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配角(2)

早期教育以感官训练为主

大脑生理学家们说,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大约有160亿个,这个数目终其一生是不会改变的,但这也并不是说人生下来愚笨还是聪明就已经注定了。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脑血管和血液量一起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地增多,而且随着外界刺激越来越丰富,细胞和细胞之间也在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的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更复杂的吸收。出生头三年的刺激越多,这种生成、发展就越好。

蒙台梭利主张“提早教育”主要以“感官训练”为主,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从感官(视、听、味、触、嗅)开始的,孩子的小手触摸各种物体,小脚踢来踢去,都是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当年对儿子的“早教”就是从这五个方面开始的,没有刻意去做,就是在生活中尽量让孩子触摸到一些具体的物品。软的、硬的、温的、凉的……比如,我允许他抓西红柿,就是让他在抓西红柿的过程中触到软而凉的感觉,看到西红柿种子及汤汁流出的样子,闻到西红柿的味道,他脑中就形成具体到抽象的西红柿了。这就是西红柿知识的输入过程,也是进行早教的过程。

小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如果光是告诉他“西红柿”这样一个概念,而他没有实际接触过,他对这个东西就没有具象的认识,也就形不成抽象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新生儿来说,所谓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五官的刺激。新生儿对温度、湿度、物体软硬等都有感受能力。所以不要把孩子紧紧包裹起来,一定要让孩子的手、脚能自由活动,去感觉外界。新生儿有良好的味觉,喜欢甜,对咸、苦、酸不喜欢。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不同味道进行刺激,橘子、苹果、香蕉、芒果等的味道,都会让孩子的味觉记忆库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要养成孩子吃甜的习惯,否则孩子就不喜欢接受其他的味道了。

刚出生的孩子在视觉范围还不能达到一定距离时,他的嗅觉却已经很灵敏了。几天的母乳喂养,孩子就能够分辨自己母亲的气味,对沾有母乳气味的东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所以,经常让孩子闻闻各种食品的气味,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气味的分辨能力。

新生儿还喜欢轮廓鲜明、颜色对比强烈的图形,喜欢看能变化的人的脸,还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变换新的物品,重新引起他的兴趣。当年我在儿子出生后就自己制作了很多色彩丰富鲜艳的“玩具”,来刺激孩子的视觉。在听觉上,孩子一出生,不但能听声音而且对声音有定向力,说明出生时他就已经完成了视听结合的神经连接。孩子喜欢听母亲的声音、柔和的音乐,不喜欢嘈杂吵闹。所以,多跟孩子说说话,多让孩子听优美的音乐,这也是早教。

小贴士|养育“精神胚胎”,打好人格基础

早教不是对着孩子读课本、讲道理,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过多的知识传授,会限制孩子在环境中自我学习的能力。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父母爱孩子但却不能真正认识孩子的需求,压抑和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我不认为那些整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我觉得那些懂得孩子的成长需求,在孩子的每一个关键期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帮助,自己快乐生活、工作的妈妈,更能给孩子好的示范和教育。

妈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大人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影响很大。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能够在不给他人造成不愉快的情况下,自己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的。

女儿五岁半,平时都是我这个当妈妈的带她,但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孩子的爸爸因为工作关系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女儿对他特别亲。我很担心父亲的缺席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种担心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会发无名火,觉得孩子是跟我顶嘴不听话。

察觉无意识

同为女人,我能理解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的辛苦,也能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丈夫在身边,女性心理上可能产生的孤独和无助感,但是这也正是考验一个女人的韧性和意志力的时候。

首先你自己得接纳现实:孩子必须养,工作不能辞,丈夫的工作性质不能变,那怎么办?焦虑、发火,这些情绪化的东西解决不了现实层面的问题,只会促生更多的问题,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所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觉察自己的无意识,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心态。无意识的力量很强大,当无意识没被意识到的时候,要想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当自己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气去面对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

不妨在劳累了一天后夜深人静时,静静地问自己:“是女儿需要父亲的陪伴,还是自己需要丈夫的陪伴?丈夫缺席,对女儿和你谁的情绪影响更大?”当然,无论是女儿还是妻子,都需要父亲和丈夫的温暖,但是女儿是小孩子,妻子是成人。成熟的意义,在于自己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排解并有力量承担生活的不完美,能够在不完美中快乐地生活。我想,这是一个成熟妈妈的素质之一。只有担当起生活的辛劳和缺憾的成熟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而健康的亲子关系,也只有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妈妈可以有负面情绪

