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斗鸡在决斗的时候,选择进或退都是一个难题,但很明显的是,死拼到底将是最得不偿失的。而最明智的做法则是,当一方攻击时,另一方暂退。虽然某方利益可能暂时受损,但较之于两败俱伤要好得多。不过,要维持这一状况,必须保证下一次先期受损的一方发动攻势的时候,另一方同样地后退。于是,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开始变得“仪式化”,没有人真正流血。
两只公鸡博弈的结果
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战的公鸡遇到一起。这时,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
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退下来的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则双方打个平手;如果一方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此方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因此,对于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如果两者均选择“前进”,那么无疑将面临着两败俱伤的结果。
为了更直观显示两只公鸡的得失,我们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是-2;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收益为1,后退的公鸡收益为-1;两者均“后退”,两者的收益均为-1。显然,后两种结果没有两者均“前进”——攻击对方所受到的损失大。
从斗鸡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博弈结局的一致性预测,如果所有局中人预测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会出现,那么这种均衡就会出现。预测之间没有矛盾,不会因为有的局中人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要求而失败。
在历史上,李唐王朝中后期正是由于在中央政府出现了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败。当时,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分裂为两个政客集团:“牛党”和“李党”。牛党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绅、郑覃。李党多是出身高贵的士族世家,而牛党多是寒门出身的进士。
唐朝政府的朋党斗争时间延续达26年之久,其间人事变动极其混乱,几乎每一年都要发生一次“轰然而至”和“颓然而去”的浪潮。李党当权则李党“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牛党党羽则扫地出门;牛党当权,情况亦然。终于,在公元832年“牛党”的牛僧孺被迫辞职,李德裕入朝。这成为两个政客集团和解的很好的机会。身为牛党的长安京兆尹杜棕向李宗闵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知贡举,李宗闵不同意。李德裕出身士族世家,虽然恨透了考试制度,并故意炫耀他不是进士出身,但内心何尝不羡慕?只有杜棕洞察到这个秘密,所以出此建议,企图使世家与寒门在李德裕这里融合。可惜李宗闵没有这种智慧。杜棕又退而求其次,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地位跟宰相相等的御史大夫。
李宗闵勉强同意,杜棕就去通知李德裕。李德裕听后惊喜不已,感激得流下眼泪,连连请杜棕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朋党之争出现和解的迹象。但,李宗闵毕竟没有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气度,他又禁不住“李党”人的软磨硬泡,最终改变了原来的主意。这使得李德裕认为受到戏弄,怨恨更深,从此朋党之争和解的机会一去不返。
从此以后,两派党同伐异,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都力求将对手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战争把朝廷变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在斗鸡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也将给自己带来胜利,使双方都成为利益的获得者。但朋党之争的最终结果,却也不过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驴子和驴夫”的故事:一天,农夫赶着驴子上路,在经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时,驴子一不小心快要跌下山崖了,农夫赶紧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过来。但是驴子拼命向前挣扎,农夫最终抓不住了,驴子摔下了悬崖。农夫无可奈何地说:“你是胜利了!但那只是个悲惨的胜利。”
下面我们再用一个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例子——古巴导弹危机,对斗鸡博弈做更进一步的阐述。
在古巴导弹危机时,面对美国的反应,苏联面临着是将导弹撤回国还是坚持部署在古巴的选择。而对于美国,则面临着是挑起战争还是容忍苏联的挑衅行为的选择。也就是说,美国和苏联均在考虑采取进的策略还是退的策略:战争当然意味着两败俱伤,而且还要面临着爆发核大战的危险,这是双方都不能承受的代价。而任何一方退下来(而对方不退),则对自己的声誉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自己的颜面何存呢?最终苏联将导弹从古巴撤了下来。美国虽然坚持了自己的策略,但是也给了苏联一点面子,同时也是出于担心苏联坚持不退而发生美苏战争——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象征性地从土耳其撤离了一些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在这场危机的博弈当中,对于苏联来说,退下来的结果是丢了面子,但总比战争要好;对美国而言,既保全了面子,又没有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两只“大公鸡”博弈的结果。
在生活中,有时候博弈双方都明白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但是谁也不愿意成为利益损失者,可是他们往往又过于自负,觉得自己会取得胜利。所以,只要把形势说明,让双方明白没有稳操胜券的能力,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就会被化解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中运用博弈论中的斗鸡定律,是要遵循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哪一只斗鸡前进,哪一只斗鸡后退,不是谁先说就听谁的,而是要进行实力的比较,谁稍微强大,谁就有更多的前进机会。但这种前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前进和后退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两只斗鸡都能够接受的。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只要有一只斗鸡接受不了,那么斗鸡博弈中的严格优势策略也就不复存在了。
别做两败俱伤的对抗
春秋时期,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去攻打卫国,战败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风湿病发作了,拉不了弓,我活不成了。”
子濯孺子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追击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我死不了啦。”驾车的不明白:“庾公之斯是卫国的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您死不了啦,这是什么道理?”子濯孺子回答说:“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所选择的学生一定也正派。”
庾公之斯追了上来。庾公之斯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病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我追杀您,是国家的公事,我也不能完全放弃。”
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后回去了。
