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斯拉夫文明

1.斯拉夫民族与国家

斯拉夫人属于欧洲人种,有关他们的最早记载是在1世纪末至2世纪初。一些罗马著述把他们称为维内德人。斯拉夫人现在有3亿,生活在北欧东至第聂伯河、西至奥得河、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这一地域。斯拉夫人包括三大支系: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称为东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称为西斯拉夫人;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都被归作南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形成部落是在4~6世纪,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捕猎、畜牧业,并开始向巴尔干、多瑙河流域迁徙。上述三大斯拉夫支系的形成是在8世纪开始时完成的。

基辅罗斯是以基辅为中心建立的斯拉夫国家。“罗斯”是9世纪拜占庭史籍中对斯拉夫人的称呼。基辅罗斯的疆域西至喀尔巴阡山,东抵顿河,北达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平原。基辅罗斯通过发动战争获取财富,于公元882年建国,13世纪因蒙古金帐汗国入侵,被统治了200多年。到15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将蒙古侵略者驱逐出去,斯拉夫民族被统一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国家里。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国家已具雏形。到了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把“公国”改称为“沙皇”,俄国成为一个大帝国,征服了西伯利亚,版图横跨欧亚两大洲。

西斯拉夫人的代表性国家是波兰,它建于公元966年,直至18世纪,波兰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侵略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才摆脱外族统治,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捷克是在10世纪波希米亚人从大摩拉维亚帝国独立出来的。大摩拉维亚帝国是9世纪初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其国土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等,公元906年大摩拉维亚帝国灭亡,原因是匈牙利人的入侵。

在巴尔干半岛,8世纪起,南斯拉夫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被日耳曼人所奴役。到9世纪,克罗地亚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主权独立,至10世纪发展到极盛期。由于执政者内部发生矛盾,尽管在11世纪,克罗地亚人的领土有所扩张,但最终在12世纪被匈牙利吞并。而塞尔维亚人在7世纪起便开始在巴尔干半岛生活着了,12世纪建立起国家,至14世纪发展到极盛,但在1389年,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

保加利亚人曾在公元681年与斯拉夫人成立了一个王国,后来他们融入斯拉夫民族中。保加利亚曾经被拜占庭征服,是在1018年。到20世纪初,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的斯拉夫民族组成同盟,对奥斯曼土耳其发起反击,并于1912年10月直捣君士坦丁堡。1908年,保加利亚统一并宣告独立,1946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直到1989年,保加利亚政局动荡,共产党退出执政地位,改为“社会党”。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南斯拉夫统一了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民族,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时是在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推翻了旧政府,由铁托领导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铁托死后,则实行任期制。

2.斯拉夫之神

斯拉夫人信仰许多神,这些神都受到崇拜,直至东正教传入后,才被耶稣基督所代替。斯拉夫的原始信仰出于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在他们的神话里,太阳被称为“神的脸”,或者是“神的眼睛”,而它的兄弟或姐妹则是月亮。咒语或巫术在日月上山或下山之际最管用,而正午或子夜邪祟则横行。正午神被斯拉夫人视为田地神,往往以老太婆或姑娘的形象出现。在斯拉夫人那里,邪魔的活动一定与月亮密切相关;要不,它们与太阳也有干系。“月亮抢劫”这句话常被保加利亚人所引用。太阳的代表物有水牛、牛犊和公鸡等,月亮则以公山羊、奶牛象征,而一些动物或劳作现象被视为星座,如两只牛拉犁和扶犁人构成猎户座,老母鸡孵卵和以杆子搭成的晒草架则表示为北斗七星。

雷和闪电在斯拉夫人眼里是最让人恐慌的。在东斯拉夫人中,雷神佩隆和畜牧神维列斯最受人们的崇拜。古代拉斯夫人的文化传承是通过神话传说存在的,这些神话因地域的不同显现各种差异,但雷神、风神、太阳神、火神等是普遍信奉的。除此,云、雨、天、地和水都受到由衷的礼赞和敬崇。除此,对祖先的崇拜则源于洛扎尼查,这种崇拜是为了繁衍生命。在罗斯,丘尔神也是祖先神,而命运之神则是苏特神。他们往往手持蜡烛,身穿白衣,在人们的房中撒金子、瓦片,决定人们的命运贵贱。

在斯拉夫人的神话中,部落也有各自的神。基辅罗斯的基辅,传说是第聂伯河附近的森林中,住着“基”和他的两位兄弟,他们形成了最初的城市。“基”是罗斯人的最高祖先,基辅城的标志性形象就是第聂伯河岸上的天鹅形船上手执武器的“基”三兄弟雕塑。除此,还有留利克三兄弟、切赫克拉克三兄弟等,他们的后代成为捷克人和波兰人。

在东斯拉夫,雅里拉被称为季节神。白俄罗斯专门为她设立节日,举办各种仪式庆典。他们举行各种狂欢活动,如唱歌、跳舞等。斯科特洛马则被东斯拉夫人视为马神。后来,随着希腊神话的传播,斯拉夫也将希腊诸神吸收过来,如丘比特、维纳斯、马尔斯等,另外,一些罗马神也被融合了进来。

在斯拉夫人心目中,大自然的神祇可以从一棵“世界树”上表现出来,同样深受崇拜的是天堂树。它的枝梢上栖居着日月和鸟禽,在树根上附着的是蛇和乌龟,在树干上萦绕的是蜜蜂。这颗“世界树”也体现了斯拉夫人的宇宙观。

斯拉夫人对数字也有讲究。偶数是吉数,奇数视为凶数。他们认为星期一凶,星期二是财神降临的日子,星期三凶,星期四吉,星期五百事皆忌,星期六则是平安日。

3.斯拉夫教堂

基督教是在公元800年前后由拜占庭统治后传入罗斯的。10世纪时,克罗地亚等地设立了主教区和教会。教堂是主要宗教活动的场所,斯拉夫人的教堂,在18世纪之前普遍以葱头形的圆顶为代表性建筑,基辅的圣母升天教堂是俄罗斯第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它建于公元949~996年,与11世纪的救世主大教堂一起在蒙古入侵时期被夷为平地。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保存最古老的罗斯东正教建筑。它建于1037年,也带有明显的拜占庭风格。

为纪念俄国人的胜利,伊凡雷帝下令于1555~1560年建造的柏拉仁诺教堂,以方形台座为基,八个洋葱头顶盖教堂围绕着一个47米高的中央尖塔,造型别致,式样奇特,不但融合了拜占庭的建筑风格,也汇集了伊兰、罗马、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在俄罗斯教堂建筑中是极为新颖的一座。在罗斯的教堂建筑中,有一些是纪念性的,如莫斯科圣母升天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宫的报喜节大教堂,都是在东正教节日期间动工的。许多教堂都具有洋葱头形状,甚至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地域也盛行着。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0世纪,是塞尔维亚拜占庭风格教堂中最早的。

在罗斯及斯拉夫地域的东正教教堂中,以长方形台座作基,主大厅以正方形为地面,前后各一门厅,洋葱圆顶上安放十字架成为固定的模式。大厅东部放置神像,穹顶上和墙壁上以基督故事图画装饰。用彩色石块、白马赛克镶嵌的画及大幅壁画,增强了教堂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南斯拉夫地区天主教堂兴起,它们都是罗马式的,12世纪末,仅捷克的布拉格就建了14座。

采用罗马式样的教堂还有波兰。另外,哥特式教堂在波兰著名的有克拉科夫的多明我修会教堂等4座,威尼斯风格的教堂在克罗地亚最具代表性的有希贝尼克、特洛吉尔和科尔丘拉教堂,它们都是尖顶的哥特式建筑。

