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五篇,首以帝王,以省考纪,复表师相,以省别录,儒林、文苑,悉数难尽,其纂述大端,已见于文言、学术二典,斯亦无待作传,故复列《文儒表》,略为第次,从其统系而已。方舆古今沿革,必为作典,则繁文难理,职官亦尔。孟坚百官公卿,上于列表,一代尚然,况古今变革,可胜书耶。故于《帝王表》后,即次《方舆》、《职官》二表,合后《师相》、《文儒》,为表凡五云。
史职范围,今昔各异,以是史体变迁,亦各殊状,上世瞽史巫祝,事守相近,保章灵台,亦官职也。故作史必详神话,降及迁、固,斯道无改。魏晋以来,神话绝少,律历、五行,特沿袭旧名,不欲变革,其义则既与迁、固绝异,然上比前哲,精采黯黕,其高下相距则远,是由一为文儒,一为专职耳。所谓史学进化者,非谓其廓清粗翳而已,己既能破,亦将能立,后世经说古义,既失其真,凡百典帝,莫知所始,徒欲屏绝神话,而无新理以彻之,宜矣其肤末茸陋也。要其素知经术者,则敹作史为犹愈,允南古史,昔传过于子长,今不可见,颜孔隋书,亦迁、固以后之惇史,君卿《通典》,事核辞练,绝异于贵与之伧陋者,故以数子皆知经训也(近世如赵翼辈之治史,戋戋鄙言,弗能钩深致远,由其所得素浅尔)。惜夫身通六艺之士,滞于礼卑,而乏智蒙之用,方之古人,亦犹倚相射父而已,必以古经说为客体,新思想为主观,庶几无愧于作者。
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不逮者。外人言支那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古史无过也。亦有草昧初启,东西同状,文化既进,黄白殊形,必将比较同异,然后优劣自明,原委始见,是虽希腊、罗马、印度、西腊诸史,不得谓无与域中矣。若夫心理、社会、宗教各论,发明天则,烝人所同,于作史尤为要领,道家者流,出于史官,庄周、韩非,其非古之良史耶。
设局修史,始自唐代,由宋逮明,监修分纂,汗漫无纪,《明史》虽秉成季野,较宋元为少愈,亦集合数传以成一史云尔。发言盈廷,所见各异,虽有殊识,无由独著,孟德斯鸠所谓古事谈话者,实近史之良箴矣。今修通史,旨在独裁,则详略自异,欲知其所未详,旧史具在,未妨参考,昔《春秋》作而百国宝书崩,《尚书》删,而三坟穆传轶,固缘古无雕版,传书不易,亦由儒者党同就简,致其流亡。然子骏《七略 尚书家》,犹录《周书》,周官而外,周法周政,亦且傍见儒家,固非谓素王删定以后,自余古籍,悉比于吐果弃药也。通史之作,所以审端径隧,决导神思,其他人事浩穰,乐胥好博之士,所欲知者何既,旧史具体,自不厌其浏览,苟谓新录既成,旧文可废,斯则拘墟笃时之见也已。
《中国通史》目录
一、表凡五,帝王表,方舆表,职官表,师相表,文儒表。
二、典凡十二,种族典,民宅典,浚筑典,工艺典,食货典,文言典,宗教典,学术典,礼俗典,章服典,法令典,武备典。
三、记凡十,周服记,秦帝记,南胄记,唐藩记,党锢记,革命记,陆交记,海交记,胡寇记,光复记。
四、考纪凡九,秦始皇考纪,汉武帝考纪,王莽考纪,宋武帝考纪,唐太宗考纪,元太祖考纪,明太祖考纪,清三帝考纪,洪秀全考纪。
五、别录凡二十五,管商萧葛别录,李斯别录,董公孙张别录,崔苏王别录,孔老墨韩别录,许二魏汤李别录,顾黄王颜别录,盖傅曾别录,王猛别录,辛张金别录,郑张别录,多尔衮别录,张鄂别录,曾李别录,扬颜钱别录,孔李别录,康有为别录,游侠别录,货殖别录,刺客别录,会党别录,逸民别录,方技别录,畴人别录,叙录。
都六十一篇。
此即章氏改造新史之方案也。寻其所论,胜义非一,如以纪事一体,比于纪传、编年,故于所立表、典、考纪、别录之外。别立十记,专详历代大事,以弥班、马之缺,既树新体之骨干,亦为通史之楷模,一也。又如逗通史一体,应举大纲,以明人事衍变,制度因革,其不合于此旨,及繁而难理者,则具列于表,以补典、记、考纪、别录之未备,此为史家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之法,二也。又谓考史不专赖中籍,应穷及地下之藏,此晚近研史之新法也。章氏不信甲骨文字,尝作论非之,证以此文亦非坚持己见,三也。又谓旧史应与新史并重,非谓新史成而旧史可废,此即史料与史著可以并存不废之义,无论中外,理无或爽,四也。夫吾国古史,即为《尚书》、《春秋》及三《传》、三《礼》,学者非通经不能治古史,此章氏所以又有知经术者始能作史之说也。盖章氏邃于经术,以其余力治史,故喜以治经之法治史,其称君卿而抑贵与,则以知经训与否别之耳。瓯北《箚记》,时有善言,讥其浅鄙,亦以此故。愚谓史家之视古经,一如古史,当以治史之法治之,而不可杂以治经之见。由此言之,则贵与之书未必不如君卿,已于前章略论之矣。惟谓史学进化,不仅廓清粗翳,能破尤贵能立,则为无上之胜义,吾见世之学者,能破而不能立者多矣。抨击前人,不遗余力,而不能本其所论,以自撰一史,能立之难,至于如此。有若章氏,不仅自创史例,议论章明,又能撰许二魏汤李及扬颜钱两别录 ,以示大凡,诚庶几于能立者,然六十余篇之通史,亦迄无成书,改造新史,亦难矣哉。
