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潜规则和规则大全集
- 邢群麟 胡昌宇
- 55299字
- 2020-06-24 12:33:09
第四章 傻瓜最容易生存
善待你的朋友,不要冒犯邪恶的人,同时要远离那些危险的小人。所谓的“傻瓜最容易生存”,是告诫我们在职场中应更好的学会外圆内方的处事之道,不急不躁地为自己赢得一个良性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永远不要太相信你的朋友,要学会利用你的敌人
小心你的朋友——他们可能会更加迅速地背叛你,因为他们很容易嫉妒你,而他们对你的攻击往往是最致命的。相反的,一个敌人却会成为你奋发向前的动力,敌人的存在让你永远无法高枕无忧,让你始终小心提防,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前进。
朋友,这个温暖的词语,代表了一双当你遇到困难时,可紧紧握住的手;代表了当你遭受挫折,感到沮丧时,可以依靠的肩膀;代表了与你分享成功时,最最灿烂的笑容。而敌人,却如饿狼般睁大血红的眼睛,怒视着你喜悦的神情,恨不得立刻扑上来,将他充满毒汁的獠牙狠狠扎进你的血肉,望着你那因痛苦而扭曲的脸冷冷地笑。这是大多数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然而,有没有想过,那些在你身边的人,或许正是最危险的。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对他们产生过半点提防之心,而那些让你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去对付的讨厌鬼,才是让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根本动力。
朋友有时也能成为敌人。没错,这虽然难以置信,但绝不是危言耸听。人与人之间毕竟隔着一层厚厚的躯壳,你无法读懂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动机。小心你的朋友——他们可能会更加迅速地背叛你,因为他们很容易嫉妒你,而他们对你的攻击往往是最致命的。相反,一个敌人却会成为你奋发向前的动力,敌人的存在,让你永远无法高枕无忧,让你始终小心提防,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前进。
敌人之间是会产生竞争的,为了抢占优势,一方会努力赶上对方,另一方又会更加努力地超越对方。这样的对手比起那些尚未暴露本来面目的“朋友”来说,不知要好多少倍。甚至最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像竞争对手那样促进自己,因为朋友的促进是劝说式的,对手却是给自己施加压力,形成努力上进的动力。
正如《矛盾论》所阐述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解决问题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人际交往而言,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你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处理人际关系,就要看彼此是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说,永远不要太相信你的朋友,要学会利用你的敌人。
防人之心不可无
你和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交往愉快,能互相取长补短,那么在一定时间内,你们还可以称为是真正的朋友。然而一旦在你们之间产生了利害冲突,就很难保证这段友谊不会变质,最恐怖的是,密友从你背后用力的一击,可能是最致命的,因为在那些亲密接触的日子里,他们早就掌握了你的“死穴”。
萧萧是一个开朗乐观、美丽大方的女孩,进大学的第一天,她就和宿舍的其他姐妹熟悉起来。即使是内向的小洁,也无法拒绝她热情的微笑,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萧萧漂亮、活泼,又多才多艺,她会打排球,还拉得一手小提琴,所以很快就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到大二的时候,萧萧当选了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她很忙,忙着组织各种活动,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甚至学习。因为小洁是她最好的朋友,所以很多事情她自然会想到请小洁帮忙。“小洁,今天中午帮我买一下饭啊!”“小洁,帮我复印一下这份笔记好吗?”一开始小洁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她做这些事,可是次数多了,敏感的小洁觉得自己俨然是萧萧的使唤丫头,萧萧又喊她帮忙时,她冷着脸说:“我是你的保姆啊?”萧萧诧异地看了她一眼:“你没事儿吧?”也没放在心上,说完就去忙其他的事了。
在校园里,像萧萧这样的女生,自然会得到许多男生的青睐,隔三差五就会有男生捧着鲜花或者各种零食来宿舍找她。她很大方,鲜花往宿舍桌上的大花瓶里一插,至于零食嘛,大家共享。她是好意,可小洁不知怎么就觉得她是在向大家炫耀,每次看到那些美丽的鲜花,小洁总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学校里有2个去国外访问的学生名额,萧萧幸运地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在为她送行的班会上,小洁勉强地微笑着,内心却愤愤不平:同样是人,为什么她就这么幸运呢?
一天晚上,小洁终于不能控制自己,她以萧萧高中同学的身份写了3封极尽编造之能事的匿名信,分别寄到学校、系里和学生会。由于平时萧萧说过很多自己的情况,她编造起来居然滴水不漏。信里的内容迅速传开了,校方信以为真,取消了萧萧的出国名额,老师、同学都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萧萧,她在人们心中成了卑鄙、欺骗的代名词,这对于一向自信、顺利的萧萧,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日渐沉默和消瘦,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每天苍白着脸游荡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虽然后来证明匿名信中的内容全是谎言,萧萧还是选择了退学。她悄悄地办好了手续,悄悄地收拾好东西离去,没有向任何人告别。从匿名信中那些逼真的细节,她一眼就看出是谁的大作。与失去出国机会相比,被最好的朋友出卖,让她受到更大的伤害,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固然有些偏激,但现实生活中,在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朋友不妨多点戒心,考虑一些防患对策,为自己留些“逃生”的余地,才不至于在事情发生之际追悔莫及。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
什么样的朋友应该提防呢?
1.得了便宜还卖乖的
这种人的特点是占了你的便宜以后,还说你欠了他的。
2.无事生非的
这种人的特点是总说不腻别人的闲话,听风就是雨,跟狗仔队差不多。可以想象背过头去,你马上也会成为他的谈资。
3.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
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对你表示出反感,也许某一天你的落魄正是拜他所赐。
4.言行不一致的
这种人的特点是说得到,做不到。与这种人交往不要抱有期望,他就算给了承诺,却永远也不履行诺言。
5.嫉妒心特别强的
这种人是埋藏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起初还好,一旦你表现出了你的优秀和不凡,立刻便会点燃他心中的毒火。与这种人交朋友,等于把自己放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6.易践踏别人自尊心的
这种人其实是最可悲的,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就拼命地用糟蹋别人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他们几乎永远不会说出赞美的话,言出必伤人。
感谢你的敌人
敌人,一个整天威胁着你的人。他时常让你在无意中发挥出无限的力量,使你不断的进步。学会利用你的敌人,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你创造出令人叹服的奇迹。
有一位长跑教练,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几位长跑冠军而闻名。有人探询过他有什么秘密,谁也没想到,他成功的秘密只是因为一位神奇的“陪练”——一只凶猛的狼。很久以前,他曾经带队去荒漠地区训练。有一天,他发现一位长跑运动员的成绩比以往快了20分钟,这成绩几乎接近世界纪录。原来运动员在路上遇到了一只野狼,为了逃生,不得不拿出全身所有的气力狂奔,求生的意志激发出了内在潜能,取得了平时根本无法达到的成绩。教练很受启发,从此就用这个“残忍”的法子训练运动员,才使他们成为世界冠军。
的确,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你生命的时候。敌人就在你身后,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危难。
一个人如果没有敌人,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敌人,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日趋同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敌人,就会失去竞争的压力,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有了敌人,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敌人,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人都把敌人视为心腹大患,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敌人,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敌人,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所以不要总是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可怕的敌人,或者因为自己遇到了敌人而失魂落魄。就像康熙帝所说的那样:“感谢敌人吧,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变得如此杰出和伟大。”在他继位60周年之际,一次宴会上,康熙敬了3杯酒,第一杯敬孝庄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大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他端起第三杯酒时,却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康熙是一代明君,更是一位智者。他在敌人身上发现的用处比愚人在朋友身上发现的用处更多。一个人需要朋友,也需要敌人。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来最好的鼓励,敌人则可以从理智上带来最深的刺激。善用敌人的刺激,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朋友是“并肩作战”的。并肩的人,观察只及我们的侧面,不容易看出真正的弱点,所以也谈不上如何建议补强这些弱点。敌人不是要和你正面冲突,就是要从背后杀你个措手不及。不论是从正面攻击还是背后偷袭,他们的观察一般最全面。他们发动攻击的时候,必须针对你的弱点,同时展现他们的所长。所以,光是从他们的攻击中,你就可以体会他们最强的是什么,而你最弱的又是什么。有一个相互比较竞争的对手,往往可以带来持久的成长。孟子所说的“国无外敌者,恒亡”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很多人不能这样看待自己的敌人,总觉得敌人的一切,当然是不好的。哪有向敌人学习的道理。在碰到敌人的时候,首先是不屑,再来就是愤怒,最后则是不能在他面前提起敌人的只言片语。
其实,越是敌人,可学的才越多。对方要打败你,一定是倾巢而出,精锐毕至。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也就是传授你最多招数的时候。所以,如果你有个对手,很强的对手,你应该打心底欢喜。就像每天要照照镜子,你要每天仔细盯紧这个对手,好好欣赏他,好好跟他学习。如果你没有敌人,也要想办法制造出敌人来。敌人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学会利用你的敌人
学会利用敌人。在与敌人合作的过程中,有的敌人成了你的朋友,也有的敌人变得更加敌对,但只要能够做成事情,使你获得利益,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要突破条条框框,一味依靠朋友可能一无所获,如果还要排斥从敌人那里吸取经验,那你什么事都做不成,什么成绩都没有,什么利益都没有。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利用敌人并不妨碍你的利益,而且还能给你创造更多的利益,你为什么一定要对敌人的一切都特别排斥呢?