波克洛夫大教堂(又称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552年

这是为纪念1552年伊凡占领喀山而建,据说教堂峻工时,伊凡弄瞎了所有参与建筑该教堂的建筑师,因为他不想让他们建造比这更富丽堂皇的其他建筑。

4.莫斯科与克里姆林宫

俄国16世纪最伟大的建筑集中在莫斯科。自那时起,它成了俄国的首都,荟萃了俄国最灿烂的文化。莫斯科第一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伊凡四世加冕而建造的,是四个小柱塔围绕中央雄伟的圆顶柱塔建构的吉亚科夫教堂。其他的还有柏拉仁诺和圣母升天大教堂等。除此之外,莫斯科的一些皇宫建筑,更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伊凡四世是在克里姆林宫加冕的,1547年,他成了俄国第一位沙皇。“克里姆林”的意思就是“内城”或“堡垒”。自此以后,“克里姆林”一词也成了沙皇独享的“专利”。

克里姆林宫是12世纪初建造的,莫斯科城是以它为中心布局的。莫斯科河静静地在它身旁流过。15世纪,克里姆林宫外又新构了耸峙的围墙,长1.6千米、高18.3米的砖砌围墙与占地28公亩的宫殿、教堂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城墙上面的20多座塔楼与81米高的伊凡大帝钟楼遥相呼应。钟楼高五层,顶为金色,塔身为外部装有拱形窗口的八面棱体。钟楼底部的台阶直通楼顶。在钟楼的不远处陈列着“钟王”和“炮王”,它们是莫斯科的著名文物。“钟王”是18世纪30年代铸造的,重203吨,高10米;“炮王”铸造于1586年,重40吨,炮口可同时容纳两个人,它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钟和铁炮。

克里姆林宫内还有一处多棱宫,系多棱白石砌就,建于15世纪下叶,另外还有一处圣米迦勒大教堂则是彼得大帝之前历代帝王的寝陵。克里姆林宫作为苏联政府的办公地点,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事。克里姆林宫之外的红场原有列宁墓和斯大林的遗体存放室。列宁曾在克里姆林宫顶楼办公。

5.俄国的启蒙思想家

起源于18世纪中期的俄国启蒙运动如火如荼,一些启蒙思想家充分展露其才华,像法国的伏尔泰、卢梭他们一样,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和雅·帕·科杰尔斯基、拉吉舍夫等都是开创先进思想文化的大师。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启蒙思想的“开山”人物。他主张关心同情农民,要改善农民的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现状,要保证农民的孩子都能上学,而农奴制必须予以抵制、推翻。

罗蒙诺索夫的观点受到后来启蒙思想家的尊崇。因为天赋人权,农奴应该享受到与他们主人一样的权利,农奴应当自由、平等,农奴对自己的财产有处置权,任何农奴制度都是没有文明的表现,应当禁止。这也是启蒙思想家的态度。

雅·帕·科杰尔斯基对农民贫困的根源作了深层探究。他们之所以贫困,地主阶级认为是因为他们“贪酒”、“懒惰”,对此科杰尔斯基予以严厉的驳斥。他认为,农民是勤劳的,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才使农民受穷。社会上应当摒弃那些对农民不公正的行为与政策。

俄国另一个启蒙思想家是尼·伊·诺维科夫。他通过《雄蜂》和《画家》对当时俄国官场和政界人物作了无情的揭露,如奉承拍马、徇私枉法等。为此,诺维科夫身遭囹圄之灾,被判处15年的监禁。

而1749年出生于萨拉托夫的拉吉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极力抨击沙皇专制,号召人民推翻它。该书公开指责沙皇是暴政者,农民的一切都被他和农奴主剥夺殆尽,唯一留下的“只有空气”。只有推翻沙皇专制,才能建立自由平等的国家。拉吉舍夫的思想更具革命性,因而被沙皇政府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除之而后快。沙皇政府判处他死刑,后改为15年徒刑,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拉吉舍夫后来遇赦,又回到彼得堡,重申自己的主张,政府命令他自杀。

对整个俄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来说,他们的功绩是伟大的。

6.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

1812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亚历山大·伊·赫尔岑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为俄国的革命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他之前,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首批革命者,多出身军官与贵族。他们在1816年成立了一个“报国协会”,至1818年被改组成“幸福协会”,1821年,又发展成“南方协会”,形成了十二月党人推出的《俄罗斯法典》,至1822年秋,又修订成《尼基塔·提拉维约夫宪法》。在雷列耶夫的领导下,十二月党人团结了拉吉舍夫等人,在1825年举行暴动,结果失败,有5名十二月党人被处以绞刑。当时,赫尔岑才14岁,就立誓投身于革命事业。后来,他进入莫斯科大学,师法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制度,结果被流放两次。直至1842年,赫尔岑才回到莫斯科。

赫尔岑写了《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是极为保守的,这本书奠定了赫尔岑在19世纪俄罗斯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847年起,赫尔岑客居法国、意大利。后来得知法国爆发1848年革命,又赶回法国。在巴黎街头,他耳闻目睹反动军警的残暴行径。因为他参加了巴黎工人的示威活动,便遭到法国政府的通缉,而俄国政府又把他拒之门外,于是他在1849年与全家辗转来到日内瓦,加入瑞士国籍。1852~1865年,赫尔岑又客居英国,1853年在伦敦开办了一家印刷厂,宣传俄罗斯革命,并出版《北极星》杂志,发表十二月党人的作品。这本杂志辗转流传到俄国,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赫尔岑除从事革命活动外,还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有《一个青年人的工记》、《致老友书》等,把矛头指向反动而腐朽的沙皇制度与农奴制度。他的代表作《往事与随想》是一本回忆录,反映了赫尔岑一生真挚感人的心路历程。

7.民族诗人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创作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光辉的地位,高尔基赞誉他是“俄国文学之始祖”。在短短的不到40年的生命中,普希金一共为后人留下了800多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青铜骑士》等著名长诗,以及为后世所推崇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别尔金小说集》,当然更少不了他的颠峰之作、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纵观普希金的一生,他总是在双重人格的控制下为我们表演一出又一出惊世骇俗的人生戏剧。有时他是严肃的、热衷于革命的正义诗人,有时他又成了贪恋女色、痴狂于决斗的纨绔子弟。而至于后者,在当时的俄罗斯甚至比他的文名更加家喻户晓。还在为贵族子弟开设的皇村中学求学时,普希金的诗作就已博得广泛的赞誉,并受到了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关注,普希金由此得到了可以接近宫廷女官的机会,而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普希金沾惹上一个女官的侍女,逐渐两人关系愈发密切,以至于有一次酒醉后的普希金闯进女官的房间,抱住背坐的女子胡乱亲吻,结果回过头的女子不是侍女,而是女官本人。这件事的后果是沙皇震怒,不久以后普希金就被放逐到南俄。当然这只是沙皇冠冕堂皇的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普希金的政治诗在贵族青年中传播很广,已对反抗沙俄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正如亚历山大一世忿忿所言:“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

在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刚即位的尼古拉一世为收买人心而将已是著名诗人的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沙皇问普希金,如果起义时他在彼得堡,他会做什么,诗人明确回答,他会在起义者的行列里。普希金的名作《上尉的女儿》正是取材于18世纪的普加乔夫大起义。小说把普加乔夫塑造成一个正义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而不是当时贵族社会所污蔑的杀人放火的强盗,普加乔夫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受到人民的拥戴。这也表现了普希金进步的政治立场,以及他对英雄人物的向往。

