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大全集
- 胡宝林
- 26413字
- 2020-06-24 13:21:20
第四章 舍弃不必要的物欲,人生其实不需要那么多
盲目攀比只能刺伤自己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比值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些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等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某些级别和职务低的人,心里自然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就不足为奇。其原因主要是心理上的诱因导致的。
这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季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季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但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攀比心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女人的这种敏感和细腻表现出来的却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其绝无仅有的干劲和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娴静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好,是有“女人味”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不舒服,当她把这种不舒服付诸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而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影响个人生活。
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比上是挑战,比下是开悟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要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吗?跟乔丹、姚明比吗?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不会眼红。一般还是跟周围的那些自己觉得不如自己的但现在过得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如周围的人而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是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生存的空间。也许他在他熟知的领域会超过你,这也并不说明你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也就会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正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的道理。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秀面,学会俯视,常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菁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创下了骄人的战绩。
这两个女孩都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么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部经理,她曾被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小姑娘,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卖什么化妆品?也不怕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牙子上坐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儿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所以可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得过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像这些漂亮的女孩子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一间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时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宽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随着一笑而散去了。
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让我不得不想起那个因为自己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的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还有一双脚,而可悲却是因为她不懂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所以,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如果你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1936年,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在英国一次演出时,因患心肌衰竭被送进了伦敦一家著名的医院——汤普森急救中心,因为他的疾病起因于肥胖,当时他体重385磅,尽管抢救他的医生使用了当时医院最先进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他的生命。他在临终时不断自言自语,一遍遍重复道:“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汤普森医院的院长为一颗艺术明星过早地陨落而感到非常伤心和惋惜,他决定将这句话刻在医院的大楼上,以此来警策后人。
1983年,美国的石油大亨默尔在为生意奔波的途中,由于过度劳累,患了心肌衰竭,也住进了这家医院,一个月之后,他顺利地病愈出院了。出院后他立刻变卖了自己多年来辛苦经营的石油公司,住到了苏格兰的一栋乡下别墅里去了。1998年,在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宴会上,有记者问前来参加庆典的默尔:“当初你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公司?”默尔指着刻在大楼上的那句话说:“是利奥·罗斯顿提醒了我。”
后来在默尔的传记里写有这样一句话:“巨富和肥胖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的确,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因此,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他们不会让自己去背负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人如果想活得健康一点儿、自在一点儿,任何多余的东西都必须舍弃。金钱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不要做金钱的奴隶,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买到世间的一切。
小山次郎是一个地道的农夫,他终日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不愁温饱,日子倒也过得和美快乐。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得到了10锭马蹄金,他从笑声中醒来后,并没有把这个梦放在心上。
可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小山次郎在耕地的时候,竟然真的挖出了5锭金子,他的妻子和儿女们都兴奋不已。可他从此后却变得闷闷不乐,整天心事重重,家人问他为什么现在有钱了,反而不高兴了呢?小山次郎回答说:“我整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另外5锭马蹄金到底在哪儿呢?”
庆幸得到了金子,却失去了生活的快乐,有时真正的快乐是和金钱无关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把钱财看得太重,结果往往是对自己无益的。最终金钱不但不是为自己服务,自己反而被金钱所奴役。
其实生活的心态是一柄双刃剑,我们通常把拥有财产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令外界羡慕的优越生活和无懈可击的外表,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地枯萎。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远离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被金钱所奴役,必须保持一颗不被铜臭所玷污的心,这样才能永远与快乐同行。否则,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会让我们堕入痛苦的深渊。
金钱不应该是罪恶的根源,但如果金钱让人白天吃不香,夜里睡不着,那它就会成为戕害你的刽子手。对许多人来说,金钱不管拥有多少,总觉得还是不够,这就是过于贪婪了,太不值得了。幸福和快乐原本是精神的产物,期待通过增加物质财富而获得它们,岂不是缘木求鱼?
当我们为了拥有一辆漂亮小汽车、一幢豪华别墅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每天半夜三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为了涨一次工资,不得不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责,日复一日地赔尽笑脸;为了签更多的合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戴上面具,强颜欢笑⋯⋯以至于最后回到家里的是一个孤独苍白的自己,长此以往,终将不胜负荷,最后悲怆地倒在医院病床上的,一定是一个百病缠身的自己。此时此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金钱真的那么重要吗?有些人的钱只有两样用途:壮年时用来买饭吃,暮年时用来买药吃。
人生苦短,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赚钱的机器。一生为赚钱而活着是非常悲哀的,学会把钱财看得淡些,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享受。
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最有效的办法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不妨多一点休闲的念头,不要忘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不妨每天花点时间与家人一起去看场电影,去散散步,去郊游一次⋯⋯如果这样,生活将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心灵会变得轻松惬意,自由舒畅;生命会变得活力无限。
总之,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生活主人的位置上,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完善的人。只有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才能让幸福快乐长久地洋溢在心间。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必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追逐,依旧固执地不肯放下已经过去很久的往事⋯⋯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然而当我们得到一些自认为很珍贵的东西时,不知有多少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间溜走,但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无法捞回来了。
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贪婪而身败名裂,甚至招致杀身之祸,驱使他们做出种种抉择的动力就是不可控制的贪欲,也因他们缺少了一种放松生活、开朗热情的良好品质。
清朝开国初期,摄政王多尔衮,为人非常贪婪,他一生为了追名逐利,争权夺势而不能自拔。
