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高屋建瓴,立意深刻(1)

1.主题的含义:意境深远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叫主题思想,主题是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在文章中,主题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了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基本认识和评价,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述的某种看法或主张。

“主题”一词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就是指乐曲中的核心旋律即“主旋律”,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地用于文学创作和理论写作,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思想。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也都称为“主题”。我国古代写作理论把文章的主要思想称作“意”或“主旨”,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

主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它把有关的内容都聚合在一起,并用相应的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一篇完整有机的文章。没有主题,文章就会松松垮垮,不知所云。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人的所有言论和行动。古人说的“意者一身之主”、“文章要有‘主脑’”,就已经认识到了主题像人的灵魂那样,在文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文章没有主题,就会失去它的认识价值。

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材料往往是分散的、缺乏活力的、彼此孤立的,不能把这些材料原原本本地都写进文章中去。只有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和提炼,使之成为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现代作家王汶石在谈到主题对材料的作用时曾说:“常常因为没有探索出生活事件的深刻思想意义,我们虽然有了大量的素材,它们还是静静地堆积在生活仓库里动也不动,鼓不起创作冲动,有时即便想写它,也鼓不起劲头。可是,当我们一旦明白了它的内在意义,获得了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到了主题,情况立刻就不同了。思想的火花一旦燃起,所有的生活事实、细节,都被通统照亮,活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想的光点聚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面目;一个作品的轮廓就明显起来,形成起来”(《漫谈构思》)。可见,主题一旦鲜明、确切起来,材料就会“群山万壑赴荆门”,聚集到主题的面前。

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骨架,是主题表达的外部形态。任何一个主题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布局。主题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文章结构的相应调整。作者只有在动笔前明确了写作的意图,才能在文章结构上决定哪里该增该减,哪里该详该略,哪里该藏该露,哪些该先该后,才能谋篇严谨、布局合理、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主题制约文章表达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表达手法,是文章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定方式。一定的文章主题,总要寻找最适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如有的文章主题是为了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思想、意义,它就以记叙、描写为主;有的是为了解说事物或事理,它就以说明为主;有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它就以抒情为主;有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直觉,那么它就以描写为主。不同性质的文章主题,其表达手法往往不同;就是性质相同的主题,由于其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所采用的表达手法也会同中有异,绝不会互相雷同。

主题影响文章的词句运用。古人强调“言授于意”,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思想内容决定,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主题不仅是文章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有意义,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何文章都是作者的某种政治理想、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能动反映,而主题则是这种反映的集中概括和思想结晶。它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思想或情感,并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确定主题的原则

(1)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是确定文章主题的重要原则。所谓时代的精神,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能够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的精神。文章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主题应集中地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因此,文章的主题应该及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提出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

好文章由于主题的清新警世、能发时代之先声,因而能够脍炙人口或具有振聋发聩的效力。

(2)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本质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它不应像镜子那样只是机械地反照现实,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应该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和本质。

文章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就要深刻地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这就要把分散、孤立的事物集中起来,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在文学作品中,则要求在形象之中集中地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涵义,这同样也是作者对于事物本质的发现和艺术概括的结晶。

(3)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

确定文章主题,还必须考虑作者主观上应具备的条件,即有关写作对象的资料积累、知识储备、真实感受、写作热情、认识能力等。如果条件尚不充分,就应该在主题确定之前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这些条件。

首先,作者必须十分熟悉、了解写作对象,掌握它的大量材料,以及相关知识。这样,主题的确立和展开才有基础,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徐迟为了写《歌德巴赫猜想》,在数学研究所采访了和陈景润有交往的许多外围人物,然后又找本人谈话,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弄清歌德巴赫猜想,他拿来了陈景润的著名论文,抄下了其中若干数学公式,又阅读了许多有关的数学论著。因而,动笔时才能文思泉涌,把深奥的数学难题解说得深入浅出,使陈景润的这一典型形象显得历历如绘、栩栩如生。