受俄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普希金同样热衷于决斗。他在一生中经历了多次的决斗,这在一般被认为是比较文弱的作家中堪称异数。在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就有这样的情节,这部诗体小说描写了彼得堡一个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感到贵族社会的空虚无聊,为继承叔父的遗产来到乡村。他与当地一个女地主的女儿达吉亚娜结识并热烈交往,达吉亚娜对他表达了诚挚的爱情,原本就抱着玩玩心理的奥涅金冷酷地拒绝了达吉亚娜。出于邪恶的不负责任的恶作剧,奥涅金又玩弄了达吉亚娜的妹妹奥丽加,导致他与奥丽加的未婚夫连斯基决斗,并杀死了连斯基。惨剧发生后奥涅金回到彼得堡,过了许久,奥涅金偶遇达吉亚娜,她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了彼得堡社交界的贵妇。他对达吉亚娜的感情再度炽热起来,开始不断地追求,但为难的达吉亚娜当面回绝了他,她虽然爱他,但已不能属于他。奥涅金成为俄国19世纪初贵族青年彷徨苦闷和自私自利品性的代表,可以说,他的身上也存在着诗人自身的影子。然而,普希金却并没有奥涅金那般的幸运。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与莫斯科一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洛娃结婚,但家庭生活并不愉快。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普希金的写作与思想在革命阵营中有很强的鼓舞力,这渐渐导致了贵族阶层对他的恐惧与憎恨,他们利用普希金的弱点设下阴谋并企图害死他。在此之前,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流传着一些流言蜚语,说有一个年轻英俊的近卫军骑兵团军官丹特士正拼命追求普希金的妻子,而且两人似乎已经有了某种暧昧的关系。这时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以劝解为名暗中加深两人之间的误会和矛盾,这直接导致了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公开冲突。在第一次决斗被劝解后不久,有人故意举办舞会使冈察洛娃与丹特士不期而遇,从而让普希金难堪,他们的矛盾再次激化。普希金写下一封措辞激烈的挑战信,要求和丹特士决斗。1837年2月8日,两人开始了决斗,当高傲而诚实的普希金还在按着约定好的步数前行准备回头射击时,狡猾的丹特士已扣响了扳机。被偷袭的普希金奋力回击,但并没有伤及丹特士的要害。深受重创的普希金虽然剧痛难当,但在医生为他注射了一些鸦片后,弥留之际仍表现得镇定自若,甚至安静地与亲人一一作别。2月10日下午,普希金的意识愈发弥散,不久就悄无声息地闭上了双眼。

普希金纪念碑 1880年 奥别库申

诗人用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件作品。关于普希金的一生与创作,他在逝世前一年写的《纪念碑》一诗也许可以被视作一个合适的总结或是预言: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怜悯同情”

8.“自然派”的奠基石:《死魂灵》

尼克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里(1809~1852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受热爱戏剧的父亲影响,果戈里从小便显露出超乎寻常的文学才华。成年后果戈里来到彼得堡做一名普通职员,微薄的薪水使他经常借钱度日。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使果戈里体验到了“小人物”的苦难处境,不久他辞掉公职,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831年果戈里的第一部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发表,作品幽默谐趣地展现了乌克兰农村生活的风土人情,使作家一举成名。

1831年果戈里结识了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普希金为搜集创作材料曾到异地采风,当地人把他当成彼得堡派来“私访”的钦差大臣,结果闹出许多笑话。果戈里深受启发,很快写出了代表作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剧作对当时沙皇政府的辛辣讽刺惟妙惟肖、鞭辟入里,获得巨大成功。

《饮差大臣》之后果戈里掉转笔锋,开始着力描写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地主贵族。他用泼辣幽默的笔触,描绘俄罗斯农奴制度的“百丑图”,这就是他在1842年出版的小说《死魂灵》。小说描写了一个善于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省会某城,先用一个星期打通了与从省长到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然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作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与地主们讨价还价,买到了一大批死魂灵,当他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的勾当被人揭穿,乞乞科夫狼狈逃走。果戈里在书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俄罗斯外省地主的各种嘴脸:有终日作梦、内心空虚的寄生虫;有迷信多疑、智能低下的守财婆;有只会吹牛撒谎的无赖恶棍;有粗暴狠毒的阴险家;有家境富裕却极为吝啬的怪老头。这些丑恶的面目生动地表明了俄国农奴制度的行将灭亡。

《死魂灵》因其深刻描写了俄国社会的“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与批判,是俄国长篇小说中的首次亮相。《死魂灵》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峰。别林斯基赞扬它是“俄国文坛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于俄国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死魂灵》第一部出版后,果戈里前往国外治病,6年的侨居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死魂灵》的第二部里,作家极力想表现出俄罗斯生活的光明一面,以唤起人们对维持现存社会状况的认同感,但在改改写写中却陷入了精神的极度矛盾。1852年身患重病的果戈里对自己几年来重写的《死魂灵》仍无法满意,他在极度矛盾和痛苦中告别人世,终年43岁。

果戈理焚稿 列宾

《死魂灵》第一部发表后,作者逐渐丧失了当年旺盛的创作激情,陷入宗教狂热之中。1847年,果戈理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对以往发表的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作品表示公开的忏悔。1852年2月11日,果戈理亲手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投进火里。10天后,与世长辞。

果戈里终身未娶,一生几乎全是在穷困和疾病的折磨中度过,他虽然看清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与丑恶,却不想推翻它,这也是他为何要创作《死魂灵》第二部的真正动机,然而始终抱持着作家良心的果戈里却两次将手稿付之一炬,也许当时的他是痛苦的,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这个无比高尚的举动使他成为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一个可以为文学史册所铭记和尊敬的人。

9.俄国的灵魂: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年)是19世纪中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性格暴躁,屠格涅夫小时候接受了很好的学校教育,先后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彼得堡大学哲学系就读,后来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黑格尔哲学以及历史、希腊文和拉丁文,并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极高天分。年轻时的屠格涅夫抱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坚定地反对农奴制。25岁时屠格涅夫结识了两个对他一生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人,一位是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一位是法国著名女歌星维·阿尔朵。别林斯基对屠格涅夫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友谊一直维系终生;而维·阿尔朵的美貌与聪慧则给他带来了延续一生的欢乐、幸福以及痛苦和绝望。

从1847年起,屠格涅夫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并在19世纪整个50年代与之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后因其自由派观点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产生严重分歧而被迫离开。

1852年,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问世,其中包括了25篇短篇特写。作家通过一个猎人在狩猎生活中遇到的人与事,描绘了农奴制行将灭亡的俄国社会中地主、农奴、知识分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作品所表现的反对农奴制的主题触怒了沙皇政府,屠格涅夫遭到逮捕并被流放。

屠格涅夫作为一名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而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等经典之作为全世界的读者所称颂,完成于1861年的《父与子》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札罗夫憎恨农奴制,与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秋毕业后到后者家中小住,因观念不同与阿尔卡秋的伯父挑起论战,最后巴札罗夫获得胜利。随后他与阿尔卡秋来到省城,遇到并爱上美丽端庄的富孀奥津佐娃,但遭到无情拒绝。不久两位青年回到阿尔卡秋家的庄园,阿尔卡秋开始经营父亲的产业,而巴札罗夫则一心一意地从事生物学研究。不久巴札罗夫在为伤寒病死者解剖尸体时割破手指,不幸感染致死。故事也随之戛然而止。

屠格涅夫的小说情节线索简单,人物条理清晰,看起来十分平淡,其实却极为凝练,反映的主题也很深刻。《父与子》肯定了平民知识分子在社会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反动空虚。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斗争,在平和的外表下,作品触及了当时时代的本质。

一份不平凡的爱情成就了作家一生的传奇。屠格涅夫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巴黎,只因他爱上了来自法国的早已结婚生子的女歌唱家维·阿尔朵。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屠格涅夫作为维·阿尔朵一家的朋友与他们和谐相处,终身未娶。不想破坏自己家庭的维·阿尔朵对屠格涅夫的态度十分平淡,正像作家自己所说,他“一直生活在那个家庭的外边”,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爱情的执着。在巴黎的生活使屠格涅夫有机会结交许多著名的作家及艺术家,如福楼拜、左拉、莫泊桑、龚古尔、都德等都与他有很好的交情。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与欧洲文学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客死巴黎,临死前他将所有写给心上人的书信都遗赠给维·阿尔朵,然而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却被后者付之一炬,这实在是世界文学和后世读者的一大损失,屠格涅夫一生追求真爱的理想也至此彻底破灭。按照作家的遗愿,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一个痴情而伟大的灵魂至此安息。

