经》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善、简朴、谦逊,均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后有老子语重心长地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把善待世间万物和谦让别人,提到最相似于“道”的非常高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善待万物,把一切方便让给别人,把各种困难留给自己,那么不管他的职业、地位如何,他一定会有极好的心态,也很自然地会受到人们普遍的敬重。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这种品德的人,即使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往往也能奇迹般地恢复健康,使生命得以延续。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有关道德修养的故事。清代人叶桂和薛雪都是有名的医生。他们住在同一条街上,彼此志趣相投,相处得很好。一天,一个被薛雪宣判为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找到了叶桂门上,请求叶桂治疗。病人服了叶桂的药以后,病渐渐地好了。从此,他逢人便夸叶桂医道高明。事情传到了薛雪那里,他很不高兴,产生了嫉妒之心,一怒之下将自己的住宅改名为“扫叶庄”,要扫尽叶桂的威风。叶桂知道后,来了个针锋相对,将自己的住宅改名为“踏雪斋”,要把薛雪踏在脚下。从此,好朋友变成了冤家对头。
后来,叶桂母亲病重,他使尽一切办法,久治无效,眼见母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叶桂心急火燎,束手无策。此事被薛雪知道后,大笑叶桂医道不高。他对别人说:“像叶母这样的病非用‘白虎汤’不可。”叶桂闻知后,便给母亲试用了“白虎汤”,果然药到病除。这件事对叶桂震动很大。于是他亲自到“扫叶庄”登门求教。薛雪见了也很感动,也检讨自己的错误。此后,他们又成了互教互学的益友,为创造祖国医学理论中的瘟病学说做出了贡献。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最大的缺点,是不知自己有缺点;最危险的缺点,是坚持自己的缺点;最可笑的缺点,是专门寻找别人的缺点。克服这些缺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内省精神,敢于开展自我批评,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
【感悟】
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千,夜卧八尺。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在名利面前能否持有淡泊之心、超脱之怀,是判断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常怀律己之心,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用道德修身,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黄帝阴符经》
【释义】重义者得到(宝贵的东西),埋头工作;重利者得到(宝贵的东西),亡命争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从古至今,我们都提倡要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操守。
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的人更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唐代的寿星石希迁以处方的形式告诫世人健康长寿的秘诀。他写道:“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开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道德不好的人遇事常出于私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嫉妒心强,恶意竞争,为了一点私利而不择手段;他们往往抱着敌意去听别人的谈话,找到机会就反驳。由于这种人到处树敌,需经常戒备,因此常常在步步设防的紧张心情中度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种心情是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道德良好的人具有与人为善的品性。这样的人遇事常为他人着想,很少为自己的名利与别人相争,办事出于公心;他们敬老爱幼,尊重别人,也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所以,他们心境宁静,人际关系良好,心情舒畅。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大脑平静有序地支配着人体各种生理功能,身体处于良性的运转中,自然就健康。
【感悟】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些耳熟能详的训言,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真理:做人要讲道德。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人应该先立德,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做厚道之人,厚德能载物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
【释义】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意思就是为人处世要心存厚道,对待他人不能在礼数上亏欠了别人;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简单朴实,不应铺张浪费,爱慕虚荣。
“做人要厚道”,这是对人们为人处世的一贯要求。但是,社会上在褒扬做人厚道的同时,有些人却又对厚道人报以片面的认识,有的甚至视厚道为懦弱、愚钝、无用、老好人,赞许中流露出不屑,谈论中夹杂着嘲讽。其实,厚道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文化知识、社会阅历、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高尚品格,是充满内涵的教养,是多年诚心修行累积所达到的境界。
厚德能载物。做人达到了生长万物的土壤之厚,遮风挡雨的博大之厚,自然得道。厚道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如同大河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人只有不断地丰富内涵,提高修养,成为容纳百川的大河,方能达到厚道。我们要做厚道人。人心不厚得不到道义情谊。与厚道人相处无须心存防范,无须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平静、安详,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小同,实现的是社会的大同与和谐。
心存厚道,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待人诚恳,内心要朴实无华。老子说:“居其实不居其华。”这就是生活中的又一智慧。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
我国著名的大学者季羡林,留过洋,做过北大的副校长,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是一个一辈子朴实无华的人。据说有一次新生报到,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照管一下行李,他自己去办事了。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着行李。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人。他总穿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就在几年前,他还像农民一样,在燕园的池塘里撒点洪湖的莲子,后来生出荷花来,被称为“季荷”。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叫作“抱朴居”。在他的“抱朴居”里,家具朴实无华,书桌、书架也都是老式的。
