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散文卷(5)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1]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2]神器之重,居域中[3]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解题】

唐太宗即位初期,虚心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不听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注释】

[1]浚:疏通、深挖。

[2]当:主持、掌握。

[3]域中:天地间。

[4]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以,用来。

杂说(节选)

唐·韩愈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4]马之千里者,[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7]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安[10]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11],食之不能尽其材[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3]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本篇文章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时作者初入仕途,很不得志,在文章中自喻“千里马”,感叹“伯乐不常有”。文章通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2]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埋没。

[3]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6]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石:古代的计量单位,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8]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9]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10]安:怎么、哪里。

[11]策:驾驭。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2]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13]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嗟乎!师道[1]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彼童子之师[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7]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8],小学而大遗[9],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10]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1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12],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题】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注释】

[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2]出人:超出(一般)人。

[3]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5]惑矣:(真)糊涂啊!

[6]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7]句读:也叫句逗,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

[8]或师焉,或不焉: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不”同“否”。

[9]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放弃。

[10]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11]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12]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13]不齿:不屑,表示鄙视。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3]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5],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6]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7],佁然[8]不动,俶尔[9]远逝,往来翕忽[10],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11]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2],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13]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14],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注释】

[1]篁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3]取:这里指开辟。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山岩。岩,磐石。

[5]蒙络摇缀:(藤蔓)覆盖缠绕、摇曳下垂。

[6]可:大约。

[7]下:向下照射。布:映现。彻:直照。

[8]佁然:呆呆的样子。

[9]俶尔:忽然。

[10]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11]斗折:(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12]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

[13]悄怆:寂静得让人忧伤。

[14]隶:附属。从:跟随。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7]。无丝竹[8]之乱耳,无案牍[9]之劳形[10]。南阳诸葛庐[11],西蜀子云亭[12]。孔子云:“何陋之有[13]?”

【解题】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本文对居住在陋室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不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注释】

[1]在:在于。

[2]名:出名、闻名。

[3]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惟吾德馨:只要这间陋室的主人(这里指作者本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5]鸿儒: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6]白丁:平民,没什么学问的人。

[7]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8]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

[9]案牍:官府的公文。

[10]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1]南阳诸葛庐: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南阳卧龙岗隐居的草庐。

[12]西蜀子云亭: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阿房宫赋(节选)

唐·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题】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以史为鉴的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之一。作何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注释】

[1]“嗟乎”句:可叹啊!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

[2]“秦爱”句: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要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不知珍惜呢?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表明极其细微。

[3]“使负”句: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平民身上的衣服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4]“使天下”句: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始皇却变得越来越骄横、顽固。

[5]“戍卒”句: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楚军点起的一把火,把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贞观政要》一则

朕能擢[1]而用之,何惭古烈[2]?然徵[3]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题】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研究初唐的重要史料。《贞观政要》大约成书于唐玄宗在位期间,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注释】

[1]擢:提拔。

[2]古烈: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圣君。

[3]徵:指的是魏徵。

夫人性[1]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2]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3]。

【解题】

这则名言强调的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人的本性差不多,但是会因为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必须用学习来规范感情,所以古人将好学看做一种美德。

【注释】

[1]人性:人的本性,这里指的是善的本性。

[2]饬:规范、整治。

[3]懿德:美德。

岳阳楼记(节选)

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

【解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