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拔罐常识,能识字你就能看懂

拔罐是一种绿色的健康疗法,那么,没有专业基础的您该怎么办呢?是否也可以为自己、家人、朋友等做拔罐调治,做到养生和治病兼得呢?这其实并不难,明白拔罐有哪些作用,了解拔罐治病的常识及适应证,掌握拔罐的注意事项,做好这些之后,准备拔罐的用具,了解一些一学就会的拔罐操作,你也可以拔除疾病,收获健康。

第一节 初识拔罐

作用:必知拔罐疗法的5大好处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经络闭阻不通,气血瘀滞,或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侵入机体所致。拔罐疗法具有调理阴阳、疏经活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经络畅通、气血旺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1.解除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对于只顾忙碌工作而不顾休息的人或因客观原因造成不能充分休息的人来说,日积月累将会“积劳成疾”。例如,脑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容易造成项背部肌肉的慢性劳损;体力劳动过重者容易造成腰、腿、肩、肘等部的肌肉疲劳。无论哪个部位的疲劳,均可利用拔罐的方法来解除。只需在疲劳、酸痛的部位进行拔罐,就可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增强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从而解除疲劳状态。

2.调节神经紧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竞争激烈,再加上营养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体育锻炼少、活动空间狭窄,人们常常觉得身体疲惫、精神紧张、大脑疲劳。医学上称之为“精神紧张综合征”。拔罐疗法可以消除精神紧张,解除大脑疲劳。如膀胱经走罐可以疏通五脏六腑的经气,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皮质的氧气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及二氧化碳和各种毒素的排除。另外,还可通过脊神经根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从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避免或消除精神紧张和大脑疲劳的状态。

3.消除各种疼痛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是中医治疗常说的话。中医认为,疼痛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所致。拔罐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除瘀滞、缓解疼痛的保健作用。有些常见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落枕、头痛等疾病,不用出家门,利用局部拔罐法,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止痛之效。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大脑皮质对身体某一局部病症的病理反应,由于跌打损伤使局部组织肿胀,或慢性劳损使软组织肌肉紧张痉挛,刺激了末梢神经的压力感受器;或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酸性代谢产物聚集,或炎症、癌症等疾病产生的致痛物质刺激了末梢神经的化学感受器。这些刺激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即反应为疼痛。而拔罐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大脑的功能得到了调节,改变了原来的痛阈,血液循环的改善加速了体内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同时缓解了局部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状态,解除了末梢神经的压迫状态,最终明显地缓解疼痛。

4.抢救家庭急症

拔罐疗法具有祛病强身之功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家庭常备,必有益处。尤其对于一些家庭急症的抢救,拔罐疗法具有独到之处,如中暑、鼻出血、虫蛇咬伤、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等疾病,拔罐治疗可立即缓解症状。

5.防病健身,延年益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相继老化,疾病也会越来越多,即使没有疾病,随着机体的老化也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不适或不便。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大多数老年性疾病都与血管硬化有关,如脑动脉硬化出现的老花眼、心脏动脉硬化出现的冠心病等。另外,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肿瘤等都与血液循环有关。老年人血液黏滞度增高,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缓慢,导致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营养供应不足,毒性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附着在血管壁上,进一步使血管壁增厚变脆,管腔狭窄,同时毒性物质通过血管壁被组织器官重新吸收,所以容易引起许多疾病。

拔罐疗法可以刺激血管壁收缩和舒张,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加速有毒物质的排泄,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诊断:疾病状况瘀血点一看便知

凡在人体各部出现以下瘀点者拔罐,治疗效果更好。

1.鸡皮样点

毛孔中心凹陷,孔周隆起,白色,状似鸡皮疙瘩,为营血内陷的病症,应在周围拔罐走罐,使营血外达。

鸡皮样点

2.羊毛疔点

毛孔凹陷,周边有一红圈,红圈多有一缺口,压之退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此种表现多为气血阻滞造成。可在局部拔罐放血。

