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音乐乐谱发展历程研究
- 朱星辰
- 4277字
- 2020-06-26 04:39:54
序
在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通常的解读方式有两种:一是依靠听觉,通过感受音乐的旋律,寻找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是通过视觉,即“看”一部音乐作品,这个被“看”的载体就是乐谱。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流动的乐音尽管可以再现音乐旋律的大致样貌,却无法将其永恒地凝固下来,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依靠听觉所带来的感受永远是瞬时的,并会因当下听者的具体心境及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即赫尔德所说的“音乐不仅仅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且是通过时间的连续才能存在”。而乐谱却可以较好地弥补听觉所带来的缺憾。它首先以实体的方式存在于空间之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它的存在是物理意义上的稳定存在,甚至能够较为精确地展现音乐的原貌,是音乐家获取前人音乐成果的最直接材料之一。
因此,对乐谱本体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客观解读一部音乐作品,尤其是将中西方音乐乐谱进行比较研究时,方能发现二者的差异不仅仅是呈现在诸如音乐体裁、音乐类型、旋律表达、节奏类型、调式构成、曲式结构等音乐本体之上,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音乐与音乐人之间的关联、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音乐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美学思潮之间的关联等等。
对音乐乐谱各个要素进行深刻探寻,是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在对中西方音乐乐谱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进行的是史料调查。由于现有的、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所进行的中西方音乐乐谱梳理资料有限,因此不得不从不同版本的音乐史或其他综合文化资料中对乐谱的演变进行一个线性的梳理,只有清楚乐谱的演变流程,才能从这个过程中找寻到中西方音乐乐谱为什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和面貌。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本文尽量从古籍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从谱面自身对乐谱内部所存在的各个音乐元素进行解读,并总结了乐谱的产生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足够多的、复杂的音乐信息需要记忆和传达;二是需要一种较为完善的记录消息的符号体系。尽管早期乐谱尚还不完全具备这两个因素,但人们试图将音乐这种时间性的艺术固定在现实空间中的愿望是迫切的,因此在文字语法尚未健全、音乐结构单一的前提下,还是产生了早期乐谱的雏形,可以说早期人类发明乐谱的初衷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具有同源性。
对历史上曾经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中出现的乐谱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是本文的另一关注要点。这里产生了对乐谱划分方法的一个归纳。如果单单从约定俗称的传统方式划分乐谱,将乐谱分为文字乐谱、数字乐谱、图形乐谱以及非书面记载的实物乐谱,并不能十分完善而全面地概括中西方音乐乐谱的全部类别及各个类别乐谱所采取的记录音乐的方具体式,因此本文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对当今中西方考据出来的所有乐谱样式进行不同角度的划分,具体包括:
从乐谱的外在形态进行划分:包括具有具体指向性意义的文字乐谱、无具体含义的符号乐谱、数字乐谱、形象模拟乐谱、脱离纸张或其他载体就无法呈现原貌的实物乐谱以及具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综合性乐谱。
从乐谱的表达内容进行划分:表示奏法或唱法的功能性乐谱、表示音高的音位乐谱以及能够同时表达两者的综合性乐谱。
音乐与音乐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特定的人群则会由于某种政治、社会、文化功能传承的需要而创造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乐谱。西方音乐在中世纪出现的纽姆谱、中国传统道教音乐中的《玉音法事》曲线谱、古琴文字谱、盲人乐谱等都属于这种划分方式之下的具体乐谱样式。
以上三种乐谱划分方式是本文开篇的一个立足点与创新性。其中,乐谱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乐谱与音乐人之间的关系、乐谱的本体功能及政治、社会功能的延伸是导致中西方音乐乐谱朝向不同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西方乐谱形成过程与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乐谱中的“词”、“曲“制衡关系是本文的关注的另一个全新视角。
另外,在对中西方乐谱进行探究的同时,笔者发现尽管两者均存在多种不同类别的乐谱样式,但西方乐谱以无特定意义指向的符号乐谱为主体,典型代表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五线谱;而中国乐谱则以有约定意义指向的文字乐谱为主体。对这两者之间异同的对比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针对其他类型属种的乐谱样式,本文也在论述其历史发展及产生条件的过程中进行了逐一比较。
在正文开始之前,本文在绪论部分要提出和全文有密切关联的三个概念,特指代不同的内容:
第一是乐谱的概念,这一概念包括了中西方古今中外所有同音乐相关的记录模式,是一个宏观上的大概念。
第二是记谱法,这一概念表述的是记录某一种音乐的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工具性的动态演变法则,不同的法则导致了不同的记录结果,这是不同类乐谱诞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是曲谱概念,周维培先生在其论著《曲谱研究》中,做了如下描述:“在分类上,曲谱按其性质和使用对象,可分作文字谱与音乐谱两种。文字谱传统上称作‘曲谱’或‘格律谱’;音乐谱,一般又称作‘宫谱’或‘工尺谱' ”本文不采用这种概念界定方式,原因有二:
