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马上会脱口而出,那一定是查理·卓别林。但这个人自己还创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因此我的回答也很干脆:“不是!”
那么是葛丽泰·嘉宝了?不是。
莫非是阿莫斯·安迪吗?也不是。
恐怕是普迪·温利吧?更不是。
你都猜错了,那个人不像你所想的那么好。他没有受过教育,仅能说粗劣的英语,他穿的是旧式的衣服,和人约会常常迟到,他喜欢嚼口香糖——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罗伊·罗杰。
他每年只拍摄三部影片,却能从中获得37万5千美元的巨额报酬。他每天为一家报纸写一段短文,从中也可以获得400美元。假如他公开讲一则幽默故事,就该酬谢他3000美元的费用。至于他在电台播音的待遇就更多了,每分钟可得333美元。
他出生的日子恰好是美国大选,不过他只活了五十多岁,最后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这时你会认为他是个纯粹的美国人,那你又错了。他并非生在美国的13个州内,其实他生在印度。直到现在,他诞生时的小屋子仍然存在。罗伊·罗杰的父母都带有一些印度血统——母亲约1/4,父亲约1/8。
谈起他第一次到纽约的情形,那真是滑稽得很。当时他开了一辆旧货车,上面装满了体态笨重的牛。他从俄克拉何马州出发,一路上颠簸劳累,如果疲倦了就和牛儿睡在一起。当他到百老汇的时候,身上穿着牧牛的皮鞋和土里土气的破衣裳,百老汇的人没有一个不讥笑他。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甚至抓起他的破帽子和他开玩笑。可是数年后,他乘飞机重回百老汇的时候,已经阔绰至极。当他走在街上时,人人向他行注目礼,围绕着他,请他合照,把他捧为“天之骄子”。
他年轻时,为增长见识,曾经到处旅游。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南美。为了节省旅费,他一路上都坐下等舱。到南美之后,他找到了一份放牛的工作,每个月只有四美元的报酬。
波埃尔战争爆发后,罗杰匆忙地乘坐运牛船到了南非,在英国骑兵队里谋求了一个饲养战马的工作。
战争结束后,他的生活立刻出了问题,所以他只好和士兵们住在一起,吃别人的残羹剩饭。后来,他加入马戏团,做了一个骑车杂耍的小丑。这样,他才能跟随马戏团回到美国。而他在马戏团杂耍时那种幽默怪腔,竟被一个著名的星探赏识。因此他就这样进入电影界,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说到他的婚姻,他的妻子叫做碧蒂·勃朗克,是一位生于阿肯色州的年轻貌美的女士。当他第一次遇到她时,她正在喝柠檬汁,而他正好骑着一辆新买的脚踏车经过。他一眼就被她迷住了,他们就好像前生注定了姻缘似的,他再也不愿离开她。罗杰为了博得这位陌生姑娘的欢心,故意在车子骑近她身旁时表演出神入化的绝技,想借此卖弄一下自己。可是不幸得很,一不小心,他竟然掉下车来受了伤。心地善良的勃朗克小姐立刻跑过去,扶他起来,替他擦洗伤口,这是他俩初次相遇的经过。她后来便成为罗杰夫人,还替他生了三个孩子。
罗杰一生的遭遇充满传奇。他曾有机会会见许多皇帝、皇后,以及其他高贵的人物。可是,你一定不会相信,他一辈子没做过一件礼服,就算是平常穿的衣服也很随便。只有拍电影时导演强迫他,他才会勉强好好打扮一下自己。虽然他赚了那么多钱,但口袋里面最多只带五美元,而且从来没有买过汽车。
4.世界音乐天才莫扎特
正是因为贫穷,莫扎特才谱出了动人的音乐。贫困者有颗神秘、美丽的仁慈之心,一直在弹奏着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已故的俄国教授李奥·波阿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授。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国,由他提拔和训练出来的人真是不可计数。
有一次,他对我说了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那么,你生来就应该是贫穷的!”他怕我没听懂他的话,又补充道:“在贫困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极其神秘的,又是最最美丽的,可以增强人们力量、思考力、同情感和慈爱心的元素。”
李奥·波阿尔说得完全正确。莫扎特就是这样一个贫苦的人,他甚至买不起木炭来温暖他居住的破屋。在寒冷的冬天,他只好把手插进穿在脚上的毛袜里取暖片刻,然后再继续工作。只有这样的人,才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才,才能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乐曲,才能永垂不朽。
饥饿、寒冷、缺乏营养品,这些都缩短了莫扎特的寿命,使他在35岁时英年早逝。
莫扎特的葬礼是最简单、最经济不过了,一共只花费了3美元10美分。起初,还有六个人跟随他那简陋的棺材送殡,中途下了一阵大雨,竟把这六个人也浇回去了。这时,莫扎特的灵柩孤零零地,孤零零地……
你是不是以为莫扎特的境遇非常可怜呢?但我要告诉你,其实许多伟大的音乐天才,都有和莫扎特差不多的身世。据桑福德告诉我,他的密友维克多·赫伯特第一次到美国时只穿着一件衬衣,因此不分冬夏,都须穿着它;当他妻子洗烫他那件衬衣时,他只好卧在床上等待了。但是,他不是一代大音乐家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曾流行一首叫《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蒂珀雷里》的歌曲,我们都喜欢唱它,那是一支有史以来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战歌。可是,这首曲子的作者贾克·贾奇却非常贫困,白天卖鱼,晚上还在台上演戏呢。
还有一首叫《白发吟》的歌儿,不也是广受人们欢迎吗?作者哈特·邓克斯曾将此歌献给他的妻子,并以区区15美元的价钱卖给唱片商。后来,他和妻子因意见不合而离异了。他孤独地死在费城一间简陋的小屋里。
他死时的样子非常凄惨,而他的遗嘱也只有一句话,写在一张便条上,放在床边的桌子上:“年老孤独的滋味最苦。”
《幽默曲》也是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可是这首歌曲的作者却是一个屠夫的儿子。更奇怪的是,这首曲子是趴在糖房和猪栏里写成的。他是捷克人,名字叫做安东尼·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初到美国时,不喜欢纽约的繁华,他看中了城外一个荒僻的小村,便迁居到那里。这个小村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没有车马的喧闹。