羊毛疔点

3.虫血瘀点

其状似羊毛疔,不同点是毛孔周围的红圈呈放射状延伸,弯曲如虫脚,似蜘蛛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称的“蜘蛛痣(血管蛛)”,压之退色,此为体内血液积有包块的久病表现。在此局部拔罐放血疗效好。

虫血瘀点

4.斑点

其形如斑,与表皮相平,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如针帽、芝麻,有的融合成片;颜色有红、黄、蓝、白、黑、褐、紫等,以红、褐、白色为常见,多无光泽,压之多不退色,无压痛,此多为邪入营血的表现。此处放血拔罐疗效更好。

斑点

5.瘀疹点

其形如沙状,凸出表皮,形状大小多如沙子、芝麻;颜色有红、黑、白色,此为肺热或肝热表现。此处放血拔罐疗效更好。

淤疹点

适应:哪些人适合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无痛苦、疗效显著,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并且它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适用的疾病均可用本疗法治疗。例如以下各科诸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显著。

内科

适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头痛、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失眠、健忘、糖尿病、胃肠炎、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脑血管意外、胆囊炎、肝炎等。

外科

适用于胃肠痉挛、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泌尿系统结石、脱肛、落枕、神经损伤等。

妇科

适用于月经不调、盆腔炎、带下症、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脱垂、生殖系统肿瘤等。

男科

适用于阳痿、早泄、遗精、不射精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

儿科

适用于百日咳、小儿哮喘、消化不良、遗尿、疳积。

五官科

适用于结膜炎、近视、红眼病、鼻炎、牙痛、咽炎、颞下颌关节炎、口腔溃疡、目赤肿痛等。

皮肤科

适用于痤疮、湿疹、皮炎、带状疱疹、荨麻疹、酒糟鼻、皮肤瘙痒症等。

注意:拔罐过程的注意事项早知道

1 拔罐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中。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尤其对需宽衣暴露皮肤的患者,应令其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2 注意清洁消毒。施术者双手、患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常规消毒,拔罐用具必须常规消毒。

3 拔罐用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4 拔罐过程中,罐数适中,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数较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

5 要掌握正确的手法,由上而下走罐,并不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6 拔罐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皮肤情况,结合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的留罐时间,病情轻、皮肤较嫩、夏季炎热之时,留罐时间应稍短;若病情较重、皮肤粗糙、冬季寒冷之时,留罐时间相对应稍长。

7 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疱、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有时局部出现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瘀斑;寒证、湿证多呈现水疱、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准。

8 拔罐后出现水疱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细针挑破水疱,放出液体,再涂上防腐生肌药即可。

9 拔罐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若感觉过紧、疼痛明显或灼热,应及时取下罐重拔;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

10 拔罐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等症状,此为晕罐。遇到晕罐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转。晕罐严重者,应针刺、点掐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时应送医院进行急救。对年老体弱者、儿童或精神紧张、饥饿、初诊的患者,更应注意防止出现不适。

11 一般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

12 若病情需要,可配合使用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药物等,以增强疗效。

第二节 拔罐准备

罐具:家庭拔罐7种罐具要备齐

罐子是拔罐疗法的主要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罐子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从原始的兽角到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玻璃罐,直到现在较为流行的真空抽气罐,可谓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医者可根据病症灵活选用。

1.牛角罐

牛角罐是最为古老的拔罐治疗工具,多以牛角制成。其制法为:截下牛角,取其中角质部分,将中间制成空筒,牛角近端截断处边缘打磨平滑做罐口。此罐在农牧地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吸附力强,易于操作,但是不易消毒,而且不透明,不易观察罐内情况。一般不用作刺络拔罐。

牛角罐

2.竹罐

竹罐用毛竹制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价格低廉,轻巧,不易摔碎,能吸收药液。多用中药煎煮后做药罐。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竹罐

