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股灾:证券市场的幽灵
- 股灾简史:逃顶、监管、交易规则和熔断机制的那些事儿
- 刘海亮 买敬江
- 16900字
- 2016-07-18 13:52:13
股灾(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指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它是股市内在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因受到某个因素刺激,而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现象。股灾没有严格的定义,现在国际认可的标准是,股票指数一天内下跌20%以上,或者累计跌幅达40%以上,就可以被称为股灾。A股市场从2015年6月份的5187点跌到8月份的2850点,累计跌幅超过了40%,所以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股灾。与一般意义上所讲的股市波动和股市风险不同,股灾的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会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而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发生了一次世界大战。
股灾与股市的发展如影随形,从1720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重大股灾其破坏力之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直至今天仍让人们谈之色变。
1.掏空法国的密西西比股灾
爆发于1790年的密西西比股灾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提到这次事件,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其中的始作俑者——约翰·劳。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是家中长子。独特的家庭环境、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约翰·劳从小就有经济头脑。从几年后伦敦报纸上刊登的一条通缉令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约翰·劳的形象:身高6英尺(约1.83米),皮肤黝黑,仪表堂堂,声音洪亮。1688年,约翰·劳的父亲去世,他随后就卷铺盖离开家乡,带上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来到向往已久的大都市伦敦。
在伦敦,约翰·劳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赌场和情场上。直到1694年,他为了一名女子而与情敌威尔逊决斗,结果威尔逊当场毙命,当天他就被逮捕并被起诉。就在无休止的诉讼过程中,约翰·劳找机会成功越狱,并坐船逃往荷兰。
1704年,他一度溜回苏格兰,并于1705年在爱丁堡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在这本书中,约翰·劳极力强调增加货币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对国民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本小册子虽然没能打动英国人,却引起了法国的重视。
当时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正为即将崩溃的国家财政状况焦头烂额,而约翰·劳的出现恰好让他看了一丝希望。于是,当约翰·劳在法国宫廷中出现时,他立刻受到了最隆重的欢迎。他向法国摄政王提供了两份备忘录,在这两份备忘录中,他指出了困扰法兰西并使之衰落的罪恶之源,认为正是由于通货不足,才导致了法国货币屡屡贬值。他断言,没有纸币作为辅助和支持,单一的金属通货完全不能满足一个商业国家的需要。他还特别引用了大不列颠和荷兰的例子来证明纸币的优越性。他用许多强有力的论据来论证信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恢复法兰西信用的方法。当时的法国是如此之衰落,应当允许他开立一家银行,由这家银行来管理皇家每年的税收,并且在税收和不动产证券的基础上发行票据。他还进一步提出这家银行名义上应当直接由国王管理,但是要受到议会指定的专员们的控制。
这两份备忘录尚在考虑阶段之时,约翰·劳将自己关于货币和贸易的论文翻译成了法文,并且使尽浑身解数,举国上下竭力宣传自己作为一位金融家的声名,很快他就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人物。
约翰·劳30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被用来指导其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他的票据全是见票即付的,在发行的时候就可以与等额的金属货币兑换。最后这一招可谓神来之笔,立刻使他的票据身价倍增,价值甚至超过贵金属货币。
很快,国家的贸易也感受到了约翰·劳所带来的好处。日见衰弱的商业开始好转,有些复苏。税款的缴纳也更加有章可循,并且百姓对纳税的抱怨与不满也大大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树立起了信心,相信这个体系不会崩溃,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只会更加有益。仅仅1年时间,约翰·劳的票据就升值了15%。
初战告捷,让约翰·劳和法国摄政王都兴奋不已,接着约翰·劳就开始着手策划那个让他遗臭万年的著名计划——密西西比计划。他向摄政王提出建议,成立一家拥有与伟大的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州、东印度和南美进行贸易的独占性特许权的公司。在人们眼中,印度那个遥远的国度盛产贵重金属,富庶至极;如果建立一家拥有排他性特权的公司,凭借其独有的商业机遇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该公司必将成为唯一的税收包税人,成为唯一的金钱铸造者。
