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治體三政本上(3)

益崇聖德疏乾隆七年

御史柴潮生

竊惟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風。益謙虧盈。檢身之至理。臣伏讀本年三月內  上諭。有云爾九卿中。能責難於君者何人。陳善閉邪者何事。此誠唐虞之一堂交儆。而我  皇上虛懷若谷。從諫弗咈之盛心也。不獨九列大臣。而承  訓諭者。悚仄不安。凡屬臣工。稍有心知血氣者。靡不感愧思奮。以圖仰贊  高深。臣伏念堯有水患。湯有旱憂。自古帝王之世。難免災祲。論者以為氣數適然。臣愚以為正天之保佑申命。而俾之愈勤其懋修也。故舜言洚水儆予。湯以六事自責。其德益純。其操益密。而有感斯應。捷若影響。今歲入春以來。近京地方。雨澤未經霑足。  宵旰焦勞。無時或釋。惟是天時之雨暘。難以淺見窺測。而人事之修省。不妨過為責難。然修省於事為者。一動一言。純雜易見。修省于隱微者。不聞不見。朕兆難窺。君心為萬化之源。普天率土。百司萬姓。皆於此託命焉。  皇上出治臨民。固無一不準乎天理。合乎人情。治臻美備矣。而小臣私意管窺。以為萬幾餘暇。豈無陶情適興之時。但恐一念偶動。其端甚微。而自便自恕之機。或乘于不及覺。遂致潛滋暗長而莫可遏。則俄傾間之出入。即為  皇功疏密所關。雖  深宮之糾虔。自必備極縝密。萬非微臣所能參度。而報效無由。寸心激切。不得不鰓鰓過慮。伏乞  皇上於百爾臣工所不及見。左右近習所不及窺之地。朝夕愈加敕毖。致審于惟幾惟康。而力求乎制心制事。則  聖德益隆。  聖心益溥。豈特隨時修省。僅致感召之休徵已哉。

請繕進經史以資聖治疏乾隆二年

給事中畢誼

臣猥以空疏。備員給諫。  聖明在上。圖治方殷。臣日夜思竭駑鈍。以仰答  聖主求言之誠。下盡人臣補袞之義。而學識淺陋。不能盡知當世之切務。其薄物細故。則又不敢苟為摭拾。煩瀆  宸衷。謹就心得之愚。一效芻蕘之獻。竊惟聖王之治。皆本於心。而聖王之心。必求諸道。道本無窮。是惟充之以學問則日進。學亦無窮。惟持之以不息則日純。三代之治。媲美唐虞。賢聖之君。靡不由學。治得其本。故化極其神。而事本至庸。則人每易忽。是以秦漢而降。世變風移。儒者則區文章經濟為兩途。人主則視天德王道為二事。但務求治。而不言向學。不知詣未深乎原本。則政多苟且以自安。志不期於化神。則功以小成而自足。治不古若。職此之由。伏惟  皇上萬幾在御。非若青宮無事之年。卷帙至繁。豈有秘殿繙書之暇。竊思一日之間。延接臣下之時多。晤對聖賢之時少。兵刑錢穀。所以紛  睿慮者多。往行前言。所以益聖心者少。則功憂間續。即治恐純疵。且夫社稷民人。何者非學。而聖德大業。咸備於書。若欲希美於聖神。固必備資于典籍。即思收效於廣聽。亦當參考於成編。臣愚欲乞  特史臣。取經史諸書。及古來奏議。不論卷帙。亦毋拘忌諱。日派二人。繕寫數幅。依時進呈。伏乞  聽政之餘。必賜披覽。率以為常。更不間斷。昔千秋金鑑。唐臣以之稱觴。陸贊奏疏。宋臣以之進御。凡皆欲弼成君德。是以借助前言。然足備乙夜之覽觀。難免深宮之作輟。如臣所論。每日奏進不異披覽章疏。無記誦之案牘之煩。然而是非得失之林。治亂興亡之故。苟一經乎  御目。必有動于  聖心。日就月將。固必見日起有功之象。即習見舊聞。亦足收溫故知新之盛。以臣愚陋。退食之餘。偶一展卷。猶必有所感觸。況  皇上秉上聖之資。懋日新之學。則所以發聖性之高明。致治功於堯舜者。理有可必。效亦不遲也。