多尔衮对于皇权之争真可谓煞费苦心,六亲不认。他的哥哥皇太极去世后,虽然已拥立其子福临(即顺治)为帝,但多尔衮欲篡夺皇位的野心丝毫没有消减。孝庄文太后为了稳住与抚慰多尔衮贪婪之心,让其儿子顺治帝封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但是,这并没有使多尔衮对孝庄文太后母子的这一恩赐买账。他一面在暗地里制作龙冠、龙袍,以备伺机谋篡大位;另一面指使苏克萨哈、穆济伦等近侍策划“加封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在清朝众多的摄政、辅政王中,仅此一人称“皇父摄政王”的尊号与殊荣。对此,不只是当朝文武诸臣大惑不解,就连友邦也深感费解,引起一些议论与猜测,乃至朝鲜国王说:“实际上就是两个皇帝了。”
多尔衮随着权力的剧增,贪婪的胃口也日益增大。极尽追名逐利之能事,把福临之所以能登上大宝的功劳持为己有,把各王公在入主中原前后的战功也尽归于己。
由于多尔衮贪得无厌、利欲熏心,依仗他的权势恣意横行,天人共怒。正所谓利深祸速,他去世不足半月,顺治帝就一反常态地向皇父多尔衮大肆施以夺权之举:先命手下大学士等朝臣闯进摄政王府悉缴信符之类悉入内库;继而又派吏部侍郎索洪等人把赏功册夺回大内;在把多尔衮十数款罪状公布于世之后,就“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诏令削爵,财产入官,平毁墓葬”。
一般贪婪自私的人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人如果贪欲越多,往往却是生活在日益加剧的痛苦中,一旦欲望获得满足,他们仍然会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陷入对蝇头小利的追逐;还有一些人好贪小便宜,却因此而吃了大亏,这就是所谓的“知足之人永不穷,不知足之人永不富”。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是那些懂得知足常乐的人生活得更为幸福。这是因为,一个具有开朗热情性格的人,通常在生活中懂得知足常乐、平淡是福,能够笑看输赢得失,当放则放。
有了一颗知足的心,人才会有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幸福。知足常乐,是一种与世无争而又安于平凡的心境,也是一种不经意间的幸福。
知足可以理解为:别人的钱比自己多,我不嫉妒,钱少可以俭朴点、量入为出;别人有花园洋房、名牌时装,我不羡慕,房小可以安排得紧凑点,照样收拾得窗明几净,衣服穿不起名牌,青衣布衫也舒适;别人吃山珍海味,我不眼馋,粗茶淡饭也照样吃得健康结实,并且同样香甜。
常乐可以理解为:有一位爱自己的配偶,也许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没有权钱与容貌,但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比什么都珍贵。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能维持日常的生活,想想也欣慰。还有孩子,也许学习成绩平平,但身体健康,活泼可爱⋯⋯这些难道说不是乐事吗?实际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身边的乐事数也数不清。这是多数人的一种最实际的生活。
真正的喜悦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么,而是每天都怀有一颗满足的心愉快地生活。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既然注定目前只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然“遍地黄金”的日子还没有到来,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么,其他就显得无足轻重,还是脚踏实地、安心地过平民百姓的生活。知足者常乐!
如果能闭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多了。但假如我们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从前,有一个樵夫,靠每天上山砍柴为生,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样上山去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包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说:“啊!我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鸟!”于是把银鸟带回家,专心替银鸟疗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有个人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原来还有金鸟啊!
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也不再仔细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越来越不快乐。
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已经康复,准备离去。银鸟飞到樵夫的身旁,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感慨地说:“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的动听。”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3圈告别,向金黄的夕阳飞去。
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
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樵夫,自己却不知道,不知道原来金鸟就在自己身边。只希望大家都不要无意间变成了樵夫。
有的人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结果总是跟在成功者的后面跑来跑去,两手空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知足者能够认识到无止境的痛苦和欲望。由于人太贪婪了,欲望太强了,而其自身的能力又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自己应有的下场。
你越是拒绝在你现状中寻求可以令你满意的事物,你的不满就会持续得越久。你愈不满,就愈沮丧,愈乞求于期望、憧憬。与其埋怨你目前的处境,倒不如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愉快地过平常人的生活。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也是糊涂修身的原则之一。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是快乐的重要条件。著名心理学家多易居说:佛家早就看出,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与期望不得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时会影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无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身上长了个瘤,你忐忑不安地去找医师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诊断结果是良性瘤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人活一生,人人都想生活得更美好,人们总会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求名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衫,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过分看重名利,你就会整日绷紧神经,心浮气躁,甚至茶饭不香,活的很累。
有的人既不求发财,也不求升官,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按时回家,每个月领着不算多但还算说得过去的一份薪水,晚上陪爱人在家里看看电视,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年轻的时候打打篮球,年纪大了练练太极拳,不上火,不生气,知足常乐,长命百岁。这样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闲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劳累、费心劳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功成名就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就一般情况来说,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会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世界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名誉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但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桂冠、金钱,人世间许许多多的诱惑,那不过只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低不自卑,位高不自傲,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过于看重权力和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愚蠢,也太不值得了。
懂得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快乐和幸福的智慧所在。
只有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工作,我们才有一切衣食器具与避风寒的屋宇;天下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提供给我们维持生命和赏心悦目的资源。生命是一种轮回。人生之旅,去日不远,来日无多,权与势,名与利⋯⋯统统都是过眼烟云,只有淡泊才是人生的永恒。因此做任何事都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遇到烦恼事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淡泊为怀,知足而且常乐。
控制无止境的欲望
追求可以成为一种快乐,欲望却永远都只是生命沉重的负荷。
同样是花草,有的花草几日无人料理就会枯萎,可仙人掌却不是这样,即使无人照顾,它也能顽强地生存。与其说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倒不如说是仙人掌所求不多。人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像仙人掌那样所求不多,何愁不能活得天高海阔大道坦然呢?可是现代大多数人更多地还是过分贪婪,不知满足。
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当欲望产生时,即使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婪的结果只会给人带来无穷尽的麻烦和烦恼。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容易成为它的奴隶。一个贪得无厌、毫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希望得到一切,可是到头来却两手空空,得不偿失。
生活贵在平衡,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因此不能稍有偏颇。如果过分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有一则寓言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同样的道理: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爱财的国王,一天,他对上帝说:“请教给我点金术,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宫到处都金碧辉煌。”
上帝说:“好吧。”
于是,第二天早晨,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只能饿肚子了。他每天中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放得十分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因为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全部变成了金子,后来,他吓得不敢伸手了,越来越恐惧,他已经饿了一天了。
到了傍晚,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不让女儿过来,但是天真活泼的女儿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女儿变成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个点金术了,他跑到上帝那里向上帝祈求:“上帝啊,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小女儿还给我吧!”