10.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在图拉省一个古老而有名望的贵族家庭。父母在他很小时便先后去世。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受到了严格的贵族式教育。1840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在那里接受了卢梭和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因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托尔斯泰于1847年退学回到故乡,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农奴制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1851年托尔斯泰到高加索军队中服役,表现英勇,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从军期间开始小说创作,不久发表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他为写作《战争与和平》所读过的历史档案、书籍、文件和信件等足可以构成“整整的一个图书馆”,可见作家所付出的心血。在这样一部蕴涵着大量信息的巨著中,作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的最初构想是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堕落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想被不断修改,小说的重心也发生了重大转移。安娜从最初卖弄风情、品行不端的“失足者”变成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爱与幸福的女人,从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全书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具有连接作用的次要线索组成,通过安娜追求自由爱情这一线索,小说展示了封建制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与吉提的爱情及探索农村改革出路的线索,描绘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后地主阶级所面临的危机;而多丽与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则将两大主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近150个人物的出场使本书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弃绝了我的那个阶级的生活”,“从内心改变了我的整个的人生观”。然而列宁指出,托尔斯泰转变后的思想仍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另一方面却又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动抗恶”、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托尔斯泰主义说教。“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法由此传开。

正在耕地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宾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行动实践着“像农民一样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的诺言。

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全面总结,被视为批判整个19世纪俄国社会最为深刻有力的作品,而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宣传也变得异常集中,小说由此被读者病诟为说教味太浓。《复活》不仅写出了农民的贫困,而且还指出了土地私有是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这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列宁对此赞誉道,“他在自己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撕下了一切假的面具”,达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并不只是说给别人听的,作家本人同样身体力行。为了了解农民的疾苦,托尔斯泰长期坚持像农民一样生活,他在19世纪80年代写给妻子的信中经常介绍他的生活:“昨天我去耕地,六点钟才回来”,“从一点到七点耕地,很累”,“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这样”。托尔斯泰认为自己和家人都属于不劳而获的人,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妻子无法接受他的要求后作家说道:“我要与你分开,我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我不能继续拥有房产和庄园,我现在生活的每一步对我都是难以忍受的折磨。”最后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要么是我走,要么是我们改变生活方式,把财产分掉,像农民一样过自食其力的生活。”托尔斯泰说到做到了。

1910年10月28日,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没有惊动任何人,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十几天后不幸病逝于被迫停靠的一个很小的火车站。弥留之际,列夫·托尔斯泰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这恰好是作家一生笔耕不辍、追求信仰的真实写照。

11.反思与宣泄:《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是一所贫民医院的医生。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家境十分清贫,这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对底层人民和宗教有深厚感情。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便做起了职业作家。1847年春他加入彼德拉舍夫斯基领导的反对农奴制的秘密进步组织,并接触了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不久包括他在内的进步组织的21人被判处死刑。在阴森恐怖的绞刑架下,行刑人念起了近45分钟的第二判决,他们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面对社会舆论的重压,沙皇此前已经改判了死刑,却阴毒地用这种方式来摧残这些进步人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受到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巨大刺激和折磨。加之随后四年的监狱苦役和五年的极地兵役,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心健康完全被摧毁,并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病。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常人所难以承受的人生经历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别人所无法完成的心灵砥砺和文学创作。《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一部部重量级的长篇巨著一同构筑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壮观的风景。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穷人》,他继承前辈作家普希金、果戈里描写“小人物”的优良传统,对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表现出深切的同情。《穷人》的发表使25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举成名,人们无法相信这个将俄国历史和现实描绘得如此精透的作者如此年轻,而且有这么深刻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主人公玛卡尔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穷公务员,常受到人们的嘲弄。在生活极度窘迫的情况下,他从老鸨手中将少女瓦尔瓦拉赎救出来。尽管他在内心中深爱着这个姑娘,但他只能像父亲一样去关爱她。然而瓦尔瓦拉最终还是被当初曾玷污过她的男人带走,掉入另一个深渊。玛卡尔只能无奈地面对他无力改变的悲惨现实。小说深入探讨和揭示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助。

长篇小说《罪与罚》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并为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小说通过19世纪60年代圣彼得堡拉斯科尔尼科夫和马尔梅拉多夫两家穷苦人与卑鄙无耻的地主斯维德里盖洛夫、自私鄙俗的市侩律师卢仁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揭露了俄国社会的极度不公平和小市民的悲惨遭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决心改造社会,他认定必须用“超人”的意志建立新的秩序。为了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超人”,他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子,却陷入极度的恐惧与痛苦之中。最后他受尽内心的折磨,在笃信上帝的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痛苦,并表明了极端个人主义反人道的实质,但他试图以主人公“超人”哲学的破灭来证明用暴力消除邪恶的不可行,却带有对革命的误解和过强的宗教说教色彩。

188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家人生与哲学思考的全面总结。小说描写了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和崩溃,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极富特点,他擅长心理分析,特别是通过对人的病态心理、犯罪心理和人的意识来塑造人物。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强力描写是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他运用直觉、暗示、梦境、象征等手段扩展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尔基曾在批判他的哲学观点的同时,声称他是“最伟大的天才”,并认为“就表现力而言,可能只有莎士比亚能与其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开创性成就被世界所公认,并被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

12.列宁与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乌里诺扬夫。1870年,他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因为谋刺沙皇一案,他的兄长被沙皇判处绞刑,列宁随后被喀山大学开除,然后被流放。自1893年起,他从事组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于1898年选出列宁为中央委员,随后,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再次被流放。1900年,流放期满后,他作为不同政见者被迫流亡西欧。

他在流放期间写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1903年,列宁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他为首的一派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严格的党组织纪律,并和另一派展开了辩论。列宁领导的一派占多数,称布尔什维克(俄语中多数的意思),另一派称孟什维克(少数的意思)。

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他还回到国内,直接领导斗争。革命失败后,列宁在1907年被迫再次出国。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拉格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列宁的领导下,大会把孟什维克派清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列宁回国后,提出了《四月提纲》,号召把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次日,列宁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着非常险恶的国内外环境,列宁以惊人的胆识和勇气,使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粉碎了1918~1920年的14个敌对国家对俄国的联合武装侵略和国内的多起大规模叛乱。在国内形势趋于稳定后,1921年初,列宁提出了振兴国民经济的新经济政策,指出要把俄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执政后,推行无产阶级专政,面临着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1924年列宁逝世,约瑟夫·斯大林与列宁的助手托洛茨基展开一场权力斗争,终于挫败政敌,当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斯大林执政后,党内的清洗运动在1936年发展到空前的地步,有700多人被枪杀、监禁或流放。他们的罪名就是“托洛茨基分子”,于是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斯大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苏联人民革命领袖。原名朱加施维里,1879年12月12日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的一个鞋匠家庭。1894年,斯大林进入当地的教会中学学习。从中学时期起,斯大林就开始了其反对沙皇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1898年,斯大林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事革命宣传及动员等活动。1899年,由于热衷于革命活动,斯大林被开除学籍,他由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从1901年至1917年间,斯大林曾七次被捕、六次被流放、五次从流放地逃走,但从未中断过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十月武装起义成功后,斯大林参加了列宁领导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维埃初期最艰苦的岁月中,斯大林常常被列宁派到国内战争最重要的地区去。1918年,他被派往南部统筹粮务和镇压反动军队的叛乱,领导红军成功击溃了反动军队对战略重镇察里津的进犯。为了纪念他在保卫察里津中的功绩,察里津在1925年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1919年,斯大林被授予“红旗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和指挥红军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1922年,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领导党的日常工作。同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领导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1937年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1941年5月,斯大林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斯大林担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斯大林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而且在外交领域,斯大林作出巨大努力,联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推动和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统一反法西斯盟国的军事、政治步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先后参加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以及波茨坦会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2年10月,斯大林当选为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同西方的“冷战”中,斯大林领导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挑衅作了坚决的回击,捍卫了社会主义成果。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列宁和斯大林的功绩就是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统一了地大物博的俄罗斯,使15个加盟共和国齐聚麾下,促进了从农奴制向现代化过渡的历史进程。他们为世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如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爱森斯坦等。但由于斯大林推行强权政治,他去世后,赫鲁晓夫等人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践踏法制的行为进行了重新评价。原来斯大林时代文化禁锢被放宽,称之为“解冻”时期,为领导人歌功颂德的作品也销声匿迹,列宁、斯大林的权威性丧失了。1990年,苏联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独立,1991年8月19日,苏联共产党在经过70年的执政后解散,走下历史舞台,苏联也成为一个远去的名词。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成了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府。