請開言路疏康熙三十六年

御史胡德邁

奏為請寬言路之處分。併  賜召對諸臣。以收聽言之實效事。竊惟 朝廷慎選台垣。以資諫諍。原欲其啟迪  皇躬。匡弼國政也。恭讀   太宗文皇帝諭諫官。朕躬如有不德。即行規諫。如實允行。如虛亦不加爾罪。并不令爾等質對。   世祖章皇帝。令言官各據見聞。極言無隱。所言果是。即與  採用。若未當。不必加罪。煌煌   祖訓。已垂法萬世矣。近來吏風逾壞。寵賂日章。  聖心業已洞曉。諸臣豈皆聾瞶。總以夤緣行賄。事最曖昧。明知而無確據。不敢妄瀆。且與受同罪。定以發覺者為虛誣。公然行私。實無可如何。皆因臣等不肖。顧忌畏縮。不能冒例糾劾。緘默之愆。抑又何辭。茲當  聖主省[己](已)求言之日。亦諸臣實心悔過之時。合無寬其處分之定例。俾得率臆直陳。發姦剔弊。其有骨鯁無私者。褒勵一二。過于戇直者。亦曲示優容。兩班諸臣。日侍  御前。秉公挾私。何難立辨。惟在  皇上平素留心。黜陟時自有甄別。臣聞古帝有鞀鐸之求。漢世設極諫之科。求之如此其切。尚有不肯盡言者。豈拘以處分之例。猶望其直言無隱乎。至各衙門三品以上官。或即係科道內陞。或歷事中外最久。此皆諳練之員。豈無識見。但定例開載。非係言官條陳者。降調等語。因而忠君愛國之念。不勝其愛功名之念者有之。凡遇災異修省。便許直言。事過即止。夫有聞必告。臣誼當然。豈得分災異與平時為二致乎。合無以後但聽一例條陳。則言路愈寬。而人心愈奮矣。若夫治道之大。貴通上下之情。我  皇上憂勤政。每日令部院各衙門堂官。及科道等官。以次近前奏事。原于宵衣旰食之中。寓鑑別人材之法也。但進趨唯諾。不過片時一二語。即章疏徹覽。亦或不能盡悉隱情。竊觀歷來督撫提鎮諸臣。皆得  特諭陛見。面諮方略。口陳利弊。豈在京近臣獨不可瞻對  天顏盡抒臆乎。伏乞  皇上于萬幾之暇。不拘在京衙門大小官員。  聖衷所稍知者。皆得不時  召對。詢以政事闕失。民情疾苦。并令各舉所知。以備擢用。夫獨聽則私。合聽則公。進見人少。則被召者或得挾偏私之見以干冒  宸聰。惟  聖聽既廣。自可折衷至當。而人亦難逃  洞鑒之中矣。語云。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況此皆股肱耳目之臣。甯無一得自獻乎。大凡條奏。或有虛實可否。至于口陳。必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則諸臣才具之短長。心術之邪正。品行之優劣。皆為  皇上淵衷所默識。會推簡用之際。可以立斷無疑。不但通達下情。而且周知朝之賢否矣。至于容貌辭氣。人各不同。  天威咫尺。或恐有畏憚忌諱而不敢言者。惟望假以  霽顏。誘之納誨。以壯敢言之氣。是又在  如天之涵覆。非微臣所敢知也。更有請者。明良交儆。乃盛世吁咈之風。近諸臣章疏。每多浮泛譽詞。是不以堯舜期望吾  君。雖白簡時陳。夫亦何益。今後關切  皇躬。一遵   祖制。許令規諫。其頌美浮詞。相應飭禁。臣言官也。惟知以言效忱。而管見有限。伏願我  皇上集思廣益。兼聽並收。則忠告日聞。太平可立致矣。

