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的工作

央行和银监会的区别:央行管钱,银监会管人和机构,二者权力交叉。央行规定了准备金率和季度放贷总额审批。央行说完后,银监会闪亮登场,再加一道锁:存贷比。实际上,每个银行放贷总额都是两个部门共同决策的结果。

存贷比和准备金的关系

松房贷,会把潜在需求提前变为实际需求。由于限购原因,首套放松等于是银行基本放手搞了。紧开发贷,那是更加隐蔽的哄抬手法,小房产商资金紧张,导致停工跑路,直接减少了市场住房供应。银监会增加了需求,减少了供应。

如何弄懂央行的政策意图?很简单,一是看央行的公开数据和专家言论。当然,你肯定只能看个表面意思。二是看我的白话文翻译。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凡是央行报告中,中国人看不懂的新名词,其实就是那一个字:印。

央行除了印,还有什么兵器?全世界央行多的是,又不是你一家。你想得出的办法,别人早就做过了,故弄玄虚。你指望稻田里长出人参果?不过就是:长印、短印、快印、慢印、年底印、年初印、年中印。一个土豆做出18个菜,它还是土豆!央行为啥很忙?因为它在研究如何用土豆炒出第19个菜。比如经济下滑,税收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但财政支出是年初定的,怎么办?印票子,通过财政赤字补足。央行意思是,现在经济下滑,赤字增加量不能抵消财政收入减少量。是印少了,要继续印!这就是土豆的第19个做法。其实,你也别管它把土豆命名为PSL(抵押补充贷款)还是LV, “央行出品,都是土豆”。

央行搞了很多新措施,其实就是继续印,搞各种基建项目,但同时要把民间资金凝固,防止冲击CPI、拉高楼价,例如信贷资产证券化。假设卖出去1万亿证券,个人要买房,可抛售证券,没问题,但是所有持有人都抛售兑现,然后去买房,那这个证券就卖不掉了,或者央行印钱再买回来。高速、高铁、地铁、隧道等基建项目,自身是无力还本付息的。地方少建一点还能够支撑,搞多了只能是贷款不还,印钞空转,这就是存量。银行今后若减少融资平台和大国企贷款了,现在银行100万亿元资金贷给谁?有效益的企业,现在是屈指可数。要钱的企业都是没效益的,例如环保、铁路。有效益的企业,背不动这些利息。

央行信贷质押,类似于美国Q3的一种操作方法。很简单,商业银行贷款后,把借条给央行,央行闭着眼收购这些借条,商业银行手里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现金。当然,央行可以设立个内部指标,控制放水节奏。老是搞些遮遮掩掩的动作,没啥意思的,不能改变局面。

央行又创造了一个审批——定向降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也就是有的保,有的不保。保谁不保谁,必须是有关部门来甄别,还是审批说了算。作为管理部门,要是下面的人不来汇报请示,不毕恭毕敬地递上报告,眼巴巴地求你签字,这日子还有啥意思啊。所以,定向降准,说白了也就是换了种说法,中小企业仍是“一贷难求”,政府类项目还是各家银行眼中的“皇帝的女儿”,政府信用仍“管用”。票子印出来之后,谁能管得住票子的去向啊!哪里风险低利润高,就往哪里去。市政项目是政府担保信誉好,楼市利润就是高。

工商业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货币是水,任何“定向”措施基本无效,纯属扯淡。银监会要求存贷比是75%,但整体实际上是65%左右,还有巨大的放水空间。但钱都在大行手里,小银行吸储能力差,没水可放,于是定向降准,给小银行一点水。大银行不做的生意,其实小银行更不会真心实意地去做,定向降准实际是给穷地方的小银行发糖,说白了就是给小银行直接发钱,因为小银行是靠资金量和息差赚钱的,降准降息,增加了贷款总量,扩大了息差收入。所以,降准对银行股、地产股是利。银行按照资金总量抽水,房地产有钱扛价格了。

降准是放水,必需品物价水涨船高,普通企业被迫工资上涨,成本上涨,利润越来越差。只有降息才能救一把企业,现在企业贷款利率普遍在7%~9%,且申请困难。这个资金价格,其实就是拖着不倒闭,根本不赚钱。企业贷款利率降到3%以下,才有活力。但这么做,银行就无利可图了,银行才不管你好不好过呢。

我天天在和央行赌钱,赌“M2增长率-贷款利息>5%”。这是什么水平?其实,现在发财的人,都是天天在和央行赌钱,而且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