在亚热带,有一个由3种动物组成的非常有意思的生物链:毒蛇、青蛙和蜈蚣。毒蛇的主要食物是青蛙,青蛙却以有毒的蜈蚣为美食,在青蛙面前是弱者的蜈蚣却能够使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都无可奈何,三者间两两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有趣的是冬季里,捕蛇者却在同一洞穴中发现3个冤家相安无事地同居一室,和平相处地生活。
它们经过世代的自然选择,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克星保护自己的本领:如果毒蛇吃掉青蛙,自己就被蜈蚣所杀;而蜈蚣杀死毒蛇,自己就会被青蛙吃掉;青蛙吃掉蜈蚣,自己就成为毒蛇的盘中餐。这样一来,为了生存,青蛙不吃蜈蚣,以便让蜈蚣帮助自己抵御毒蛇;毒蛇不吃青蛙,以便让青蛙帮助自己抵御蜈蚣;蜈蚣不杀死毒蛇,以便让毒蛇帮助自己抵御青蛙。三者相克又相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平衡局面。
这个平衡格局有个朴素的道理:有时容忍敌人、对手的存在,往往比消灭他们更有利,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敌制乱,用敌于我。利用敌人才能达到让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敌人,在利用敌人的过程中获得已有的利益,这比敌意十足的对抗更为明智。
众所周知,联想计算机在商用、中小客户上的业务和戴尔一直是狭路相逢的老对手。联想却承认自己从对手身上甚至比从合作伙伴身上学到的东西还多。联想从2003年开始就在逐渐修改销售的薪酬体系,把工资加奖金的方式改得更加趋向于业绩导向,逐渐逼近戴尔的按照毛利提成;2004年,联想取消了客户经理上班打卡的制度,给予了他们更大的自由度;随着自由度的加大,联想对销售客户拜访的监测也开始完善,现在,联想的客户经理们和戴尔的同行一样,每周要递交上周的拜访汇总,并且按照规定接受上司的直接询问……
“戴尔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对流程和客户的管理。”其流程完善到一个人只要跟着流程走就能做好销售的地步,其客户管理则成为戴尔判断市场和预测销售最好的武器。这就是联想集团所希望移植过来的“戴尔基因”。在企业后端的供应链和后台的销售支撑系统上,戴尔的成功之处也正在被联想所参考。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谁也不能保证身边没有一些潜在的敌人。当你任由自己卷入人际冲突、玩手段、抢功劳、为小事争吵不休的纷争中,只会耗尽你的精力,影响你的态度。另外,你还会浪费了原本应该用在正事上的宝贵时间。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能努力了解别人的动机,你就会发现你的敌人和你之间的相同点远比你认识的多。在他身上,有你所缺少的,需要你学习的,而他带给你的压力正是一种最难得的动力。你所要做的就是敞开胸怀,让抵触情绪彻底消失,坦然地面对他。
你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不对,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的。即使你的敌人表达这种意思的方式没能让你高兴得跳起来,对对方提出的正确的看法,你也应该乐于承认。不,这并不意味着每当有过分好斗的人向你发起攻击时,你都要举手投降。但是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方所说的话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说话的人。而且你应该力求客观地对待你得到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不是用一种特别客观的方式表达的。
你应该勤于向敌人学习。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向敌人学习,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在自我陶醉中成为“井底之蛙”。向敌人学习减少了自己探索的风险;向敌人学习还能发现对手的不足,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利益;向敌人学习更有益于审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习对手是为了战胜对手。首先了解对手的竞争实力、竞争方法和竞争策略;其次要增强竞争的应变能力,根据竞争需要不断调整应对战术,力求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敌人是个重要的参照物,他的存在证明你本人存在的价值。在敌人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是英雄,也就有了理解的基础,有了相互尊重的前提。珍惜敌人就是珍惜自己,宽容对手就是自尊的表现。
第二节 不要冒犯那些邪恶的人
那些邪恶的人可能会因为你的冒犯而怀恨在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圆瞪双目盯牢你,动用各种手段来算计你。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在短时间内他们还奈何不了你。但恶人之所以为恶人,是因为他们始终躲在阴暗的地方,用阴险的手段从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当你被打倒的时候,也许你还没有察觉。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方面也是高手。郭子仪与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生病卧床,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通报,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一人招呼。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
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卢杞这人太了解了,所以在与他打交道时便加倍小心。
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
郭子仪的精明老到之处,由此可见一斑。在本性邪恶的人面前,不能不多长点心眼,即使有再多的不屑和不满,也不能当面表现出来。须知,得罪一个为人光明磊落、胸襟宽广的君子事小,得罪气量极小、报复欲望奇强的恶人就事大了。
那些邪恶的人可能会因为你的冒犯而怀恨在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圆瞪双目盯牢你,动用各种手段来算计你。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在短时间内他们还奈何不了你。但恶人之所以为恶人,是因为他们始终躲在阴暗的地方,用阴险的手段从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当你被打倒的时候,也许你还没有察觉。
那些邪恶的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这类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这类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这类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就躲,尽量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你永远不能设想每个人对你的战略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作出相同的反应。如果你欺骗了一些人,或者在战略上挫败了一些人,他们会将余生的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寻求报复上。他们就是披着羊皮的狼。谨慎地选择受害者和上当者,谨慎地和他们展开对抗。最后,要记住,永远不要冒犯那些邪恶的人。
不要冒犯邪恶的人
不要冒犯邪恶的人,是因为恶人的打击报复不但来得阴暗,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一次不成,恶人很快就会酝酿出第二次、第三次,来得一定比第一次更阴险、更凶猛,你纵有三头六臂恐怕也抵挡不了这层出不穷的折腾。就算一时正气压倒了邪气,你还是很快会发现你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最后不得不悲叹恶人实在得罪不起。
刘霞是陈露大学的校友,比陈露早2年进公司,因为部门里就她们2个年轻人,又是校友,她一直很照顾陈露。平常有项目她经常带陈露一起做,让陈露积累经验并教了她许多应付各种难题的技巧。仅仅3年,陈露就做到了经理助理的职位,成了部门里升职最快的新人。而刘霞还在原来的职位,她心里很不舒服。
不久陈露和刘霞共同负责筹办一个美国客户在北京的产品发布会。因为事前对客户提供的新产品资料做了详尽了解,陈露提出的方案得到美方客户的赞赏并被采纳。陈露虽然隐隐感觉到刘霞的尴尬与不悦,仍安慰自己:“师姐是个好人,她应该能够理解。”因此她并没有特意向刘霞解释,却不知道刘霞为这件事都快气疯了,觉得这小丫头翅膀硬了,目中无人。
当晚,就发布会的细节问题她们又和客户谈了很久。因时间紧迫,客户要求陈露连夜随他们去酒店布置会场。当听到自己不在布置会场的工作人员之列,刘霞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不过到底是多年的“好姐妹”,在发现陈露手机没电,四处找电话通知男友时,她又恢复了当初大姐姐的姿态,主动说:“快去吧,你男朋友那里,我帮你通知吧。”甚至在陈露临走前,她还满脸堆笑、关心体贴地让陈露多加件衣服出去。天真的陈露着实为有这样一个情深义重的“好姐姐”感动了一番,直到看见男朋友红着脸、气急败坏地冲进酒店时,陈露才明白那笑容背后的含义。
原来在陈露走后,刘霞打电话到她家,紧张兮兮地问:“陈露在吗?我们都很担心她啊!听同事说她晚上跟个美国客户进了酒店,怎么直到现在她还没回来呀?”于是就出现了这场闹剧。陈露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跟男友解释清楚。可没过几天,公司又开始盛传谣言,说陈露的助理位置是通过某种不正当手段弄来的,至于那些客户就更不用说了。
陈露感到非常痛苦,那些鄙夷的眼光,那些意味深刻的微笑,那些窃窃私语,让她觉得如芒在背,再也没有心情投入工作。她也无法再面对曾经的“大姐姐”刘霞,她那胜利的姿态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一个星期后,陈露无声无息地离开了公司。
单纯的陈露没有看清刘霞的阴险本质,不小心冒犯了她,损害了她的利益和荣誉,又没有及时补救,结果遭到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毒攻击,让自己损失惨重。
不管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刘霞这样的恶人。他们道德卑下,手段无耻,为公理所不容,为千夫所怒指,凡是正常人都看不起这类人。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畏恶人如洪水、如瘟疫,有时宁愿讨个胆小怕事的骂名,也一定要绕路而行,生怕招惹了横行无忌的恶人。邪恶的人之所以不可得罪,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报复欲望。他们的报复欲望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面向整个公众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强化了他们对于妨碍其谋利者的打击力度。而同时他们在本质上又是胆小的,他们行为方式的不合理性、无道德性常常令他们担惊受怕,他们在对别人施以打击、报复之后,又时时害怕着别人对他们的报复。为了消除这种忧虑的根源和潜在的威胁,他们注定要连续不断地伤害别人,穷追至天涯海角也不轻易罢手。我们一般人之所以怕得罪恶人,就是怕他的打击报复,怕他在打击报复之后仍然像泼皮无赖一样纠缠不休、骚扰不止。一想到这些就免不了让人头皮发麻、手心冒汗。说人们太窝囊、太忍让也罢,说人们太胆小、太神经质也罢,总之人们确实是没有这般时间、这般口舌、这般心力去和他们死缠烂打,正如同偶尔看看摔跤比赛的观众最好别去跟专业摔跤师叫板一样,在想不出更好办法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地躲避着、容忍着他们吧,尽量不要得罪他们。
这些人你碰不得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其实何止是老虎的屁股,就连老虎的尾巴也是碰不得、踩不得的。不管你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失,踩到了老虎尾巴,你就冒犯了百兽之王的尊严,犯了它的忌讳,就必然要遭到它的反击。生活中也一样,有许多冒犯不得、碰不得的“老虎”,我们要时刻留神,别踩了它们的“尾巴”。
不要冒犯那些口蜜腹剑的人,多跟他们绕圈子、打哈哈,实在不行就躲着走。
如果不幸你的老板是这种人,你要装得有一些反应迟钝的样子,他让你做事情,你唯唯诺诺满口答应。他笑着和你谈事情,你笑着附和。可能笑着笑着你就会发现,他要你做的事情完全违背你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时你不能当面拒绝或翻脸,只能笑着推诿,誓死不接受。不给他留点面子,让他下不来台,你今后的日子也将很难过。
如果不幸他是你的同事,最简单的应付方式是冷漠地装作不认识他。每天上班见面,如果他硬要往你身边凑,你就找借口马上躲开。能不和他做同一件工作,就尽量不要和他一起做,万一避不开,就要学着写日记,留下工作记录以备不测。
如果他是你的部下,只要注意3点:其一,把独立的工作或独立工作位置给他;其二,不能让他有任何机会接近上面的主管;其三,对他保持表情严肃,不带笑容。
不要冒犯那些笑里藏刀的人,务必让自己滴水不漏,以免让他们寻到破绽,大加报复。
最可怕的人,是那些笑里藏刀的人。他们被你冒犯后怒气不形于色,照样和你“甜哥哥、蜜姐姐”地叫着,待到你放松戒备的时候,在暗处狠狠地捅你一刀。
他们外表看来显得很温和谦恭,面带微笑,很是大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大都气量狭小,喜欢猜忌,阴险狠毒。他们早已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正冷笑着设下圈套等你自己走进去。
应付笑里藏刀的人并不难,表面上跟他维持友好关系,但暗地里却要防范他,一切与他有关的公事决策汇报均要召开会议,并请来有关人士出席。其他公事上的情报则一律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与他的交往只限于公事,个人隐私甚至其他同事的是非一概守口如瓶。只要你能做到滴水不漏,他便找不到缝隙向你下手了!
不要冒犯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千万不要与他有什么利益相关的往来。
见利忘义的人最擅长“变脸”,你对他有利,他不顾一切也要黏上你,从你身上不停地吸食好处。你若是不小心损害了他的一点利益,就将成为他的头号攻击目标,威胁、恐吓,种种下三烂的手段会让你的生活彻底瘫痪。
在这种人的辞典里,只有“利”字。在这种人的世界里,也只有利益,不会有什么情感。与这种人有利益关系,无异于在自己头上悬挂了一把利剑,是最不明智的行为。
不要冒犯那些妒贤嫉能的人,你要是处处强过他们,你的厄运也快来到了。
在任何地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努力做出成绩,却总是处心积虑地打击那些凭自己实力做出成绩的人。尤其是当你屡次用自己的优秀证明他们的庸碌的时候,他们更会恨得咬牙切齿。
嫉妒心强的“窝里横”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中往往不愿付出努力。而一旦你做出成绩时,他又感到愤愤不平,想当然地认为理应属于他的东西却归你所有,心里总感到无法平衡。这些人往往心怀不满,对于你所得到的东西,他们也想要。除非你能消除他们这种情绪,否则他们将竭尽全力打击报复你。嫉妒心强的“窝里横”普遍的心理动态是:“这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吹捧他。如果我也有他那样的机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按理说这个机会应该是我的。我怀疑他暗地里做了手脚。我要揭穿他的老底,让他再也得意不成。我一定要这么做,但要做得天衣无缝。”
一旦他们行动起来,即使你是无辜的,恐怕也得或多或少地受到伤害。这样你很可能再也不敢轻易表现自己的才能,甚至无法在原来的社交圈子里待下去。
应付妒贤嫉能的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低调一些,可别把自己打扮得光芒四射,刺人双目。适时地收敛一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给那些无能之辈一点平衡感,让自己身上的嫉妒的压力再减轻一些。总之,做人不管艺有多高,胆有多大,都要防着点。
老虎的尾巴不可乱摸,否则必会受到伤害。故此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森林”里行走的时候,就要处处留心,多加防范,别在无意之中冒犯了“老虎”,踩到了他的“尾巴”,而被他弄个皮开肉绽、头破血流。
尽量少得罪人
不要轻易得罪邪恶的人,这是一种自保的智慧。事实上,能不得罪人就不要去得罪,与其多树敌人,不如多交朋友,这才是成功人生应遵守的法则之一。
刘铭是一家合资公司的职员,在业务上是公认的尖子,可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意气用事,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在公司干了好几年,总是得不到升迁。
有一段时间,刘铭新搬来的一位女邻居进出时总是把门碰得很响,而且常常在房间里大声哼唱,甚至在周末带来一群“狐朋狗友”折腾到天明方休,吵得刘铭睡不好觉。一天夜里,刘铭被邻居家里传来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吓醒了。他怒不可遏,披上衣服出门,用力猛踢邻居的门。女邻居闻声而出,刘铭大吼道:“几点了!让不让人睡觉?”女邻居竟毫无歉意,瞪圆双眼回敬道:“喊什么!我爱怎么吵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说完就摔上门进去了。刘铭差点气晕了。
第二天,刘铭回家时,女邻居也正好回了家。刘铭故意把门碰得很响,并在房间里大声吼叫,想让她也尝尝吵闹的滋味。
可是接下来的几天,邻居的吵闹更厉害,令刘铭连连叫苦。
“老这样下去能行吗?该怎么办呢?”不久刘铭有了一个好主意。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女邻居一开门就发现地上放着一个信封。她抽出信纸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如果说那天我的态度很恶劣,现在我向您道歉。不过请您晚上稍微安静一些。周围的人都已经受不了了。”
紧接着一个早晨,当刘铭走出房门时,一眼就发现了地上的信封,他迫不及待地抽出信纸:
“你的意见我接受。对不起,我最近心情不太好。”
当天夜里,邻居家里一直悄无声息,刘铭睡了个难得的好觉。
从那以后,每当他们再相见时,都会愉快地微笑着打招呼。
后来女邻居当上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交往以后,她聘请刘铭担任了公司一个部门的经理。
刘铭改掉了得罪人的脾气,抱着与人为善的心态面对生活,最终使自己强大起来,由普通职员升迁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刘铭的例子告诉我们,得罪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问题更加棘手,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当然,你也许会想,人还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却显得很小,连走在路上都会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得罪同行,彼此碰面的机会更大,那多尴尬,而且多么不利!本来你可以和他合作获利,却因得罪他而失去机会,这多么可惜!