3.陶罐

陶罐用陶土烧制而成。吸力较大,但容易破碎,较重,不便于携带。

陶罐

4.玻璃罐

玻璃罐用玻璃制成。除药店和医疗器械商店所售的大、中、小三种型号专用拔罐外,也可用罐口边缘光滑的广口罐头瓶代替。质地透明,可观察到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程度,以便随时掌握情况进行调整,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玻璃罐

5.橡胶罐

橡胶罐是仿照玻璃罐形状以橡胶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罐具。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携带方便,不必点火,操作简便。但是吸附力不强,无温热感觉,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不能高温消毒。

橡胶罐

6.真空抽气罐

真空抽气罐是近年来利用机械抽气原理在传统的加热拔罐法(如火罐、水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研制而成。材料用树脂铸塑,罐体透明,重量轻,又可通过阀门调节罐内负压大小,且无玻璃罐容易破碎、不便携带的缺点。不足是无温热感,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

真空抽气罐

7.电罐

电罐是在传统火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了真空、磁疗、红外线、电针等多种技术,具有多种治疗功效。负压及温度均可通过电流控制,使用安全,不易烫伤,患者感觉更加舒服。其缺点是体积大,携带不便,成本高,且只适于拔固定罐,不能施行其他手法。

电罐

材料:拔罐必备的几种辅助材料

1.燃料

纸片或95%酒精棉球用作拔罐时的燃媒。可装于酒精灯或小口瓶内,以便于点火时蘸取。酒精燃烧迅速,无油烟,形成的负压大,吸力强。

酒精

2.点火工具

(1)火柴或打火机:拔火罐时用于点火。

(2)镊子或止血钳:用于拔火罐时夹持酒精棉球。也常用细铁丝弯成15厘米左右的长柄,一端用纱布包绕一小撮脱脂棉,外用线缠紧,用来蘸取酒精。也可以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子装酒精,用一根较粗的铁丝穿过瓶子的橡皮塞,铁丝的一端扎牢一团纱布、棉球或海绵等作为点火端,另一端作为柄用。蘸酒精时以不滴为度,蘸取过多则易滴到患者身上而造成烫伤。

点火工具

润滑剂

3.介质

拔罐疗法可以不用介质。但对于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一些介质作为润滑剂,以防止皮肤划伤。如在施走罐手法时,需要用介质润滑,以免拉伤皮肤。常用介质有液状石蜡、按摩乳、甘油、松节油、凡士林、植物油等。再如进行刺血拔罐或使用水罐,还应准备消毒液,如75%乙醇或1%的苯扎溴铵(新洁尔灭),以及针对病情使用的中草药等。

4.药物

药物主要用于浸泡罐具或涂抹于患处,以加强拔罐的治疗效果。药物配方主要是根据不同病情而选择的中草药。一般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药物为主,如桃仁、红花、延胡索、香附、生姜等。

5.其他用具

如果要施行针罐法,则要准备好毫针;如要施行刺络拔罐,则需要准备好皮肤针和三棱针;如果施行药罐法,则要事先准备煮竹罐用的锅、炉等;如果需要对骨骼隆起不平部位拔罐,则要准备好薄面饼,贴于治疗部位,这种方法又称为垫罐法和间接拔罐法。

体位:拔罐时的5种常用体位

拔罐时的体位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在拔罐时,应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其原则是一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二要使患者舒适持久,三要方便施术者操作。拔罐时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于体侧,或屈曲搭于腹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内(外)侧,下肢前面、内(外)侧部位的拔罐治疗。

仰卧位

2.俯卧位

患者自然伏卧床上,胸前颏下可垫以软枕(也可不垫),踝关节下也可垫以软枕。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

俯卧位

3.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前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颈、肩、胁肋、髋、膝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

侧卧位

4.仰靠坐位

即仰面靠坐于扶手椅上的坐位。适用于前额、面颈、胸部、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即头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骨部、项背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俯伏坐位

第三节 拔罐操作

取穴:不可不知的拔罐取穴法

取穴是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时的方案(即处方)。取穴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