其次,要有真实的感受和写作的热情。只要是动过笔的人,谁都会有这种体会;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索过的事物,或者倾注着自己情感的形象,才能激起作者强烈的写作热情,它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穆青在谈他采写人物通讯的体会时曾说:“每当吴吉昌对我们谈到他那困难的遭遇和不屈的斗争以及我们提笔写到这些时,我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和激动。在采写其他先进人物通讯的时候,也时时遇到这种令人激动的情况。焦裕禄的事迹我们是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的。……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简直是一种魔力”(《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4)主题要正确

正确,是对主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最起码和最基本的要求。正确的主题要符合辩证惟物主义和历史惟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主观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正确的主题要能够概括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科学的规律;正确的主题要能够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所以好的主题应当着力宣传生机勃勃的世界观,展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歌颂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鞭挞那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和行为,颂扬生活中的真诚、友善和美好,为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来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正确的主题,在文章中确立正确的主题。

能不能确立正确的主题,与作者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和作者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由于思想意识不同、思想方法各异、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的差别,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反映在文章中,就是完全不同的主题。因此,要确立正确的主题,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增强自己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正确的主题有助于人们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错误的或不健康的主题则会腐蚀人们的思想,瓦解人们的斗志。因此,领导者在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时,一定要反复推敲,慎重斟酌。古人说,立意之当慎与立法同,正是这个道理。

(5)主题要深刻

李翱在《答朱载言书》中说过:“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就是说要写出“理辩”、“气直”、“辞盛”、“文工”的篇章,必须要确立一个深刻的主题。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深度,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应该能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同时深刻的主题不可能是抽象的推论或凭空拔高的产物,而必须通过个性鲜明的具体材料来体现。这两者巧妙结合,才能使文章的内容生动,主题深刻。深刻的主题来自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一篇文章的主题深刻与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刻程度。要确立深刻的主题,就要求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有强烈的感受,揭示出深刻的思想。

(6)主题要集中

集中就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要明确、单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文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不能在同一篇文章中有两个或更多的主题,因为文章的篇幅是有限的,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表现更多的主题。即使很长的文章,也只能有一个主题,只有把文章内容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把它说深说透,才能使读者理解和接受作品的主题,否则文章就会枝蔓横生,不深不透,妨碍作者对文章中心的表达和读者对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叙事性的长篇作品可能有“副主题”存在,但就全部作品来说,还是要以作品的正主题为中心,实际上“副主题”也是依附于正主题的。一些比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但中心论点只能是一个,分论点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主题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一篇文章要把一个意思说透,主题一定要单一、明确。尤其是短文章,更要集中力量、围绕主题。如果主题分散,不知所云,读者就会朦朦胧胧,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材料或抽象的概念。第二,现实生活中可写的很多,但写作时又不能面面俱到,要把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恰如其分地写到文章中去,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写作之前,作者要做到胸有成竹。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行文时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表现这个主题,不至于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做到这几点,文章的主题就会集中了,写起文章来也容易了。

(7)主题要新颖

主题新颖,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是一种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或新的见解,要求文章主题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人们经常遇到的、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你注意到了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是新;人们司空见惯的,却不以为然的问题,你有自己不同一般的认识,这就是新;人们经常谈论的问题,大家众口一词,而你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新。这样的文章,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新鲜感,这样的主题就是新颖的主题。郑板桥有副楹联写的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是对文章的剪裁和布局的要求,下联就是对文章主题的要求。郑板桥认为,文章的主题要像二月的花儿一样新鲜、引人,要标“新”立“异”,不同于别人。如果文章的主题没有新鲜感、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如同嚼蜡,毫无价值。韩愈说过,写文章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这也是强调,文章要新鲜、活泼,除去“陈言”,另立新意,写出自己的新感受、新认识或自己独到的见解。

3.主题的形成过程

主题的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它首先是作者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获得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经过多次的重复,最后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稳定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就成为文章的主题。

主题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生活是主题的源泉。因此,文章主题形成的具体过程一般有两条途径。

(1)主题来自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

文章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主题则源于客观现实生活。离开了客观现实生活,主题就无法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题。只有当一定的现实生活对作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作者对现实生活产生较深刻的感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想要表达的思想意识时,才形成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