上帝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立刻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赶快跑去抱自己的女儿,女儿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追求可以成为一种快乐,欲望却永远都只是生命沉重的负荷。
我们时常感到活的很累,实际上只是因为我们所求的太多。我们总希望自己爬得越高越好,拥有得越多越好,不断地索取,心灵自然无法得到休息。
人要生存,首先要有物质做为基础,但索取物质的多少必须要有一个度。虽然物质可以无限制的增加,但是你却未必都能真实地享受,家有万贯,别人每餐吃一碗,你未必能吃十碗,别人晚上躺一张床,你未必能躺十张床。
为什么不采取另一种活法呢?抛弃欲望的重负,轻松愉悦地享受人生,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回首往日,假如你的头脑中只剩下金光银影,却没有美好欢愉,生命岂不毫无色彩可言。
欲望,是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不快乐的陷阱。
因此,做人就要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清心寡欲,无所需求”,你的人生从此便不再“累”了。如果你想拥有快乐,就要控制你的欲望,衡量自己的能力,适度地、有步骤地追求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不强求一步登天,不企图得到最好最多,为你得到的而快乐,满足于你的选择。
现在,列出你现在的各种欲望,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控制的,把它们删除。专注地去完成那些对你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吧!
钱多钱少都要活得尽兴
快乐,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富贵者,未必快乐。不少富且贵者,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既布设陷阱、机关算尽害人,又忧讥畏谗、处处防人害己,长年累月心劳力拙,神经紧张,虽锦衣玉食,金银满箱,最终还是得不到快乐。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财万贯的人也未必就会是幸福的,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不能用金钱的标准来衡量。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生命比拥有财富更重要。人要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尽量让自己活得富裕一些,但是千万不能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承担风险的享受远不如清贫的日子安逸。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享受生活,钱多有钱多的方法,钱少省吃俭用照样可以尽兴。
人生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在这些诱惑面前辨不清它到底意味什么,只是盲目地追逐潮流,身不由己地为锦衣玉食不停地追求,为名利权位不停地旋转,等一阵喧闹之后,就会发现情感已被消蚀得千疮百孔,连自己原本拥有的快乐也给丢掉了。
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生意做得特别大,每日算计、操心,有很多烦恼。挨着他家的高墙外面,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夫妻俩以做烧饼为生,却有说有笑,快快活活。
财主的太太说:“我们还不如隔壁卖烧饼的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非常快乐。”财主听了,便说:“这个很容易,我让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于是,他拿了一锭五十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扔了过去。那夫妻俩发现地上不明不白地放着一个金元宝,心情立即大变。
第二天,夫妻俩商议,如今发财了,不想再卖烧饼了,那干点什么好呢?一下子发财了,又担心被别人误认为是偷来的。夫妻俩商量了三天三夜,还是找不到最好的办法,觉也睡不安稳,当然也就听不到他们的说笑声了。
财主对他的太太说:“看!他们不说笑了吧?办法就是这么简单。”
“金钱永远只能是金钱,而不是快乐,更不是幸福。”这是希尔的一句名言。假如一个人只盯着金钱,那么它很容易就会掉进金钱的陷阱里。我们都要小心控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在生活中,没有钱什么事情也不好办,但是如果有了钱而不去合理地花销,也是一文不值。
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被金钱所奴役!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被金钱束缚。钱只有在使用时,才会产生它的价值,假如放着不用,就根本毫无意义。一个人一旦钻进钱眼里,就是把自己送进了陷阱。人生需要金钱,更需要快乐,有了金钱也许会有更多的快乐,但用快乐去换取金钱可能就不值得了。生活中除了金钱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一心想着钱,有时候金钱也是有毒的。
习惯痴迷金钱的人,是非常可悲的。因为金钱再多,也不见得能够幸福快乐,相反很可能将自己推向充满痛苦的欲望深渊。所以聪明的人善于取舍,于我有益者,不懈追求;不利身心者,纵然好得天花乱坠,也毅然拒绝,不为所动,这才是智慧。否则,盲目的追求只能使人活得喘不过气来,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金钱何为多,何为少,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让金钱为我所用,为人所用,而不要成了不肯花钱的守财奴,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痛快潇洒!
慷慨地“及时行乐”
美丽的东西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更见其光华。因此,要把光鲜穿在身上,写在脸上,用在生活的琐琐碎碎中,让日子发亮。
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位布朗夫人,她在一家银行里存有3140万美元。但是,由于她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及时找到一家免费诊疗所为她的儿子治疗,致使她唯一的儿子截断了双腿。为了避免一些额外的开支,她常常吃冷麦片。后来,她在一次争论脱脂牛奶的质量时死去,当时她的财产已增到9.5亿美元。
我们不能不说布朗夫人的遭遇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在生活中,许多人对待自己太“狠”,他们即使很有钱,也舍不得吃穿用,当然不是浪费的那种吃穿用,等他们老了的时候,再想好好吃穿用,已经力不从心了;他们不知节制地抽烟喝酒,根本不拿自己的健康当回事,等病发的时候才知道后悔⋯⋯这样的人我们随处可见。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你是否曾经也这样对待过自己?