(1)局部取穴:又称邻近取穴,是指在病灶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包括阿是穴和病理反应点。

(2)循经取穴: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和特殊穴位(即特定穴)的取穴。

2.辨证取穴与异向取穴

(1)辨证取穴:是指按循经取穴,并依据每个穴的主治范围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2)异向取穴:是指按上下、左右和交叉取穴的方法取穴。

①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髃、曲池。

②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通常称为健侧取穴法。

③交叉取穴。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处取穴。此法对于四肢疼痛性疾病尤为适用。

3.对症取穴与病理反应点

(1)对症取穴:包括:①按穴位特性取穴。采用的是穴位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如高热取大椎,心悸选内关,落枕取悬钟,带下症取带脉,乳房疾病取乳根,头痛取太阳,感冒取大椎,牙痛取颊车,腹痛取神阙(肚脐)。②可根据病情选择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特定穴)。

(2)病理反应点: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意义,对疾病的诊断也有意义。病理反应点,可按经脉循行规律的分布区域在疾病相对应的体表部位寻找出病理反应点或压痛点。脏腑病变多在相对应的腰背部出现病理反应点。

①肩背区:约第七颈椎以下至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疾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疾病,胸背部病症,头面部病症,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

②腰背区:约第七胸椎棘突下至第一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上腹部、腰背部病症。

③腰骶区:约从第一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肠、小肠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并可用于强身壮体保健。

临床上可以根据以上所述分区及主治范围,结合腰背部检查之阳性所得(如病理反应点、压痛点等)而选定治疗部位。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腰背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凸起与凹陷等,再按中线(督脉)→脊旁0.5寸(夹脊穴)→脊旁1.5寸(俞穴)→脊旁3寸→脊旁4寸顺序切诊。切诊时,双手同时对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方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

方法:14种常用的拔罐方法须知

1.常规拔罐疗法

常规拔罐疗法即临床常见的拔罐方法,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两种。

(1)单罐法:如果病变范围较小,可根据病变或压痛的范围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进行治疗,如胃痛单拔中脘,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等。

(2)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治疗时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或敏感反应点较多的情况。采用此法时,可根据经络走向或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或数十个罐,如某一肌肉劳损时可按肌肉的走向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之为排罐法。身体强壮、症状明显的患者,拔罐数目多而排列紧密(罐距小于3厘米);体质弱或症状不甚明显的患者,拔罐排列较稀疏(罐距大于7厘米),称散罐法。

2.闪罐法

闪罐法是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患者患处,随即将罐取下,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紫、出现痧点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使皮肤血液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兴奋作用。此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萎软麻木、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脑卒中后遗症等。由于此法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瘀斑,故较适合于面部使用。闪火罐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快速送入罐底。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热而烫伤皮肤。如果反复闪罐,罐体温度过热,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闪罐法1

闪罐法2

闪罐法3

3.留罐法

留罐法是临床常用的拔罐方法,适用于一般的各种病症。即罐子拔上以后,在治疗部位留置10~15分钟,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在皮肤娇嫩部位、夏季、红外线灯照射后拔罐时,不可留罐时间过长。另外,在留罐期间,亦可结合提按、摇动等手法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4.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拉罐、行罐等。走罐宜用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玻璃罐或有机玻璃罐,先在要走罐的皮肤上或罐口上涂一些润滑油脂,如凡士林等,将罐吸附肌肤后,施术者用手握住罐体,根据病情需要和走罐部位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左右或圆周的往返推拉移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至瘀血。需加大刺激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多次,因取罐时常有响声,故又称响罐法。走罐适合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腹背、腰臀、大腿等处,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麻木酸痛等病症。一般背腰四肢部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移动,腹部可旋转移动。操作时前进方向的罐口稍向上提起,后半部着力。应根据病情和部位挑选口径适宜的罐子(腹、背、腰、臀用大罐,四肢用小罐),决定吸拔的力量和推移的速度。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住之后,要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吸住,否则推拉时就难以移动。勿用大力推拉,否则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停歇。常用的走罐法有以下三种:

走罐法操作时,推拉、旋转的速度不宜过快,如过快易导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推拉至皮肤呈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1)浅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3~5毫米高,移动速度为每秒30~50厘米行程,以皮肤微红为度。适用于体虚年迈、儿童和病情表浅者,如末梢神经炎、轻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5~8毫米高,移动速度为每秒15~30厘米行程,以皮肤表面呈红紫色为度。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的多种病症。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经即背俞穴为主。

(3)深吸慢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8~12毫米高,移动速度为每秒3~5厘米行程,以皮肤表面呈紫黑色为度。适用于久寒痼冷、经络气血阻滞日久、筋脉肌肉失养等病症,如肌肉萎缩、半身不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5.火罐法

火罐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拔罐法,利用点火燃烧的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以吸附于体表。常用的方法有以下6种: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或用软质纸稍折叠,也可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长3厘米左右),点燃后在烧去3厘米左右时投入罐中,不等纸片烧完,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投火法1

投火法2

(2)贴棉法:本法适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首先用0.5~1平方厘米的脱脂棉片,四周拉薄后略吸酒精,贴于罐内上中段,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部位。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酒精不宜太多,否则易造成贴棉脱落以及酒精流溢烫伤患者。

贴棉法1

贴棉法2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底部滴入酒精数滴,保持罐口朝上,然后将罐横放,旋转1~3周,使酒精均匀地附于罐内壁上(勿使酒精沾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手持罐底迅速扣在应拔部位。本法操作简单,不需其他辅助用品,适用于家庭保健。注意酒精不宜滴得过多,以免火焰随酒精流溢,灼伤患者。

滴酒法1

滴酒法2

滴酒法3

滴酒法4

(4)闪火法:本法适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走罐法。操作时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用一根长约10厘米的粗铁丝,将一端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迅速抽出棉球,将罐扣在应拔部位。需较大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罐内上中段旋转涂擦,使酒精在罐壁燃烧,然后迅速抽出棉球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棉球不宜吸取酒精太多,否则易流溢烧伤皮肤。

闪火法1

闪火法2

闪火法3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操作时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①用易燃的软布或软纸包住一枚铜钱或类似物品,布或纸的四周折转向上约3厘米,制成毽子形的点火架。然后置于吸拔部位,点燃布或纸角。也可以将酒精棉球放在点火架顶端点燃。最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②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厘米的物品,如胶木瓶盖、汽水瓶盖、木片、橘皮等,置于吸拔部位中心,再放一酒精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

架火法1

架火法2

(6)弹簧架法:用一根直径0.5~1毫米的钢丝绕成弹簧状,放入火罐内,近罐底的一端扭成钩状,钩端卷上一个棉球,悬挂在罐的中央。拔罐时,在棉球上滴几滴酒精,点燃后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可吸住。此架可反复应用。

弹簧架法1

弹簧架法2

6.水罐法

即在火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闪火后迅速将水罐扣在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此法适用于外感风寒、高热无汗、咳嗽、胃痛、风湿症、腰痛等。

另外,还有利用蒸汽加热竹罐的方法,现已不常用。

水罐法2

水罐法1

水罐法3

7.药罐法

药罐法中最常用的是煮药罐法,其操作方法是:用纱布将中药包好,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沸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煮3~5分钟,再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温度。然后,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患处或穴位上,手持罐稍加压按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此法将拔罐与中药疗法结合在一起,发挥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但操作时要熟练,否则可致吸力不足。

除煮药罐法外,药罐法还有贮药罐、酒药罐两种方法。贮药罐法是在抽气罐中装入1/2~2/3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去空气,使罐吸拔于皮肤上。酒药罐法是将泡好的药酒滴入罐内,按前述火罐中的滴酒法操作。