如果仅仅如此还不算严重,万一不留神得罪一个邪恶的人,就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只不过大家不讲话,各干各的;但要是得罪恶人就会没完没了,他不采取报复行动,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会变成无理,多不值得!
当然,不轻易得罪人,也是有一定分寸的。当事情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有时会得罪人,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也有可能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但你必须谨慎,除了这一点,都应当少得罪人,不得罪人。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冷静地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最重要的一点是,得罪人会形成一种习惯,老是压不下怒气,改不了个性,便会说“反正我就是这样”,那就会条条是死路。这不能不引起你的警惕。
第三节 远离那些危险的小人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不管你是否愿意面对,都不可能不与小人打交道,而这些小人就像布设在你身边的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置你于险境。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些小人总是比好人更有能量,因为破坏一件事总比做好一件事容易得多。你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所以,当你全力以赴成就事业时,“提防小人”应是你时时谨记在心的戒律。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
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的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诡计多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慈禧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他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到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了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太后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了脑袋。
因为错信小人,维新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对袁世凯这样的两面三刀之徒未加提防,结果遭到他的出卖,导致了一败涂地的悲惨结局。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不管你是否愿意面对,都不可能不与小人打交道。而这些布设在你身边的小人,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置你于险境。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些小人总是比好人更有能量,因为破坏一件事总比做好一件事容易得多。你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所以,当你全力以赴成就事业时,“提防小人”应是你时时谨记在心的戒律。
请检视一下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看看有没有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如有,在他面前你说话千万要小心;看看有没有背后告密的人,如有,赶紧躲得远远的,沾上这种人,也就和是非沾上了边。这种长舌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长舌的时机是有选择的,他告密的目的就是谋取好处,甚至是从你的被伤害中谋取好处。
还有一种小人,可能此时对你真诚相待,彼时却突然翻脸不认人。至于何时真何时变,完全根据现实的利益需要。这种人就像变色龙一样一辈子会以几种面目示人,让你捉摸不透,更无法防范。
变脸的小人不可交,他们惯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善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也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
就拿袁世凯来说,既然维新派主动找上门去,说明他在公众面前有一副维新的面孔。而实际上在维新可能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袁世凯也确实看到了维新的现实意义,于是马上与维新派打得火热,一副知己的样子。但一旦他看到了新的机会,他才不管什么朋友呢,自己的利益最重要,马上脸色一变,背后的屠刀早已扬起。
变脸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因其屡屡奏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着。这种惯于使变脸术的人,对你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真心,所以一旦发现这种小人,就赶快远离他们,千万别被他们迷惑住。
学会识别小人
何谓小人,小人乃具有小才、歪才、邪才而无君子之心的人。小人奉行的是“有奶便是娘,有钱便是爹”的人生宗旨,走的是趋炎附势之小径,做的是拍马溜须之丑事,进的是有权有势者之侧门。有人说:君子行善乐施,小人唯利是图;有人说:君子掌权积德,小人仗势欺人;有人说:君子见贤思齐,小人嫉贤妒能;有人说:君子光明正大,小人阳奉阴违;有人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有人说:君子交而不弃,小人反目成仇;有人说:君子是水,小人是油;有人说:君子执政,则小人皆为君子,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提防小人,要想让自己不遭到暗箭的迫害,就要先学会识别小人,尽量不让他们挤到你身边来,扰乱你。
有的人明里是个君子,使人信任他,而疏于防范。但他背地里所施行之不义恶行,反而使人受到的伤害更大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类伪君子是危害性最大的小人。不注意或无法识别他们的人,结局往往很悲惨。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3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3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2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2个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想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齐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一代霸主就这样命殒于小人之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无法识别出身边的小人,那么你就会像齐桓公那样落入小人的陷阱而功亏一篑。但是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又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内才,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像易牙、竖刁那样做出让你感激涕零的事情讨好、蒙蔽你,使你糊里糊涂地成为他们手中的棋子。
不过,这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还是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分辨出来的。
小人的特点是:
(1)喜欢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你和别人的感情,制造你们的不合,好从中取利。
(2)喜欢造谣生事。他们的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并不是以造谣生事为乐。
(3)喜欢阳奉阴违。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行事风格,因此对你也可能表里不一。
(4)喜欢“墙头草,随风倒”。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5)喜欢拍马奉承。这种人虽不一定是小人,但很容易因为受上司宠爱,而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
(6)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
(7)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顶罪。
(8)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
小人最擅长的是阿谀奉承,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那些喜欢被奉承的人身上得到回报。一旦他们取得你的信任或仰仗,就会很快地使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到那时,他们真实的嘴脸就会暴露出来,说不定会对有知遇之恩的你反咬上一口。
所以凡是诚心要干事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身边一味顺着自己的意志说好话的人,切不可因为他说的都是自己爱听的话就重视他、依赖他,那样做无异于养虎为患。
不依附小人,也不得罪小人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他们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所以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烂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弄得鱼死网破。
李伟宁刚进入公司时,由于不了解公司人员的性格,也不懂为人处世,因此一直保持着在学校时耿直、直言直语的处世之道。可没想到在一次工作研讨会上,她当众反驳了一位同事的提议,却让自己在工作中尝尽了苦头。这位同事表面笑脸相迎,内心却嫉妒心极强,上次李伟宁的反驳让她记恨在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她总是处处作梗,为难小李,有一次竟无事生非,在上司面前告了小李一状,让小李平白无故受了一次批评。
如果你在利益上得罪了小人,你就会像小李一样蒙受不白之冤。
小人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虽然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在社会交往中,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小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讦,因为他自觉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因为君子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往往会斗不过不讲道义的小人。不去得罪小人,并不是自己软弱无能的表现,对他们无动于衷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
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既是明哲保身之道,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蓄,等你有了足够的资本来控制小人的时候,再去伸张正义也不迟,否则反而落个兔死狐悲,“亲者痛,仇者快”的凄凉下场。
深藏不露以避小人
善于做人者对付小人的策略是不轻易向任何人敞开内心的大门,以此作为护卫自己的屏障。只要藏好自己,不轻易露出锋芒,时刻警惕小人的“偷袭”,那么你就找到了防范小人的做人底线。
小人是最难防的人。对付小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深藏不露,让他无从考证你的行踪,更无法知道你的心思,这样他就没有任何缝隙可乘。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群雄逐鹿、利益为先的社会。人们都善于察言观色,顺着别人的性子。所以你要时刻警惕,别让自己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
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控制,就得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必要时伪装自己,深藏不露。
不能隐藏自己的“心机”或“心机”不多的人通常会吃小人的亏。一听到别人的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的小人便会以奉承来向你接近,向你要求,甚至向你进行“软性”的勒索;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你,让你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迷乱智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你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你的同情心,或是故意打击你情感的脆弱处,以达到他的目的;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你,以遂行其意图……
也许你会比较痛恨这种不能痛快发泄的隐藏,觉得似乎世人没有一个可靠,而人生也充满痛苦。诚然,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这种人生没太大意思。不过,若因喜怒哀乐表达失当而招来无妄之祸,那人生不是更没意思?因此,人没有必要做一个喜怒哀乐见不着痕迹的人,更没必要做一个别人的牺牲品。
深藏不露,把心事放在口袋里,就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窥破弱点,予人可乘之机。有时,为了不授人以柄,做一个胸有城府的人未尝不可。
软硬兼施,用刺来保护自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人毕竟是小人,你再容忍他,也很难感化他,改变他。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像一只刺猬那样不会主动伤人,但一旦遭受到他人的攻击,就要展开尖锐的刺,将自己柔弱的核心团团包住。
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人之所以能够得意一时,就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忍气吞声惯了。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因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也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以大坏对付小坏,假坏对付真坏,在为人处世中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被小人侵犯的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心机”。小人一般都是些欺软怕硬之徒,只要你花点小“心机”,让那些冒犯者尝到你的厉害,就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你的这一形象也会时刻提醒那些小人,招惹你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更大代价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给你穿“小鞋”的小人,他或许要靠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或许要靠欺骗你达到他的什么目的,或许仅仅是因为嫉妒就想排挤你。你越是像一块棉花糖,他们越会毫不留情地将你玩弄于手掌之中。你只有像一只刺猬,毫无畏惧地对着那只向你伸出来的“黑手”狠狠刺一下,让他们尝尝剧痛的滋味。这样在他又想出手之时,他绝对会回味起这次疼痛的感觉而不敢再轻易伤害你!
第四节 装傻来保护自己
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他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再也不会怀疑你可能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傻孩子,人们常常捉弄他。其中最为乐此不疲的一个游戏是挑硬币,他们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硬币丢在孩子面前,他每次都会拿走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感叹一番“真傻”、“傻得不可救药”,等等。
一个女教师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她为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感到可悲。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孩子,你难道不知道1角钱要比5分钱多吗?为什么要让人家嘲笑你呢?”