次于章氏,欲造通史者,则为梁启超。兹将其所拟《中国通史》及《中国文化史》目录,表列于下:
表见《饮冰室专集 国史研究六种》附录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文化史》目录(附子目)
一、 政治之部
朝代篇
民族篇
地理篇
级阶篇
政制组织篇上
政制组织篇下
政权运用篇
法律篇
财政篇
军政篇
藩属篇
国际篇
清议及政党篇
二、 文化之部
语言文字篇
宗教篇
学术思想篇
上中下三篇
文学篇
上中下三篇
文,诗,词, 典本,小说。 美术篇
上中下三篇
绘画 书法 雕刻 髹冶 陶瓷 建筑
音乐剧曲篇
图籍篇 朝代篇
神话及史阙时代,宗周及春秋,战国及秦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历代政况与文化之关 系观。
种族篇上
汉族之成份,南蛮诸族。
种族篇下
北狄诸族,东胡诸族,西羌诸族。
地理篇
中原,秦陇,幽并,江淮,扬越,梁益,辽海,漠北,西域,卫藏。
政制篇上
部落时代,周之封建,秦之郡县,汉之郡国及州牧,三国南北朝之郡县及诸镇。唐之郡县及藩镇,唐之藩属统治法,宋 之郡县及诸使,元之行省及封建,明清之行省及封建,清之藩属统治法,民国之国宪及省宪。
政制篇下
政枢机关之制度及事实上沿革,政务分部之沿革,监察机关之沿革,清末及民国之议会,司法机关。
政治运用篇
神权,贵族,世卿,君主独裁,母后及外戚,宦官,武人干政,舆论势力,政党。
法律篇
古代法律蠡测,自战国迄今法典编纂之沿革,汉律,唐律,明清律例及会典,近二十年制律事业。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文化史》目录(附子目)
教育篇
三、 社会及生计之部
家族篇
阶级篇
乡村都会篇
礼俗篇
城郭宫室篇
田制篇
农事篇
物产篇
虞衡篇
工业篇
商业篇
货币篇
通运篇
以上凡三部,四十篇。
军政篇
兵制沿革,兵器沿革,战术沿革,历代大战比较观,清末及民国军事概说,海军。
财政篇
力役及物质,租税,专卖,公债,支出分配,财政机关。教育篇
官学及科举,私人讲学,唐宋以来之书院,现代之学校及学术团体。
交通篇
古代路政,自汉迄清季驿递沿革,现代铁路。历代河渠,海运之今昔,现代邮电。
国际关系篇
历代之国际及理藩,明以前之欧亚关系,唐以后之中日关系。明中叶以来之中荷、中葡关系,清初以来之中俄关系, 清中叶以来之中英、中法关系,清末以来之中英关系,现行之国际条约。
饮食篇
猎、渔、耕三时代,肉食,粒食,副食,烹饪,麻醉品,米、盐、茶、酒、烟之特别处理。
服饰篇
蚕丝,卉服,皮服,装饰,历代章服变迁概观。
宅居篇
有史以前之三种宅居,上古宫室蠡测,中古宫室蠡测,西域交通与建筑之影响,室内陈设,城垒井渠。
考工篇
石、铜、铁器三时代,漆工,陶工,冶铸,织染,车,舟,文房用品,机械,现代式之工艺。
通商篇
古代商业概况,战国秦汉间商业,汉迄唐之对外商业,唐代商业。宋辽金元明间商业,《恰克图条约》以后之对外商 业。《南京条约》以后之对外商业,近代 国内商业概况。
货币篇
金属货币以前之交易媒介品,历代圜法沿革,金银,纸币,最近改革币制之经过,银行。
农事及田制篇
农产物之今昔观,农作技术之今昔观,荒政,屯垦,井田、均田之兴业,佃作制度杂观。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文化史》目录(附子目)
语言文字篇
单音语系,历史的嬗变,古今方言概观,六书之孳乳,文字形体之蜕变,秦汉以后新造字,声与韵,字母,汉族以外之文字,近代之新字母运动。
宗教礼俗篇
古代之迷信。阴阳家言及谶纬家言,道家之兴起及传播,佛教信仰之史的观察,摩尼教、犹太教之输入,回教之输 入,基督教之输入与传播,历代祀典及湮祀,丧礼及葬礼,时令与礼俗。
学术思想篇上
古代学术思想之绍述机关。思想渊源,儒家经典之成立,战国时诸子之勃兴,两汉时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之废兴及蜕变,两汉经学,南北朝、隋、唐经学,佛典之翻译,佛学之宗派,儒、佛、道之诤辩与会通,宋元理学之勃兴,程朱与陆王,清代之汉学与宋学,晚清以来学术思想之趋势。