13.冬宫

冬宫是一个注定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作为昔日沙皇的宫殿,它代表着权威和辉煌;作为十月革命胜利的标志,它预示着光明和未来;作为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它是圣彼得堡乃至俄国人的骄傲。

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市,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建造,1754年开始修建,历时8年,于1762年完工。在183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现在的宫殿是1838~1839年在原来的地址上重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又修复。

圣彼得堡冬宫

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占据。1917年11月7日,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

冬宫前的广场极具气魄,广场中央的亚历山大纪念柱是为了纪念战胜拿破仑而建,整个纪念柱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吨,尖顶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双脚踩着一条蛇象征着战胜敌人。在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矗立着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即著名的“青铜骑士”像。从广场的任何角度看去,都能看到彼得大帝充满信心的手势和威严而自豪的目光。

冬宫面向宫殿广场,中央稍微突出,有三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神的巨像。整个宫殿是一座三层楼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多平方米。最初冬宫共有1050个房间,117个阶梯,1886扇门,1945个窗户,飞檐总长近2000米。远远望去,浅绿的外墙、雪白的列柱、古铜色的檐顶雕像,在涅瓦河的碧波映衬下,显得庄严而优雅。宫殿内部的大厅个个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其中孔雀石大厅的每根圆柱都是用俄国宝石——孔雀石做成,共耗用2吨多孔雀石,厅内的地板用了紫檀、红木、乌木等9种贵重木材。整个宫殿的宫庭回廊、甬道曲折相通,一座座花园,点缀其间,自然与人工的杰作在这儿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和影响下,俄国工人和革命士兵于1917年3月12日(俄历二月二十七日)打倒了沙皇,结束了长达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可是,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把持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的苏维埃。10月20日(俄历十月七日),被迫流亡在芬兰的列宁秘密地回到了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他关于准备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然而,消息被人泄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形势紧张,双方的决战就迫在眉睫了。11月6日清晨,在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组织下,20多万人组成的革命队伍集合起来,进入了战斗状态。这天夜里,列宁果断地做出了立即提前起义的决策,并亲自指挥起义。在列宁的命令下,一队队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出发了。捷报也紧跟着一个个地传来了。第二天晚上9点40分,“轰隆隆”一阵巨响,总攻击的信号响了。随着炮声,一束束探照灯光透过白色的烟雾,把冬宫照得如同白昼。攻打冬宫的部队齐声呐喊着越过街垒,冲破宫门。“万岁!万岁!”欢呼声立刻在冬宫──这座沙皇的宫殿和临时政府的所在地震响了。伟大的十月革命成功了。

十月革命后,冬宫被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冬宫内的珍藏极其丰富,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创建了奇珍楼,取名为“艾尔米塔奇”(即隐宫),并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如今,冬宫有350多间展厅,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共藏有各类文物2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出土文物约60万件。整个展厅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千米长,享有世界最长艺廊的美誉。

14.永远的青铜骑士

十月革命的炮声,为苏联打开了通往社会主义的大门。无产阶级推翻了压迫苏联人民长达数百年的沙皇专制统治,也推翻了一种压抑人性的腐朽文化。感受着新时代的新鲜气息,人们纷纷拿起笔来,为俄罗斯歌唱,为新的文化歌唱。

①苦难的历程:阿·托尔斯泰

阿·托尔斯泰(1882~1945年)出生于萨马拉一个贵族家庭。他在大学期间醉心于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后来转向现实主义的散文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做过战地记者,对苏联后来的几次革命持不同意见,曾在沙皇军队中任职,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1921年到柏林,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1922年,他向来到柏林的高尔基表示了回归祖国的愿望。回到莫斯科之后,阿·托尔斯泰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和《阴暗的早晨》。《苦难的历程》是阿·托尔斯泰最负盛名的作品,曾获得过斯大林奖金。1945年2月,他在莫斯科去世。

《苦难的历程》这部辉煌的巨著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0年,它是作家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书名取自苏联的古经《圣母的苦难的历程》。它通过卡嘉、达莎和她们所爱的人捷列金、罗欣所经历的彷徨、苦闷、探索、追求,最后走向革命的苦难历程,揭示了知识分子只有和苏联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一真理。

作家把主人公放在苏联十月革命前后最重要、最动荡不安的10年,让他们的命运在这最艰难的岁月里充分地展现出来。两姊妹中的姐姐卡嘉追求时髦,沉迷圣彼得堡的上层生活,那些形形色色的现代派文人是她的座上客,她在其中迷失了自我,以为自己就是文学女神,直至被奸污才睁开眼睛看清自己所处的黑暗环境。良知和贞洁使她彻底清醒过来,她逃到了外国以洗清自己的浑浑噩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更是让她脱胎换骨,从以前的噩梦中惊醒,她全身心投入了为苏维埃服务的事业之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和幸福。妹妹达莎的经历更为曲折,她过于天真单纯,成了革命的敌人,但听了列宁的话之后,还是能够猛醒回头。而捷列金、罗欣这两位男主人公也是如此,都经历了寻找目标和失去目标的痛苦和彷徨。在经历了种种曲折的磨难和失败后,他们才发现苏联才是他们实现自己的归宿。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了个人情感和意愿的圈子。小说的结尾更是明确点明了主旨,在莫斯科大剧院里,个人和集体、苏联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这显得有些概念化和模式化,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势。

小说的语言朴素,富有感情,情节生动曲折而符合人物性格。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达莎少女时期初恋的情感经历,也深入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小说中有大量的生动感人、热烈逼真的场面描写,还有绘声绘色的人物对话记述和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刻画。这些都证明了作者笔力的老到。另外,小说笔法灵活多变,如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日记和历史资料的合理安排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作家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从哲理上把握长篇巨制的高超能力。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品中表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思想,这是不足取的。

②钢铁卫士:奥斯特洛夫斯基

有些作家,虽然无意给自己作传,很可能默默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但他的一部作品往往就会使他声名大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乌克兰,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文学语言,用笔甚至通过口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三载,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长盛不衰。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它还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

③共和国的青年近卫军: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1901~1956年)出身革命家庭,幼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就同布尔什维克接近,18岁入党,参加过国内战争及其他一些革命活动。两次受伤后,到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后来调去做党的工作。

1927年发表的描写远东游击斗争的长篇小说《毁灭》给他带来广泛的声誉,成为苏联革命初期经典性作品之一。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1945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经作者修订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了更高的统一。

1942年7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1943年1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

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

小说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的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青年近卫军”总部领导人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等青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区委书记刘季柯夫等年长一辈领导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显示了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

在小说中,青年们的形象鲜明突出,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奥列格谦虚谨慎,但考虑问题周密而又果断,在斗争中日臻成熟,迅速成长,是一个出色的组织家。邬丽亚充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战火即将烧到跟前的时候还在河底摘下百合花插在头发上,后来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愈来愈深沉、稳重,并且严于律己,使同伴们看到她就会产生一种信心。总之,“青年近卫军”的成员都各有自己的性格。尽管如此,作为一个集体,这些青年却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喜欢幻想和渴望行动、富于想象和讲求实际、酷爱善良和严峻无情、胸襟开阔和精细打算、热爱人间欢乐和自我克制——这些似乎难以结合起来的特点合在一起就创造了这一代人的独特的面貌。在精心刻画青年形象的同时,作者也出色地勾勒出年长一辈领导人的形象。

对于德国法西斯,作者则以讽刺的笔法尽情加以嘲弄、揭露。脖子转动时活像一只鹅的男爵文采尔将军,只知道严刑拷打苏联党团员的大肚皮宪兵站长勃柳克纳,因为身上藏着掠夺来的各国钱币乃至从死者嘴里拔下的金牙而难得洗澡、浑身臭气的党卫军军士芬庞,就是他们的代表。在法西斯“新秩序”底下,由他们扶植起来的叛徒、俄奸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渣滓,也都原形毕露。

15.俄国短篇小说之父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世纪俄国文学最后一位杰出的代表,出生在俄国亚叙海沿岸塔干罗格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从小家境贫寒,中学时因父亲生意破产,只能边求学边教课贴补家用。1884年契诃夫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开业行医,并开始了文学创作,这既是兴趣使然,也是为了多挣些稿费维持生计。契诃夫的创作速度很快,数量也很大,从1883年到1885年间,他每年都创作超过100篇的短篇小说,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