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孩子双眼闪出灵动的光芒,他笑着说:“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拿了那1角钱,以后就再也拿不到那许多的5分钱了。”
这个孩子正是那种貌似愚钝、内心清明的人。他的傻只是一种伪装,那些肤浅的人们在嘲笑他的同时,却扮演了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谁聪明谁傻,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不是光彩外露的。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上,那些智者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之于众人。然而也唯有如此,方称得上有“大智慧”,是“大聪明”。
装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为人处世的大艺术,是保全自我的大手段。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执守拙,而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机敏精灵,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人生是个万花筒,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事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装傻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装傻处且装傻,随机应变。
老子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圣贤将装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装傻是人际关系范畴的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
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他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再也不会怀疑你可能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样的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或能力,看问题死心眼儿,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过分自信且又自负,结果在世事的纷争中总是充当别人的炮筒、玩偶或替罪羊。这样的人被称为“自作聪明”,往往是表面看来挺精明,实际上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就是专门给这种人设定的警句。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他不知收敛,恃才傲物,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有一次他去拜访丞相王安石,等待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张素笺,上面题有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认出笔迹是王安石的,不禁哑然失笑:西风正是秋季的风,而秋季菊花最盛,根本不惧风吹,即使焦干枯烂,也不至于落花满地。这王丞相真是个老糊涂。
苏东坡洋洋得意,竟提笔续写两行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他把诗原样放好,便离开了相府。
过了不久,王安石看到诗稿,马上皱紧了眉头,问过下人,知道是那个年少轻狂的苏东坡所为。王安石心中很不舒服。
原来在黄州一带,菊花真的会在秋天落瓣满地。苏东坡仗着一点小聪明,没经调查研究便妄下结论,结果大错而特错。
第二天王安石便奏明皇帝,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做个小官,让他自己去发现孰对孰错。
聪明是一把刀,世上原本就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有的人看似聪明,其实不然。像年轻时的苏东坡,时时处处不忘表现自己、卖弄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竟浑然不觉。所幸遭遇的是王安石这样一位正人君子,假如撞上心狠手辣的小人,苏东坡的命运恐怕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些过人的智慧,你会很自然地张扬自己、兜售自己、抬高自己。你若真是有几分才学倒也罢了,至多让人觉得你轻浮、狂妄、没有修养;你若根本就是自视过高,其实腹中空空,还要眼高于顶、装腔作势,那就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有人这样说过:当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百倍时,你肯定比别人愚蠢万分。
三分“傻气”又何妨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都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会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会受到怀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好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很久以前,有一位富家公子,幼时即好琴艺,长大了,自然也能露那么几手。为此,他也颇有几分自负。
有一次,他在一座寺庙前看到一个闭目打坐的道人。道人身旁有一布袋,袋口露出古琴一角,公子大奇:“这老道也会弹琴?”就上前大大咧咧地发问:“请问道长可会弹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那就让我来弹弹吧。”公子毫不客气地说。
道人把琴拿出,公子立即盘腿席地而弹,先是随随便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不着一语。公子便又使出生平所学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公子恼火了,生气地说:“你怎么不说话,是我弹得不好吗?”“还可以吧,但不是我想拜的师傅。”这下,公子可沉不住气了:“哦,你倒是挺会弹的了,不如让我见识一下。”
道人并不搭腔,只拿过琴来,轻抚几下,开始弹奏,其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连寺庙旁的大树上都停满了鸟儿。一曲终了,许久,公子方如梦初醒,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这位道人可谓是“装傻”的大师,明明身怀绝技,却不爱显摆,态度十分谦恭,做人十分低调,与那个争强好胜的公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人生旅途中,多些“傻气”又何妨?所谓的“傻”是谦虚、是谨慎、是低调、是深刻……那些“傻气”的人,其实是最聪明、最智慧的人。学习越深入、见闻越广博,越会感到学海无涯,自己的能力却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总能从自己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是,从而收敛锋芒,更加努力地求知、进取。
这个世界变幻莫测、纷繁复杂,“傻气”的人们无暇张扬自我,只会低着头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只有井底之蛙才会对着头顶的一片天空自负地呱呱大叫。
孔子曾经问子贡:“你和颜回到底谁更聪明?”子贡回答说:“我听说1件事,就能推知2件事;颜回听说1件事,却能推知10件事。颜回聪明智慧,能从事情一开始就知道它的结果,是上等智力,生来就是智者。”孔子说:“我和颜回说话,他一整天都不反驳,好像很愚笨。我回来后回想他的言语行动,都表明他足以发现我的道理和问题,他并不笨。”孔子非常赞赏颜回的为人处世态度,胸有丘壑却要以愚笨为可贵品质,以不炫耀自己为美德。
成功者不能没有的品质便是如此。他们像质朴的大钟,整日沉默不语,只有在辉煌的日子里,才会被命运的手撞响,发出震撼天地的雄浑钟声……
掌握好“傻”与“聪明”的界线
一个有才华的人,既要学会装傻,做到不露锋芒、暗中进取,又要学会把握时机,该聪明的时候便要果断出击,施展自己的才华,拼出一番伟业。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傻”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楚庄王继位时很年轻,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烧“三把火”,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予以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爱怎么办理都行。这时的楚庄王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糊涂无能的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可楚庄王都不予理睬,甚至下了“劝谏者死”的命令,果然没有人再敢冒死进谏。
大夫伍举知道直谏毫无用处,便给楚庄王讲了个故事:“远方的高山上,有只鸟3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心里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可他故意做出一付失望的神情说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3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嘛。”
之后楚庄王依然故我,变本加厉地玩乐,几乎不成体统。一位叫苏从的官员再也看不下去,直闯进宫对庄王说:“大王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国破身亡之祸啊!”庄王大怒,喝道:“你没有听到不准劝谏的命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昂着头说:“如果臣死能让大王振作起来,能让楚国强盛起来,那臣也心甘情愿。”
庄王凝视着苏从,突然激动地说:“对了!这就是我要等的社稷栋梁之材。”接着立即斥退了舞姬妃子,与苏从促膝长谈。
第二天,庄王召集百官,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罢免了一批只知逢迎的庸才,采取了许多强国富民的良策。楚国自此迈出了走向富强的第一步。
其实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为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廷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用假装糊涂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3年当中,表面上看庄王糊涂昏庸,其实他始终在默默地考察群臣的忠奸贤愚。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人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势利小人。如今,3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方才现出庐山真面目。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狡猾”的生存与成功之道。在时机尚未成熟、条件也不具备的情况下装一回“傻”,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小心提防,才能在暗处谋划全局。然而“装傻”又不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而是为日后的大有作为奠定基础,在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充实自身。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之际,这些“装傻”的智人便会果断出去,而且一击即中,这时候,他们便不再需要“傻”的外壳来做掩护了。
该装傻时便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成功便也不远了。
扮猪吃虎,以“傻”克敌
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装傻”具有后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应,在外交、谈判、经济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曾经有3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作为买方,美方作为卖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美方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许多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3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另外则是想向3位日本代表做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来,扭亮了电灯。他转身向3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看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心情,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冲。他又问:“你们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看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为了商业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强压怒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该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无其事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泄气了,他灰心丧气地斜靠在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如此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以致美国高级主管像回答讯问似的,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未作什么反对意见。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自己也感到意外。
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作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装傻的方法灵活多变。
“心照不宣”是一种高级装傻法,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嘴,抑制住自己想表现的欲望即可。
如果被人当面提及,则可顾左右而言他,实在逼急了,就说不知道。有时候会有像小偷被人当场按住拿着赃物的手的感觉,这有什么,只要你双眼无辜地望着对方,准保他怀疑自己判断失误。
还有一种装傻法是被动装傻,也叫被迫装傻。那是因为自己对事情真相不清楚,又想知道;或此事关系重大,到处有陷阱,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只得装傻。
有时候想从你这儿探听情报的人反而可能掌握比你更多的情况,只不过是为了了解更多的事实或核实一下罢了。这时,你只有装得“更傻”。
如果想反过来,从探听者那儿获得情报,你更得学会装傻。只要你多用反问句和疑问句:“是吗?”“真的?”同时,充满鼓励地望着对方,他可能就忍不住将所知道(或道听途说)的消息向你倾倒得一干二净。
在一些喜欢卖弄自己的人面前装装傻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个个极欲表现自己的小聪明,唯恐别人说自己傻。
当然,除了装傻,有时还得装明白。
市场部的主管问你:“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
如果你说“没听说”,则显得你消息不灵,更不会是老板的亲信,那是真傻了。这时,你应该问:“怎么,反响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你真是灵通人士。”这时候,装傻其实是装明白,是一种心理战术。
第五节 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一些事情,虽非心甘情愿,却也无可奈何。正如每一条所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一样,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逆来顺受是一种无奈,却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有2个有着特殊背景的人,都有着亚洲血统,后来都被来自欧洲的外交官家庭所收养。两个人都上过世界各地有名的学校。但他们2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其中一位是40岁出头的成功商人,他实际上已经可以退休享受人生了;而另一个是学校教师,收入低,并且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
有一天,他们一起出去吃晚饭。晚餐在烛光映照中开场了,不久话题进入了在国外的生活。因为在座的几个人都有过周游列国的经历,所以他们开始谈论在异国他乡的趣闻轶事。随着话题的一步步展开,那位学校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讲述自己的不幸:她是一个如何可怜的亚细亚孤儿,又如何被欧洲来的父母领养到遥远的瑞士,她觉得自己是如何的孤独。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出同情。随着她的怨气越来越重,那位商人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终于忍不住在她面前把手一挥,制止了她的叙述:“够了!你说完了没有?!你一直在讲自己有多么不幸。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养父母当初在成百上千个孤儿中挑了别人又会怎样?”学校教师直视着商人说:“你不知道,我不开心的根源在于……”然后接着描述她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最终,商人朋友说:“我不敢相信你还在这么想!我记得自己25岁的时候无法忍受周围的世界,我恨周围的每一件事,我恨周围的每一个人,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对似的。我很伤心无奈,也很沮丧。我那时的想法和你现在的想法一样,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报怨。”他越说越激动,“我劝你不要再这样对待自己了!想一想你有多幸运,你不必像真正的孤儿那样度过悲惨的一生,实际上你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你负有帮助别人脱离贫困漩涡的责任,而不是找一堆自怨自艾的借口把自己围起来。在我摆脱了顾影自怜,同时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幸运之后,我才获得了现在的成功!”
那位教师深受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否定她的想法,打断了她的凄苦回忆,而这一切回忆曾是多么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
商人朋友很清楚地说明二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历经挣扎,而不同的是他通过清醒的自我选择,让自己看到了有利的方面,而不是不利的阴影。“凡墙都是门”,即使你面前的墙将你封堵得密不透风,你也依然可以把它视做你的一种出路。
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一些事情,虽非心甘情愿,却也无可奈何。正如每一条所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一样,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逆来顺受是一种无奈,却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历史上最有名的死亡,除了受难的耶稣外,就是苏格拉底。雅典市内的一小撮人——羡慕与嫉妒苏格拉底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他受审并被判了死刑,当和善的狱卒把毒酒交给苏格拉底时,他说:“请轻饮这必饮的一杯吧!”
苏格拉底果然如此,他平静柔顺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他人性中最为高贵的一面。有的时候,逆来顺受并不是一种懦弱,而是内心最为和谐的声音,是一种人世间包容一切的伟大心态。在今天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在我们将不得已置身各种处境中时,记住这句话:“请轻饮这必饮的一杯吧!”然后,卸下你沉重的行囊,奔赴远方陌生的前途。
与其苛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晓涵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颗珍珠是她母亲在她离开祖国赴美求学时给她的。
在她离家前,她母亲郑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给她这颗珍珠,告诉她说:“当人们把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以敌视的态度憎恶这粒沙子,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来。
“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处。”
母亲启发她道:“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要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蚌都不如呢?”
尼布尔有一句有名的祈祷词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 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能,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一些事情,虽非心甘情愿,却也无可奈何。有生之年,我们势必会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它们是无法逃避的,我们也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并作自我调整。
“当我们不再与不可改变的现实抗争时,就会有能力开创更丰富的人生。”人,贵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接受任何现实的。
已故美国小说家塔金顿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能忍受失明。”
可是在他60岁时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到了残酷的事实:他即将失明。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如此,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面对最糟糕的环境是如何反应的呢?他是否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
令他惊讶的是,他还蛮愉快的,他甚至发挥了他的幽默感。有些浮游的斑点妨碍了他的视力,当大斑点晃过他的视野时,他会说:“嗨!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儿去!”