实际上这种做做样子的攻击对于庾公之斯来说是很有利的,一方面他保全了自己不杀伤老师的正人君子的名声,另外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万一将来走投无路落在子濯孺子手里的时候,后者肯定也会手下留情。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截住了,曹操就是用自己之前对关羽的一番照顾加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从而为自己解了围。由此可见,这种仪式化的攻击观念古已有之。
这也就像在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两大武林高手比试内力一样:当两人以内力对决的时候,最终两人都欲罢不能,因为对方的内力正源源不断地向自己攻击,而自己一撤内力必然会受到内伤。对方亦然。而要想退出这种僵持的状态,一般则需要借助外力或者两人约定同时收回内力的供给方能达到,否则两人互不退让,最终的结果想必也是不言自明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都有四种先天性的本能:觅食、交配、逃跑和攻击。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水槽中放置了25种鱼,共100多条。没过多久,水槽里就发生了一场混战。最后,经过观察和计算,同类鱼相咬与异类相咬的比例是85:15。作为一种先天行为,攻击是有一定的积极功能的,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异性和食物;而从种群的范围来看,同物种间的争斗也可以在客观上使个体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不至于因为过于密集而耗尽食物。实际上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上面实验中的现象:同种间的攻击远远超过异种间的攻击。但攻击也有消极后果。其极端的后果将是种族衰落乃至消亡。因此恰当地使用攻击手段是一切动物必须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是将同种间的攻击变成“仪式化”行为。两只公牛交锋时,各自用巨大的牛角将地皮铲得尘土飞扬,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弱势者往往从这一仪式中认识到自己力有不及,及时退却,而强势者从不追赶。
哺乳类动物中没有嗜杀同类的现象。即使是最嗜杀的狼,也有最好的抑制能力,从不向同类真正地实施武力。如果没有了这种抑制力,狼很可能早就灭绝了。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除了食物与异性之外,还要追求心理的满足包括社会地位等,这也就决定了争斗的理由与起因比自然界中要复杂百万倍。生活中,地位越是接近的个体,越需要争夺同样的资源,从而形成斗鸡博弈关系的可能性越高,关系的紧张程度越高。但是也正因人类比其他的动物高级,也更能通过学习,运用更高级的博弈智慧。或者说,人类的“仪式化”行为也更为复杂和多样,从而能够成功地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
越陷越深的沼泽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在该项目启动后,英法两国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代价巨大,而且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如果现在就停止研制,那将意味着以前的投资将付诸东流。但是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英法两国政府更是无法作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终因协和飞机耗油量大、噪音大、污染严重以及运营成本太高等因素,不适合市场需求,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两国政府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试想,如果在研制过程之初,英法两国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可以使损失减到最低。但他们没能这样做。直到最后,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最终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这在博弈论上被称为“协和谬误”,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一次行动中,我们为前面的成功支付的成本越大,后面的局势就越不利。
围棋上也有类似技巧。任何好的棋手都不希望把棋“走重”,因为这样不但效率低,而且包袱沉重。一颗重棋在遭到攻击时是很难办的:苦苦求活吧,难免受到对手的百般盘剥;可干脆放弃又损失太大。所以这种棋往往被称为“愚形”,真正的高手是一定尽量避免的。
因此,我们在对任何工作进行决策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成本估算”。如果得大于失,就值得去做;如果得失相抵,甚至得不偿失,就应当避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在生活中,人们也往往会陷入类似的误区。譬如一项工作的前期成本越大,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是看做好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是过于注意自己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的前期投入。
如我们最常见的,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好,而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给孩子买了一架电子琴。孩子生性好动,对音乐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父母却坚持认为价值2000块钱的电子琴都已经买了,而且兴趣完全可以慢慢培养的,于是他们一般会决定请一个家教。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但最终由于孩子的兴趣并不在此,不得不放弃了。可见,父母本来有良好的初衷,并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结果却一无所获。
由此可见,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活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需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你的收益到底有多大。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沉没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但如果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对于沉没成本,炒股的朋友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由浅入深被套的经历,其原因就在于最初的“不甘心”。如果在股票发生亏损后能够及时止损,就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限度;而越是犹豫不决,旷日持久,沉没成本就越来越大,就更不愿意做壮士断腕之举,终导致难以自拔。
这就譬如你在向一家健身俱乐部付了一笔会费后,却突然被医生告知在一段时间内不宜剧烈运动,你可能不顾剧烈运动带来的痛苦和后果,继续健身。显然,在未支付这笔会员费的时候,你会很乐意接受医生的建议。但是,如果你因为对已支付了会员费而不去健身心有不甘的话——继续健身显然会由此带来痛苦和损害健康的后果,很可能会远远大于会费的损失。这里的会员费就是一笔沉没成本,此刻你就不应再去考虑。
也许,在健身的问题上很多人还可以清醒过来,但在其他很多类似的事情上,却往往在沉没成本的误区里泥足深陷。
一天半夜,某男正在酣睡之际,电话铃响了。他睡眼惺忪地拿起电话,听筒那边传来了一个怒气冲冲的女人的声音:“麻烦你教训一下你们家的狗吧,不要让它再叫了。”说完,电话就挂了。某男非常生气。