于是,1717年8月,约翰·劳获得了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的贸易特许权及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并以每股500利弗尔的价格开始发行股票。
在业务巨大的增长之后,密西西比公司认为将自己的名称更改为印度公司更为合适,并且增发5万股新股以扩充资本。现在,约翰·劳指给大众的前景再辉煌不过了,他承诺对价值500利弗尔的每股股票每年派发200利弗尔的红利。这个利好消息,再加上股票本来就可以用公债来购买,所以一支票面价值500利弗尔的股票仅需100利弗尔就可以买到。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即让整个法国陷入了投机狂潮,至少有30万人前来申请购买这5万份新股。
每天从早到晚,想要申请购买股票的人挤破了头,将约翰·劳的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那些高贵的爵士及夫人们也顾不得身份,天天蹲守在约翰·劳家门口。没过多久,贵族们干脆就近租房驻扎下来,大街两边的房子的年租金从1000利弗尔一下子涨到了10000多利弗尔。约翰·劳不得已搬了家,但是新家也立即被疯狂的人群包围了。最后,约翰·劳只好以极高的价格买下了加里格南亲王的大庄园当作交易所,亲王自己则留下了庄园的后花园,随后又通过在花园里出租帐篷狠赚了一笔。
公众如此疯狂,约翰·劳的股票价格当然是节节高升。1719年9月12日,印度公司增发10万股股票,每股价值5000利弗尔。结果,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次增发每股价值5000利弗尔10万股。股票价格不断攀升,仅半年时间内,500利弗尔被炒作到18000利弗尔。
股价一天之内上涨两三成是常有的事。人们早上出门口袋里还空空如也,晚上回来就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与此同时,各种离奇夸张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让人分不清真假。有人说,约翰·劳家所在大街的一个鞋匠把摊位租了出去,同时向前来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200利弗尔;有两个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刚刚互相恭维对方保持清醒没有卷入这场投机狂潮,不料隔天两人就在股票购买现场相见了。
疯狂总有尽头,因为股票价格的上涨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当差不多所有人都拥有了约翰·劳的股票,再也没有新的傻瓜加入进来的时候,股票价格就开始暴跌了。
孔蒂亲王最早向约翰·劳提出以纸币兑换铸币,很快,就有人由于不信任而效仿孔蒂亲王的做法。尽管孔蒂本来是要报复,却为别人树立了榜样。更加精明的股票投资人正确设想了这样一个前景——价格不可能永远上涨。
以交易资金量大而著称的伯尔登和拉·理查蒂尔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的纸币分成许多份兑换成铸币,每次兑换的金额较少,并且将铸币悄悄送到了国外,他们还尽可能多地购买便于携带运输的贵金属和贵重珠宝,并且将它们秘密地运往英国或荷兰。
一位投资商沃马立特察觉到风暴即将来临,他小心翼翼地弄到总额近100万利弗尔的金币和银币,将这些铸币装运到一户农夫的双轮车上,还在上面盖上厚厚的干草和牛粪,然后,他乔装打扮一番,穿上一身又脏又破的农民的大罩衫,带着自己的宝物安全地溜到了比利时。很快,他又设法将自己的宝贝从比利时运到阿姆斯特丹。
虽然政府千方百计地进行控制,贵金属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英国和荷兰,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铸币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窖藏起来,直到铸币的短缺变得如此严重,以至于贸易不能继续顺利地进行。
在此危急关头,约翰·劳铤而走险,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怂恿摄政王下令,禁止使用一切铸币。1720年2月又颁布了一项法令,这项法令试图使人们重振对纸币的信心,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愚蠢做法无可挽回地破坏了纸币的信用,将整个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著名的法令严禁任何人拥有超过500利弗尔(相当于20英镑)的铸币,违者不仅处以高额罚款,并且将所发现的全部铸币没收充公。除此以外,该法令还严禁人们购买珠宝、贵金属和珍稀的宝石,鼓励告密者检举揭发违反这一法令的人,并且保证以他们告发后所发现的总金额的一半作为奖励。
这样的暴政让举国上下发出悲痛绝望的哀叫,而随着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价开始暴跌。
为了维持股价,约翰·劳动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将股价强行固定在9000利弗尔上达两月之久。之后,又于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利弗尔纸币,以致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货币流通量就增加了一倍多。到了1720年5月,约翰·劳实在无力继续支撑。他发布了股票贬值令,计划分7个阶段将股票的价格从9000利弗尔降到5000利弗尔,同时也降低纸币的面值。
约翰·劳和他一手创立的印度公司制造经济奇迹的神话就这样突然破灭了。民众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为了保住自己的资产,他们开始争先抛售股票。1720年9月,股价跌到2000利弗尔;12月2日,跌到1000利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尔;这正是1719年5月的水平。
而此时的约翰·劳还在试图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国人民所淹没了。人们认定约翰·劳是头号骗子,1720年,犹如过街老鼠的约翰·劳不得不在一片咒骂声中连夜出走比利时。一场历史上首次由政府组织并发动的“牛市”至此仓皇落幕。