命运怎么能这样捉弄他呢?不,答案是不能。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内不得不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要知道只能采取局部麻醉!他会抗拒它吗?他了解这是必需的,无可逃避的,唯一能为痛苦付出的只有优雅的接受。他放弃了私人病房,和大家一起住在普通病房。他想办法让大家高兴一点。
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这样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平常人如果必须接受12次以上的眼部手术,并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溃了。塔金顿却说:“我不愿用快乐的经验来交换这次的体验。”他因此学会了接受,他因此相信人生没有任何事会超过他的容忍力,他也重新认识到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松树无法阻止大雪压在它的身上,蚌无法阻止沙粒磨蚀它的身体。但它们可以弯曲自己,可以包裹沙子来适应这悲惨的遭遇。学会和环境化敌为友,这是一种适应性,也是一种生存的技巧。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又怎能屈居于这些小生物之下?正如席慕容所说:“请让我们相信,每一条所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前途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我们也许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我们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相通,但又不同,正如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告诫毕业生说:社会更多的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教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学生时代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要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讲期货,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人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做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人生不售回程票,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重来。人卷入社会中,犹如置身于你不得不身陷其中的舞台,你注定要扮演某个角色,虽非心甘情愿,却也无可奈何。知道树为什么会落叶吗?花儿为什么凋谢后来年又会开花吗?知道小草儿为什么每到秋天就枯黄,春天就破土而出吗?知道大雁为什么要南飞吗?知道……太多的为什么,你知道吗?也许你并不十分清楚。你要明白,通过这么多的为什么,它们学会了成长。
没有了先“死”后“生”的成长,你的人生不会精彩,更不会成长,就像蝴蝶一样,终有一天要破茧而出,从令人厌恶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更不会从谁都不愿理的丑小鸭变成美丽无比的白天鹅。这是一个过程,是生命中不得不经受的历练,也许蜕变的过程是坎坷的,但只有在这种坎坷中,你才会成长,才会懂得与社会和谐相处。
在熙攘的社会中,如何尽快地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是每个人所不得不面对的选择。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所以你要自动自发地走向成熟。做一个成熟的人,需要具备以下几种心态:
1.居安思危的心态
在生活中,即使再安逸太平,也要有所警觉,因为突发的状况随时有可能出现。
一个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几年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日见孩子长大成人,其高兴是难以形容的。他也许会暂时把国家大事搁置于脑后,而只顾享受家的温馨。
当他正陶醉于自己美满的家庭生活时,国家却有了困难与危险,终于引发了战争。从此以后,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灯火受到了管制,粮食也开始配给。而且有一天突然来了召集令,把儿子带走从军,接着敌机来袭,辛苦半生建好的家,在刹那间化为灰烬。最后在满天烽火之中,总算安然逃命回乡下,但已到家破人散的地步。
如今,战争已成过去,但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以便为明天做更多准备。所以我们虽然日日过得安详,但有时也不妨想想未来,以便未雨绸缪。只要我们有了这种心理,我们就不会失去上进心和感恩心,我们的人生便有了新的意义。
2.知足常乐的心态
“吉莫吉于知足。”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对于人们来说,知道满足的人才能经常获得快乐,知足常乐的人才能免除心中日益增长的贪念。
李日知是唐朝郑州荥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他转任刑部尚书。自上任后,他屡次上书玄宗请求辞职告老还乡,后来玄宗批准了他的要求。事先他并没有与妻子商量,等获准后,他才回家吩咐佣人收拾行装启程。妻子吃惊地说:“咱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产,儿子们也还没有个一官半职,你为什么不替他们的前途考虑安排一下,就这样急匆匆地辞职了呢?”李日知对妻子说:“我本是一个书生,能达到这个地步,已经很过分了。人心没有满足的时候,欲壑难填,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得无厌,就没有停步的时候了。”他毅然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开元三年(715年),他安然逝去。他虽然没有带给家人荣华富贵,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两袖清风的美誉。
3.宽容待人的心态
对于人们来说,宽容才会赢得声望。无论任何天才或幸运儿,只有和普通人一样失败、辛苦过来的人才会知道,对于那些正在努力争取改变命运的人们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做人的理解与宽容。
一般说来,当一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宽容的气氛时,就会变得充满生机。在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最要紧的是宽容,用善心待人,原谅别人偶然的过失。即使是犯有大错的人,也要温和规劝,给他改正的机会。孔子说:“宽则得众。”《(论语·阳货篇》)如果我们的社会不培养人们宽以待人的心态,不允许人们出错,一旦出错就一味严厉追究责任,那么,这个社会的动力和美德就会丧失。
4.换位思考的心态
有一句名言说,如果我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永远不能了解或解决,而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你会有一个全新的答案。所以,当我们说话办事时,不妨选择一个好的角度。
有一个好的角度,就有了成功的一半;但若选择了一个坏的角度,你就得到了失败的全部。对于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用两种不同的问法,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这就是一个世界的两面性。如果拒绝换位思考,你眼前的世界就永远是单一的。如果拒绝换位思考,你将会丧失与人们交流的乐趣,你将休想站在你的立场上说服上司改变原来的想法、做法。你休想以一个家长的身份让你的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你将休想说服别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学会换位思考吧,你将获得另一半的世界。
何必强求公正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在这里,没有公平的法官出席。也许,它给别人的全是玫瑰花,而给你的则是刺人的荆棘。能够理解并热爱生活的人绝不会强求生活给自己玫瑰,而是把自己手中的荆棘变成玫瑰。在这个过程中,有挣扎却没有痛苦,有呻吟却不会有眼泪。
某欧洲国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芳龄仅仅30多岁就已经红得发紫,誉满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满。
一次她到邻国来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在一年以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之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语。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大学刚刚毕业就开始走红进入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有的人恭维歌唱家有个腰缠万贯的某大公司老板做丈夫,而膝下又有个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儿子……
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歌唱家只是在听,并没有表示什么。等人们把话说完,她才缓缓地说:“我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的家人的赞美,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和你们共享快乐。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一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那就是你们夸奖的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这个小男孩,其实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而且,在我的家里他还有一个姐姐,是需要长年关在装有铁窗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的一席话使人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
这时,歌唱家又心平气和地对人们说:“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上帝是公平的。那就是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质问这个问题,他们埋怨着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慨叹着自己生不逢时,慨叹着生活的不公正。这一生就在怨天尤人中蹉跎而过。其实,不管生活对你是不是公正的,你都别无选择地要面对它。不管生活给你的是什么,你都有权利打破它。你不能控制生活,但是你能够和它斗争。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应有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这不公平!”或者“因为我没有那样做,你也没有权利那样做。”我们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当发现公平不存在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你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公平。飓风、海啸、地震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
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过去不曾有过绝对的公平合理,今后也不会有。
文明社会一再呼吁公平,政客们在他们的竞选演说中屡次提到这两个字。譬如,“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尽管如此,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人类的社会里,贫穷、战争、疾病、犯罪、吸毒等不平等的现象不是此起彼伏吗?
生活不总是公平的。这着实让人不愉快,但却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真实处境。我们许多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了自己或为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会公平。其实不然,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承认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能激励我们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我伤感。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承认这一事实也会让我们不再为他人遗憾。每个人在成长、面对现实、做种种决定的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难题,每个人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怜悯他人也怜悯自己,而怜悯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感,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世界上的种种不公正时,可要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它会将你从自我怜悯中拉出来,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所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对强求生活公正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出不可逆转的悲剧。在这悲剧中,人们先是冷眼旁观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但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绝不只是为了屈服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而活,生活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征服天空和地下无穷无尽的力量的斗争。
我们承认生活是不平等的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新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你我也应该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后来,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
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善于利用不公正来培养你的耐心、希望和勇气。缺少时间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学习怎样安排一点一滴珍贵的时间,培养自己行动迅速、思维灵敏的能力。就像野草丛生的地上能长出美丽的花朵,在满是不幸的土地上,也能绽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
生活的不公正更能培养美好的品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美德,在不利的环境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你也许正为一个专横的老板服务,并因此觉得很不公平,那么不妨把这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炼吧,用亲切和宽容的态度来回应老板的无情。
借着这样的机会磨炼自己的耐心和自制力,转化不利的因素,利用这样的时机增强精神的力量。而老板经过你的逐渐感化,将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从而改变对你的不公的做法。同时,你自己也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一旦条件成熟,你就能进入崭新的、更友善的环境中。
第六节 不要把免费的午餐看在眼里
那些白白提供给你的东西都是充满危险的,因为它们通常不是涉及一个骗局,就是其中隐藏着义务和责任。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你为之付账。只有你以自己的方式支付之后,你才能和那些东西,比如,罪恶感、欺骗与谎言等划清界限。
战国时代,孟子的贤德与智慧天下闻名,府上每日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求学问道者。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他们。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黄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薛国的使者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孟子的一个学生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子:“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我实在不明白先生您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子回答说:“我自然有自己的考虑。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操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不过是个幌子。在那些令你怦然心动的利益背后,你并不总是能够看透这背后的用意。
如果别人莫名其妙地给你送礼,他可能会利用你办一些不正当的事,你要切记:“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也说过,对于钱财,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
如果是对你辛勤劳动和智慧付出的奖赏,那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慨然接受。如果是不明来路和目的的利益,最好还是避之为上。
越是大利在前,越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大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一不留神,你就会上当受骗。为了避免上当,你就必须要时时提高警惕,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
那些白白提供给你的东西都是充满危险的,因为它们通常不是涉及一个骗局,就是其中隐藏着义务和责任。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你为之付账。只有你以自己的方式支付之后,你才能和那些东西,比如,罪恶感、欺骗与谎言等划清界限。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来的利益。但偏偏有人死性不改,一次一次地被空幻的利益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陷入人家挖好的陷阱。
古时有个读书人叫张生,博学且有口才,本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很爱占小便宜,被一个骗子骗去了一大笔银子。张生自然又气又恨,想到各地去漫游,希望能抓住那个骗子。事有凑巧,忽然有一天,他在苏州的闾门碰上了那个骗子。不等他开口,骗子就盛情邀请他去饮酒,并且诚恳地向他道歉,说是上次很对不起,请他原谅。过了几天,骗子又跟张生商量,说:“我们这种人,银子一到手,马上就都花了,当然也没有钱还给你。不过我有个办法,我最近一直在冒充三清观的炼丹道士。东山有一个大富户,和我已经说好了,等我的老师一来,就主持炼丹之事。可我的老师一时半会儿又来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权且当一回我的老师,从那富户身上取来银子,我们对半分作为我对您的赔偿,而且还能让您多赚一笔,怎么样呢?”张生听说有好处,就答应了那个骗子的要求。于是这个骗子就让张生剪掉头发,装成道士,自己装作学生,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张生。那个大户与扮成道士的张生交谈之后,深为信服,两人每天只管交谈,而把炼丹的事交给了骗子。大户觉得既然有师傅在,徒弟还能跑了?不想,那个骗子看时机成熟,就携大户的银子跑了。于是大户抓住“老师”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张生大哭,然而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牢狱之灾。
张生是那种一有好处便昏了头脑的人,甚至连多考虑一下也等不及,便答应了骗子的要求,竟然为了一点钱财与骗子一起干起行骗的勾当。他没有想到,骗子许下的利益根本不可能兑现。
把免费的午餐当回事,就会像张生一样被人利用,无法脱身。与张生这个饱读圣贤书的人相比,一个叫吐的生意人却真有几分人生智慧。
吐在齐国的都城临淄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一天,齐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呀!”