药罐法1

药罐法2

药罐法3

药罐法4

药罐法5

药罐法6

8.针罐法

针罐法全称留针拔罐疗法,是在用毫针刺入穴位并行针得气后留针,以针刺处为中心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轻轻起下,然后将针起出。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这样可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操作时应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体内。如在胸背部施针罐法应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气胸。还可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不按压针孔,立即在出针的穴位上拔罐,并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此法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多用于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症。

针罐法1

针罐法2

9.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或血罐法,是刺血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操作有两种方法。

(1)在刺络(刺血)后再进行拔罐的一种手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在局部扣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乳痈、跌打损伤致软组织损伤瘀血等。应用此法必须严格消毒,一般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如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白血病患者,不可使用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1

刺血拔罐法2

刺血拔罐法3

(2)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平口小刀浅刺,刺激量分为轻刺、中刺、重刺。轻刺以皮肤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在刺络(刺血)处拔罐,留罐10~15分钟,以出血量5~10毫升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渗血,3~6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较重、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等实证型患者,如腰腿痛、风湿痛、肌肉劳损、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型)等病症。对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

10.挑痧拔罐法

挑痧拔罐法是拔罐与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种疗法。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拔罐(最好用走罐手法)。若留罐,时间应稍长,吸力应稍大,待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斑块后起罐,再在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较明显处(一般此处皮下有或大或小的硬节)用消毒针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渗血、渗液为度。然后用消毒棉球拭干,亦可涂75%酒精或碘酒。此法可用于中暑、郁痧、闷痧、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症。

挑痧拔罐法1

挑痧拔罐法2

11.温罐疗法

温罐疗法指在留罐的同时,在治疗的部位上加用红外线、神灯、周林频谱仪等照射,或用艾条温灸患部及罐体四周。该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止患者着凉,兼有拔罐和热疗的双重作用,多用于寒凉潮湿的季节,或有虚寒、寒湿的病症。

温罐疗法

12.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刮痧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亦可先拔罐后刮痧,前者较为常用。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穴位)皮肤上涂抹适量润肤油(或润肤乳),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痧,若与走罐手法配合,刮拭皮肤时间应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即可在其刮痧部位走罐;若与留罐手法配合,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出现红、紫或紫黑色时,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亦可是病灶点(刮痧后皮肤上红紫或紫黑明显处,用手触摸,皮肤下常有明显硬节或条索状物,压迫多有酸麻胀痛等反应)。一般认为,在病灶点处拔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此法广泛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刮痧拔罐法1

刮痧拔罐法2

13.艾灸拔罐法

艾灸拔罐法是艾灸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与拔罐同用可增强疗效。常用配合手法有以下几种:

(1)艾炷灸拔罐法:分直接灸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质(如隔一姜片叫隔姜灸、隔一片蒜叫隔蒜灸、隔一附子饼叫附子饼灸等)。上述灸法都应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隔垫物再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灸后再行拔罐。此法适应证较广,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女性气虚血崩等均有疗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于腹痛、受寒腹泻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症。附子饼灸拔罐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症。

艾灸

(2)艾卷灸拔罐法:分单纯艾卷灸与药条灸拔罐两种。用棉纸把艾绒裹起来做成圆筒形称为艾卷,艾卷内只有艾绒称单纯艾卷或艾条,艾卷内除艾绒外加入药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将艾条(包括单纯艾条与药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另端可用手或其他工具如艾条支架等支持,燃端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灸毕再行拔罐。艾灸拔罐法具有温经散寒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等症。

14.按摩拔罐法

按摩拔罐法是按摩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可分为先按摩后拔罐和先拔罐后按摩两种。先按摩后拔罐法,是指先根据病情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上进行各种手法的按摩,按摩完毕后再进行拔罐,根据不同情况选用闪罐、走罐或留罐手法,以增强按摩的疗效。先拔罐后按摩法,是指通过拔罐(主要用走罐和留罐手法),皮肤出现紫斑、黑斑和皮下结节后,在紫黑斑或结节处使用按摩手法,主要为解结消灶、促进瘀斑吸收,以增加拔罐疗效。按摩拔罐法在临床多种病症中被广泛运用。