那么约翰·劳最后的结局呢?事实上即使在公众对密西西比股票的痴狂达到顶峰之时,他也没有以一个国家的牺牲为代价来为自己造福谋利,约翰·劳一直坚信他的计划最终将成功地使法兰西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盛的国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投资于购买法国的地产这一点也有力地证明了他对自己计划的可靠性所具有的信心。他没有囤积任何的金银餐具或是珠宝,也不像那些不诚实的投机商一样将金钱偷偷运往国外。除了一颗价值5000~6000英镑的钻石以外,他所有的钱都投资在法兰西大地上,当他离开那个国家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沦为乞丐。约翰·劳在1729年于威尼斯去世,死时的境况异常窘迫狼狈,他的墓志铭上写着:
一个大名鼎鼎的苏格兰人长眠于此,
他的算计能力举世无双,
这个人按照代数的规则,
把法国送进了医院。
2.破碎的英国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在1720年,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泡沫经济”或“气泡经济”一词正是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公司因拥有1170万英镑的英国国家债务而成为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然而,该公司成立之后的8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贩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能够赢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的国家债务总额已经累积到了3100万英镑。1720年1月22日,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在两个月后最终批准了这个议案。
在这段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发动了一切关系——尤其是董事会主席、大名鼎鼎的约翰·布朗爵士,无所不用其极地宣传造势:比如说,南海公司在拉丁美洲那边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英国和西班牙再次签订了合约,南海公司将被授权与西班牙所有的殖民地进行自由贸易;英国盛产的棉花和羊毛制品,将会吸引墨西哥人以他们全部的金矿来购买,南海公司将因此变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公司,而加入南海公司进行海外贸易的人,都将因此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大富豪;在南海股票上每投资100英镑,年末股东将获得超百倍的红利……
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这些谎言,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异乎寻常的狂热,南海公司的股价一下子暴涨,全民都投入南海热中。
当时,英国社会流行一首非常诙谐的民谣,名字就叫做《南海泡沫之歌》,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的群众狂热:
星星在混乱的人群头顶闪耀,
袜带在乡村莽汉身上缠绕。
人们要不买卖,要不围观瞧热闹,
连新教徒也在和犹太人不断争吵。
高贵的夫人们从四面八方驾车赶到,
好一通奔忙不辞辛劳,
为了股票不惜赌博冒险,
就算押上珠宝也毫无怨言。
就这样,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被卷入了这个巨大的漩涡中,男人们在酒馆和咖啡馆里穿梭往来会见经纪人,女士们也聚在衣帽店和杂货铺里对股票走势发表高论。虽然大家并不见得是真心认同那些五花八门、花里胡哨的项目计划,却都抱有相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股票经纪人的投机炒作促使股价上涨,然后从中赚得丰厚的差价。南海公司又在背后开始了煽风点火的勾当。一张张股票申购单被填得满满当当,一车车股票被送到交易所,一波波的成交风潮此起彼伏。股票市值也被哄抬得越来越高。
据记载,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有榜样就有效仿者,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吹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这类泡沫公司。这些民间公司极大地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为了与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他们开始拼命游说国会,利用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去说服议会,并用贿赂手段买通议员。
最终,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也就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高等法院法官们裁定解散的民间泡沫公司名单:
1.瑞典铁矿进口公司。
2.伦敦海运煤炭供应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3.英格兰联合房屋建筑和重建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4.细棉布制造公司。
5.英国铝业公司。
6.布兰科和圣塔塔加哥斯岛定居点开发公司。
7.迪尔城淡水供应公司。
8.弗兰德斯花边饰带进口公司。
9.英格兰土地改良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10.发展英格兰养马业、改良牧师和教堂土地以及修缮和重建教区长和牧师房屋公司。
11.大不列颠钢铁制造公司。
12.弗林特郡土地改良公司,资本金100万英镑。
13.购买和开发、建设土地的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14.皮毛类商品贸易公司。