第二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定好闹铃,在半夜两点半钟准时爬起,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女人的电话。过了半天,对方才拿起听筒,明显带着些愠怒地问道:“你是哪一位?”某男彬彬有礼地说道:“女士,昨晚忘了告诉你一件事情了,我们家里没有狗。”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我们常常由于想挽回或避免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从而陷入欲罢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在上面这个故事中,首先那位女士固然有错,但某男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她——刻意定好闹钟,半夜两点半钟起床打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电话,他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在生活中他人或许触犯了我们的利益,甚至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也或许会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报复,这反而又造成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仅仅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和敌人做邻居呢,还是和朋友做邻居?”牧场主说:“当然是和朋友做邻居。”“那好,我给你出个主意。按我说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证你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会为你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回到家,牧场主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一个明智的博弈者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对手,在开始行动之前必须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原则——见好就收。但仅此还不够,一个既明智又老到的博弈者事先必须估计到最坏的博弈结果,更高地警戒自己,更要遵循遇败即退的原则,以保存实力。斗鸡场上迫使对手让步可能会给人带来无比的愉悦和刺激,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千万别把它当做永久的法宝。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对立和冲突,与这样那样的对手“狭路相逢”。在这些对手中,有的也许的确是蓄意阻挡你的前进道路,但大多却是由于阴差阳错或者因缘际会而产生的误会。因为一个理性的人都明白,挡住别人的去路,实际上自己也无法前进。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讲究“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应该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因为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并且要“一笑泯恩仇”,化对手为朋友,甚至联手找到一条能让双方共同前进的道路。
2003年12月,美国的Real Networks公司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微软滥用了在Windows上的垄断地位,限制PC厂商预装其他媒体播放软件。并且无论Windows用户是否愿意,都强迫他们使用绑定的媒体播放器软件。Real Networks要求获得10亿美元的赔偿。
然而就在官司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Real 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却致电比尔·盖茨,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以使自己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所有的人都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拒绝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示欢迎。他通过微软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的话,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2005年10月,微软与Real Networks公司达成了一份价值7.61亿美元的法律和解协议。根据协议,微软同意把Real Networks公司的Rhapsody 服务包括进其MSN搜索、MSN讯息以及MSN音乐服务中,并且使之成为Windows Media Player 10的一个可选服务。
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起,苹果和微软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它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 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般人面对敌人或对手的时候,采取的态度是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也是红眼斗鸡们的共识。但是真正明智的人会选择另一种方式:站到对手的身边去,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
上面两个故事发生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上,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因为它们都来源于一种对商机的把握和设计,以及与对手握手言和的处世智慧。
置身事外的智慧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关系不太融洽,遇事多有龃龉。谭继洵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官员都在座。座客里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曾经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故意说是七里三分,自己也曾经在另外一本书中见过这种记载。
督抚二人相持不下,在场僚属难置一词。于是双方借着酒劲儿争论起来,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于是张之洞就派了一名随从,快马前往当地的江夏县衙召县令来断定裁决。当时江夏的知县是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急忙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到了以后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二人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吗?”
陈树屏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搅闹十分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的兴。再说,这两方面是谁都得罪不起的。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张制军是指涨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可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可见,当你学会置身事外,你的处世水平当然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置身事外,谁也不得罪的做法是一种墙头草的行径,十分令人瞧不起。大丈夫敢作敢为,必须敢于挺身入局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实这是对置身事外策略的一种误解。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左传》中也有类似故事的记载,以下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韩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说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使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即使是枪手博弈,在枪弹横飞之前甚至之中,也仍然会出现某种回旋空间。这时候,对于尚未加入战团的一方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当另外两方相争,第三者越是保持自己的含糊态度,保持一种对另外两方的威胁态势,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处于这种可能介入但是尚未介入的状态时,更能保证其优势地位和有利结果。
这就启示我们,人在很多时候都需要一种置身事外的艺术。如果你的两个朋友为了小事发生了争执,你已经明显感到其中一个是对的,而另一个错的。现在他们就在你的对面,要求你判定谁对谁错,你该怎么办?
其实在这时候,一个聪明的人不会直接说任何一个朋友的不是,因为这种为了小事发生的争执,影响他们作出判断的因素有很多。而不管对错,他们相互之间都是朋友。当面说一个人的不是,不但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让他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很可能会因此失去他对你的信任。而得到支持的那个朋友虽然一时会感谢你,但是等明白过来,也会觉得你帮了倒忙,使他失去了与朋友和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