契诃夫在医学与文学两条道路上并行,直到1886年春他收到一封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著名作家格里果罗维奇的信才发生转变。作家在信中写到:“你有真正的才华,它是新一代作家所望尘莫及的。我深信,你的使命是写出真正卓越的作品。你如果辜负了这些期望,就会犯下重大的道德方面的罪过。请珍惜你的灵感,要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地去写作,不要一口气潦草写成,要在内心最幸福的时刻动笔……”这份激动人心的鼓励让契诃夫意识到,他的天职是作家而不是医生。

1890年为了体验沙俄统治下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契诃夫来到苦役犯的流放地库页岛旅行。岛上苦役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景象,恶劣的医疗条件所导致的传染病大量蔓延,以及所有苦难和屈辱都让契诃夫极度震惊。受航海期限的限制,作家只在这里驻留了三个月,然而契诃夫还是走访了岛上所有的居民、囚犯和移民,用卡片登记了库页岛上难以想见的社会黑暗和苦难人们的生活状况。归来后的契诃夫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库页岛旅行记》,以及凝聚着作家心灵重创、在俄国和世界掀起巨大波澜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很快“第六病室”便成为库页岛的缩影和代名词,以及沙皇俄国的黑暗象征。契诃夫用自己的笔为沙俄反动统治敲响了丧钟。

契诃夫的小说主要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万卡》、《哥萨克》、《套中人》等,在世界范围享有“短篇小说巨匠”的声誉。其实契诃夫还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剧作家,早在1885年他便以独幕剧《在大路上》开始了戏剧创作,此后的《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都成为蜚声世界剧坛的优秀剧作。契诃夫与朋友打赌、仅用十天就完成的剧作《伊凡诺夫》于1889年2月在圣彼得堡皇家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作家契诃夫第一次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认同,有意思的是它来自戏剧而非小说,而作家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戏剧——代表作《樱桃园》。没落的贵族后裔、樱桃园的女主人朗涅夫斯卡娅回到自己的庄园,为还清债务不得不处理掉樱桃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商人罗巴辛建议她砍掉樱桃树建造别墅用以出租,这样既可以还债又能保住庄园。然而朗涅夫斯卡娅认为樱桃树是她作为贵族生活的最后的标志了,没了它就活不了。朗涅夫斯卡娅的经营最终还是失败了,庄园不得不转卖到罗巴辛的手里,罗巴辛毫不爱惜地毁掉了樱桃园。然而谁才应该成为它真正的主人呢?戏剧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国家新的一代——朗涅夫斯卡娅的女儿安妮娅和大学生特洛费莫夫,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乐观的精神,“我们将建设一个新的庄园,它比现在的还要美;整个俄罗斯就是我们的花园,新的生活开始了”。

契诃夫借此剧反思了自己一生的创作思想,他幽默精练的美妙文字、笑中带泪的深刻主题、对劳苦大众的真挚同情和对上流社会的无情鞭挞,让作家走出文学创作的狭隘牢笼,走进社会真实的广阔天地,他成为俄国短篇小说之父,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

16.苏联文坛一代宗师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诺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尼昵·诺夫戈罗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改名为高尔基市。他的双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十几岁流落街头,做过杂货店伙计、码头搬运工、圣像画学徒、面包师、园丁和守夜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酷爱读书,勤于自学,青少年时代接触到民粹派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使高尔基逐渐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疾苦,树立起改变社会的崇高信念。

1888年起高尔基曾先后两次漫游俄罗斯,深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现实状况。这使高尔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从189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开始,19世纪整个90年代高尔基创作了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共计700余篇。其中《少女与死神》、《伊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浪漫主义作品让他声名远扬。1898年《特写与短篇小说集》以及1899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的出版,轰动了整个欧洲文坛。高尔基的小说在当时鼓舞了人民投身于革命事业,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变革。

高尔基归来

这是一本新闻杂志的封面,它描绘了高尔基流亡归来时下决心要用艺术为革命服务的情景。高尔基的这种决心在他于1934年的苏维埃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有所体现“:我们作品中首要的英雄人物应当是工人,也就是被劳动工序组织起来的人。”

20世纪以来高尔基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底层》、《小市民》、《敌人》、《避暑客》等。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母亲》,这是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后直至十月革命,高尔基又创作出《意大利童话》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它们共同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母亲》描绘了俄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反抗精神。老钳工符拉索夫含恨死去,儿子巴维尔同青年工人们一道接受了革命思想,秘密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巴维尔组织工人罢工,失败后被捕入狱。在严酷的磨难中巴维尔变得更加成熟,他不顾女友反对,担负起领导五一游行的重任,同反动军警英勇搏斗。游行遭到残酷镇压,巴维尔再次被捕。巴维尔在法庭上大义凛然,发表演讲,痛斥沙俄政府的暴行。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原本是一个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善良主妇,但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她渐渐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儿子被捕后,她主动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冒着生命危险散发传单,执行秘密任务。小说结尾处,尼洛夫娜的形象真正高大起来。当她发现被跟踪后,从容不迫地将传单撒向群众,直至被军警抓住。此时的母亲变成了真正勇敢、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母亲》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构成了小说的主旋律,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作品的主人,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丰碑。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了50多篇以“不合时宜的思想”为专栏题目的文章,并于1918年以此标题结集出版,其中作家反思了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时局的看法,受到列宁的批评。1921年起高尔基出国旅居,直至1931年才返回祖国。在国外期间,高尔基发表了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以及总结作家一生创作的巨型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此巨著共花去作家10年时间,称得上一部俄国40年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回国后的高尔基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戴,并于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的主席。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7.俄国巡回展览画派

巡回展览画派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美术流派,它的前身是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13名学生于1863年成立的自由美术家协会,可这个协会存在时间不长,1870年就解散了。同年11月2日,巡回展览画派诞生,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每年一次的展览推出各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这个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姆斯柯依、彼洛夫、列宾和苏里柯夫。他们都以绘画表现19、20世纪俄国的历史与风俗。作为俄国最大的跨越19、20世纪的美术流派,这些画家留下许多为人称颂的传世经典。

克拉姆斯柯依生于1837年,是“自由美术家协会”的发起人,他的作品基本上是肖像画。从列夫·托尔斯泰等名家,到守林人和农民,以及自己臆想的肖像,如《无名女郎》等,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彼洛夫与克拉姆斯柯依一样,也是“自由美术家协会”的发起人。他在1862~1865年这段时间游历欧洲各国,博采名家之长,创作了《三套车》、《送葬》和《投河的女人》等作品,反映俄罗斯百姓生活,具有浓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三套车》中,表现了三个儿童代替马来拉车,行进于雪中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之下,体现出一种沉重与压抑的情感。

列宾1844年生于哈尔科夫,自小喜爱美术,他的传世之作是与《三套车》异曲同工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这幅画用了三年的时间。列宾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集大成者,无论在民俗画或历史画上,都有佳作问世,如《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和《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等,都体现了人物的深层情感与文化内蕴。另外,列宾也创作了《拒绝忏悔》、《押送》等反映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列宾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人物。

与列宾同期的苏里柯夫1848年生于西伯利亚。他是创作历史画的高手,其代表作是《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另外,还有《苏斯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等,都表现了战争的场面,气势宏大,撼人心魄。

18.俄国风景画家

19世纪,俄国风景画已经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的有列维坦。他也是一位巡回展览画家,1860年生于立陶宛。他的风景画在早期以《墓地上空》、《白桦林》等为代表。但列维坦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只活了40岁。其晚期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之夜》、《湖》、《金色的秋天》等。这些作品饱含对自然之美的崇拜,将个人遭际与民族兴衰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与列维坦同时代的风景画家还有库因吉,他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代表作有《白桦林》、《第聂伯河之夜》等。在表现方式上,他着色鲜明,笔法简洁,富有诗意。