15.霍利岛制盐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16.房地产买卖及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17.有着绝对优势,能带来巨大回报,但是无人知晓那是什么的公司。
18.伦敦街道铺设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19.英国联合殡葬服务公司。
20.有息贷款买卖不动产的公司,资本金500万英镑。
21.大不列颠皇家渔业公司,资本金1000万英镑。
22.海员薪金福利保险公司。
23.勤勉人士创业贷款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24.购买和改良可出租土地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25.从英国北部和美洲进口沥青和海军后勤装备的公司。
26.布料、毛毡和波形瓦贸易公司。
27.购买和改良艾塞克斯郡庄园采邑和征收矿区使用费的公司。
28.马匹保险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29.出口羊毛制品、进口铜、黄铜和铁的贸易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30.药品经营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31.铅矿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32.肥皂制造工艺改进公司。
33.在桑塔-克鲁兹岛上建造居民定居点的公司。
34.德比郡铅矿勘察、开采公司。
35.玻璃瓶和其他玻璃制品制造公司。
36.永动轮制造公司,资本金1130万英镑。
37.花园改建公司。
38.为保障儿童财产和增加其福利而建立的公司。
39.为在海关装载货物,并为商人进行商务谈判提供方便的公司。
40.北英格兰羊毛制造业公司。
41.弗吉尼亚胡桃树进口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42.曼彻斯特棉花和绳索制造公司。
43.加帕和卡斯泰尔肥皂制造公司。
44.大不列颠王国熟铁和炼钢业品质优化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45.蕾丝饰物、麻纱、荷兰棉麻布、细麻布等货物交易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46.大不列颠王国特殊商品贸易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47.伦敦市场牛肉制品公司。
48.眼镜、马车镜制造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49.康沃尔郡和德比郡锡矿和铅矿公司。
50.菜子油制造公司。
51.海狸皮进口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52.纸板和包装纸制造公司。
53.毛纺织制造用油和其他原材料进口公司。
54.改善和扩大丝制品加工业的公司。
55.以储蓄、年金和票据为基础提供贷款的公司。
56.以小额折扣支付寡妇和其他人士年金的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57.麦芽酒制造和改良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58.美洲渔场建设公司。
59.购买和改良林肯郡沼泽地的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60.大不列颠纸制品改造公司。
61.伯特莫里公司。
62.麦芽干燥公司。
63.奥罗诺克河贸易公司。
64.科尔彻斯特和大不列颠其他地方的厚毛呢制造公司。
65.为购买航运物资、提供食品、支付工人工资而设立的公司。
66.雇佣熟练技工为商人和其他人装饰钟表的公司。
67.改良耕地和耕牛品种的公司。
68.改良马匹品种的公司。
69.另一家马匹保险公司。
70.大不列颠玉米贸易公司。
71.为防范仆人过失的男女雇主保险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72.为收容和养育私生子而建造福利设施的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73.在不使用火或不产生营养损失的情况下漂白粗糖的公司。
74.大不列颠收费公路和码头建设公司。
75.因抢劫或偷盗受损客户保险的公司。
76.从铅矿中提炼白银的公司。
77.瓷器和彩陶制造公司,资本金100万英镑。
78.进口烟草,再向瑞典和北欧出口的公司,资本金400万英镑。
79.利用坑煤冶铁的公司。
80.为伦敦城和威斯敏斯特城提供干草和稻草的公司,资本金300万英镑。
81.在爱尔兰开设帆布和包装布制造厂的公司。
82.碎石道砟制造公司。
83.购买和装备镇压海盗的船只的公司。
84.威尔士木材进口公司,资本金200万英镑。
85.岩盐开采公司。
86.把水银变成可锻精制金属的公司。
解散民间泡沫公司的同时,也是在助长南海泡沫的形成。不用说,“泡沫法”的颁布进一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
当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股票时,而当时的政府成员——这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内幕交易者——在股价越涨越高时,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卖掉了所持有的股票。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的大举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英镑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290英镑。
关于南海泡沫酿成的灾难后果,查尔斯·麦基曾在其著作《大癫狂:非同寻常的群众幻想与癫狂》中写道:
数不清的英国家庭都被南海大投机害得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曾经挥金如土的富商巨贾沦为蜷缩在街角的乞丐;而那些身份贵重、身处万人之上的权贵重臣则流亡四方;在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听到悔恨不堪的自责声与咒骂声……这样一幅悲惨的图景出现在面前,你能说其中缺乏愤怒吗?
