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恩斯悖论

2009年的4万亿,利弊各有。要是不搞,也有严重问题,也会被骂。4万亿是有太多复杂原因的,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举例来说,新《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当年上半年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关门倒闭现象,形势十分危急,如果继续下去,那是不得了的。当然,有更加合理的措施,但涉及体制,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啊,而行政部门唯一说了算的速效药,就是新票子,没办法了。

经济学家如何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一群拿不到工资的愤怒工人,给你一顿拳打脚踢,就解决了。当你捂着黑眼圈走出破厂门的时候,就真的理解了毛主席说的,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那是有道理的。你和老百姓不要讲道理,直接说钱,最管用。

2007年,我曾经去处理过一个厂倒闭的事情,那个场面真的刻骨铭心。那时候劳动条件还是很差的,农民工吃住的地方和猪圈差不多,现在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了。多数农民工都是一家子在一个厂上班,一旦倒闭,全家完了。一旦工人被激怒了,又是同乡家族,我的天,不好办啊!我曾经深更半夜被围在厕所里,至今还记得。

当时经济界有个共识,美国经济危机一般是两到三年就康复,当时中国出口大面积关停,农民工回乡,导致农民增收无望,于是推出4万亿,集中在最适合无技能农民工就业的基建领域。但三年后,世界经济没有大的好转,欧洲又上演债务危机,当时距离换届还有一年,只好继续印,导致2012年~2013年房价暴涨。

4万亿造成了房地产极度兴旺,傻大粗黑的砖头水泥钢铁玻璃,对低端的陆运和水运的需求极其巨大。2010年后,带动了造船业和汽车业销售热,层层拉动,百业兴旺。才三年,4万亿就没了,大批农民小老板借钱贷款买的车和船,怎么办?他们是绝对会死硬到底的。于是,你罚超载,我就喝农药,互相恶搞。

十年事情,三年做完,导致物资需求和人工需求,一晚上暴增三倍,所有和基建相关的行业,红得发烫,于是无穷无尽地投资跟进,产能进一步过剩。而其他行业则人工成本激增,雪上加霜。比如钢铁企业的悲剧就是4万亿造成的。2008年钢铁企业已经出现过剩现象了,但是4万亿一来,钢铁居然成为最紧俏的物资,福建钢铁老板成为上海滩新贵,银行追着给他们贷款,钢材销售超级火爆,各行各业火速大规模新建钢铁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煤炭行业也由于炼钢和化工材料,急剧发财。如果现在说不印了,那么大批产能投资就打水漂了。农民工工资怎么办?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完全建立在“印”和“铁”的基础上的。

为啥不能勒紧裤带,苦个几年,缓一缓?还真不能。因为自行车要是不能前行,就要倒。一旦穷了,白领贷款怎么办?公务员工资要不要下降?那些楼市富豪要不要给他检查一下?当家人的水平,是不是要讨论一下?都是问题啊。现在,谁要是以经济危机为理由,让农民工收入下降,那是不好办哦!

如果当初推出时讲清楚,药有副作用,大家一起商量,火气就没现在这么大了。其实,现在骂4万亿的人,大部分是近两年房价猛涨的受害人,占便宜的基本不吭气。

4万亿让制造业老板开始为难,财富重新分配。最大赢家是第一批拿到钞票的人,小赢家是农民工,小输家是只有单套房的白领,最倒霉的是实体老板。4万亿的时候,在西部农村的某熟人,老家出现开发热。他是小包工头,赚了些小钱。当地各种开发规划像厕所纸一样满天飞,他脑子一热,家族凑资+银行贷款,花260万元买了两个大型建工设备,准备发财。最初做了几单,根本拿不到工程款,再做还要垫钱进去,他不敢做了。现在机器被就地查封,闲置生锈,很惨。

这场4万亿信贷盛宴,谁吃亏了?城市普通人的存款。某熟人在1999年有15万元,9.5万元买了浦东内环线小房子,5000元杂费,另5万元准备养老。现在小房子的到手价160万,而剩下的5万元彻底不值钱了。这些年,城市平民的存款被悄悄地贬值了。巧的是,2008年前,农民存款极少,老板还常常借钱。白领悲壮!

大部分80后算是被4万亿彻底打晕了。大学生本来以为,进北京,闯上海,好好干,买套房,抱上土肥圆,扎根大上海。眼看即将梦想成真的时候,来了一个4万亿。然后,就是现在这个状态。

总之,热爱4万亿的人,一是几亿农民工,二是房产商和房东,三是银行,四是建材相关部门。承担成本的是:城市家庭的存款毛了,京沪和大城市的外地大学生永远买不起房子了,小企业因为成本过高倒闭。反正,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4万亿的决策思维。研究的过程是很艰苦的,但结论很简单。内因是各种利益,加上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的预判,对凯恩斯主义的盲目信任,这些都让决策层无法摆脱;外因是几个美国回来的专家忽悠了一下。其实,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预见一年多印钞30%的后果。金子就在你手边,任何时候,你想拿就可以拿。只不过,现在上面说了,暂时不要拿啊,谁不听话揍谁。于是,大家就很廉洁地不拿了。但是,金子还在你的手边,你说,这事情能够管多久?你能够忍多久?

4万亿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主要景点,彻底改变了社会各阶层关系和发展方向。历史会给出点评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