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哲学的贫困》

全文约9万字。马克思1847年1月开始用法文写作,至4月初,基本完成并付印。6月15日,马克思为该书写了一个简短的序言;7月初,这部著作以法文单行本刊行于布鲁塞尔和巴黎。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10月首次出版杜竹君译的中译本,名为《哲学之贫困》。40年代,上海作家书屋再版三次。1949年9月,解放社又出版了何思敬的译本。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为了批判P.J.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的。全名为《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1846年,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问世,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及其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此之前,蒲鲁东曾把该书的内容相当详细地告诉马克思,马克思决定接受蒲鲁东的挑战。特别是当恩格斯从巴黎陆续来信告诉他有关蒲鲁东这本著作的基本思想之后,马克思更加觉得有必要对该书进行批判。1846年12月下旬,马克思从书商那里刚拿到《贫困的哲学》的文本,就立即着手进行批判。由于俄国文学家巴·瓦·安年柯夫曾写信问过马克思对于蒲鲁东这部著作的意见,马克思在同年12月28日给他的回信中,提纲挈领地概述了对《贫困的哲学》的原则性批评意见。这封信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著述《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纲要。由于蒲鲁东不懂德文,为了更好地同蒲鲁东作斗争,以肃清蒲鲁东主义在法国工人群众中的影响,马克思特意用法文写作。

《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批判蒲鲁东著作的经济学观点,第二章主要批判蒲鲁东著作所运用的方法和他的社会历史观。全书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一)剖析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价值理论是蒲鲁东编造的经济矛盾体系的基石。蒲鲁东价值理论的核心是所谓“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蒲鲁东认为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把《哲学的贫困》第一章标题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对蒲鲁东自我吹嘘的嘲讽。蒲鲁东认为,必须让所有的产品都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比例生产出来,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种产品都毫无过剩地为交换所吸收,从而所有产品的价值通过交换都能达到“构成状态”,由此也就可以保证供求关系达到完全的平衡。他宣称:“价值是构成财富的各种产品的比例性关系。”针对这一理论,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单独构成的。”他从几个方面予以批判。首先,他指出:“完全构成了的‘比例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构成这种关系的运动。”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现实的交换活动,批判了蒲鲁东关于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价值的说法。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极为稀少的商品如果无人需求,那也是太多,有的商品千千万万但供不应求,那也是太少。这样,决定交换价值的高低的因素,就是买者和卖者双方讨价还价的竞争斗争,“要进行劳动分配,除了自由竞争之外没有别的规则、别的权力可言”。其次,马克思指出,产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人们创造的,而不是在交换过程中构成的。他写道:“产品的交换形式是和生产的形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一有变化,交换形式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社会的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产品交换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来调节。个人交换也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而这种生产方式又是和阶级对抗相适应的。因此,没有阶级对抗就不会有个人交换。”这时,马克思开始意识到“劳动价值”的实质。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要生产这种劳动商品需要什么呢?需要为了生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这里,他已经区分了“劳动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产品”,这就为他科学地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最终形成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最后,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的价值理论的实质。指出,蒲鲁东的所谓“正确比例关系”是小生产者的产物,“只有在生产资料有限、交换是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才可能存在”。

(二)剖析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进一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不懂得也不承认社会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要求的原理。他既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只是适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规律;也不知道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社会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相反地,蒲鲁东却颠倒这种关系,把逻辑关系当作社会关系,把经济范畴看作是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的次序。马克思认为,历史只是物质生产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他对生产力的内容作出了新的规定。他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还揭示了社会机体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这种“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开始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个统一的科学概念,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用“交往关系”、“交往形式”等术语来表达生产关系的内容。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做了初步的表述。他写道:“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三)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哲学的贫困》在理论上的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方式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以往活动的产物,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力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经济形式变更的内部联系。在马克思看来,研究人们借以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式和发现它们发展的规律性,“理解经济发展”,即理解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因而是过渡性的、历史上暂时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运动和它的内部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而政治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历史科学。在这里,马克思确定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哲学的贫困》给经济范畴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马克思反复强调:政治经济学“当作出发点”的是“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必须先把社会关系作为经济范畴的现实基础来研究、从而通过抽象的方法得出经济范畴。马克思还强调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同它们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并且“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研究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被更高形态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的“历史运动”。这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这个原理,才使政治经济学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时,还阐述了表明生产方式一定方面的各个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它们的理论表现的各个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关系这个整体中,每一个关系“只是其他经济关系的整个锁链中的一个环节”,每个经济范畴也只是反映这个整体的个别方面。因此,在考察某一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关系和经济范畴时,就不能像蒲鲁东那样,把它们从整体中割裂出来当作各个“单个社会”来考察它们的联系,而必须始终注意这个生产方式的整体,必须在各个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上来考察它们以及作为它们的理论表现的经济范畴。

(四)批判了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进一步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原封不动地承袭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根本立场。蒲鲁东抽掉了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的学说,从而摈弃了整个辩证法。他自以为学会了黑格尔辩证法,克服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的“辩证法”,并没有描述什么理性的辩证运动,“代替它的至多不过是最纯粹的道德而已”。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既没有给我们范畴的世俗历史,也没有给我们范畴的神圣历史!那么,到底他给了我们什么历史呢?是他本身矛盾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事物的运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经济范畴的辩证法,观念的辩证法,是由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决定的。他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例如,历史的运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工业的运动给我们提供了工业产品,等等。”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观点时,研究了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相互制约性,研究了矛盾双方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正是由于马克思注意到对唯物辩证法本身的研究,所以他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地指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马克思说:“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中断。”在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观点时,马克思还认为,社会革命是历史进步不可缺少的环节。他认为,“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而“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他指出:“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

《哲学的贫困》从理论上揭穿了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幻想,论证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革命纲领。它是马克思用科学方法直接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才开始运用他刚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一系列经济范畴,并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哲学的贫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的开端。它第一次通过出版物以公开论战的形式科学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它是第一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恩格斯后来把该书称作“我们的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1985年版,第71页~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