人群完全没有了理智,他们被裹挟狂热地追求那金光闪闪的幻象,什么理智、什么判断全部忘得一干二净,如同传说中被精怪迷得魂灵出窍的雌鹿。最终,他们被引诱到致命的沼泽中去,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却还在一力强辩,说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噩梦。
在这次泡沫中遭受损失的投资人甚至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牛顿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然而,比牛顿损失更大的则是英国的经济,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了,英国没人再敢问津股票。从那以后,柴思胡同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只股票。
3.撼动美国的“黑色星期二”
1929年10月29日,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从这个被称为“黑色星期二”的日子开始,仅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美国股市在历经了10年的大牛市之后,就从顶峰跌入深渊。这次股灾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危害之深直至今天仍让人们谈之色变,此后,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的调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美国,它在许多经济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良好的经济环境为美国股市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1921年,美国资本市场新发行的证券种类达1822种,到1929年达到了6417种。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至1929年顶峰时,已达370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当时,融资购买股票简直变成了一种潮流,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定金交易”花1美元买到价值10美元的股票。忽然之间,众多的赚钱机会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于是,大量中小投资者争相涌进股市,有关股票的消息成了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贩夫走卒到金融巨头,从平原小镇到旧金山这类繁华的大都市,所有人都陷入了股票的狂热中不能自拔。
巨大的冰山总是深藏于海面之下,在股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人们并未意识到,危机正在悄悄来临。
1926年秋,一度被疯炒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首先破灭,但华尔街并未因此而警醒。事实上,当时美国的许多产业并未从“一战”后的萧条中彻底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特别是1927年下半年的时候,商业活动的情景简直可以用一落千丈来形容,而且那种颓势简直是难以挽回的。1928年2月,纽约的慈善协会会长曾撰写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目前的失业率是战后这段时期最高的,创造了历史纪录。
1928年5月下旬,股市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终于有所减缓,有很多专家预测这轮牛市要走到尽头了。到了6月份,股市大幅下跌,但在很多股民看来,这只是暂时的低谷,他们认为,最终估价一定会破1000美元的大关。
6月12日,华尔街遭遇了一轮抛售狂潮,所有的股民都在疯狂地填写需要出售股票的委托,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量瞬间就达到了500万股,行情显示器也滞后了将近2小时。然而,这轮波动并未持续下去,分析家也再一次看走了眼,因为6月13日,股市又重新恢复了上涨。
6月14日,胡佛获得了竞选提名,同时股市也开始转暖,大牛市持续轰轰烈烈地上演着。
股市的兴旺和经济的好转让胡佛对总统竞选信心倍增。1928年11月6日,他以绝对优势如愿当选美国总统,在美国民众走上街头为他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时,各地的股市也如同坐上了火箭,迅速蹿高。一些领涨股甚至攀升了5美元至15美元,那一天的成交量大约有400万股。年初时,股市预测家还认为日交易量绝不可能超过500万股,可此时,日交易量500万股已经是再平常不过,到11月23日,股市交易量甚至高达到700万股,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百货业、铜业、航空公司的股价也越来越高。美国民众一直对股市的高回报率信心满满,他们甚至不惜支付8%~9%的活期贷款利率,将贷来的钱都放心地投入股市当中。股民们满心期待股市能“再繁荣4年”!