同是巡回展览画派成员的风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则以画海见长,汹涌澎湃的《九级浪》以及《里海中的暴风雨》等,都以雄壮伟岸、富有气势力度和开阔壮远的格调赢得人们的赞赏。

1830年出生于莫斯科的萨夫拉索夫,也是巡回展览画派中的一员。他与艾瓦佐夫斯基不同,专画莫斯科风光,如《月光下的克里姆林宫》等,除此之外也画一些自然景色,最为人称道的有1871年的《白嘴鸟飞来》,是他风景画的珍品力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成功之作,如《解冻》、《伏尔加河畔的墓地》等,富有情感内涵。

在19世纪俄国诸多的风景画家中,希施金则以描绘森林而名闻遐迩。他作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首先公诸于世的就是《松树林》、《白桦》等。其代表作是《松林的早晨》,宁静安详,雾气氤氲,以动物作为小小的点缀,显出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庄严静穆的境界。另外,他还画有《橡树林》等力作。

松林的早晨 1898年 希施金

19.苏联的纪念碑与雕塑

20世纪60~70年代,苏联的雕塑艺术集中体现在纪念碑上,著名的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纪念碑、宇宙航行纪念碑和死难者纪念碑等。这些纪念碑都是名噪一时的雕塑。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纪念碑是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作品,它所在的地方也是当年苏德两军鏖战的疆场。自此战胜利后,苏军转守为攻,将德军逼进覆灭的深渊。这座纪念碑最高的主雕塑《祖国母亲》是武切季奇的作品。该雕塑连底座高101米,为世之罕见。武切季奇,1908年生,1974年卒。卫国战争胜利后,他创作的30米高的苏军战士雕塑,为德国柏林苏军纪念碑主体雕塑,另创作于1957年的《化剑为犁》雕塑,则立于美国联合国大厦的前面,是苏联政府赠送联合国的礼品。“剑”象征“战争”,“犁”象征和平,表现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与向往。

20世纪50年代,苏联航天事业领先世界水平,加加林是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苏联科学家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位于莫斯科的航天纪念碑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主体雕塑是一百多米高的以钛合金制作的火箭升空形象,加加林的形象也是钛合金制成的,由火箭升空的弧形轨迹线托着翱翔太空,富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现今的拉脱维亚首都,有德军的一个集中营旧址。为了纪念二战时受屠戮的百姓,苏联政府在原集中营遗址上,建立起四座群雕,以《不屈》、《受屈》、《团结·宣誓》和《母亲》命名,用花岗石为材料制作,是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的杰作。

在苏联,著名的雕塑家除了武切季奇外,还有穆希娜。她在1937年创作的《工人与女庄员》不锈钢雕像,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被放置在埃菲尔铁塔下,成了苏联国家形象的标志。该雕像高24米,是苏联的“国家形象”,直至苏联解体。另外,沙德尔创作的《圆石块——无产阶级的武器》也是苏联的经典名作。

20.苏联的油画家及作品

苏联时代的油画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巡回展览画派。在苏联时代,盖拉西莫夫在油画界最享有盛誉,他的代表性作品是为领导人画的肖像画,著名的有《列宁在讲坛上》等。同时,他也为当时的文艺界人士画肖像,最为称著的有《芭蕾舞演员列别辛斯卡娅》。他的油画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色彩和技法上都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科林也是苏联油画的代表性画家。他工于肖像画,如《高尔基》、《托尔斯泰》等,由于师从涅斯切洛夫,每一幅画中都富有立体感。这得益于他高明的线条和用色技巧。

约干松生于1893年,20世纪30年代以《审讯共产党员》闻名于世,后来一些画家也套用了他的技巧和方法。自约干松担任了苏联美术学院和苏联美术家学院的领导后,他再没有佳作行世。

苏联时代前期的油画家还有普拉斯托夫。他的作品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有《春》、《拖拉机手的晚餐》等。特别是《春》,表现了母亲沐浴后给孩子系头巾的特定情节,一种温馨的爱洋溢于画面中,体现人性永恒的美。

在20世纪30年代末,以《普希金携妻赴宴》人物油画称著于世的乌里所诺夫,将普希金的睿智和妻子的脉脉温情表现得细微毕现。该幅油画是以普希金作为创作素材的最好的作品。与他同时的画家有皮缅诺夫。这是一位艺术多面手,在壁画、版画诸方面都有佳作问世。他的代表作是《新莫斯科》,表现苏联城市建设的新面貌。

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1945年间。苏联作为二战中的主要战场,英勇不屈的苏联人民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勋。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代表作有杰伊涅卡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拉克李昂诺夫的《前方来信》,柯茨切斯基的《归来》等。

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油画家有雅勃隆斯卡娅和梅利尼科夫等。前者是出生于1917年的女画家,她的代表作有《年轻的母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和悠远的泥土风韵。20世纪70年代她实现了新的突破,《古老的佛罗伦萨之傍晚》和《亚麻》等油画作品,更显淡雅细腻,耐人寻味。而集壁画家和油画家为一身的梅利尼科夫,则以《觉醒》和《和平的田野上》行世。

自斯大林执政后,由于对意识形态的严加禁锢,苏联后期的美术作品较少杰作。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稍有起色,但是仍然挣脱不了较为保守的创作理念与手法,政治宣传色彩更为浓烈,所以优秀画家的作品也寥寥无几。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942年 杰伊涅卡

苏联作为二战中的主战场,曾有许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描绘了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只是其中的一幅。

21.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

建于1881年至1905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欧亚两大洲,自莫斯科的耶鲁斯拉夫出发,到海参崴结束,是世界上最长的铁道线,从这条铁道线上开动的班车是穿越最长路径的班车。

西伯利亚大铁路有7416千米长,从海参崴和莫斯科两端同时施工,原来是单轨的,到后来才辅设了双轨。建造这条铁路线的目的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矿产。一些流放者成为建设这条铁路的主力军,尤其在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人员也投身到这里的铁路建设。从莫斯科登上火车,旅客要穿越8个时区,沿途景色无论雪山村庄还是河流城镇,皆能让人心旷神怡。跨过伏尔加河,越过乌拉尔山,火车直插亚洲。鄂毕河、叶尼塞河被抛向身后,迎面而来的是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以及湖南面的高山和沙漠。当火车越过石勒喀河后,海参崴终点站便遥遥在望。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一种愉快的旅行。

“西伯利亚”一词,在鞑靼方言中是沉睡土地的意思。那里,常被俄、苏作为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大铁路建成后,俄、苏的经济大动脉畅通了,文明发展的速度加快了。这主要表现在,除了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外,一大批农民迁居而来,农业就顺势发展起来。荒凉而沉寂的面积达1294.9万平方千米的西伯利亚大地,终于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22.居里夫人和镭

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1867年生于波兰。她的最大功绩是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钋与镭。

1883年,玛丽·居里中学毕业。由于波兰的大学拒招女生,她不得不做家庭教师。过了5年,她去了法国巴黎,考上了巴黎大学。1893年,通过考试,取得硕士学位。1894年,与彼埃尔·居里认识,产生了爱情。1895年,两人举行婚礼。

居里夫妇致力于钋和镭等放射性物质研究。经研究发现,铀盐矿物能放射一种特殊的光线,这种光线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这种光无法论证,就被命名为X射线。居里夫人对此进行认真的探究,发现铀的含量多少与放射强度成正比,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居里夫人认为,沥青矿里富有铀物质。为了发现新的放射性物质,居里也投身到她的工作中来。1897年,这种新元素被证实。居里夫人为了纪念祖国与故土波兰,就把它命名为钋。这一年年底,居里夫人发现沥青矿还有一种放射性的物质,能在黑夜里发光。这种物质,居里夫妇命名为镭。为了在沥青矿里提取镭,居里夫人在一个矿窝棚里开始工作。他们每天要搬动蒸馏罐,搅拌加热15~20千克的沥青矿渣,然后把沸腾的沥青倒到另一个容器里。苍天不负苦心人,1902年,他们终于提炼出1/10克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居里夫人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1909年4月19日,居里在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居里夫人忍住悲痛,独自承担起他们共同的事业,在1910年提炼出了纯镭,并确定了镭的原子量为235。同年,她出版了自己的名著《论放射性》。1911年,居里夫人以在镭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单独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了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在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她还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但居里夫人始终保持着谦虚、高尚的品质。晚年的居里夫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但长期暴露于放射性元素之中也使她患上了恶性白血病,1934年7月4日,她从实验室回到家后的当天晚上与世长辞,享年67岁。