或许,你经常去超市买一堆食品,放在冰箱里就忘了吃,直到它过了保存期限,发出难闻的味道,才会发觉错过了食物的保存期限;或许,你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服却不舍得穿,隆重地供奉在衣柜里。一段时间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的样式已经过时了。这些美丽只能留在衣橱里,留在记忆里,流逝的青春,反而没能因此更添光彩。
因此,你就这样错过了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有在最流行的时候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没有在食物最可口的时候品尝它的滋味,就像没有在最适当的时候去做的事情,想起来,都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人们因为“舍不得”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美丽的衣服不穿它,多放几年,身材变形走样,衣服再美丽也是枉然,只能增加叹息而已。美丽的东西不用它,平白冷落,便是糟踏。
人生就像是一张支票,是有期限的。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不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你将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不要给你的享乐设定条件,与其等着死后白白地浪费掉,还不如开开心心地享受一次。
人生苦短,不要忘了及时行乐。在为了事业打拼的同时,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不是为了票子、车子、房子而努力,而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才努力去挣票子、车子和房子的。不管人生是长还是短,只要当我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时,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希望那时我们可以很满足地对所有人说:“我努力过我也享受过,我的人生没有任何遗憾。”
人生变幻无常,就如玩大富翁棋一样,走到问号那一格,谁会知道能够抽到一张什么样的命运牌呢?要知道,美丽的东西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更见其光华。因此,人生在世,不要想得太多,想做就做,想吃就吃,想爱就爱,学会慷慨地及时行乐吧!
锁住贪欲
锁住欲望,要求我们凡事有颗平常心,锁住了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
有一个老锁匠,技艺高超,一生修锁无数,为人正直。但是,时间不饶人,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绝技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技艺传给他们。
没过多久,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可按规定,两个人中只有一人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于是,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两个徒弟去开。结果大徒弟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可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家都为大徒弟的高超技艺喝彩。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装的是什么?”
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彩:“师傅,里面有许多钱,全是百元大钞。”
老锁匠又问二徒弟:“你说,保险柜里装的是什么?”
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是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
老锁匠非常高兴,郑重地宣布二徒弟为接班人。
大徒弟不服气,大家也感到不解。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论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特别是我们这一行,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更要视而不见,心上要有一把永远不能打开的锁啊。”
是啊!人生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把锁,锁住一切贪欲和私念,这样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才会光明磊落。一旦随意打开它,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锁住?放下心中的锁,你就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明末清初有一本叫做《解人颐》的书,书中对欲望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娇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因此,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就要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要被欲望所淹没。
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如果无视社会法律、规则、道德,一味地强取豪夺,贪婪成性,只能让人唾弃。锁住贪欲,放下贪婪,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更坦然。
有一个专做老红木家具生意的古董商,在一处偏僻的小山村里,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十分珍贵的老式红木旧柜子。他惊喜万分,但过后不久,古董商开始动了心思。
他先是与柜子的主人闲扯聊天,然后又假装在不经意间、小心翼翼地扯到了柜子上。随后,开价500元人民币准备购买。
山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他把古董商看得直发毛。最后,山里人终于同意了,古董商一颗“怦怦”乱跳的心才算稳了下来。
但他马上又开始后悔了。原来,当看到山里人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他就觉得自己吃亏了,“根本就不应该出500元,也许300元足够了。”但是,还不能反悔,这样很容易让对方看出破绽。于是,古董商不死心地围着房前屋后细细琢磨。
“真巧,居然找到了一把脏兮兮的红木椅子!”他对主人说:“这个柜子实在太破了,拿回去也修不好,只能当柴火烧。”
山里人喃喃道:“要不,你就别要了。”
古董商非常大度地一挥手:“说出的话,怎能随便咽回去?这样吧,你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给我算了。”
山里人本来就有些自感惭愧,听他这样说,当然感激地连忙点头。
古董商笑道:“那我明天早上再来取这些柴火。”
第二天一早,当古董商带着车来装运柜子和椅子时,看到门前有一堆柴火,山里人走出来说:“您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我已经替你把柴火劈好了。”
“后来呢?”有人问古董商。
古董商非常平静地从书架上取出一根木头。用右手做了一个“八”字形,原来,除了500元木头款外,还支付了300元的劈柴费。停了一会儿,古董商非常认真地说:“其实,这800元应该算学费,因为从此我知道了过分贪婪将意味着什么。”
欲望,人皆有之。欲望本身并非都不好,但是欲望一旦无度,变成了贪欲,人也就变成了欲望的奴隶。
锁住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贪婪是灾祸的根源。过分的贪婪与吝啬,只会让人渐渐地失去信任、友谊、亲情等;物欲太盛造成灵魂变态,精神上永无快乐,永无宁静,只能给人生带来无限的烦恼和痛苦。
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越易致祸而言的。“身外物,不奢恋”,这是思悟后的清醒。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因此,每个人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财富,切忌吝啬与贪婪;还要自由地驾驭外物,将钱财用之于正道,凭借自己的才能智慧赚取钱财,去助人成就好事。
佛家有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钱财便助人成就好事。如果做了守财奴,一点点小钱也看得如性命,甚至为了钱财忘了义理,为一得一失不惜毁了容颜丢掉性命,那也就是为物所役,那“倒不如无此一物”了。因此,锁住贪欲是非常必要的。
古今圣贤人士也都谆谆告诫我们后人,可以留意于物,但不能留连于物,更不能为物所役。
荣辱不惊,平平淡淡才是真
荣辱不惊,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解析生活,就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就能体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