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呀,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于是跑去劝吐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吐笑着对朋友说:“齐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
吐的朋友摸头不知脑,问:“你见过齐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
吐回答说:“我虽没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
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点、找一点的,顾客感到满意。我呢,唯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这、找一点那,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的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
吐的朋友觉得吐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
过了些时候,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很难看。
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见之明。
吐是清醒的,齐王嫁女这种好事怎会平白无故落在他这个粗鄙的贱民身上,其中定有蹊跷。
而我们是否也应在那诱人的利益面前,低声问问自己:“这种好事怎么会落在我头上?”多一分小心谨慎,才能少一些危险和磨难。
贪婪是一种罪
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贪心不足。太过贪婪,则会被他人利用,贪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国君如果太过贪婪,那么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官员,如果贪无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将要丧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贪心,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郁离子》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追赶一只麋鹿,麋鹿为了生存狂奔不止,仓皇之际从悬崖上跳了下去。老虎赶到了也跟随它跳了下去,结果都摔死了。麋鹿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面是悬崖,后边是老虎,向前是死,后退也是死,向前冲去虽然必定坠落,但万一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呢?也胜过坐以待毙,被老虎吃掉的好。而老虎进退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只是由于贪婪,随麋鹿一起摔死了。
无独有偶,在现实社会中,同样不乏因贪婪而吃苦的人。
后魏人李崇,字继长,顿丘人。孝文帝时,开始先做荆州刺史,后来改做了安东将军。宣武帝时,授封为万户郡公。后来孝明帝又封他为陈留候。李崇做官,和气温厚,善于决断,但是生性贪婪,接受贿赂,做买卖聚集财产。当时灵太后视察左藏库,叫随从人员尽力背布匹,能背多少就赏赐多少。李崇和章武人王融背得最多,都摔倒了。
李崇为此伤了腰,王融折了脚。当时人说:“陈留章武,伤腰折脚。贪婪之人,侮辱明君。”
为了一些布匹,连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不管不顾,那一副“不占到便宜死不罢休”的嘴脸实在令人厌恶。
贪婪是种罪。贪婪的人利令智昏,往往像鱼塘里的鱼一样,主动吞食别人投下的诱饵,乖乖上钩,任人宰割。他们似乎看不到香甜可口的饵料后面,鱼钩正寒光凛冽。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呢?吞下些许蝇头小利之后,可能要付出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去偿还。
贪婪会让你断送前程乃至生命。
有许多人往往把他们本来应该用于发展事业的必备资本,用到满足个人难填的欲壑上面,或追求时髦,或恣意享乐,胡乱挥霍,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与日俱增的私欲。当他们的心灵被膨胀的贪欲占据了之后,他们便一步步地丧失理智,或贪赃枉法,或收受贿赂,或坑蒙拐骗,或偷窃盗取,甚至于谋财害命,杀人越货,干尽一切为世人所唾弃的罪恶勾当。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类人也许侥幸能一时得逞,但最终逃不过正义的惩罚。为了满足膨胀的私欲,不知有多少人丢了饭碗,断送了一生的前程,更不知有多少人或锒铛入狱,或命丧黄泉,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贪婪会让你害人害己,《荀子》中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人类是欲望的奴隶。贪婪的人,永远也不会有满足欲望的时候,不论拥有多大的权力,永远也不会断绝欲望。所谓“人心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贪欲泛滥,最终不可控制的时候,那么他就陷入了物欲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然而,作为个体,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个贪欲膨胀的人,通过劳动远远满足不了他心底的贪婪索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手伸向他人,或偷盗抢劫,或坑蒙拐骗,劫取别人的财富归自己所有,给他人造成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深深伤害。
贪婪的人可能暂时得到了一点实惠,而他付出的却是人格的代价和灵魂的代价。由此他失去了纯洁美好的心地,他从本来壮美的人生境界跌到了一堆垃圾上,他将不时地嗅到发自自己灵魂深处的臭味。这是他的根本性的损失,永远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他以后觉悟了而不再执迷于“免费的午餐”,但那心灵上沾下的污点是永远抹不去的,将伴随着他的终生。这种人终归得不偿失。
若想拥有一个成功人生,就必须为贪欲筑上一道堤坝,日日勤加修葺,加以防范。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生之路上稳稳当当地走下去,而不会被人利用,误入歧途,跌入罪恶的深渊。
到口的未必都是肥肉
到口的真的都是肥肉吗?在张嘴之前还是应该慎重考察一番免得日后吃不下又吐不出,为这“免费的午餐”饱受折磨。
韩健在一家著名的外企工作,虽然职位不高,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但工资绝对不能算低,中等偏上。本来日子过得平平稳稳,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是一家猎头公司打来的,问他愿不愿意去某公司,并且开出了比他当时收入高出2倍的薪水。
他们公司绝对不可能给出这个价钱,他心动了。一个星期之后,韩健果断地向部门经理递上了辞呈,附上不菲的违约金。那些钱当时在他看来也就是跳槽后一个月的工资罢了,因而他毫不在意。去了新公司,他才发现这家公司在国内只有一个办事处,所谓的员工都是以租借的形式给其他大公司干活,而公司的盈利来源就是他们这些人力资源。不过看在钱的分上,他也没放在心上。开始几个月公司很爽快地发薪,他暗暗为自己明智的选择高兴。可是后来慢慢不对劲了,先是工资常常晚到账,而且越来越晚。那时,他又恰好接了一个外地的项目,查询不方便,等到他回到上海发现公司欠他3个月的工资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打电话到办事处问,没人,亲自去了一趟,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他心一横,决定查个究竟,毕竟3个月的工资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再说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找到了位于香港的总公司,没想到依旧是“铁将军”把门,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上海。这次跳槽对他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拖欠的工资要不回来,而且由于公司驻上海的办事处就此撤销,投诉无门,原先的好工作也没了。面对无法挽回的损失,他后悔不已。
韩健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在利益面前没能把握住自己,看不到小利背后的大害,仓促离职,自断退路,等到发现不对时,早已来不及补救了。须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2倍的薪水背后隐藏着什么?
假如他记得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又何至于落到如此窘迫的地步。
凡事有利必有害,而“免费的午餐”背后更可能隐藏着大害。
《劝忍百箴》中讲到利害时认为:“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不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夺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
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利益、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老虎在深山的时候,野兽们都很怕他,可是一旦坠落在陷阱里的时候,就只能摇着尾巴求取食物了。”
老虎只看到了陷阱上面的诱惑物,而忽视了陷阱对自己的危害。禽兽的智力远不如人,但是人类之中这种情况也完全存在。古人蔡泽对此曾说过:“那些大鹏、犀牛、大象所住的地方可以说远离死亡之地,但最终还是被杀,这是因为受到诱饵的引诱。”苏秦的智慧并非不能避免侮辱与死亡,可最终死于非命,这在于贪求名利,不知满足,不知道忍耐住自己贪图小利、名誉、金钱、地位这些表面的东西的欲望,因而身死。
所以《列子·利害》篇中说:“利害是得失的根本,得失是成败的根源。靠近利益而避开灾害,只盼望得到而讨厌失去,这是人之常情。因为迷恋名利而忘记灾害,就像鱼因为贪吃诱饵而丧命,鸟雀看见食物而忘了保命。因此,聪明智慧的人看到利益,就考虑到灾害。愚蠢的人看到利益,就忘记了灾害。考虑到了灾害,灾害就不会发生;忘记了灾害,灾害就会出现。”
人不能过于贪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这其实是使利益遭受到更大的损失。这一点必须写入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之中。
谁都知道即使一个人再口渴,有毒的水他也不会去喝。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渴,而是明白解得一时之渴,但马上就会把性命丧掉。为了眼前利益而死于非命的人就好像是那些用毒物来充饥,用毒酒来止渴的人一样。而因为贪图一点小利,使自己国家灭亡的人,比这还甚。如果不能忍耐住自己贪图眼前利益的欲望,随之而来的损失则更加严重。
因利忘害是不足取的。自古至今只有能明事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见利思害。让自己多一些忍耐的精神,不要把那些“免费的午餐”放在眼里,才不会深受其害。
第七节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
比其他人看上去更好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所有的危险中最危险的就是看上去没有任何缺点。嫉妒产生沉默的敌人,为了使得别人的嫉妒发生偏转,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平易近人,而偶尔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弱点,并且承认那些没有害处的建议更是聪明之举。
美国有位洁身自好的政治家,平生从无任何污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他在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兴趣。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他,目的是想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他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佣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佣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风度翩翩、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其实,这整个的过程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完人”。这就能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只是出于自己的好胜心或虚荣心,某些人总想让自己表现得十全十美,这其实是一种愚蠢的处世之道。比其他人看上去更好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所有的危险中最危险的就是看上去没有任何缺点。嫉妒产生沉默的敌人。为了使得别人的嫉妒发生偏转,并且让自己显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平易近人,偶尔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缺点,并且承认那些没有害处的建议是聪明之举。
一个深谙生存智慧的人懂得: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让自己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偶尔暴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就行了。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隐藏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是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胜了。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
但是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反而引起无足轻重的心理。
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应该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花费了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便觉得你虚伪。所面临的难题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作让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在神情上,在语气上,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机了。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当你比所有人都更有光彩的时候,当所有人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的时候,离你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刘邦进入关中以后,萧何在行政管理、户籍管理方面很有一套,颇得民心。当时关中百姓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萧何的一个门客提醒他说:“您不久将要被灭族了。您占据高位,功劳第一,是人臣之极,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您自进入关中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深得民心。现在你的威望居然盖过了皇上,我想他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不久,南方少数民族起兵反汉,刘邦率军亲征,留吕后及萧何守关中。萧何趁机强占民田、美宅,强夺他人妻女为婢妾,一时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高祖凯旋还朝时,老百姓拦路控诉萧何。高祖心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只是表面上斥责萧何说:“你自己去处理吧!”从此不再担心萧何会谋反了。
曾经完美得令人忌惮的萧何不过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这样的人有何德何能与他刘邦争夺天下,无怪乎刘邦会放下心来。萧何为自己制造了几条弱点,成功地打破了“完美”神话,保住了一家大小的安全。
与萧何相比,颍考叔就属于那种不够老练成熟的人,“完美”让他枉送性命。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
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颍考叔与公孙子都都是有名的武将,二人在前几项比赛中过关斩将,无论是击剑还是射箭,都激起台下一片好声。
两人顺利杀入决赛,郑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跑了一半时,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拔腿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飞步跑去。郑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郑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那一马当先的气势让其他将领相形见绌。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完美”的颍考叔没能挡住这突如其来的暗箭,被射中心窝,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攻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在公孙子都这种善妒的小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完美,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有时也当回“老二”
“完美”的人时时事事都要争做“老大”,风头出尽了,亏也吃了不少。静下来想一想,何必非要为“老大”争个头破血流,有时也当回“老二”,其实未尝不可。
“完美”的人是智慧高、反应快,样样优秀的人。这种人的表现让人不敢逼视,所提见解也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更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不敢言!然而这种人因为太优秀,对自己太有信心,总是要表现一把“老大”的架子,因而忘记身边有一大群平庸的人。他的亮眼表现,无形中带给这些平庸的人压力,因此,他的优秀反而成为人际关系上的阻碍。他再优秀,总不可能斗得过平庸的老三、老四、老五……的联手抵制吧!更何况,在位者、掌权者也有人为了安全而容不下他呢!一个年轻的、在人际关系上处处有障碍的人,怎有可能出头呢?另外,他们因为了解自己的优秀,当他不为周遭的人接纳时,不是产生很重的挫折感,丧失企图心,便是为了智慧上的倨傲,而不屑与那些庸才共事,总是过犹不及!因此不是在原地愤世嫉俗,做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物;便是急流勇退,做个不管世事的凡夫,虽然未必穷途潦倒,但总是怀才不遇!