一个结构完善、关系健康的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构成的。你的丈夫每月有几天回家的时候,你的女儿和爸爸很亲,你的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基本是健康的。我不知道你和丈夫相处得如何,但女儿的顶嘴,可能有她成长过程的自然“逆反”,也可能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和你对待她喜欢的东西、她喜欢的人的态度有关。当然,女儿跟妈妈顶顶嘴也正常,说明这个要独立的小人儿内心有很强的能量,敢于反对母亲的“权威”,是她有着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一个表现。再说,生活嘛,母女关系也大致如此,顶顶嘴,又亲热无比,没什么可焦虑的。需要关注的,倒还是你自己的“火气”对孩子的影响。

劳累、工作的麻烦、身体生理的周期等都会破坏我们的良好情绪。成熟的父母不会把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如意,通过情绪肆意蔓延到孩子身上。小孩子的感受很纯粹,哪怕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他们体会和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变化。6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去分析、判断父母情绪变化的原因,他直接感受到的是情绪本身。他会恐惧、自责,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产生不安全感,尤其对3岁以内的孩子影响更大。

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坦率地告诉孩子,而不是迁怒,或者压抑。不管怎样假装,敏感的孩子完全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实心情。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坦率地告诉身边的人“我今天心情不好”或者“刚才那件事让我很生气”,更有益于他人包括孩子对你的理解。坦诚而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心情,孩子看到,原来自己心目中很强大的爸爸妈妈也会有伤心、愤怒的时候,就给他一种示范。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接纳并消化自己也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

父母要允许自己有不良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低谷,寻求适当的排解渠道。第一,自我消化。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者找个不会伤人伤己的发泄物尽情宣泄一番。第二,寻求积极的倾听者。朋友、亲人,但不要用自己不良的情绪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那根“救命的稻草”永远在自己的手中。第三,实在不能排解时,要寻求专业的心理专家的帮助。

母亲角色的超越

父亲对孩子的优质陪伴,可以弥补因为工作忙碌而导致的“缺席”。但是作为女性,如何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不会因为丈夫的缺席而焦虑,也很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将100%培养出情绪障碍的孩子。表面看来,焦虑的母亲对应的恰恰可能是缺席的父亲,而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很焦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因果关系似乎也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做母亲的不能因为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因果,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超越。

做妈妈的应该自觉地调整爱孩子的方式。有一个场景,可以让我们做妈妈的自身反省自己抚养孩子时和父亲的不同。一个父亲在一片草地上带着2岁的孩子玩耍,孩子摔倒了,父亲并没有像母亲那样马上惊惶地去扶起孩子,而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孩子,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时,如果母亲在身边,很有可能就去责备父亲:“你怎么看的孩子?摔倒了也不知道去扶一把。”其实,恰恰是父亲此时的“不扶”,才会“扶起”孩子将来独自面对人生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母爱伟大也宏大,但本能有时会吞噬理智。所以,母爱有时是需要“自我调控”的。尤其是对3岁以上的孩子,要适当地给孩子更多独立的空间,尊重他的建议和想法,放开一些,孩子不累,自己也轻松。别让太黏人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一个情绪稳定、平静面对问题的妈妈,养育的孩子一般都是很笃定的。孩子是看着妈妈的脸长大的,想象一下,一张阴晴变幻莫测的脸和一张平静淡定微笑的脸,哪个才是家里的太阳呢?

母亲总是承担着更多的养育责任,这是自然,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相比起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母亲,即便是在今天,中国的女性在家庭中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大更深远。所以,中国的母亲才更要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更坚韧、更豁达、更理性地承担起这份责任。这很难,但是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去走这条路——察觉自己,开悟自己,走出焦虑。不但给孩子无私的爱,更要让自己快乐健康!

小贴士|处理负面情绪的艺术

人的情绪就像一条波浪线,起起伏伏很正常,但这个起伏应该在一个较平稳的状态下进行。不要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不好的时候就像跌至深渊,把不良情绪任意发泄。

大人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能够在不给他人造成不愉快的情况下,自己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的。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理念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多读一些经典的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专著,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并了解一个母亲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为迎接孩子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是个工作很忙的妈妈,女儿已经4岁了,感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有越来越多的困惑,需要学习和指导,但是时间又太紧无法去看很多的书,或者去听课。很多时候心里真是着急。非常希望有一本书能系统地把教育孩子的方法直观地告诉妈妈们,像菜谱那样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您是成功的妈妈和女性,又是教育专家,我很认同《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中的理念,让我很希望您能更详细地举一些例子,让我得到最直接的指导。

做母亲需要用心“上岗”

孩子就是一本生命之书,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用心阅读,他们充满活力童真而率性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为父为母的许多好方法。孩子本身就是我们父母教子的引路人,只不过我们总是很难谦虚地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学习儿童的心理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