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如果你想采蜜,不要踢翻蜂巢”(1)

纽约城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追捕逃犯事件在1931年5月7日达到了高潮。经过几个星期的搜查之后,绰号“双枪”的罪犯克罗利——一个烟酒不沾的杀手——终于在西端大街他情妇的公寓里落网了。

一百五十名警察和侦探包围了克罗利隐蔽的顶楼。他们把屋顶凿开小洞,试图用催泪瓦斯把这个“警察杀手”熏出来。然后他们在周围的建筑物里架起了机关枪。此后一个多小时中,纽约市这个美丽的居民区枪声不断,混合着手枪开火的声音和机关枪“嗒—嗒—嗒—”的响声。克罗利蜷缩在厚垫软椅的后面,不停地朝警察开枪。上万名兴奋的市民在街道两旁目睹了这一幕。这是纽约市前所未有过的场面。

克罗利被抓获后,警察局局长E.P.马鲁尼宣称这个“双枪”克罗利是个亡命之徒,是纽约历史上最危险的罪犯之一。这位局长说:“他嗜杀成性,哪怕一根羽毛掉在地上,他都会杀人。”

但是“双枪”克罗利如何评价他自己呢?答案可以在一封信里找到。当警察向他的公寓开火时,他正在给“相关人士”写信,伤口流出的鲜血在信纸上留下深红的印记。在信上,克罗利这样写道:“在我的外衣下面是一颗疲倦却善良的心——它不会伤害任何人。”

就在此前不久,克罗利和女友在长岛的一条乡村公路上接吻。突然,一名警察走向他们的汽车并要求:“让我看看你的驾照。”

克罗利一言不发,拔出手枪一阵猛射。气息奄奄的警官倒下了。

克罗利跳下汽车,抢走了警官的左轮手枪,朝地上的尸体又射出了一颗子弹。这样一个杀人犯,却自认为有着一颗“疲惫”“善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心。

克罗利被判决在电椅上结束生命。当他走进纽约州新新监狱的行刑室时,他说的是“我杀了人所以罪有应得”吗?不,他说:“这是我捍卫自己的代价。”

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双枪”克罗利连一句自责的话都没有。在罪犯中,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吧?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请听听下面的故事。

“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都致力于为人们带来快乐,帮助他们度过愉快的时光,而我所得到的全部东西却是虐待,我成了被猎取的对象。”

这番话出自阿尔·卡彭之口。是的,他就是美国臭名昭著的人民公敌——这个最险恶的团伙头目在芝加哥被枪决了。卡彭没有谴责过自己。事实上,他把自己看做是公众的恩人——一个不被欣赏、总被误解的捐助者。

达奇·舒尔茨也是一样,他在尼维克吃了另一歹徒的枪子而垮台。

这个被称为纽约最声名狼藉的“老鼠”之一的达奇·舒尔茨,在接受报纸访问时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一个公众慈善家。而且,他真的这么认为。

我曾经和刘易斯·劳斯就这个问题通过几次信,非常有趣。劳斯在前面提到的纽约州大名鼎鼎的关押重罪犯人的新新监狱当了多年的监狱长。他认为:

“新新监狱里没有几个犯人把自己当成坏蛋。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人,所以,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辩解。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他们不得不撬开保险柜或扣动扳机。不管是否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或者事出有因,大部分人都力图证明他们反社会的行为是为了捍卫自己。其结果是,他们固执地相信自己根本不应该被关进监狱。”

如果连阿尔·卡彭、“双枪”克罗利、达奇·舒尔茨和那些身陷监狱高墙中的亡命之徒,都不为自己的罪行自责的话,我们还能指望平常接触的普通人自觉地承认错误吗?

约翰·沃纳梅克以自己的名字创建了连锁商场,他曾坦言:“责备别人是愚蠢的,早在三十年前我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上帝并没有合理地分配每个人的天赋,但是我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因为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限制已经够多了。”

沃纳梅克醒悟得很早,而我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犯错、碰壁,此后才渐渐懂得了一个事实:不管错误有多严重,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不会检讨自己的行为。

批评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因为它通常把对方推到了自卫和极力辩白的境地。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会伤害别人的自尊,破坏他对自身价值的判断,甚至招致怨恨。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那些因为表现好而得到奖励的动物比那些表现差而挨罚的,学习的速度更快,并能将学会的技能更有效地保持下去。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人类。批评也许会起一时的作用,却无法长久地改变别人,还常常引起他们的不满。

另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汉斯·塞尔耶也说:“我们惧怕批评,就像我们渴望赞扬一样。”

批评所造成的怨恨会使雇员们士气受挫,让家庭成员和朋友们情绪低落,而且,它仍然无法使事情有一点转机。

俄克拉荷马州伊尼德的乔治·B.约翰逊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一项工作职责就是监督工地上干活的工人戴安全帽。他说,他只要一发现有人没戴安全帽,就会走过去用不容争辩的语气命令他们遵守规定。其结果常常是工人们闷闷不乐地戴上帽子,只等他看不见了,就马上摘掉。

他决定尝试另一种方式。下一次他看见有工人没戴安全帽时,他会询问是不是安全帽戴着不舒服或是不合适。然后,他用令人愉快的语调提醒对方,安全帽是为保护他们免受伤害而设计的,并暗示戴安全帽是工作的需要。于是,遵章守纪的人增多了,也没有人抱怨或者闹情绪了。