23.波兰民族音乐家肖邦

肖邦是19世纪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他1810年3月出生于华沙。他的音乐生涯是从1830年开始的。这年3月,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在华沙首演,继后,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也取得成功。不久,肖邦离开华沙,离开波兰,后来一直没有回国。

肖邦像

肖邦漂泊异国他乡,但一直情系故国。在游历途中,他经过维也纳到达巴黎。当他听见华沙沦陷的消息后,就打消去伦敦的念头,驻留在巴黎,以演奏钢琴谋生,同时兼顾音乐培训和创作。在此期间,一些著名艺术家,如海涅、德拉克洛瓦、李斯特等,与他结为知交,他们都竭力鼓励他的音乐事业。1838年,他与乔治·桑同居,8年后分手。故国的沦亡,爱情的挫折,朋友的逝去,都给肖邦的精神生活以沉重的打击。肖邦于1849年赴英国,举办了一场音乐会。1849年10月,肖邦逝世。

自1830年开始,到巴黎生活后的1845年,是肖邦创作最富有才华的全盛期。1831年,波兰爆发了起义。其时肖邦漂泊维也纳,起义的消息激发了他的民族热情,于是他创作了《革命练习曲》。这首曲子与《a小调前奏曲》一起,成了他早期音乐的珍品佳作。

肖邦定居巴黎期间,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诸如舞曲、练习曲、夜曲等,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曲律优美和畅深沉的《E大调练习曲》,忧郁苍凉幽怨宁静的《b小调练习曲》,都是肖邦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是他创作的奏鸣曲,如较为出色的《降b小调钢琴曲》,寄寓着对为革命事业付出生命和热血的英雄战士的悲切而坚强的情怀,也把肖邦浓郁的民族祖国之爱渲染得淋漓尽致。此曲的第3乐章更为人所传诵。肖邦的《F大调叙事曲》和《g小调叙事曲》以民间叙事诗和诗人的故事诗为素材,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肖邦常用波洛奈舞曲这种形式体现故国情怀,其中《A大调波洛奈舞曲》通过雄壮有力的管弦合奏表现波兰胜利后万民同庆的情景,而《降A大调波洛奈舞曲》则歌颂了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中,体现了古战场叱咤风云、悲壮激烈的氛围,民族情感张扬到极致。

肖邦的音乐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到欧洲的音乐创作。

24.哈谢克的《好兵帅克》

捷克是一个极富有文学传统的民族,而哈谢克就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个。

哈谢克(1883~1923年)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穷苦教员家庭,童年生活极为困顿,13岁时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靠施舍与乞讨度日,这种生活经历给了他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在中学时,他因参加反对统治者的游行示威,因而屡遭逮捕,高中毕业后,他如同自己作品中的帅克一样,几乎步行走遍了奥匈帝国与德国的大部分地方,对社会与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入伍,编入奥匈帝国之捷克兵团开赴俄国作战。而后,十月革命爆发,他又在俄国参加了革命,后又参加了苏联红军,不久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他返回捷克并定居布拉格,也正是在此时,他开始了他的传世巨作《好兵帅克》的创作,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出了这部作品的前三卷和第四卷的一部分。1923年1月3日,还不到40岁的天才作家便去世了,只留下了这部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他的朋友卡尔·万尼克曾续完全书,但由于文笔差异太大,所以绝大部分本子都没用这一结尾。

在此之前,哈谢克曾以帅克为主人公写过5篇短篇小说,但大都没有更为深刻的内容。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这一形象在他的心目中应该说已酝酿了很久,直到这部作品,才真正把这个无与伦比的形象表现出来。

作品以极端残暴而腐败透顶的奥匈帝国在欧洲争夺霸权为背景,描写了在奥匈帝国的武力奴役下捷克人民的反抗。作品刚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在帅克的眼前展开了。奥匈帝国的鹰犬和暗探四处侦察,企图钳制捷克人民的舆论,而帅克便是被其用诱骗的手段而抓去当了这个帝国的“炮灰”。但我们伟大的好兵帅克,以及以这个无与伦比的人物为代表的捷克民族,表面上对帝国唯唯诺诺,屈从效忠,甚至口呼“万岁”,内心却充满了鄙夷和憎恨,从而采取种种使反动统治者哭笑不得的方式进行顽强的抵抗;帅克总是完全地去执行奥匈帝国的当权者的命令,而这种执行却产生相反的结果。作者以笑骂的笔锋对这个色厉内荏的帝国内部的强横暴虐、昏愦无能加以无情的暴露与控诉——这就是《好兵帅克》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的基本内容。捷克著名作家和革命者伏契克曾经对帅克这个人物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这样高度的评价,说他“仿佛是一条虫子,在蛀蚀(奥匈帝国)那个反动制度时是很起劲的,尽管并不是始终都很自觉的;在摧毁这座压迫与暴政的大厦上,他是起了作用的”。“虫子”二字很具有概括力,让我们惊异的是,这只“虫子”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智慧。

虽然,这部作品是从帅克的经历来写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好兵帅克》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从内部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崩溃的过程。作品几乎是严格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编年顺序写的,从第二卷(帅克入伍后由布拉格开赴前方)起,战局、事件、路线,都与当年的奥匈军队作战史基本吻合,甚至帅克所在的联队番号以及作品中有些人物(卢卡施、万尼克、杜布等)也都并非虚构的。然而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作者哈谢克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以至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通过手里拿着“叛国者”帽子到处寻找拘捕对象的特务布里契奈德,以及那草菅人命的军医,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是怎样一座黑暗、残暴的监狱。为了揭露所谓“神职人员”这种寄生虫,作者在卡兹和拉辛两个神甫的形象上着墨较多。这个帝国的一切残酷、肮脏、荒谬与丑恶,都没能逃脱哈谢克那支锋利、辛辣的笔,他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庞大帝国所加于捷克民族的种种灾难,并塑造出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这是全部的捷克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升华。

最令人感到好笑而又启人深思的是奥匈帝国那外强中干的军队。他们为了制造一些炮灰,不得不制造一些虚伪的“军人荣誉感”所谓的“爱国”思想,还用宗教麻醉、政治欺骗来达到目的,甚至是用特务和集中营来把几乎所有的人都推上火线。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军队中主权式的官兵关系和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军民关系,揭示出临阵拼凑起来的“友”军之间互相倾轧,以至职业军官对后备军官和自愿军官的轻蔑。这样的军队既谈不上效率、纪律,更没有“士气”可言。军官们以彼此贻误对方的公事来报私仇,士兵比赛着怠工;列车开走了,军官还躲在车站后面同妓女讲着价钱。这样的军队对“自己人”是那样残酷,对待俘虏和敌方老百姓更不如禽兽。

据说,哈谢克本人也是一个帅克式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干过不少令奥匈帝国当局气极败坏而又无可奈何的妙举。1911年,当奥匈帝国大搞议会选举时,哈谢克组织了一个所谓“在合法范围内主张温和及和平的政党”,并在一家下等酒馆里发表“竞选”演说,对奥匈帝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事后他告诉人说,这是为了替那家酒馆招徕主顾。另一回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他住进布拉格一家旅馆,在旅客登记簿“国籍”栏填上与奥匈帝国相敌对的“俄罗斯”,又在“来此何事”栏填上“窥探奥地利参谋部的活动”。于是,蠢猪般的警察局立即派人把该旅馆密密匝匝地包围起来,以为这下可抓到了一名重要间谍。及至真相大白后,警察严厉责问他为什么在战争期间开这种玩笑,哈谢克带着一副真诚神情回答说,他对奥地利警察的效率不大放心,是想考验一下他们警惕性如何。警方哭笑不得,罚他坐了5天牢。这些奇思妙想在他的短篇作品中也多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