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四大原则之上下对应

前面三节阐述了结构性思维四大原则中的前三个:结论先行、分类清楚和排序逻辑。现在继续介绍第四个原则——上下对应。

一、什么是上下对应

要想了解什么是上下对应,就得先回到标准结构图中,看看哪里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从图2-1中不难发现,序言和中心思想G之间似乎是有上下级关系的,G和A、B、C之间,A和A1、A2、A3之间,以及B和B1,C和C1这一层级也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当然就某种意义而言,A和B1之间也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上下对应就应该存在于这些上下级关系之中。

现在上下对应中的“上下”就很容易理解了,它是指结构性思维中的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那么什么是对应呢?词典中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情况一致;二是针对某一情况的,与某一情况相应的。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上下对应的“对应”应当取第二种解释。因为第一种解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情况一致”,通常存在于并列的结构中。当然,结构图中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那就是A、B、C之间或A1、A2、A3之间可能是一致的。而在上下层级之间,如果出现一致的情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表达重复。

这里再重点看一下第二种解释“针对某一情况的,与某一情况相应的”,把这个解释放在标准结构图的上下层级中,就会发现两点。第一,A、B、C的内容是要针对G的,也就是下一层级是要针对上一层级的,与上一层级相对应;第二,A和B1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但并不存在对应关系。例如,总监是主管的上级,即存在上下级的关系,但是甲公司的总监却不能给乙公司的主管直接下达指令,因为他们不存在对应关系。

这样一来,再来解释什么是上下对应,就比较容易了。它是指下一层级是针对与其直接的上一层级的或者下一层级与直接的上一层级是相应的。这个解释有点拗口,简单来讲,上下对应就是指直属的上下两级存在“针对”和“相应”两种关系。

什么叫“下一层级是针对与其直接的上一层级的”呢?就是上一层级如果是,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针对这一层级的下一层级应当是“我爱你”的理由,而不能在说完“我爱你”之后说一堆与这个女孩无关的特质,甚至是“我恨你”的理由。这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针对或对应关系。

那什么是“下一层级与直接的上一层级是相应的”呢?例如,去超市购物,列了一张采购清单,清单的第一层级是肉类、蔬菜、生活用品,那么与肉类相应的下一层级就是牛肉、羊肉、鱼肉之类的,蔬菜下面就是菠菜、韭菜、豆苗等,而不应把菠菜写在肉类的下面。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上下对应中的“针对”和“相应”这两种类别了。“针对”多属于因果关系,“相应”多属于从属关系。因此,还可以把上下对应简单地理解为上一层级和直接的下一层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从结论先行的角度来讲,通常上一层级是果,下一层级是因,下一层级从属于上一层级。

二、为什么要上下对应

了解了上下对应的概念之后,再来看看为什么要上下对应。

上下对应是人脑天生的反应。在介绍为什么要排序逻辑的时候,我们说这是从小训练之后,大脑的自然要求。上下对应则与之不同,进行上下对应并不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而是大脑天生的反应。这里不妨再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或者留意一下身边的小朋友,在看到什么东西,或者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总会问“为什么啊”,如“为什么飞机能上天啊”“为什么我们要吃饭啊”“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太阳公公啊”,等等。做家长的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这和教孩子数数、排序不一样,小孩子好像天生就是好奇宝宝。其实这种追寻“为什么”的过程,就是一个上下对应的过程,是上下对应中的因果关系。我们也正是在这种不断探寻因果关系的过程中进步的。例如,在知道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里活动之后就发明了雷达。

既然上下对应是人脑的天生反应,即在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对方脑海中自然闪过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么如果在思考和表达时能够做到严格上下对应就能更好地说服对方接纳我们的观点。

例如,你要向一个女孩子求婚,你对她说:“嫁给我吧。”不论这个女孩愿不愿意,她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嫁给你啊。这时,如果你之后的言行举止不能很好地回应她脑海中的这个问题,那么结果可能就不那么美妙了。

再如,你向领导写了一封邮件,请款招待某个客户,那么领导收到这封邮件时可能就会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客户值得招待吗,你为什么要招待他,而不是别人?二是为什么招待他需要领导出钱?所以如果你想使邮件内容与主题上下对应,就要尽可能地回答这个主题下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服对方。

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如果你的事实和理由能够上下对应地支持你的观点,那么对方就更容易接纳。而且,如果我们在对话或者汇报的过程中,只给了上一层级,没有说明下一层级,也就是只给了结果,没有说原因,对方就会思考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候对方因为陷入自己的思考之中,而无法紧跟你下面的内容。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顺着对方的思路走,在给出结论时,一并阐述其原因和论证过程。

上下对应也是有知识、有逻辑的重要体现。试想一下,在去超市买东西时,如果你把韭菜放在肉类的下一层级中,别人会怎么看?即使是粗心大意也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肯定是智商太低。所以如果我们对上一层级做了分类,而下一层级的内容又不在直接的上一层级的分类中,就可能说明我们知识欠缺或者逻辑太差。

三、如何做到上下对应

在写“上下对应”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聚餐时玩的一个小游戏,名字叫“菜园、果园、动物园”。

结构游戏

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说:“星期天逛公园,什么园?”然后起头的一个人说:“动物园。”那么接下来的人就要依次说一个动物的名字,这中间不能停顿,不能重复,不能说别的类别中的东西。说错的人就要被罚酒。如果起头的人说菜园或者果园,那么接下来的人就要说蔬菜或者水果的名字,以此类推。

这个游戏其实在考验喝了酒以后大脑诸多方面的能力,如记忆力,前面别人说过的你不能再说了;如反应力,轮到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说出;如这里所讲的上下对应能力,当说菜园的内容时,就不能把桃子、西瓜这些果园里的东西说出来。

这个游戏说明了如何做到上下对应的重要环节,首先你得有知识。倘若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没有很好地区分水果和蔬菜,那么一定玩不了这个游戏。

其次,做到上下对应很重要的一步是,有上一定要有下,有下一定要有上。上下同时出现才有可能做到对应,否则只有上或只有下,又何谈上下对应呢?只要出观点、出结果、出结论,就必须跟事实、跟原因、跟论证。这是为什么呢?你们看,我刚刚只给了结论,你们就问为什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只给了结论,别人也会想问为什么。这就是上文所讲的大脑天生的反应。因此,我们在给出了上一层级之后,一定要有下一层级。

最后,做到上下对应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站在受众角度反过来思考:这样对应吗?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有没有上下严格对应。例如,在给出结论和论证之后,再想一想这样的论证是否真的能够推导出结论。如果能,那么论证的严谨性体现在哪里;如果不能,那么哪里存在缺失或不足。只有这样反过来再检查一遍,才有可能确保上下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