德沃夏克在100多年前诞生于捷克的一个小村庄中。他没有机会接受高深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他跟随父亲在屠宰场工作。不过,他心地善良,心中无时无刻不在萌发着美妙歌曲的种子。几经周折,他终于脱离了屠宰场的生活,到捷克的布拉格学习音乐,以实现他的理想和志愿。不过,他那时只有几个克朗,连最贫困地区的最简陋的小屋也租不起。幸亏他人缘不错,和另外五个穷学生住在一起,在饥寒困苦中,他谱出了许多世间难得的美妙歌曲。
所以只有像莫扎特、德沃夏克这一类人,在贫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
5.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刚开始时,他被嘘声轰下台;最后,掌声使他下不了台。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努力去追求并得到。
我拜访过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并向他请教过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其实那非常简单:只要知道自己的需要,然后照这个“需要”努力下去,直至达到目的就行了。
最让我惊异和钦佩的是,格什温在成名后还不断地努力,并且每星期上课三小时。这种好学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处女作仅卖了五美元,可是九年后,他替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的一部片子制作一支新曲,竟收到五万美元的巨额酬金。
当格什温第一次在剧院表演时,听众全都讥笑他。后来,他接受纽约第十四街福克斯城剧院的聘请,担任乐师,每星期的薪金只有区区25美元。当他第一次参加演奏时,害羞得很,面红耳赤,脑子也昏昏然,自然奏得又是糟不可言,就连台上的演员也嘲笑他,听众更是大笑不止。他愤怒极了,不顾一切地跑出剧院。他对我述说这件往事时,还声明这是他平生最大的耻辱。
格什温最初的志愿是成为一个画家,可是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这些都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据说有一天,格什温的舅妈带着一架新钢琴来拜访他们,这使他母亲心中大为不悦,认为这是一种有意的侮辱,于是,她顾不得经济力量有限,也忍痛替格什温买了一架旧钢琴。由于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使格什温有了接触音乐和发展他天才的机会,并为人世间创作出许多美妙的歌曲,令美国音乐突飞猛进。格什温的成功应该先感谢这架旧钢琴及他的母亲。
格什温是靠《天鹅》这首歌曲成名的,但说起这段成名的经过却是离奇得很,几乎连格什温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1918年,格什温首次在百老汇舞台上演奏他的新作《天鹅》时,并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但这时有名的歌唱家阿尔·约翰逊也在座,听完该曲后,他认为格什温很有音乐天分,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天才。九个月后,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上,有人请求阿尔·约翰逊唱一首新歌活跃会场气氛。阿尔起初委婉地拒绝了,但后来觉得不应该辜负众人的诚意,便引吭高歌了格什温所作的《天鹅》。结果这首歌大受听众欢迎,大家一致认为该曲优美绝伦。就在这短短的五分钟内,阿尔·约翰逊把一支被人们淡忘已久的歌曲唱红了,并且使格什温一举成名。
一个月后,《天鹅》这首歌响遍酒店、影院、舞场等各种娱乐场所。几乎人人都会唱。这反而使格什温感到莫名其妙,怎么这首《天鹅》会突然风行起来了呢?更使他惊奇的是,竟有唱片公司愿意出六万美元的大价钱买他这首《天鹅》的版权。天哪!他现在一星期才只有25美元的报酬。现在凭空有这么大一笔钱从天上掉下来,他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了。
但我们所有人都明白,格什温的成名并不是偶然。他虽然从未涉足剧场,但确实是剧场中最需要的人。
他创作了很多迷人的曲子,使情侣们随着乐曲舞得如痴如醉。可是,谁又会相信格什温从来不会跳舞呢?
格什温几乎烟酒不沾。他每天晚上总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不到中午他是不会起来的。他还喜欢收藏名画,尤其对法国画家的作品情有独钟。他患有神经衰弱,所以在家建了一个健身房,并且坚持每周去神经专家诊疗室治疗两次。
在1924年的林肯诞辰纪念日——这个日子现在已经变成音乐界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了。格什温又在这一天向世人唱出了达到他生平顶峰的作品《蓝色狂想曲》。
你一定会认为《蓝色狂想曲》是格什温花了很长时间才创作出来的。其实不然,大部分歌曲都是在偶然中完成的。当保罗·怀特曼约请格什温为他写一首爵士乐,以便在他的音乐会中演奏时,他随口就答应了。可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后来被其他事情一打扰,他就全忘记了。
直到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将要为怀特曼谱一首曲子的报道时才想起来,自己答应过怀特曼。于是他自言自语:“我应该为他写,而且一定要与众不同,一下子让人们对爵士乐产生尊贵的感觉。”于是,他写了一首曲子,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这就是《蓝色狂想曲》——这首被音乐界传颂,并赋予无上荣誉的杰作。
这首曲子演奏的当天,观众如潮水般涌入剧院。演奏的时候,观众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泪。毫无疑问,这次音乐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掌声与喝彩声不绝于耳。
《蓝色狂想曲》不但在美国音乐界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使格什温的名字震惊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