走罐:十二经脉拔罐方向要把准

1.手太阴肺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是由中府、云门向少商方向划动,即由臂走向手。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太阴肺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紫苏、杏仁为主组成。主治肺病,兼治鼻炎及大肠病。

2.手阳明大肠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由手指商阳穴向上臂、上颈划动。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阳明大肠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辛夷、木香为主组成。主治大肠病、鼻炎等,兼治肺病。

3.足阳明胃经走罐线路

足阳明胃经是由头目部承泣穴向下入缺盆(此段不拔罐),拔罐线路经胸腹缺盆穴下入到下肢脚趾厉兑为止。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足阳明胃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主要由白芷、苍术组成。主治胃病,兼治脾病。

4.手少阴心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是由手指末端的少冲穴至神门穴,渐次经肘入极泉穴。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少阴心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主要由连翘、淡竹叶组成。主治心脏病,兼治小肠病症。

5.手太阳小肠经走罐线路

走罐方向是从手指少泽穴起逐渐刮至上手臂,走至肩头,止于耳前的听宫、颧髎穴。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太阳小肠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通草、黄连为主组成。主治小肠、舌病,兼治心病。

6.手少阳三焦经走罐线路

走罐方向从手指关冲穴上行手臂至肩髎,从肩髎至头部丝竹空穴,(此段不拔罐)。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少阳三焦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菖蒲、栀子组成。主治三焦疾病,兼治心包疾病。

7.足太阳膀胱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是由足趾至阴穴直上小腿、臀、背,上行到头部至通天穴。以沿线出现红紫色为度。

足太阳膀胱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萆薢、山药组成。主治膀胱疾病,兼治肾病。

8.足少阳胆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为由头部阳白至脚足窍阴。以循经两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足少阳胆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茵陈、白芍组成。主治胆病,兼治肝病。

9.足太阴脾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从隐白穴上至足背,上行腹胸直至腋前周荣、胸乡穴。以沿线侧红紫色为度。

足太阴脾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白术、砂仁组成。主治脾病,兼治胃病。

10.足少阴肾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是由足部涌泉穴向上经腿肚、大腿及腹胸部至胸中俞府及彧中穴。以沿线侧出现红紫色为度。

足少阴肾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川芎、地黄组成。主治肾病兼治肝病。

11.足厥阴肝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由脚趾端大敦穴上行至腹胸期门穴为止。以刮拭后循经线路出现红紫色为度。

足厥阴肝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主要由柴胡、吴茱萸组成。主治肝病、眼病,兼治胆病。

12.手厥阴心包经走罐线路

走罐的方向是由手指末端的中冲穴经上手臂天泉入天池。以循经线路出现红紫色为度。

手厥阴心包经

可配用的拔罐药液由羊角、茯苓组成。主治手厥阴心包病,兼治手少阴三焦病。

宜忌:拔罐时拔罐后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不同口径的罐具。

(2)在拔罐前用酒精给罐具消毒。

(3)对初次拔罐治疗患者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4)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无关节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漏气和脱落。

(5)任何病症宜先拔颈项部。一般原则是先头颈部、背腰部,再胸腹部,最后四肢和关节部。

(6)拔罐时,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

(7)一般留罐10~20分钟,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起水疱。

普通拔罐器的起罐方法

(8)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拉伤皮肤。真空拔罐器的起罐方法是:一手握着或按着吸附的罐体,另一只手向上(向外)拉动排气阀门杆,使之与胶塞松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内负压消失,用手提起罐体即可与皮肤分离。同样不可用力猛拔罐具。

真空拔罐器的起罐方法

(9)拔罐完毕后,宜饮一杯白开水,以利排毒。

(10)拔罐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通常间隔治疗时间为3~7天,7~10次为1个疗程,若2个疗程无效,应改用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