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阶段。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开始感到担忧,为了抑制股价宣布将紧缩利率,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也纷纷鼓动人们加入投机,就连一些学者也不例外,例如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就曾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达到顶点,崩溃一触即发。9月5日,金融学家罗杰·巴布森在金融年会上预言:“股市迟早会崩溃。”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间,巴布森一直在重复这一预言,所以,华尔街的专业人士们一如既往地对这种言论进行了无视。然而,当天下午两点,当巴布森的这句话被更多人得知之后,股票市场立刻出现了恐慌,至当天下午的最后交易时间里,共有200万股股票易手,各大公司股票开始下跌,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甚至下降了9个点之多。人们后来将这一天的股市变化称为“巴布森突击”,“巴布森突击”正式拉开了美国1929年股灾的序幕。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胡佛总统,他立即出面发表讲话,声称“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官员也纷纷出面,对股市表示力挺。然而颓局注定也无法挽回,股市在经过极其短暂的上扬后,就开始了持续暴跌。
时间最终步入1929年10月下旬,噩梦真的开始了。
10月21日,政府出于稳定股市的目的要求股民交纳“保证金”,此举令股民恐慌不已。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交易量之大使得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股市继续下跌,形势持续恶化。
10月24日,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股票市场的灾难正式开始。早晨刚一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般轰然下泄,许多股票的价格仅几小时就下降了40~50点。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共有1289.5万股股票易手。到这一天结束时,共有11位证券市场的投资老手相继自杀。虽然当天下午,摩根财团联合其他银行业巨头拿出2.4亿美元联合基金护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股票,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但股市在短暂的稳定了几天之后,仍旧继续急转直下。
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当天,股指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此时,再没有人出面救市。
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最黑暗的一天——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到来了。一大早,华尔街上就已经人头攒动,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砸来,所有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在焦急地寻找买主,经纪人被层层包围,交易大厅一片混乱。及至当天收市,股市成交量达到1641万股,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股价几乎在垂直下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一天也被人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有关这一天的混乱情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曾有过细致的描写:
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929年10月29日这样来到了:在大风暴来临前的星期二上午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中的大锣勉强敲响了。大量股票投入股市,不计价格地抛售……出售的不仅是无数小企业的股票,而且大企业的股票也在抛售。……某种股票的做市商发现自己一再被争相抛售的经纪人所包围,而且甚至简直没有人去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交易量就超过了300万股,到12点时超过了800万股,到下午1点半时超过了1200万股,鸣锣收盘时,这一天的疯狂达到了极端,以1641万零30股的最高记录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40点。
到11月,股市持续跌至198点,跌幅达48%。
此后直至1933年,股市虽然偶有反弹,但其后马上就会出现下跌,1930年5月至1932年11月间,共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而反弹的力度也一浪低于一浪。到1933年,股票平均价格下跌了75%,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的市值下降了450亿美元。1933年7月,美股最终见底,此时市值只有740亿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从贫民到富豪大亨,无数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毕生积蓄,有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据说,当时美国一家著名五星级酒店的前台问候语甚至由原来的“先生,欢迎您入住”,改成了“先生,您是想住店,还是想跳楼?”前文提到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也未能幸免,他在几天时间里就倾家荡产,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的打击太过沉重,以至于人们在其后的数年间一直闻“股”色变。美国股市暴跌使得人们经济损失惨重,消费欲望锐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融资渠道减少,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股市、银行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形成了恶性循环,国家经济陷入了萧条状态,失业率、自杀率急速上升,社会动荡不安。而因其特殊的经济地位,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最终蔓延到了整个世界,这期间有5000万人失业,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4.“黑色星期一”再临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再次降临华尔街,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仅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就损失5000亿美元,其暴跌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迅速在世界股票市场引起了连锁反应,各国股市均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再次陷入了较1929年股灾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惶恐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逐渐从1929年股灾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大大降低,投资者重新恢复了信心,证劵市场再度活跃起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股指大幅上升,1966年时达到了一个顶峰,道琼斯工业指数接近1000点。此后,受石油危机、“水门事件”等影响,虽也经历过下滑,但到了80年代初期,股价又开始继续回升。1982年10月21日,股价为1036点,突破了近10年前的最高点,11月3日达到1065点,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86年12月,已达到1896点,进入1987年后,股价涨势更加迅猛。