居里夫人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她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名誉呢?得奖出名之后,她照样钻进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而把成功和荣誉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有的客人见了感到非常惊讶。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罢了,绝不能永远地守着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在生活中,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稍微做出了点成绩,出了点名之后,便沾沾自喜起来,自以为功成名就了,就可以天天吃老本了,从此便失去了新的奋斗目标。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鲁迅说:“‘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是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
《菜根潭》上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骗蒙蔽我了。
在生活中随缘而安,纵然身处逆境,仍从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常的心情面对一切荣辱。平常心是一种人生的美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虚饰,不做作,襟怀豁然,洒脱适意的平常心态不仅给予你一双潇洒和洞穿世事的眼睛,同时也使你拥有一个坦然充实的人生。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对身体的健康和事业的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平常心是一种经历失败与挫折,不断奋斗努力,才能历练出的人生境界。它不为一切浮华沉沦,不为虚荣所诱。
时光荏苒,人生短暂。要快乐地品尝人生的盛宴,需要每个人拥有一份荣辱不惊、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态。即使身份卑微,也不必愁眉苦脸,要快乐地抬起头,尽情地享受阳光;即使没有骄人的学历,也不必怨天尤人,而要保持一种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当我们出入豪华场所,用不着为自己过时的衣着而羞愧;遇见大款老板、高官名人,也用不着点头哈腰,不妨礼貌地与他们点头微笑。我们用不着羡慕别人美丽的光环,只要我们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所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己,那么,我们的心灵圣地就一定会阳光灿烂,鲜花盛开。
荣辱不惊,是一种处世智慧,更是一门生活艺术。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奇。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凡事有所成、业有所就者无不具有“荣辱不惊”这种极宝贵的品格。荣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遭到不幸和烦恼的突然袭击,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平常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一些人面对突变而方寸大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不惊。
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亲笔写下这样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感到一种身心的净化,受到一种圣洁灵魂的感染。在冰心的身上,永远看到的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旺盛,看到的是一颗跳动了近百年的、在思考、在奋斗的年轻、从容的心。“文革”中,冰心在中国作协扫了两年厕所,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早上六点赶车上班。老了之后尽管行动不便,每早起床就大量阅报读刊,了解文坛动态,然后就握笔为文,小说、散文、杂文、自传、评论、序跋,无所不写。在遗嘱里她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悄悄地来到这个世上,也愿意悄悄地离去。”
成功时不心花怒放,莺歌燕舞,纵情狂笑,失败时也绝不愁眉紧锁,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超然,一种豁达,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致以满足的微笑;失败了,转过身揩干痛苦的泪水。
实际上,生活就如同弹琴,弦太松弹不出声音,弦太紧会断,保持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古今中外的大多数伟人,他们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及时应变,正确判断所处局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般来说,人们只要不是处在疯狂或激怒的状态下,都能够保持自制并做出正确的决定。荣辱不惊的情绪,不仅平时可以给生活带来幸福稳定和畅快,而且能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帮助你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在物欲横流,处处充满陷阱和诱惑的社会里,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平常心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看得平平常常,即“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当然,保持平常心绝不是安于现状。人类的伟大在于永不休止地追求和渴望,历史的嬗变在于千百万创造历史的人们永无休止地劳作。生命是一个过程,而生活是一条小舟。当我们驾着生活的小舟在生命这条河中款款漂流时,我们的生命乐趣,既来自对伟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来自于对草地低谷的切切爱怜;既来自于与惊涛骇浪的奋勇搏击,也来自于对细波微澜的默默深思。因此我们平常的生命、平常的生活一经升华,就会变得不那么平常起来。因为,生命和生活是美丽的,这种美丽,恰恰蛰伏于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平平常常之中。没有珍惜平常的人,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把平常日子过好的人,体味不到人生的幸福,因为平常孕育着一切,包容着一切,一切都蕴含在平常之中。
荣辱不惊,保持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不是平庸,它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表白,是源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人生在世,不见得权倾四方和威风八面,也就是说最舒心的享受不一定是荣誉的满足,而是性情的安然与恬淡。因此,荣辱不惊,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解析生活,就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就能体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要盲目追求知名度
美誉度与知名度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果一个高知名度和一个低美誉度在一起,还不如没有知名度。
“高档时装之王”瓦伦蒂诺曾在“世界时装之都”学习服装设计与制作,他学成之后,回到了意大利,在罗马开了一家时装店。他以为自己师出名门,肯定很快生意兴隆、名声大噪。没想到,一年之后,他和他的时装店还是默默无闻,他的生意也十分清淡,只能寄住在母亲的一位朋友家里。
他认为生意不利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知名度。于是,他决定举办一个时装表演会,靠宣传来提升知名度。他借了不少钱,将表演会的场面布置得很不错,然后遍发请柬,邀请名流来参加。没想到应邀而来的人寥寥无几,服装一套也没有卖出去,反而成为笑柄。
时装表演会的失败,使瓦伦蒂诺很受打击,但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决定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意,再也不对投机取巧的方法抱什么指望。这次失败,使他悟到一个道理:做生意需要名气,但名气却不是宣传出来的,名气需要真正的实力作支撑,否则别人是不会买账的。不错,他设计的服装是很漂亮,但像他这个档次的服装设计者多如牛毛。若想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使自己的实力在别人之上。
自此,瓦伦蒂诺开始潜心研究服装设计与制作艺术。不管是服装大师还是街头艺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虚心向人学习,甚至连名师打蝴蝶结的一个手势,他也看在眼里,细心揣摩。凡有时装表演和展览会,他手头再拮据也要买票参加,以便向同行们学习宝贵经验。他畅游在服装艺术的海洋里,浑然忘了生活的窘迫。正如他后来回忆说:“整整8年,我一直是个穷裁缝⋯⋯不过少一点钱,也少一点杂念,可以集中精力探索服装的奥妙。”
苦熬8年后,瓦伦蒂诺的技艺日臻成熟,知名度也自然而然地上升了。这时,他也确立了自己的经营特色:高档面料,高雅华贵的风格,面向上流社会的女性顾客。
自此,瓦伦蒂诺的生意如顺风扬帆,全罗马的女贵族都乐意请他设计时装。他财源滚滚,再也不用借钱去买那点可怜的虚名,再后来全世界的达官贵人和超级明星都以穿他设计的时装为荣,看一看他的顾客名单,就知道他的知名度之高: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西班牙皇后萦菲娅、伊朗皇后法拉赫·迪、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成打成打地订购时装,根本不在意价钱。瓦伦蒂诺每年的营业额达5亿马克以上,被誉为“高档时装之王”。