翻开历史厚厚的篇章,你会发现由批评而结怨的例子有上千个。

比如说,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反目成仇的那次著名的争论——这次争论导致共和党的分裂,将伍德罗·威尔逊送进了白宫,由此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迅速回顾一下这个事件。西奥多·罗斯福1908年离开白宫时,他是支持塔夫脱当选下一任总统的。随后,西奥多·罗斯福动身去非洲打猎,等他返回时,却大发雷霆。他公开抨击塔夫脱的保守,并试图将自己总统的任期延长到第三届,组建进步党。这些举措几乎使共和党土崩瓦解。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获得了两个州的胜利——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共和党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西奥多·罗斯福抨击塔夫脱,但是塔夫托总统自责了吗?当然没有。他眼含泪水地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我看不出我做错了什么。”

罗斯福和塔夫脱两人谁对谁错?坦白地说,我不知道,也不感兴趣。关键是我想证明西奥多·罗斯福的批评并没有使塔夫脱认识到他的错误。相反,塔夫脱拼命为自己开脱,甚至含泪重申:“我看不出我做错了什么。”

再来看看提波特多姆石油丑闻。20世纪20年代,这件事震惊了全美国!报纸愤慨地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美国此前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这个丑闻的真相是这样的。艾伯特·弗尔是美国第29届总统哈丁内阁中的内政部长。他接受政府的委托,处理埃尔科山和提波特多姆的石油储备租赁权的问题——这些石油储备是为保证海军未来之需而特意保留的。弗尔授意公开竞标了么?不。

他把这个肥得流油的合同痛快地交给了他的朋友爱德华·杜海尼。那么杜海尼做了什么呢?他美其名曰“借”给了弗尔十万美元。然后,弗尔不容分说地命令美国舰队进入该区域,赶走了靠近埃尔科山采油的其他竞争者。这些竞争者在枪支和刺刀的威胁下被赶出油田,他们只好冲进法院——由此揭开了这桩石油丑闻的内幕。丑恶交易是如此的卑鄙无耻,遭到了全国上下一致的唾弃,以至于哈丁政权应声垮台,共和党遭受了重创,艾伯特·弗尔也被送进了牢房。

弗尔被世人痛斥——没有几个人像他这样受到诟病。他悔悟了吗?从来没有。多年以后,赫伯特·胡佛在一次公共讲演中把哈丁总统的死因归结为心理焦虑,因为一个朋友背叛了他。当弗尔夫人听到这一说法时,她猛地从椅子上跳下来,挥拳哭喊道:“什么?弗尔背叛了哈丁?不!我的丈夫从来没有背叛过任何人。即使整幢屋子里都装满了黄金,也休想让我的丈夫犯错。他才是遭到背叛的人,这才是他惨死并落得骂名的原因。”

看!这就是人的本性,做错了事却只会责怪别人,不想想自己。

所以,在我们明天批评某人之前,先想想阿尔·卡彭、“双枪”克罗利和艾伯特·弗尔这些人。让我们记住:批评就像家养的鸽子,它们总会回到家里来。我们要明白,我们纠正和指责的人很可能会为自己辩白,并回敬我们同样的指责。或者,像塔夫脱先生那样说:“我看不出我做错了什么。”

1865年4月15日早晨,在福特剧院正对面的廉租房里,亚伯拉罕·林肯躺在卧室中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在福特剧院遭到了约翰·布斯的刺杀。此刻,他高高的身躯只能顺着床的对角线方向才能伸展开,这张松垂的床对他来说太小了。床头的墙上挂着一幅罗莎·邦荷尔的名画《马市》的廉价复制品。一盏煤气灯发出昏沉沉的黄光。

面对此情此景,战争部长斯坦顿说:“这里躺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领导人。”

林肯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秘密是什么?我研究林肯的生平有十年的时间,其中的三年用来撰写和修改一本名为《林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书。我相信,我已竭尽所能地对林肯的个性和家庭生活做了详细而彻底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

林肯喜欢批评人么?哦,是的。他年轻时住在印第安纳州的皮金克里克山谷,在那儿他不仅批评别人,而且还写信、作诗来讽刺别人,并把这些信散落在乡村小路旁,以确保人们能发现。其中一封信激起的怨恨之火差点儿毁掉了他的一生。

当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当见习律师时,他在报纸上公开写信抨击对手。不过,有一次他做得比以往过分了。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个政客詹姆斯·希尔德斯自负好斗。这次他写了封匿名信,在斯普林菲尔德杂志上发表后,镇上一片哗然。

敏感骄傲的希尔德斯自然被气炸了。他查出信的作者之后,立刻跃马追赶林肯,向他提出要决一死战。林肯并不想动武,他一向反对决斗,但是为了捍卫荣誉他不得不接受了挑战。决斗当天,他和希尔德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块沙洲上见面,准备一决生死。不过,在最后关头,这场决斗被及时阻止了。

在林肯的一生中,这次经历成了最可怕的事件,给他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课,教会他如何艺术地处理人际关系。此后,他再也不写羞辱别人的信了,他也不再取笑别人了。而且从那时起,林肯几乎没有为任何事情而批评过任何人。

时光荏苒。到了美国国内战争时期,林肯任命了一位新将军去统帅波托马克河驻军,可是无论他换上谁——麦克莱伦、蒲柏、伯恩塞德、胡克、米德——结果都是悲惨的失利,令林肯陷入了绝境。有一半的国民毫不留情地责怪这些将军的无能,但是林肯“谁也不怨恨,照样宽容待人”,心态平和。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就是:“你对别人不说三道四,别人就不会对你妄加评论。”

当林肯夫人和周围其他人严厉地谴责南方叛乱分子时,林肯回答:“不要指责他们,如果换了是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我们也会叛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