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破损的窗子最先被砸烂——“破窗效应”(1)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也就是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户坏了,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地修补,就会以此为进入口,会有更多的窗户遭殃,甚至危及整个建筑物。也就是说,最开始一点点小小的细节过失,如果不及时弥补、修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实,有时候借口就像一扇一扇破窗,如果不加以注意,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每日三省吾身,防微杜渐,不以“借口”小而为之。

·不以“借口”小而为之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叫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他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把另外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将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汽车进行了一番“改装”,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掀开,结果没到一天的功夫,这辆汽车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完好的汽车,一直停放在那里,一个星期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接下里,辛巴杜用锤子在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完好的汽车的玻璃窗上砸了一个大洞。结果出乎人的意料,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被偷走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相关专家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的内容就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玻璃窗户,如果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地修补,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进而打烂更多的窗户。

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面墙上出现一张小广告,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广场出现一袋垃圾,很快就会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垃圾;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有一个人穿越马路,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横穿马路;在困难面前,如果一个人爱找借口,就会有更多的人试图找借口……

不要小看“破窗效应”,它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就像一个掉头发的人,当掉一根的时候,觉得很正常;再掉一根的时候,觉得也没关系;又掉一根之后,仍然觉得无伤大雅……天长日久,一根一根地掉下去,最后呈现的将是一个“光头强”。

就像有一匹健壮的骆驼,当人们往它身上放一根稻草的时候,骆驼毫无反应;当人们再添加一根稻草的时候,骆驼觉得也是“小菜一碟”;当人们一直往骆驼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稻草轻飘飘地放到了骆驼的后背上,骆驼被压垮了。

其实,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的确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当这种趋势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时,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当它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往往人们意识到的时候,灾难性后果就不可避免了!这就像那些找借口的人们,当为某一件事找一个借口的时候,不但自己会原谅自己,而且别人也会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找借口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影响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

我们要记住,一个最小的借口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5岁明明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玩具,打了起来,把小朋友打伤了。回到家里,明明害怕妈妈会责备他,于是对妈妈说,是小朋友先抢他的玩具,是小朋友先打他的。

明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明明,还夸儿子打得好,只要有理由,就不能受欺负,以后遇见这样的事情,也不要怕惹事。有了妈妈的这种暗示,明明在学校里越来越跋扈、霸道。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隔三差五就是跟别人打架,每次都是“理由”充分。终于有一天,明明因为恶意伤人罪,被关进了少管所。

到这个时候,明明才流下悔恨的泪水,明明妈妈才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多么的失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借口的破坏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治世都要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基础,不以“借口”小而为之。

找借口的坏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摧毁了我们的个人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能让一个小墨点渗透了整叠纸,不能让一杯水污了一桶酒,不能让一个借口,毁了一生。

·破窗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生活中,“破窗效应”随处可见:早晨我们上班的时候,人们都在赶时间,匆匆忙忙,等红灯的时候,焦急万分。红色交通信号灯总觉得是那么的漫长,终于有一个性急的男士等不及了,闯红灯而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制止这位男士,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般,紧跟其后,任凭正常行驶的车辆猛按喇叭。

在一个清晨,宽阔的广场被保洁人员打扫得干干净净,你匆匆而过,也不好意思随手丢下刚刚喝完豆浆的豆浆杯,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是,如果你看见某一处,已经有人扔了一个豆浆杯,你会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豆浆杯也扔过去。一个、两个、三个……傍晚时分,早上干干净净的广场就会变成垃圾遍地的广场,这是谁之过?

我们走过一面墙,墙本是洁白干净,当时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出租”“招聘公关”“不孕不育”,如果没有人及时清除,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满身贴满狗皮膏药。

环境影响人,既有约束力也有诱导性,个体的行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心理暗示:要保持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垃圾。但是,如果有人已经吐痰,或者已经有人扔了垃圾,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另外一种暗示:这里是可以吐痰,这里可以乱扔垃圾,前面的人丢得越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可想而知,只是越来越惨不忍睹。

其实,人的心灵也像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没有得不到及时的修补,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如果一个人在找第一个借口的时候,没有及时的修改,以后的日子里,借口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根据“破窗效应”,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必须及时改掉我们的第一个借口,这就像修补被打碎的破窗,否则后果严重,影响我们的人生幸福。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执着”、“愚蠢”行为而走进“破窗效应”,进而给别人一种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因此,在平时我们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告诉自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牢记“破窗效应”,建立起一种防御机制,不让一个借口滋生,人生就会更加圆满。

·下坡定律: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得多

物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物理实验:在斜坡上放置一个小球,让小球往下滑的时候,非常简单容易,且越滑越快;而让小球往上走的时候,则比较艰难,因为小球要克服重力。“上坡”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等上升一定高度,同时也蓄积了一定的势能。势能也可转变为动能,一旦释放就成为物理学中的“下坡”。其实,人生的很多事情也如同“上坡”和“下坡”。好习惯就像是在上坡,坏习惯就像是在下坡。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常有这样的体会,想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起某一良好的习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监督,甚至要使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是很难。而孩子要学习一种坏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甚至不用教,孩子会一学就会。