学术思想篇下
史学,考古学,医学,历算学,其他之自然科学。
文学篇
散文,诗骚及乐府,词,曲本,小说,骈文及八股。
美术篇
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刺绣。
音乐篇
乐律,古代音乐蠡测,汉后四夷乐之输入,唐之雅乐,清乐,蒸乐,唐宋间蒸乐, 四十八调之变化,元明间之南北曲,乐器,乐舞,戏剧。
载籍篇
古代书籍之传写装潢,石经,书籍印刷术之发明及进步,活字版,汉以来历代官家藏书,明以来私家藏书,类书之编纂,丛书之辑印,目录学,制图,榻帖。
以上凡二十八篇。
由上列二目观之,梁氏初稿,本名《通史》,后乃易称《文化史》,故于原目有所更定,惟梁氏之所欲创造者,实赅通史、专史二种。尝曰:
新史之作,可谓今日学界最迫切之要求,……启超窃不自揆,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所积丛残之稿,亦极盈尺,顾不敢自信,迁延不以问诸世。客岁在天津南开大学任课外讲演,乃裒理旧业,益以新知,以与同学商榷,一学期终,得《中国历史研究法》一卷,凡十万言,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发心殚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创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将悉以各学校之巡回讲演成之。其第二卷为五千年史势鸟瞰,以今春在北京清华学校讲焉;第三卷以下,以时代为次,更俟续布也(《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
此为梁氏创造通史之意见,考其所创通史之初稿,乃自题曰《中国文化史稿》,而以《历史研究法》为第一编,此盖依据上列目录,以次撰述,而以文化史为通史也。然近代科学分类,文化与政治经济,各有疆界,不得径谓文化史为通史。然梁氏有志撰中国学术史,蓄愿甚奢,规模亦广,盖欲通古今而为一书,如早岁在《新民丛报》发表之《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即其具体而微者也。其后则以力有不逮,乃划分为数段撰之,以为学术史中之断代史,如曰《先秦政治思想史》,则东周时代之学术史也。曰《中国佛教史》,则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之学术史也(此书略见于梁任公近著)。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曰《清代学术概论》,则近代学术史也。然佛教史及近二百年 学术史,皆撰仅及半,是取一部分而专撰之学术史,亦有不易成功之势,甚矣其难也。愚考梁氏自谓富于学问欲,尤擅长于史学,涉览既泛无涯际,而文笔又能达其胸中所欲言,刘知幾所谓才、学、识三长,梁氏实已备而有之。是故学如梁氏,才如梁氏,识如梁氏,始足以言修史,始足以言改造新史。愚于蚤岁甚期望梁氏撰成一完备之新史,以弥史界之匮乏,以慰学者之饥渴,然卒未见其有所造述,仅能得其所悬拟之目录,及片断之纪载,如上文所举者而读之,其未能餍求者之望,又可知也。盖梁氏有所著作,皆造端弘大,非百余万言不能尽,久之不能卒业,乃弃去转而之他,如是者非一例,其意中所欲造之新史,迟之又久,不能成功,亦正坐此。昔人有言,务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持此以论梁氏,可谓切中其病矣。近世努力于专史之著,作者颇不乏人,兹举其要者如下;
书 名
卷数
撰著人
附 考
《经学历史》
一卷
皮锡瑞撰
《中国伦理学史》
一册
蔡元培撰
《中国哲学史》
上卷
胡适撰
《中国哲学史》
二卷
冯友兰撰
又《哲学史补》一卷
《中国文学史》
一册
曾毅撰
文学史之作甚多,兹举其精要者。
《中国文化史》
三卷
柳诒微撰
《中国佛教史》
三册
蒋维乔撰
《中国氏族史》
一册
吕思勉撰
《国学概论》
一册
钱穆撰
其他如政治思想史,社会经济思想史,法制史,财政史,皆有成书,而商务印书馆主编之《中国文化史》丛书。多至四十余种,虽多率尔操觚,不餍人望,然已能一易旧日之面目,而呈璀璨绚烂之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