知名度对一个人来说并非越大越好,一个实力不够强的人如果有了过高的知名度,有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而带来负面的影响。瓦伦蒂诺的成功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盲目追求知名度的错误时,错的不深,并立即停止了这种错误。可有的人在追求知名度的道路上却是骑虎难下,身不由己。
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并因此成了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的“标王”。在1995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4亿元的销售合同;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到2.18亿元。至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年只有7500万元一跃为9.5亿元。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对此,时任厂长姬长孔十分满意。
正营级退伍军人姬长孔刚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秦池酒厂报到的时候。秦池酒厂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还有长得有一人多高的杂草,全厂500多名工人有一半想往外走。这家1990年3月才领到工商执照的酒厂,只是山东很多个不景气的小酒厂中的一个,每年白酒产量一万吨左右,产品也从来没有卖出过潍坊地区。
姬长孔到秦池报到几个月后,开始意识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式的市场推广方式走不了多远,取得市场上的胜利还有待于一些手段和智慧。于是,他移师沈阳。姬长孔后来回忆说,“如果沈阳打不下来,我也没脸回临朐了”。
在沈阳,姬长孔打了一场极其漂亮的销售“战役”。他先在当地电视台买断了段位,密集投放广告;然后带着推销员跑到大街上,沿街请市民免费品尝秦池酒;他还租用了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的上空游弋,然后撒下数万张广告传单,一时间场面十分轰动。
20天不到,秦池酒在沈阳已开始热销。姬长孔又借机迅速在媒体上发布了“秦池白酒在沈阳脱销”的新闻。
仅仅一年时间,价位偏低而宣传手段大胆的秦池酒在东北市场蔓延开来,销售额节节上升。姬长孔又开始长期转战各地,他住10元一天的地下室,每天吃的主食是面条,他还让从临朐开出的运货车里必须带上一大袋子青菜。这期间的节俭与日后他在梅地亚中心的一掷亿金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4年11月8日,北京正是寒冷的季节,穿着式样陈旧西装的姬长孔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当时他还不能意识到,这里将成为他的幸运和伤心地。一年之后,他成为了这里最耀眼的人物,而三年之后,当他又一次企图进入那道玻璃旋转门的时候,却因为没有出入证而被拒之门外。
姬长孔的皮包里带来了3000万元。这几乎是秦池酒厂一年的所有利税之和。此刻,想要别人多看你一眼,就必须抛出连自己都会兴奋的金钱筹码。
唱标结束,山东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竞得“标王”,高出第二位将近300万元!可此时人们还不知道谁是秦池,临朐县又是在哪里。从当时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现场的姬长孔还很不习惯镁光灯的聚焦及众多记者的簇拥,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笑得不太自然。但他显然知道,自己已达到了事业之巅。
1996年11月8日,早已名满天下的姬长孔再次来到梅地亚。冲动的情绪在梅地亚会议中心蔓延,让每一个与会的英雄豪杰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当主持人念到“秦池酒厂”的时候,全场顿时鸦雀无声。主持人大声叫道:“秦池酒,投标金额为3.212118亿元!”有记者问,“秦池的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姬长孔回答:“这是我的电话号码。”这样的对答,仿佛是一个让人哑然的黑色幽默。其实,姬长孔心里最明白,他已经无路可走了。他必须要这个“标王”。
如果秦池不第二次中标,其销售量肯定会直线下降。对于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企业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的死亡,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家生命的终结,他绝对不能接受。
可是,1997年初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把秦池推进了无法自辩的泥潭。就在秦池蝉联中央台“标王”的同时,北京《经济参考报》的四位记者开始了对秦池的一次暗访调查。一个县级小酒厂,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
一个从未被公众知晓的事实尴尬地浮出了水面: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他们是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再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这则报道像迅雷一般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在很短的时间里,又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姬长孔遭遇到了最猝不可防的一击。
这就是1997年的秦池,它可能是全中国最不幸的企业。在它君临巅峰的时候,身边站满了弹剑高歌的人们;而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当年度,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再一年,又下滑到3亿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传媒的视野中消失了。
经济学家分析,秦池衰落的关键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冒险的经营方式,把培育品牌的法宝全押在了广告的轰动效应上,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造成企业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因为标王不是酒王,它只是靠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出的一个品牌,而本身质量并不过硬。鉴于秦池的教训,我们应该看得出,过分依赖广告不是致强之路,靠广告支撑的产品和企业,其生命是有限的。
事业成功非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循序渐进,过分追求反而会欲速则不达。成功的条件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烧开水一样,一点一点的升温,最后事业才会沸腾起来。不能过分依赖媒体的宣传来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大众不仅是要看一个企业的知名度,还会关注企业的美誉度,也就是获得众人信任、赞许的程度。
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市场的不同作用在于:拥有知名度的好处是让人认识它;拥有美誉度的好处是既让人认识它,又让认识它的人赞美它、认可它。品牌是名与实的一个统一体,知名度是名,美誉度是实,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品牌的本质内核。美誉度是以知名度为基础的,但如果是一个高知名度和一个低美誉度在一起,那还不如没有知名度。
知名度与美誉度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盲目追求知名度,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人,用实际的行为提高美誉度。
安逸的生活本身就是地狱
安逸的生活,虽然满足了你物质生活的需要,却会让你陷入精神生活的荒漠,精神生活的荒漠会让人颓废、窒息以致死亡。
有一本关于禅学的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死后去阎罗殿的路上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他留下来。
这个人说:“我在世间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现在只想睡、只想吃,我非常讨厌工作。”
宫殿的主人说:“好极了,我这里有舒适的床,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而且,我还可以保证,任何人都不会打扰你。”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刚开始,这个人感到很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空虚和寂寞。于是,他向宫殿主人抱怨:“这样有什么意思,这种生活我已经厌倦了,你能不能为我找点事情做?”
“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可以做的事情。”宫殿主人回答。
几个月后,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主人:“这种日子我受不了了,假如你不能给我找点事情做,我宁愿去下地狱!”