其一,本来划分的对象就是曲谱,再将其分作文字谱与音乐谱,而文字谱传统上本来也称作为曲谱,这里面概念名称和概念所包含内容的名称是完全相同的,从外延或内涵的角度来看,是不符的。
其二,音乐谱在传统上叫做宫谱或工尺谱,从现代语意理解的角度来看,音乐谱这个概念被等同于宫谱或者工尺谱就显得太狭隘了,所有具有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乐谱都可以称之为音乐谱,工尺谱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音乐谱的词意和本文所界定的乐谱概念是一致的。如果特指曲谱中的旋律与节奏,这个“音乐谱“就是有历史条件制约的,应该打上引号。
既然如此,曲谱这一概念也就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特指某一段时期内出现的某一种谱的样式。专门针对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音乐部分,是一种声乐谱的特殊形式,只在中国传统音乐范畴内才存在,时间上大概由宋元开始,兴盛到明清,与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吻合的;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本文将其划分为文词格律谱和“音乐谱”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字词唱腔、韵律;后者针对音乐旋律与节奏。
第四是词谱概念,这一概念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里面说的是音乐唱词部分的韵律规则,这些韵律规则是能够直接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中声乐作品的旋律走向的,因此也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一个范畴。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参照了一些已有的资料文献以及少量专著,其中,相关理论文章有:
修海林的《有关古谱译解学理层面的几点认识》、王德埙的《论文字记谱法的内在矛盾》、义亚的《论同均三宫标识与记谱实践》、徐荣坤的《三种传统七声音阶的问世先后、彼此关系及记谱诸问题》、黄汉华的《音乐符号行为中的“物、“身”、“音”、“心”关系之思考》、郏而慷的《论乐谱的性质及其内涵意义的阐释》、宋博年的《略论乐谱在音乐中的地位》、石峰的《图标谱记谱法》、陈根方和张文俊的《基于数学形态学和记谱法的数字乐谱音乐信息提取》、刘晓翔和张树生的《乐谱识别中音符结构分析方法》、丁铃的《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张振涛的《板眼体质与记谱方式》、王晓如和李铠的《唐传长安古乐谱字、古谱识读与记谱法》、葛晓音和日本的户仓英美的《关于古乐谱和声辞配合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兼答王小盾、陈应时先生》、李超的《从古乐谱探析汉语声调的理论与方法》、武素霞的《西方记谱法历史演变》、杨咏的《中国传统乐谱略论——兼论“曲线谱”的备忘录功能》、何昌林的《中国俗字谱与拜占庭乐谱》、周维培的《元人〈九宫十三调词谱〉考》与《蒋孝与他的〈旧编南九宫谱〉》、廖奔的《由〈唱论〉时代宫调递减节律到明人九宫十三调》、黄翔鹏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谱示意本〉题记》、李瞬华的《〈九宫正始〉与〈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研究》、耘耘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宋代南戏曲谱》、褚历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牌的曲式结构特点》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单牌体曲牌的曲式结构类型》、刘崇德的《〈九宫大成〉与中国古代词曲音乐》、王与昌的《南词考探》、陈新凤的《〈纳书楹曲谱〉的记谱法与昆曲音乐》、颜翔林的《论〈词源〉的词学思想》、何昌林的《宋代音乐文献中的“歌诀”研究》、杨佐义的《张炎〈词源〉论词标准初探》、郭锋的《张炎〈词源〉卷下新解》、徐子方的《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周维培的《〈太和正音谱〉及其裔派北曲谱》、林友仁的《七弦琴与琴曲声、韵发展的我见》、吴剑的《碣石调幽兰谱》、傅雪漪的《〈太古传宗〉琵琶调》、郑祖襄的《关于〈太古传宗〉琵琶调乐谱的几个问题》、谭维的《〈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乐谱初探》与《〈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记谱形态及译谱方法研究》、谢柏梁的《王正祥的“剧场”学说发微——〈新订十二律京腔谱〉的理论精神》、张前的《〈魏氏乐谱〉与明代的中日音乐交流》、徐元勇的《〈魏氏乐谱〉研究》、胡军的《明代的乐舞生与〈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王小盾和王皓的《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蒲亨强的《〈玉音法事〉所载音乐史料研究》与《〈玉音法事〉名实辩》、蒲亨强和蒲亨建的《〈玉音法事〉曲线谱源流初探》、孙晓晖的《〈玉音法事〉谱面结构试析》、祝建华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与武当山道教音乐》、王小盾的《解析敦煌舞谱结构的钥匙》、王晓茹的《朱载堉〈乐律全书〉中舞谱与合乐谱的研究》、席臻贯的《唐传舞谱片前文“拍”之初探》、王亮的《“润腔读谱法”之构想》、闫定文的《板以拍韵、板以句乐——中国“板眼”研究》、美国利奥·特莱特勒的《口传传统和音乐记谱法》、美国布鲁斯·马兴的《二十世纪记谱法数例》、德国玛利亚·施特尔的《拜占庭音乐》、韩国曹文姬的《〈南曲九宫正始〉对曲调正、变体格式的认识》等。
学位论文包括:上海音乐学院漆明镜的硕士学位论文《〈魏氏乐谱〉解析》、上海音乐学院吴志武的博士学位论文《〈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
相关的专著有:薛宗明的《中国音乐史——乐谱篇》、周维培的《曲谱研究》、王耀华的《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吴晓平的《中国工尺谱研究》、黄翔鹏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林谦三的《敦煌琵琶谱解读研究》、邱琼荪的《白石道人歌曲通考》和《燕乐探微》、李石根的《西安鼓乐谱解读》、陈应时的《敦煌乐谱解译辩证》等。
古籍包括:《道藏》, 《琴曲集成》, 《律吕精义》, 《大成乐律全书》, 《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 《词源》, 《善本戏剧丛刊》中的“九宫正始”、“新订十二律京腔谱”、“南词新谱”、“北词广正谱”、“纳书楹曲谱”、“旧编南九宫谱”、“增定南九宫曲谱”,《南词定律》, 《太古传宗琵琶谱》, 《文林聚宝万卷星罗》, 《魏氏乐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