而“老二”往往是一个团队里中上资质的人,比“完美”就是差一点,但因为他看到的、想到的没那么远、那么多,反而能为一般人理解、接受。同时因为这种人“光芒”有限,不至于给别人造成太大的压力,加上他们有才华有限的自知之明,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比较不会出现障碍。上位者也不会对他产生戒心,而可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这种人反而可以慢慢地发展,最终掌握权力。另外,这种人因对自己才华有限怀有危机感,因而会保持谦卑及不断地学习,这一点也是“老二”们经过踏实的努力而超越“老大”们的原因之一。所以,当“老二”的确也有其实际的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当“老二”不当“老大”的原因所在。
不妨当回“老二”,从低处开始,静看“老大”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指标。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老大”的机会(假如你有当“老大”的意愿和实力的话)。因为志不在“老大”,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几率。
总之,做人要灵活,要知道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愚蠢。把自己打扮得过于完美,到头来只会讨人厌,让自己从“老大”落到“老三”、“老四”……直至走向毁灭。平心静气当回不完美的“老二”,这是一种做人的心机,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学会化解别人的嫉妒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人们的灵魂。
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技不如人,却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因为某人得到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因为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的也大有人在,给本已不太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些许纷扰。
罗素在谈到嫉妒时曾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然而好嫉妒是人的天性,想要完全摆脱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古以来,有不少关于嫉妒的记载与描述。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代表男性的和女性的神或英雄多有嫉妒的品性。在男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把嫉妒看成女人的特有心理特征。在汉字里,“嫉妒”二字皆用“女”字作偏旁,也是一证。我国明代人谢肇淛写过一部笔记小说,叫做《五杂俎》,其中汇集了从古代到明代包括皇后和民女在内的上百个以嫉妒闻名的女性。公元5世纪时,南朝宋明帝刘彧曾命人写过一本《妒妇记》。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着重描绘了女性的嫉妒。其实,嫉妒并不限于女性,男性也嫉妒。如果说女性的嫉妒主要限于性爱,男性的嫉妒则远远超出性爱,且更深沉、更猛烈。很喜爱艺术的古罗马皇帝埃追安(亦译阿提安)就非常妒恨诗人、画家与巧匠,因为这些人在艺术方面超过了他。中国古代惠施当了宰相后也嫉妒在才学上超过他的庄子。
既然连皇帝、大臣都无法不嫉妒,每个凡人更难免不嫉妒。
如果你将自己刻意装点得如此完美,那就可以想象在你背后,有多少嫉妒的利箭正蓄势待发。你的完美已将你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真正的聪明人,倒宁可给别人的嫉妒心留下点余地,有意识地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占上风。
拿破仑曾经说:“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有危险。人们不可能避免遇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以低姿态为自己筑起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不会让自己惹火上身。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一般中国人而言,总是愿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你好我也好,否则就会是“枪打出头鸟”。在日常工作中,因为有特殊才能或特殊贡献而冒尖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受打击的对象。谁在哪一方面出人头地,便会受到人们的攻击、嘲讽、指责……更有甚者,由于嫉妒心重还可能给你使绊子,让你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下,时时处处都有障碍,让你人做不好,事干不成。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化解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低一下头,给别人的嫉妒心留出点空间,是你不得不作出的让步。
当你一旦发现别人对你有嫉妒心理时,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化解:
(1)向对方表露自己的不幸或难言之痛。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人却可能因此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自己是不幸的。这构成了嫉妒心理产生的基本条件。此时,你若向嫉妒者吐露自己往昔的不幸或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差距,并且让对方的注意力从嫉妒中转移出来,同时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谦虚,减弱了对方因你的成功而产生的恐惧,从而使其心理渐趋平衡。
(2)求助于嫉妒者。一方面,在那些与自己并无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上故意退让或认输,以此显示自己也有无能之处;另一方面,在对方擅长的事情上求助于他(她),以此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让对方感到:你的成功对他(她)并不是一种威胁。
(3)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你的成功使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黯然失色。于是,一种自卑感在其内心油然而生,以至于自惭形秽。这是嫉妒心理产生并且恶性发展的又一条件。因此,你适时适度地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就容易使他(她)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感受到“人各有其能,我又何必嫉妒他人呢?”当然,你对嫉妒者的赞扬必须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否则,他(她)会觉得你在幸灾乐祸地挖苦自己,结果不但达不到消除其对自己嫉妒的目的,还可能挑起新的战火。
(4)主动出击相互接近法。嫉妒常常产生于相互缺乏帮助,彼此又缺少较深感情的人中间。大凡嫉妒心强的人,社交范围很小,视野不开阔,只做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只有投入到人际关系的海洋里,才能钝化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增加容纳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相互主动接近,多加帮助和协作,增进双方的感情,就会逐渐消除嫉妒。傲慢不逊的大人物是最令人嫉妒的,试想,如果一个大人物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维护他的下属的利益,那么他就能筑起一道防止嫉妒的有效堤坝。
(5)让嫉妒者与你分享欢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在取得成功和获得荣誉的时候,你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你可以真诚地邀请大家(其中包括嫉妒你的人)一起来分享你的欢乐和荣誉,这样有助于消除危害彼此关系的紧张空气。当然,如果嫉妒者拒绝你的善意,则不必勉强他(她),顺其自然。
总之,“退一步海阔天空”,以低姿态化解别人对你的嫉妒,不仅是一种灵活,更是一种内涵和宽容。它可以消融人和人之间的壁垒,让你的成就在嫉妒的布景中得到映衬。能引起别人的嫉妒,说明了你的才华;能有效地化解这种嫉妒,则说明了你的聪明和美德。
你应该牢记,让你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永远不是你的“完美”,而是你的成熟与智慧。
第八节 守住你的秘密
千万不要让人了解你的全部。深谋远虑的艺术,就是善用你的智慧清晰地洞察情势,衡量情势。此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知道你,但不让他们了解你,并不断地培养他们对你的期望,又绝不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当你每成一事,他们便会因为你的伟大业绩而盼望更伟大的业绩。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则会被别人主宰,胜利将因此易手。善于识破别人,可以号令全局;善于隐藏自己,就不必担心会落入圈套。
王博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他与他的好朋友张廉无话不谈。一次,借着酒兴,他向张廉说出不为人知的秘密:王博年轻时,与别人打群架,砍伤了别人,结果被判了2年刑。从监狱出来后,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考上了大学,进了现在的这家公司工作。
时值年底,公司效益不佳,准备裁员。王博和张廉从事同一工作,这个位置精简后只能留下一人,但论实力,王博比张廉略胜一筹。
不久,公司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王博是坐过牢的“劳改犯”,大家对他的好印象大大削弱了。谁愿意跟一个劳改犯一起共事呢?结果王博被裁掉,张廉幸运地留了下来。
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特别是那些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秘密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今日是朋友、明日成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
你把自己过去的秘密完全告诉别人,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你的秘密他还会替你保守吗?
也许,他不仅不为你保密,还会将所知的秘密作为把柄,对你进行攻击、要挟,弄得你声名狼藉、焦头烂额。那时的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朋友之间,哪怕感情再好,也不要随便把你过去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
如果你是职场中人,你将你的秘密告诉你的同事,在关键时刻,他很可能会跟张廉一样,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他将你不光彩的秘密说出来,你的竞争力就大大削弱了。
自己的秘密不要轻易示人,守住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这座埋藏记忆的小岛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隐私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一般总是那些令人不快、痛苦、悔恨的往事。比如,恋爱的破裂、夫妻的纠纷、事业的失败、生活的挫折、成长中的过去……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不可轻易示人。
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你心里自然十分高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一天酒后,你把积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他,这充分显示了你的真诚。你相信他不会做出伤害你的事,也许还能帮助自己解决其中的部分疑难。可是不久,你们因为观点的分歧,发生了争吵,第二天……
要知道,秘密只能独享,不能作为礼物送人。再好的朋友,一旦你们的感情破裂,你的秘密将人尽皆知,受到伤害的人不仅是你,还有秘密里牵连到的所有人。
尽管对好朋友应该开诚布公,但这不表明不能有自己的秘密。“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都同样是错误的。”不相信任何人,无异于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幼稚无知,终归吃亏上当。两者皆不可取,你应该永远记住:秘密只伴随自己,千万不要廉价地送给别人。为此,与人交往时,你要避免自己的感情冲动和谈话时间过长,做好必要的防范。
千万不要让他人了解你的全部。深谋远虑的艺术,就是善用你的智慧清晰地洞察情势,衡量情势。此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知道你,但不让他们了解你,并不断地培养他们对你的期望,又绝不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当你每成一事,每展长才时,他们便会因为你的伟大业绩而盼望更伟大的业绩。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则会被别人主宰,胜利将因此易手。善于识破他人,可以号令全局;善于隐藏自己,就不必担心会落入圈套。
心事不可随便说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里,都有一片私人领域,在这里我们埋藏了许多心事。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给自己,千万不要随便说出口,也许它会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到最后,你会追悔莫及。
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心里藏不住事儿,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吐。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之所以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对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毫不顾及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有一天会被人拿来当成对付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
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随便把心事说出来。假如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会被人看做是不可捉摸与不易亲近的人了。这样非常不利于人生的发展。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应该这样做:偶尔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同时,更要对自己真正的心事三缄其口,这样,你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春风得意。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的底细,没有人看得出你才能的极限,也就没有人对你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完全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尊重。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甚至不要展示你的全部所有。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
给隐私加把锁
时下,不少公司都在实施人性化管理,尽力打造家一样和谐亲密的工作氛围。上司可以和下属谈心,同事之间也能真诚倾诉与倾听。因为,和谐的同事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但身处职场,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马林刚入职场时,怀着很单纯的想法,像大学时代对室友们无话不说一样,常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及想法毫不设防地对同事讲。马林工作不久,就因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他曾无意中告诉同事,他的父亲与董事长私交甚好。于是,大家对他的关注集中在他与董事长的私人关系上,而忽视了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董事长为了显示公平,任命一个能力和他差不多的职员为部门经理。可见,如果他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许就能得到这个升职的机会。老板们都欣赏公私分明的员工,敬业不仅意味着勤奋工作,更意味着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事带到工作领域中来。
同事毕竟是工作伙伴,他们不可能像家人那样完全地包容你、体谅你。通常情况下,同事之间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就可以了。而一些隐私性的东西,最好埋在心里,别拿出来示众。
一定要把握好保护隐私的尺度,那么到底什么属于要保护的隐私呢?
个人信息可分为绝对隐私、非隐私、相对隐私三大类,前两种较好把握。比如,会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背景、亲人朋友关系、情感,会影响他人对你道德评价的历史记录,与传统相悖的生活方式,与上司、重要人物的私交等信息,都是需要保护的绝对隐私。说话时,最好权衡利弊,全面考虑这些信息在曝光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件事在一个环境中说出来无伤大雅,但换一个环境则可能成为敏感的“雷区”,这就属于相对隐私。分清这类隐私,要先弄清你所处的环境。该如何面对相对隐私呢?切记一点,千万不要把同事当心理医生。比如,要好的同事可能会问你:“最近和你男(女)朋友的关系怎么样啊?”你可以大而化之地说“还行”。对方可能只是出于善意的关心,你最好也点到为止,不必做进一步的解释,识大体的同事也不会纠缠着问下去。
打好隐私保卫战,无论是办公室、洗手间,还是走廊,只要是在公司范围内,都不要谈论私生活;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和上司超越一般上下级的关系;即使是私下里,也不要随便对同事谈论自己的过去和隐秘思想;如果和同事已成了朋友,不要常在其他同事面前表现太过亲密,对于涉及工作的问题,要公正,有独到的见解,不拉帮结派。有些同事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对这种人要有礼有节,不想说时就礼貌而坚决地说“不”。千万不要把分享隐私当成打造亲密同事关系的途径。同事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都有着自己的心计。我们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让别人知道。全面地看待问题,会有助于你权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保护隐私,一来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二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过,也没必要草木皆兵,若对一切问题都三缄其口,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近情理。有时,拿自己的缺点自嘲一把,或和大家一起开自己无伤大雅的玩笑,会让人觉得你有气度、够亲切。
不要谈论别人的隐私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地盘,谁也不能轻易触碰到这块隐秘区,否则抠了别人的伤疤,自己也捞不到任何好处。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擅自偷听或公开朋友的秘密,你将失去这个朋友。”既然是别人的隐私,一旦被你所知,你就应该将它烂在肚子里,该装聋作哑时就装聋作哑。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古时候,有个小国使者到大国,进贡了3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光灿灿。可是这小国的使者出了一道题目:这3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
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问题都回答不出吧?
最后,有一位退职的老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3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人长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的用意,无非是多听少说。少说才能沉稳,少说才不至于惹火上身,更何况你所要面对的可是别人的隐私,就更应该保持缄默。
好友娟快要结婚了,敏欢天喜地,比自己结婚还高兴。一天,娟在家向外打电话,敏想听听马上结婚的好友还要说什么知心话,以便取笑她。谁知娟打给的不是未婚夫而是医生。原来婚前检查发现,娟根本没有生育能力,结婚以后不能要孩子。娟忧心忡忡,想询问医生可以不可以挽救。敏听到的就是这个电话,她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后来她将此事告诉了另一个好友,谁知此事被娟知道了。娟非常气愤,结婚那天都没有邀请敏参加。一对好友因此产生了隔阂,最终导致分道扬镳。
朋友之间要保守彼此的隐私并不是对你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你同样也需要保守自己的隐私,这一切并不证明你和好友间的疏远,相反,明智的人会认为,如此双方的友谊更加可靠。所以在你朋友觉得难为情或不愿公开某些私人秘密时,你也不应强行追问,更不能私自以你们的关系好而去偷看或悄悄地打听朋友的秘密。
凡属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开权应留给朋友自己。你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自居去了解你不该了解的事情,更不应该做朋友隐私的传声筒。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之说,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龙的喉部之下约30厘米的部分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
而这也往往被别人视为最大的隐私。受伤的疮疤不能抠,越抠越会发炎,难免会使伤口越大。触人隐私,犹如抠人疮疤,其结果便是犯了人与人相处的大忌,让你后悔莫及。
其实,不仅“逆鳞”触碰不得,对于一些城府颇深的人来说,即使一般的隐私你最好也不要去打探,更别说去传播了。
秦桧当上宋朝的宰相后,许多人都想巴结他。有个人非常善于阿谀奉承,和秦桧的关系很好,并且受到多方关照,得了无数的好处。
为了使关系更上一层楼,这个人挖空心思,想办法弄来了一条十分珍贵的波斯地毯,送给了秦桧。地毯送来后,秦桧让家人铺在了屋里,一看尺寸不多不少,大小正好合适。众人纷纷称赞送礼的人有眼光,想得真周到,那个人也沾沾自喜。但是秦桧的心里却感到很不舒服。
原来,这个人为了博得欢心,此前每次到秦桧家里来时,都仔细观察屋子的大小,并加以准确地目测。因此,他送来的地毯才会完全合适。
不过,这个人没有再得到秦桧的褒奖,后来,秦桧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秦桧感到这个人心计太深了,对自己的屋子大小都能计算得如此准确,毫厘不差,那么他对自己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一定了如指掌。秦桧感到,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实在太危险了。
隐私被别人知道,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无数事实都表明,了解别人不愿说出来的隐私,对自己来说是很危险的。也许有时候我们不是出于主动去打听别人的隐私,而是无意间碰巧看见或听见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最巧妙的做法,就是假装没有注意到。“无动于衷”有时候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约束你的窥探欲
如何应对别人的关心或者窥探也是一门艺术。比如,当同事在席间亲切地问起“你最近怎么样啊”这类问题时,除了大而化之地说“还行”或者“挺好”之外,你还能怎么办?你知道对方是出于善意的关心,你也知道对方期待着你在“还行”或者“挺好”之外能再多说点什么,以显示你们的关系比一般客套更进一步。但无论如何,你这时候必须谨记,千万别把人家当成了心理医生。
有的人会认为关心别人的私事是一种关系亲密的暗示,或者是导向亲密关系的途径。事实上有些东西是不方便与人分享的,所以在希望别人不要窥视你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将心比心,你也不要用谈论私事的方式来拉近和同事的关系。
对待自己的隐私,要学会用心呵护;对待别人的隐私,要切忌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确凿无误,也许还有许多隐情你不了解。要是你不假思索就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难免颠倒是非。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才后悔不迭,但此时已经在同事之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你如果不知内幕,就不可信口雌黄,以免招惹是非。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隐私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人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隐私,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祸患的幼苗,其不良后果并非你所能预料的。因为一时言语之快而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导致朋友反目成仇,是得不偿失的。隔阂皆由言生,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把别人的秘密当做自己的宝藏一样呵护,切不可因小失大,捍卫别人的隐私也是你避免伤害的第一步。
对别人隐私的津津乐道满足了人性中的窥视欲,是很多人都难以避免的“口误”。然而越是容易犯的错误,越是要约束自己不致踏进让自己后悔的河流。约束你的窥探欲,战胜你的弱点,你的人生舞台上将少上演一些无妄之灾。
如果你茶余饭后一定要找谈话的资料,那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无一不是谈话的好题目,不是一定要谈东家之长、论西家之短才能消遣时间。宇宙之大,谈资无所不有,何必非要拿别人的隐私满足自己的倾诉欲?
