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脑中风即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急、变化快,“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可见晕仆、抽搐,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以“脑中风”谓之;又因其发病突然,谓之“卒中”。

一、流行与发病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世界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下降,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主要为脑卒中)、恶性肿瘤等在人类死亡原因序列中明显前移,成为三大主要死亡原因。WHO脑血管病协作研究组对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有40个国家前三位死亡原因中包括脑血管病,因此病致死者占57个国家中总死亡数的11.3%。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占第2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我国城市脑中风的年发病率、年病死率和时间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394/10万。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病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中风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600万~700万。脑中风的发病与环境、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我国脑中风的发病具有季节性,表现为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地域上总体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纬度每增高5°,脑中风发病率则增高64.0/10万,病死率增高6.6/10万。脑中风的病死率与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比较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组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与心肌梗死(MI)的发病率,发现男性、女性ABI发病率几乎相等,而MI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ABI发病率低于MI的50%,女性则二者相近。美国黑人的脑中风发生率和病死率都高于白人。脑中风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不过近年来,脑中风的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20~40岁发生脑中风者逐年增多。脑中风的防治已成为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

脑中风的存活率:发病后第1天10%~20%患者死亡,3周内1/4~1/3的患者死亡,3周后病死率降低,5年的存活率15%~40%。脑中风的复发率11%~12%;男性、女性复发率无明显差异;1年内复发者占总人数的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高血压患者卒中复发率高于正常血压者。

随着人类医学技术的发展,脑中风病死率趋于下降。1920年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的病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美国自1970~1977年共下降17%,每年平均下降3%;非白种人病死率下降较白种人更显著;加速下降的趋势与防治高血压的进步有关;日本十几年来脑中风病死率也有较明显的下降;相反,原来脑中风病死率较低的国家,如比利时、葡萄牙、希腊等近年有上升迹象,其原因尚不清楚;我国脑中风变动并不显著,1970~1980年呈上升趋势,以后则趋平衡或略下降。与病死率下降趋势相应,脑中风的发病率也一直在下降,1970年以来在美国也有加速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下降更快的是在女性及70岁以上的老龄组。

脑中风各种分型所占的比例:欧美作者的报道显示脑梗死占2/3~4/5,脑出血仅占1/20~1/6;欧美作者的报道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报告;国内报道的脑卒中亚型构成大体一致,脑出血所占比例远高于欧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甚小,但脑梗死仍是构成脑中风的主体,占1/2或稍多;日本的研究结果居于中国与欧美之间,脑出血比例高于欧美、低于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则接近于欧美;我国台湾地区的报道亦显示脑出血比例高于脑梗死。

青年脑卒中:目前一般认为脑中风发生时,年龄<45岁为青年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33~45岁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为18/10万~142/10万,女性为23/10万~95/10万。众多研究表明,青年脑卒中以CIS为主,ICH次之,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研究表明:我国青年脑卒中病例男性发病率为72.2%,明显高于女性的27.8%(表1-1)。

表1-1 我国不同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