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似乎体现了一种人性:自由散漫的东西一学便会,而严守纪律、约束自己则非常的困难。人们常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心理学上,把这个心理定律叫做“下坡定律”。

人们为什么会受“下坡容易定律”的影响呢?这还需要从人性中本能的欲望和需求中寻找答案去解释。

对此,人类学家认为,人性首先是动物性的。动物的本能包括攻击、破坏、放纵。为了获得生存的环境,为了得到生育子孙后代的权利,动物世界中要进行弱肉强食的角逐,最有攻击力、最有破坏性、最为放纵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许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动物本能的影响。所以,对于那些自由散漫的东西一学就会,所以人们总是很容就会找借口,甚至不用学,好像天生就会找借口一样。

人的本性会支配人的行为,比如,如果看到异性,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可能会产生性冲动,但是在文明社会里,即使再冲动,如果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也会尽量克制自己。放纵自己很容易,克制自己却很难,但是在文明社会里,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放纵行为,时时刻刻严加约束自己。克制会给我们带来文明与美好,让我们过上文明有序也更有效率的生活。

在人类社会,破坏比建设要容易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名的巴米扬大佛,历经千年风霜,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在一个晚上就被毁掉了。一片原始森林,风风雨雨经过了千百年,可是一把火就能让它们化为灰烬。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那些好习惯,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可能只需几天的时间就不复存在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下坡定律提醒我们不要放松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神经,因为养成一好习惯不容易,破坏一个好习惯那真是太容易了。

严守纪律、约束自己等优良的责任,属于人特有的社会特性,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在培养优良责任的时候,个体需要对动物本能加以克制和约束。而拖延、借口、懒惰、不负责任等不好的行为,则是受人的生存驱动力的影响而来,它们是源于动物的本能的低级需求,是对人的欲望的一种放纵,一旦没有较强的意志力进行克制,很容易就会表现出来。

中国有句古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就拿小孩子玩玩具来说,玩完了玩具,通常一扔了事,这样既方便,又无约束,没有人教,他们就知道这样做。这是来自人的本性中的自由和散漫。而大人要求孩子玩好了玩具放回原处,这种行为与人的本性是相违背的,需要有意志力和自控力,而这种责任是需要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最终才能形成一种习惯。

当你在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时候,当你在艰难的环境中力求进步的时候,你就是正在“上坡”。但是,你费半天劲攀登上去了一段路程,脚下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一下子滑下来。改掉爱找借口的坏毛病很难,就像爬上坡一样,意味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找借口却基本不用学就会。

·细节暗示:小细节误大事

细节决定成败,“破窗效应”体现出来的就是细节对人产生的作用。事实证明,清楚“破窗效应”的确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为了防止“破窗效应”,应该及时矫正和补救因寻找借口而引发的问题,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关注细节问题,对一些小细节满不在乎,认为成功人士都是做大事的人,没必要太拘泥琐碎的事情。结果,这些人大都败在了细节上,因小失大。细节并非细碎,而是一些能够以小见大的具体的不可轻视的环节,细节是办事成败的关键。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一不认识细节的重要性。有的人甚至将细节放在做事的首位。

“破窗效应”体现的是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效应”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且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为了防止“破窗效应”,应该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细小问题,不让小问题最后成了大问题。

远洋运输的货轮一般性能比较先进,平时也很注意维护,一般情况下,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巴西一家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却发生了火灾,导致货轮沉没,全船人员丧生。

后来,事故调查员从货轮的遗骸中发现了一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长长的纸条,看来是全船人在最后一刻的遗言。

调查员惊奇地发现,这些水手、大副、二副、管轮、电工、厨师和医生等熟知航海条例的人,最后做的事情居然是忏悔,因为他们私下做了很多错误的小事,这些小事累积起来就酿成了灾难:有人说自己不应该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有人说发现消防探头坏了,但是却没有及时更换;还有人发现救生阀施放器有些问题,但是没有足够重视;有人说他没有进行例行检查;有人说他值班的时候不应该去厨房找吃的……

最后是船长的话,他的话概括了一切。他说发现火灾时,真是让人绝望。因为每个人犯了一点小错误,都没有在意,这些小错误积累起来,就酿成了船毁人亡的结果。当船沉下海底的时候,他们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则案例,足以说明细节的力量。细节往往关系着事情的成败。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将会影响整个大局甚至人的一生。由于“破窗效应”的存在,所以人们时刻要提醒自己,不能疏忽大意,不放过每一个容易出错的细节,否则,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后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只能是害人害己。

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某,在大学里品学兼优。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因为一个细节,丧失了原本属于他的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