第九节 忽视你不能拥有的东西
生活中常有这种事情: 来到跟前的往往轻易放过,远在天边的却又苦苦追求;拥有它时感到平淡无味,失去它时方觉可贵。可悲的是,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们却依然觊觎那些“得不到”的,跌入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遗失了我们身边的宝贝。
西方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男孩子住在山脚下的一幢大房子里。他喜欢动物、跑车与音乐。他爬树、游泳、踢球,喜欢漂亮女孩。他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男孩子对上帝说:“我想了很久,我知道自己长大后需要什么。”
“你需要什么?”上帝问。
“我要住在一幢前面有门廊的大房子里,门前有两尊圣伯纳德的雕像,并有一个带后门的花园。我要娶一个高挑而美丽的女子为妻,她性情温和,长着一头黑黑的长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会弹吉他,有着清亮的嗓音。
“我要有3个强壮的男孩,我们可以一起踢球。他们长大后,一个当科学家,一个做参议员,而最小的一个将是橄榄球队的四分卫。我要成为航海、登山的冒险家,并在途中救助他人。我要有一辆红色的法拉利汽车,而且永远不需要搭送别人。”
“听起来真是个美妙的梦想,”上帝说,“希望你的梦想能够实现。”
后来,有一天踢球时,男孩磕坏了膝盖。从此,他再也不能登山、爬树,更不用说去航海了。因此他学了商业经营管理,而后经营医疗设备。
他娶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女孩,长着黑黑的长发。但她却不高,眼睛也不是蓝色的,而是褐色的。她不会弹吉他,甚至不会唱歌,却做得一手好菜,画得一手好花鸟画。
因为要照顾生意,他住在市中心的高楼大厦里,从那儿可以看到蓝蓝的大海和闪烁的灯光。
他的屋门前没有圣伯纳德的雕像,但他却养着一只长毛猫。
他有3个美丽的女儿,坐在轮椅中的小女儿是最可爱的一个。3个女儿都非常爱她们的父亲。她们虽不能陪父亲踢球,但有时她们会一起去公园玩飞盘,而小女儿就坐在旁边的树下弹吉他,唱着动听而久萦于心的歌曲。
他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但他却没有红色法拉利。有时他还要取送货物——甚至有些货物并不是他的。
一天早上醒来,他记起了多年前自己的梦想。“我很难过。”他对周围的人不停地诉说,抱怨他的梦想没能实现。他越说越难过,简直认为现在的这一切都是上帝同他开的玩笑。妻子、朋友们的劝说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最后,他终于悲伤地病倒住进了医院。一天夜里,所有人都回家了,病房中只留下护士。
他对上帝说:“还记得我是个小男孩时,对你讲述过我的梦想吗?”
“那是个可爱的梦想。”上帝说。
“你为什么不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他问。
“你已经实现了。”上帝说,“只是我想让你惊喜一下,给了一些你没有想到的东西。我想你该注意到我给你的东西: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一份好工作,一处舒适的住所,3个可爱的女儿——这是个最佳的组合。”
“是的,”他打断了上帝的话“,但我以为你会把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给我”。
“我也以为你会把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给我。”上帝说。
“你希望得到什么?”他问。他从没想到上帝也会希望得到东西。
“我希望你能因为我给你的东西而快乐。”上帝说。
他在黑暗中静想了一夜。他决定要有一个新的梦想,他要让自己梦想的东西恰恰就是他已拥有的东西。
后来他康复出院,幸福地住在47层的公寓中,欣赏着孩子们悦耳的声音、妻子深褐色的眼睛以及精美的花鸟画。晚上他注视着大海,心满意足地看着明明灭灭的万家灯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这种幸福就是现在。乐观的人会把这些看做是上帝的另一种恩赐,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享受现实,而悲观者则会把手中的幸福随意丢弃。很多人只懂得为错过的太阳流泪,却眼睁睁地看着群星从眼前消失,最后,一切都成云烟,一切都成虚无。
活在今天,掌握此刻
有一天晚上,伟大的所罗门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一位智者告诉了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不会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百折不挠,始终保持快乐平和的心态。但是,所罗门王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钻戒,戒面已刻上了一句可以让他胜不骄、败不馁而且永远保持快乐的至理名言:“只活在今天!”
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活在今天——不是活在从前,就是活在以后。人生有许多宝贵的时刻都溜走了,因为我们的心都被过去和未来占满了。“活在今天”这个观念并不是非常深奥,却很少有人做到。
活在今天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此时才是你真正拥有的。除了此时此刻,你别无选择。活在今天,就是要承认你尝不到过去或未来的时刻。就是今天!信不信由你,你一生只有今天这一天。
掌握此刻对于享受创意的人生是很重要的,创意品质的优劣要看你能不能完全投入活动之中。只有如此,你才会从所做的事当中得到充分的快意与满足。不管你正在下棋还是和朋友说话,或是观看落日,掌握此刻是最美好的。
一个学禅的弟子问他的老师:“师父,什么是禅?”师父回答道:“禅是扫地的时候扫地,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弟子说:“师父,这太简单了。”“没错,”师父说,“可是很少有人做得到。”
大部分的人很少处于眼前的时刻,这很不幸,因为他们错失了生活中的许多机会。注意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并且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不论工作或休闲,创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活在现在,专注于手里的差事。
有些人浸泡在幸福的蜜罐里,却老是追问幸福在哪里?他们撇开眼前的幸福,徒劳地为镜中花、水中月奔波劳碌,末了一无所获,再回首时那些曾经是眼前的幸福也失踪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是有很多的幻想在诱惑着我们,有些幻想可能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能实现。这些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却有那么多的人为此而奔波辛劳,终身追逐那件梦的衣裳。而事实上即使在梦中播下再多种子,也得不到一丝丰收的喜悦;而在现实的田野上哪怕只播下一粒种子,也会有收获的希望。抓住眼前的时光,因为只有现在属于我们,只有现在会带给我们一切。
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有一天,一个可怜的樵夫跟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道:“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鸟!”
于是便把银鸟带回家,专心替银鸟疗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得很快乐。
有一天,邻人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着,原来还有金鸟啊!
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再也无心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不快乐。
这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已康复,准备离去。
银鸟飞到樵夫的身边,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地说:“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3圈作为告别,然后向着金黄的夕阳飞去。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
直到手中的银鸟飞走之后,才感到它的弥足珍贵,这是人类共有的弱点。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宁肯以手中的银鸟去换取尚不可知的金鸟,殊不知,幸福就在这种不满足中水一样流走了。
美国人艾迪·雷根伯克在探险时,与他的同伴迷失在浩瀚的太平洋里,他们毫无希望地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艾迪说:“我从那次经验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新鲜的水可以喝,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你就绝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了。”现在,艾迪在他浴室里的镜子上贴着这样几句话,好让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能看到:
人家骑马我骑驴,
回头看看推车汉,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满足于现状,珍视你手中的银鸟是对欲望的一种理性的审视。俄国作家契诃夫对知足常乐有深刻的体会,他说:“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甚至在忧伤悲愁的时候也不变,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要欢欢喜喜,因为你不是满口牙都痛。你手上扎了一根刺,便高兴地喊一声:‘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是所有的远方都是为你而设,也许远方一无所有,也许远方会更加阴霾。对现状的满足并不是一种颓废和堕落,而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一味地去追求金鸟,看不到眼前的银鸟,只会让自己生活在无休止的失落与埋怨中,悲剧便会与你结缘。
抓紧你拥有的一切,否则你可能轻而易举地失去它们。到那时你才会发觉你做了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当你立足于自己的土地,开发属于你自己的宝藏时,你往往会有惊喜的收获。
100多年前,美国费城的6个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先生,您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你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6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150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5年,恳求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 5年辛苦筹募到的钱不足1000美元。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做礼拜的演说词时,低头沉思的他突然发现教堂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是常常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
他在演讲中讲了一个农夫的故事: 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还不错。但是,当他听说可以找到埋有钻石的地方时,他便想,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有一天晚上,他终于在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土地的人,在散步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拾起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康惠尔写道: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属于自己去挖掘的人,属于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属于相信自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奇迹的人。
康惠尔作了7年这个“钻石宝藏”的演讲。7年后,他赚得800万美元,这笔钱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学校的需要。
今天,这所学校竖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这便是著名学府坦普尔大学。它的建成,只是因为一个人从朴素的故事里得到的启迪。
“不管远方风雨兼程,我依然独行”的勇气固然可嘉,但若因为远方的诱惑而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你将犯下最愚蠢的错误。既然生命之箭一经射出就永不停止,那么与其追逐那逃避它的虚无目标,不如将它射在“现在”的靶上。珍惜眼前的一切,拿起不会让自己后悔的这支笔去撰写人生。
不要让欲望迷惑了心智
人是欲望的动物,所以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在为自己攫取着,最后终于沦为私欲的奴隶,把自己的心灵变成了地狱。而当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终点时,他才会发现,人,是不会从他过多拥有的东西中得到乐趣的。而这些东西却总是以一种魔力引诱着人去追逐,失去理智也在所不辞。于是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这些东西走向了坟墓,悲哀而无奈。
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们说:“上帝给了每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
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不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当中,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作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所以他们都感到活得非常“累”。然而,却有许多人都在自愿地承担着这种重量。各式各样的诱惑接踵而至,欲望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这无法承受之重会把人压垮。
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上果实累累。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6天,把自己饿瘦了,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6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生活中,有多少人也像这只钻进钻出的狐狸,为了自己心中的“葡萄”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与精力,最后终于因这串葡萄而失去了人生的整个田野。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重量是你心甘情愿要承受的,比如,爱情、亲情。有些重量是你不得不承受的,比如,责任、义务。而有些重量则是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承受的,比如,太过膨胀的欲望。欲望让你为了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而痛苦不堪,让你失去了快乐、希望和本该拥有的幸福,让你不知不觉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而不是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当你往欲望的篓子里多扔一块小石子,你的脊背就不得不因此弯曲一次。最终欲望的重量让你只能匍匐于地,过完庸俗的甚至可鄙的一生,欲望就成了你唯一能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