然而,在这段长达几十年的股市繁荣的背后,也埋下了重重阴影。首先是1973—1975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爆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而从“二战”结束后就开始的美苏军备竞赛,也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6年,美国负债已高达2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与此同时,巨额国际游资及私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了美国市场,这些资金往往是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的而在股市上从事投机交易,因而促进了股价的持续攀升,造成了股市的虚假繁荣。
1986年9月,西方七国财长齐聚华盛顿,贝克财长敦促各国帮助美国削减贸易赤字,却无果而终。此时的华尔街已经出现了波动。1987年2月,七国财长再聚卢浮宫,就稳定不断下降的美元汇率问题达成“卢浮宫协议”。同年6月,美外贸月赤字创最高纪录,达157亿美元。此后,从8月25日开始,美国股市出现较大波动,呈现跌势。进入10月,跌幅更加明显。10月5日至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158.78点,第二周又下跌了235.48点,其中仅10月16日一天就下跌100多点。
1987年10月18日早上,因在之前美国为稳定金融市场上调官方利率时,联邦德国也紧随其后一起上调美元利率。贝克财长在电视节目中发表讲话称:“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扩展,美国将考虑让美元继续下跌。”此话一出,华尔街上空笼罩的阴云已浓重到了几乎滴水的程度。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9:30,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钟声敲响之后,市场马上陷入疯狂状态,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仅在开盘瞬间就跌去67个点。卖出指令像潮水般涌来,其数量之庞大几乎令纽约股票交易所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交易所内200台微机从未处理过如此巨大数量的交易,以至于计算显示甚至落后于实际交易20分钟;中午,计算机系统中的指定指令转换系统慢了约75分钟,因容量不足,传送到系统中的3.96亿股的交易中竟有1.2亿股没有得到执行。
在数量惊人的抛盘打压下,荧屏上尽数翻起绿盘,道琼斯指数疯狂下泻。开盘不到1小时,道指已下跌104点,到上午11:00,道指仍在直线下跌。局势显然已经无法控制,期间有人提议关闭市场,止住下泄势头,但也仅是提议而已,无人敢站出来下这个决定。交易所主席约翰·费兰的一番话表明了管理层最终的态度:“说老实话,全世界都把这个交易所看作美国经济的象征,你装也得装出个撑得住的样子。”
下午2:00,道琼斯指数已经下挫250点,有4亿多股股票易手,计算机比实际交易速度落后了100分钟。此时,距收盘还剩两个小时,人们在不停地呼喊、奔跑、打手语,华尔街一片混乱。下午2:05,道指上升350点,成功冲过2000点,但此次反弹仅维持了一瞬间。下午2:30左右,股价走势似乎有走好迹象,然而反弹受阻,此处出现了新一轮下降趋势。此时,距收盘仅剩1个多小时,然而在这令人感到窒息的短短1个多小时内,道琼斯指数再度下挫250点,有2亿股易手。
下午4:00,收盘钟声敲响。道琼斯指数下降了508.32点,由2246.72点狂跌到1738.470点,跌幅达22.6%,创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纪录。5030亿美元——一笔相当于法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股票面值就这样消失了。
在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种股票中,除52种股票外,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种股票跌到52个星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就连蓝筹股也不例外。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下跌了33.1%,电报电话公司下跌了29.5%,可口可乐公司下跌36.5%,运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几乎都狂跌了30%左右。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这是美国证劵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让无数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富人们首当其冲,世界首富萨姆·沃尔顿一天之内在股票上损失了21亿美元,比尔·盖茨损失了39.45亿美元,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而最悲惨的还是那些将毕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股民,他们原本是想借牛市为自己多赚些养老钱,谁知一天之内就变得血本无归。因承受不住股市暴跌和不堪债务的重压,许多人精神彻底崩溃,自杀的消息不断传来。银行破产,工厂倒闭,企业裁员,社会动荡,整个美国人心惶惶。
这场股市崩盘不仅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全世界,股市暴跌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时代迅速产生了“多米诺效应”。1987年10月19日当天,东京股票交易所一开盘,股票价格便开始直线下跌,日经225指数下跌了620点,跌幅为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1点,跌幅为11.3%;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69点,跌幅为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80点,跌幅为3.7%;此外,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多伦、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11%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后的一周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各国股指继续下跌,其中尤以香港为最,继19日遭遇暴跌之后,20日早晨香港联合交易董事局宣布停市4天,而重新开市之后,10月26日,再度出现猛烈抛盘,恒生指数狂泄1126点,跌幅达33.5%,创历史跌幅最大纪录。同时,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等股市也在持续下跌。亚洲股市暴跌的消息传回了欧美,又再次引发了欧美股市的下跌。
据统计,1987年10月19日至26日,因股市狂跌造成的财富损失高达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所有损失的5.92倍,是名副其实的“失控的大屠杀”。
5.震撼日本的1990
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大国,日本自100多年前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曾经遭遇过无数次股灾的洗礼,而爆发于1990年的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评论说,这次股灾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堪比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么,这场股灾是怎样被引爆的呢?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走势越发平稳,在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带动下,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至80年代末,日本的汽车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蛰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自1986年12月之后将近4年的时间里,这段经济异常繁荣的时代被日本人称为“平成景气”。而在“平成景气”中,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股市大风暴影响下,日经指数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此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证券业内有人看好50000点大关,人们坚信,牛市的神话将永远持续下去。而野村证券——日本国内最大的券商甚至还做了广告,将永久牛市的观点比喻成“日心说”,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即将危险的言论比喻成“地心说”,并在广告上配上了哥白尼和托勒密的头像。