宫殿主人非常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最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荣誉、地位被人们广泛地崇拜着,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人身上滋生、蔓延,都足以使生命之树枯萎,使生命之舟搁浅。但是,人又是最不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人有良知和理智,有判断力和意志力,人可以拒绝安逸,选择创造和奋斗。
有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一个让许多人羡慕的政府机关,干着一份非常轻松的工作。
但是时间不长,年轻人就变得忧郁寡欢。原来年轻人的工作虽轻松,但与所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他想辞职外出闯天下,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留恋眼下这一份既有保障又舒适稳定的工作。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是风险也很大啊!经过反复思量他仍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就将心中的矛盾告诉他的父亲。父亲听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乡下老人在山里打柴时,拾到一只很小的样子怪怪的鸟。那只怪鸟和出生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小,也许因为它实在太小了,它还不会飞。老人就将这只怪鸟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耍。
老人的小孙子很调皮,他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充当母鸡的孩子,让母鸡养育着,母鸡果然没有发现这个异类,全权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
怪鸟一天天长大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怪鸟竟是一只鹰,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鸡。然而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那只鹰一天天长大了,却始终和鸡相处得很和睦。只有当鹰出于本能在天空展翅飞翔再向地面俯冲时,鸡群才会引起片刻的恐慌和骚乱。
时间久了,村里的人们对于这种鹰鸡同处的状况越来越看不惯,如果哪家丢了鸡,首先便会怀疑那只鹰,要知道鹰终归是鹰,生来是要吃鸡的。愈来愈不满的人们一致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
因为和鹰相处的时间长了,有了感情,这一家人自然舍不得杀它,他们决定将鹰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然而他们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那只鹰重返大自然。他们把鹰带到村外的田野上,过不了几天那只鹰又飞回来了,他们驱赶它不让它进家门,他们甚至将它打得遍体鳞伤⋯⋯试过许多办法都不奏效。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原来鹰是眷恋它从小长到大的家园,舍不得那个温暖舒适的窝。
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重返蓝天,永远不再回来。老人将鹰带到附近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旁,然后将鹰狠狠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如扔一个石头。那只鹰开始也如石头般向下坠去,然而快要坠到涧底时,它只轻轻展开双翅就稳稳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就飞向蔚蓝的天空。它越飞越自由舒展,越飞动作越漂亮。这才叫真正的翱翔,蓝天才是它真正的家园呀!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听完父亲讲的故事,年轻人痛下决心,辞去公职外出闯天下,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
没有人不贪图安逸的生活?如果丧失理智,一味追求安逸,就会毁灭自己。任何不劳而获的念头都是危险的,所有非分之想,却只能招致痛苦。泰然面对客观的环境条件,辛勤劳动,不断创造,才是幸福人生的最佳选择。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海滨购置了别墅,还拥有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接踵而至,后来他1916年在自己的别墅里开枪自杀。
所以说,安逸的生活本来就是地狱,它虽然满足了你物质生活的需要,却让你陷入了精神生活的荒漠。而精神生活的荒漠会让人颓废、窒息以致死亡。
别让欲望成为心灵的陷阱
人想拥有美好东西的念头不错,但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总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孰不知在你贪婪地占有中,你的心灵也被腐蚀掉了。
人们总想多得一些,结果往往不知不觉地连自己也失掉了。因此,我们要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拥有的,并割舍不实际的欲念。可多数人虽然拥有了却不知珍惜,反而想要的更多。
有一天,一个老头在森林里砍柴。他抡起斧子正准备砍一棵树,突然从树上飞出一只金嘴巴的小鸟。
小鸟对老头说:“你为什么要砍倒这棵树呀?”
“家里没柴烧。”
“回家去吧,你不要砍倒它。明天你家里会有很多柴的。”说完,小鸟就飞走了。
老头空手回到家,他对老太婆说:“上床睡觉吧,明天家里会有很多柴的。”
第二天,老太婆发现院子里堆了一大堆柴,就叫老头:“快来看,快来看,是谁在我家院子里堆了这么一大堆柴。”
老头把遇到了金嘴巴鸟的经过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说:“柴是有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吃的。你去找金嘴巴鸟,让它给我们点吃的。”
老头又回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金嘴巴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头回答说:“我的老太婆让我来对你说,我们家没有吃的了。”
“回去吧,明天你们会有许多吃的东西的。”金嘴巴鸟说完又飞走了。
老头回到家,对老太婆说:“上床睡觉吧,明天家里会有许多食物的。”
第二天,他们果真发现家里出现了许多鱼、肉、水果、甜食、葡萄酒和他们想要的其他食物。他们饱餐了一顿后,老太婆对老头说:“快去找金嘴巴鸟,让它送我们一个商店,商店里要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我们以后的日子就舒服了。”
老头又来到了森林里的那棵树下。金嘴巴鸟飞来问他:“你还想要什么?”
“我的老太婆让我来找你,她请你送给我们一个商店,商店里的东西要应有尽有。她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
“回去吧,明天你们会有一个商店的。”金嘴巴鸟说。
老头回到家把经过告诉了老太婆。
第二天他们醒来后,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家里到处都是好东西:锅、戒指、布匹、纽扣、镜子⋯⋯真是应有尽有。老太婆仔细地清理了这些东西以后,又对老头说:“再去找金嘴巴鸟,让它把我变成王后,把你变成国王。”
老头回到森林里,他找到了金嘴巴鸟,对它说:“我的老太婆让我来找你,让你把她变成王后,把我变成国王。”
金嘴巴鸟冷漠地望了一下老头,说:“回去吧,明天早上你会变成国王,你的老太婆会变成王后的。”
老头回到家,把金嘴巴鸟的话告诉了老太婆。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发现自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周围还有一大帮的侍臣奴仆。
但是,老太婆对此仍不满足,她对老头说:“去,找金嘴巴鸟去,让它把魔力给我,让它来宫殿,每天早上为我跳舞唱歌。”
老头只好又去森林找金嘴巴鸟,他找了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找到了它,老头说:“金嘴巴鸟,我的老太婆想让你把魔力给她,她还让你每天早上去为她跳舞唱歌。”金嘴巴鸟愤怒地盯着老头,它说:“回去等着吧!”
