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生于苏格兰,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休谟对哲学和文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顺利地读完了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并且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文学是我一生中最酷爱的科目。”休谟早年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商业活动,但后来发现“完全不适宜从事这项营生”,于是便离英赴法,在法国拟定了“一生的规划,后来是坚定不移地和卓有成效地实现了”。这是指写作了《人性论》,并以哲学作为毕生的事业。休谟到过法国多次,与哲学家狄德罗、卢梭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并被奉为“哲学的神明”,但后来和卢梭发生了口角,虽然他表现得忍让可佩,但卢梭坚决与他一刀两断。休谟一生还做过图书馆馆员、将军的秘书,1767年他充任了副国务大臣的要职,两年以后,他辞官回爱丁堡并终老于此。他的朋友亚当·斯密在为他写的讣告中说:“总之,无论在休谟生前或死后,我始终认为,他在人类的天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
休谟一生写下了各类影响深远的著作,主要有《政治谈话》《自然宗教对话录》《英国史》等。他最著名的哲学著作除《人性论》之外,还有《人类理智研究》,该书是《人性论》的缩写本,把康德从“教条式的噩梦”中唤醒的就是这本书。
《人性论》写于休谟游学法国期间,当时休谟还不足30岁,但“它从印刷机上下来就是死胎,无声无息,甚至在狂热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来。”《人性论》分为三卷,分别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阐明了休谟最主要的哲学思想。
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指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具有较多的力量,比较猛烈。观念是指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即对印象的“模仿和草拟”,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但复合观念则未必那样,没见过长翅膀的马却可以对它进行想象。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
《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知识和或然推断的论述》一节。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为的,不具有确实性。人的因果性观念完全来自感觉经验中对“相似性”例证的观察:我们看到两个类似的现象不断地按先后顺序重复出现或“恒常会合在一起”,便由这一个推到那一个,把一个称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这种根据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全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但休谟并不贬低习惯,他指出:“习惯就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
《人性论》发展了贝克莱哲学,它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对康德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广泛、深远而又十分复杂的影响,直到今天它的许多方法和结论对于哲学的进步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