当时,日本国内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普遍得出结论,认为是日本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促成了日本股市大涨,但却没有人意识到,这场经济与股市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泡沫。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了迅速摆脱经济困境,在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纷纷集中在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上。这一方面促进了汽车、家电、机床等行业的快速崛起,造就了我们在本节开头时所说过的经济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却导致国内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在促成了“结构性陷阱”的同时,政府更加依赖强大的出口提高经济实力,忽略了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当发生的作用。所以,在日元逐渐升值,以及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之后,日本原有的出口优势就开始逐渐被削弱了。加之日本政府集中鼓励出口,这就导致了日本企业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当美国等国家大踏步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迈进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陷入了衰退中无法自拔。
同时,20世纪初日本一直推行所谓金融自由化和宽松的超低利率政策。于是,在经济景气、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人更多地将存款转投股市和房地产,甚至是贷款进行投机。而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份额和市场占有率,也在积极推动人们进行土地、房产和股票投机,从而使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而此时,拥有大片土地的那些企业上市后,更是成为了股市猛涨的领头羊。
1985年9月,为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美、日、英、法及西德等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日元1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后,国外资本更加蜂拥而至,流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抬高了股价和地价。而对日渐膨大的股市泡沫。日本中央银行却始终视而不见。
而对泡沫膨胀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企业和证券公司的非法交易。早在1965年,日本企业就发明了“法人持股结构”,即由企业从市场上大量吸收浮动股,然后让有交易联系的银行、商社、钢铁公司等法人永久持有这些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东,而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法人持股比率提高,而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促进了行市平稳。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藏省允许按时价发行股票,法人购买能抬高股价的作用为日本企业所利用,发行公司为筹集更多的资金而加大力度稳定股东,以期控制股票的供求关系,促使股价上涨,再以高股价增资扩股。于是,为了收取高额手续费,所有证券公司都开始忙碌起来,纷纷开始将这种做法当成自己的业务积极地为发行公司工作。而日本政府采取的金融缓和政策让企业与券商看到了大肆投机的希望,这也成为促使股市泡沫膨胀的一大助力。
1989年5月,由于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实施金融紧缩政策,提高贴现率,而贴现率的急剧提高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市场收益率,股价开始下跌。因为对未来政策不再看好,人们的心理预期变糟,已经膨胀到尽头的泡沫终于要被戳破了。
1989年12月,日经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1990年,股指随即开始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及至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8月18日,再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截止到此时,股指已比最高峰时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了。
随着股灾的发生,隐藏在巨大泡沫下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整个日本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减缓。与此同时,日本房价急剧下跌,1994年东京、大阪等主要城市的房价跌幅达50%,2004年房价最高跌幅达70%。日本终于尝到了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急于给房地产商放贷的苦果。
1990年以后,日本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直线下降,不良债务率明显递增。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倒闭数量达182家,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20%,赫赫有名的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都包含在内。1992—1994年,有90家银行的信用评级被下调,11家主要商业银行1994年的税前利润下降超过90%。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的增加,让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1975—199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4.1%,大大高于美国同期的2.7%,而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6%。经济低迷导致企业负债规模大幅上升,破产企业数量逐年攀升,失业率高居不下。
受股灾的沉重打击,至此之后的20年中,日本经济再没有恢复过昔日的辉煌。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仍没有走出衰退的阴影。
【章末结语】
自股市诞生之日起,股灾就成了市场的一部分,与市场如影随形。股灾难以预测,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躲过,它不但会夺去财富,而且还会夺去生命,更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甚至倒退。
多数情况下,危机既不是天灾也不是某个模型的失效,而是源于人性中的某些致命弱点,例如对金钱的贪婪和对风险的无动于衷。所以股灾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任何事情开始都是有蛛丝马迹的,在危机来临时,我们需要冷静地作出不同于大众的独立判断,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从前人那里借鉴智慧。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史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揭示其背后的规律,找到镜鉴,寻求智慧。就像战争永远不会消失一样,股灾时常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这是人的贪婪和恐惧的本性使然,也是经济规律使然。历史总是呈螺旋状行进的,市场几百年的进退固然有偶发因素,但人性是几乎亘古不变的。熟悉历史上的这些大股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性,这样不但能更好地看管自己的财富,而且还能借机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从市场获利。
历史是继往开来的纽带,是打开明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