老头回到家,他们等待着。
第二天起床后,他们发现自己被变成了两个又丑又小的矮人。
其实,人有想拥有美好东西的念头不错,但是,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总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孰不知在你贪婪地占有中,自己的心灵也被腐蚀掉了。
事实上,我们拥有快乐和生命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拥有,又何必贪求得太多呢?贪婪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失去和拥有之间,不经意间就会流干。有的人在这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只知道一味地索取更多,他们拥有了阳光的明媚,还想把璀璨的星光据为己有,但是越是想要占有,越是失去的更多。
知足,人生才富足
大哲人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缘由,“祸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自老子以后,很多先哲都提倡“知足知止”的教条,这个教条也确实在紧紧地约束着中国人的行止。比如庄子就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他曾告诫人们:“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王廷相则说:“君子不辞乎福,而能知足也;不去乎利,而能知足也。故随遇而安,有天下而不与也,其道至矣乎!”吕坤也有一言曰:“万物安于知足,死于无厌。”
由古至今,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同时在欲望的追逐中不乏涌现出一些有明智之举的理性人物。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当年虽已80高龄,但依然仙风鹤骨,非常健壮,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克里安德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
这句话恰和老子的“知足者富”的说法如出一辙。
曾有人问当代美国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莱:“怎样才能致富?”
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节约。”
“谁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吗?”
史泰莱引用了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说:“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
塞涅卡还有一句智慧的话:“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最妙的是,罗马大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也曾有类似的说法:“对于我们现在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就是财富上的最大保证。”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巧取豪夺。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地贪婪、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简单即幸福
住在田边的蚂蚱对住在路边的蚂蚱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蚂蚱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几天后,田边的蚂蚱去探望路边的蚂蚱,却发现它已被车压死了。
——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打算背着蛋壳过一生。它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鸡。
——原来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寻求名师指点就可以了。
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一位农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夫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
——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换掉坏的灯管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放弃多余的包袱就可以了。
当代作家刘心武曾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应该记住这样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简单是一种美,是一种朴实且散发着灵魂香味的美。
简单不是粗陋,不是做作,而是一种真正的大彻大悟之后的升华。
现代人的生活过得太复杂了,到处都充斥着金钱、功名、利欲的角逐,到处都充斥着新奇和时髦的事物。被这样复杂的生活所牵扯,我们能不疲惫吗?
美国哲学家梭罗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简单点儿,再简单点儿!奢侈与舒适的生活,实际上妨碍了人类的进步。”他发现,当他生活上的需要简化到最低限度时,生活反而更加充实。因为他已经无须为了满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而使心神分散。
简单地做人,简单地生活,想想也没什么不好。金钱、功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然是一种人生。但能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斤斤计较、欲望和诱惑之外,不依附权势,不贪求金钱,心静如水,无怨无争,拥有一份简单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人生吗?毕竟,你用不着挖空心思去追逐名利,用不着留意别人看你的眼神,没有锁链的心灵,快乐而自由,随心所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虽不能活得出人头地、风风光光,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足者常乐也,而其终身不辱也。人生中很多失败的例子是不知足所导致的。
我国台湾的一位大学校长在一次新生接待会上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下面的同学立即欢呼起来。“好,好,我的话到此结束。”大家惊愕了半天,然后才恍然大悟,顿时掌声大作。这位颇有风趣的校长其实是很了解学生心理的。他认为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快乐,而如果大家都很快乐,自己就不必再扫别人的兴了,因此,这位校长的做法很高明。
快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或者说快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也许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快乐是很主观的,一个人的快乐他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他的表现和行为举止才有所了解。一个人认为是快乐的事,而另一个人却未必认为快乐。总之,快乐是很奇怪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追求快乐是人性之一。哪个人不愿自己生活得快乐点?有人说人生来都是痛苦的,哪有快乐可言?正因为人生多痛苦,所以追求快乐才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人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可以说归根到底是为了“快乐”二字。成功的事业、富足的家产、自我实现⋯⋯都是为了最终的快乐。快乐是一副润滑剂,有了它你的生活将会光滑许多,没有它你前进的道路上就显得阻力重重。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何不选择快乐呢?
快乐的反面是痛苦。痛苦何来?人生来就是要追求快乐的,生来便具有各种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应该是得到满足的,而一旦得不到满足,当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人的需要便产生了匮乏,也产生了痛苦。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像恶魔一样折磨着我们,企图使我们拜倒在它的脚下。而人越是痛苦,才越觉得快乐的可贵,才会拼命地去追求快乐。当他得到了新的快乐,新的痛苦又产生了。痛苦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去追求快乐了呢?不,快乐是能追求到的,尽管人的欲望无穷,只要我们能知足,便能常乐。
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干脆压抑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进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上进一个台阶。只有经常知足,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强迫自己,才能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
富贵如云烟
人生就像一场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运用得多么高超,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仅仅是那成千上万名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况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
从社会的需要说,每一种工作都是必需的。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为社会的繁荣做了贡献,他就应该自豪。若从生活的价值来说,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虐待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安心”。即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的意思是,人皆有利心,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均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欲太过,甚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只要它确实存在,就绝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夜树下锻炼,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的精神却万古流芳。自古以来就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史笔。古人曰:“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生活,的确是足资凭借的箴言。
要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就要有不贫之心。要懂得播种一分,收获一分的道理,不要强求,不要希图意外的惊喜。《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哥哥高西木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欣喜若狂,攫宝不已,忘了回家,致使强盗回来,把他砍死。佛祖在《佛说四十二章经》告诫世人说:“财色之取,譬如小儿食刀刃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
其实,在古人的眼里,“富贵”两字,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