【感悟】
厚道是指心态而不是指形式。土地不厚,承载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得不到道义情谊。厚道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厚道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心存厚道,内心必然质朴。有一个质朴的心,体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能处处让人感受到亲切的灵魂。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
庄子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其中《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谦虚谨慎,便会富有人缘,获人拥戴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
【释义】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中华传统文化遵循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谦卑原则,但却以“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俗语来消磨人们的成功欲望,更以“枪打出头鸟”来威吓那些出类拔萃者的进取心。其实,谦卑并不需要以消灭出类拔萃为代价,谦卑应该是帮助你最后达到出类拔萃的目的。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内心深处都是自卑的。人对成功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成功来不断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因为不断地失败而变得极度自卑,最后患上“自卑情结”;也有人走向另一极,通过对成功不择手段地追求而变得极度自信,但这种被称为“优越情结”的状态其实只是对内心自卑的掩饰。极度自卑自然不妥,但适度的自卑却能够给人带来行动的勇气和动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多在国外深造的中华学子,虽然接受的是完全西化的教育,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美德使他们在工作中表现非凡,有的很快就走上领导岗位了。一旦他们走上领导岗位,融入骨髓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会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勤劳智慧”、“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循循善诱”、“艰苦朴素”、“淳朴善良”等等诸多中华美德就会在他领导的范围内发扬光大。既能融入异国文化,又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华文化“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的表现。
有一次,孔子带领众弟子去参观鲁桓公的庙宇,发现了一种叫作“溢满”的容器,这种圆形容器倾斜而不易放平。孔子不解地问守庙人这是何故,守庙人说:“这是君王放置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装入一半水时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过来。”于是孔子叫一个弟子往容器内灌水,果然,在水灌满的时候容器就翻倒过来了。孔子感慨地说:“不错!哪有满而不翻的道理呢!”针对这种现象,孔子又借机向弟子们讲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像大地一样低调沉稳,承载万物;像大海一样虚怀若谷,容纳百川。
【感悟】
谦虚谨慎是做人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能使人学到他人的长处,使人冷静思考。这对一个人的立身创业至关重要。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谦让》中说:“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恭敬和气,心淡人静,知进知退,便会富有人缘,获人拥戴。
善待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不善良的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德经》
【释义】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有一个学生说:“善心!”哲学家听了,赞叹地说:“正是。你的善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话。因为有了善心,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够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亲切的家人,可爱的朋友。”
你听过这样的一个有关善良的故事吗?有一天,来滑雪的人很多。广播员大声地广播着:“来滑雪的朋友请注意,不要越过保护区界线。”一位得了癌症的患者来到了这座山滑雪,为了能在剩下的日子里不带着遗憾离开这美好的世界,他疯狂、欢快地滑着,不知不觉,他越过了界线,超出了保护区,但他还在高兴地滑着。由于剧烈的震荡,雪崩发生了,随之而来的雪像波涛汹涌的海浪,猛地覆盖在他身上,他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醒过来。当他侧过头时,发现旁边躺着一个昏迷了的孩子。厚厚的雪压得他动弹不得,旁边的孩子脸刚才还是红扑扑的,很快就变得苍白了。直升机还在一遍遍地在搜索着。但是,因为他们身穿银色服装,搜救人员没有发现他们。无奈他已经没有力气去喊救命了,呼吸也越来越困难。此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但自己却未来得及报答父母的深恩,反而可能要比想象中还要快地离开父母。
他又看了看旁边的孩子,心里想道:这个孩子还这么小,如果他离开了人世,他的父母肯定……想到了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时,他用尽所有的力气从雪堆里爬了出来,把手放在旁边的一棵树上,使劲地磨,鲜血不停地往外淌,他艰难地爬行,留下的鲜血被救助人员发现了,孩子得救了,但他却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了。他用生命救活了这个孩子。
善源自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心充满了爱。这种爱是一种自发的行动,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善不是同情,也不是怜悯,更不是施舍,因为人不需要施舍的爱,施舍只用于“乞丐”,而人类不是乞丐。即使你不择手段得到了这份施舍的爱,你也不会觉得温暖,因为这种爱太缥缈,太空虚,空虚得让人害怕。善良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善良的人是美丽的。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这个人的善良证实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感悟】
善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它可以奔流不息,也可以惊天动地。善是一首最感人的歌,一部最动情的影片,它是灵魂最美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