請召對臣疏順治六年

給事中魏裔介

竊觀今天下時事。亦孔亟矣。民不聊生。亦日甚矣。山左之萑苻遍野。畿輔因以燎原。江右之叛將甫擒。雲中忽而豕突。又若巴蜀遊魂。湖湘遺孽。何在非勞  聖主宵旰者。臣以為此皆不足慮也。所慮者上下之情未通。滿漢之氣中格。或闒茸以保富貴。或鉗結以惜功名。綱紀日弛。法度日壞。貪官墨吏。轉相吞噬鴟張。以鳴得意。惟我  皇上獨立於上。日夜焦心勞思。不得與天下生民。共享一日太平之樂也。臣實憂之。昨者撤賣參之役。正朱羅江之罪。  傳諭滿漢官員。同寅協恭。勿得彼此偏向。遠近懽呼。茲又特奉  上傳。痛念生民之不得已。博求除弊興利長策。自非  天縱如神。烏能洞見萬里如此。臣雖至愚。結草有心。不忍不言而負  陛下也。竊以為督撫鎮按。不得其人。有司朘削。民難自存。蠲免稅賦。有名無實。此皆驅民為盜之由。我  皇上亦既知之稔矣。即謂此數者。不足盡天下之務。然更絃易轍。盡反其平日所為。固足以致太平而無難。要此數事。非精思熟慮。未有能得其要領者。昔唐太宗勵精圖治。開館閣。引用房杜等一十八人。更日直宿。暇則從容燕見。講求治道。或至夜分。然後就寢。是以當時君臣便殿問答。如家人父子相見于一堂之間。君願聞而臣無不言。臣盡言而君無不納。所以貞觀之治至今膾炙人口也。臣敢請  皇上朝罷之時。或  御乾清門。或  御便殿。大霽  天威。特召漢滿大臣。俯賜  清問。凡政治之得失。生民之疾苦。官評之淑慝。以及某省尚可支持。某省災荒特甚。盜賊如何可清。貪風如何可息。部院督撫。如何可以得人。河工重運。如何可以不誤。令各條答事宜。必言救時切務。在諸臣留心 國家利弊。生民休戚。豈無補救一時之術。與久安長治之道。借箸前籌者乎。至部院諸臣。各有攸司。于啟奏之時。  皇上亦當召問。果能諳練政務。通達民隱者。方為不負職掌。如此則足以明目達聰。而民間利病。無不周知矣。

懇勤召對疏順治二年

御史趙開心

從來治天下者。將欲求君民一體。必先由君臣一體。乃疏通一體之脈。則莫如言路。此不徒在章奏也。古來明目達聰。敷求讜言。必朝夕接見。諫臣盈庭。天子咨詢。百官獻納。而後下無不達之隱。君無不善之施。我  朝御極以來。用賢納諫。言路亦既廣矣。前偶以事歸六部。內外頓成隔絕。乃不久旋復舊制。誠  聖明動。大快輿情。但立政之始。凡一事之得失。一言之通塞。關天下萬世之利害。其中大綱大法。固須講求。即細節隱情。尤須洞晰。惟是有奏疏不能盡陳。而封章不敢頻瀆者。伏祈  皇上開懷延納。時  垂清問。不拘 朝見燕見。不分滿洲漢官。不拘內院及九卿科道。時假  召對。霽以溫文。一切用人行政。與民間利病所關。許各官隨事條議。一臣言之。臣商之。  皇上聽之。或可或否。或行或止。斟酌立斷。仍命史臣。立書記注。如唐太宗召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史官隨入。預聞政事。元仁宗曰。言事者當直至朕前。如是則人情以此而上達。恩澤以此而下施。所補救者非一人一事。所勵精者非一朝一夕也。抑臣更有請者。科道職在陳言。輔臣悉心襄贊。崇卑雖殊。而致  主之心則一。臣考前代。凡入內閣預機務者。點檢題奏。擬議批答。隨時啟沃。因事納忠。是進言初不專在言官也。今閣臣學士等官。俱改兼殿閣諸銜。體制既備。職務宜修。伏乞  皇上查復舊制。令內閣諸臣贊理機務之餘。每遇事關重大。隨宜具疏敷陳可否取自  上裁。則臣不虛貴上下交而治乃可圖矣。

請復封駮舊制疏順治十七年

御史季振宜

奏為垣臣職掌宜明。封駮舊制當復。以收直言之實效。我  皇上一日萬幾。夙興夜寐。甯有過。獨是事故多端。有可以行之今日。不可以行之將來。有可以行之一隅。而不可以行之天下者。倘以  皇上之可否為依違。待政事已行之後。始紛紛條奏。請收回成命。則 朝廷有反汗之嫌。部臣已執奉  旨為定例矣。明知其不可。緘口腹非。不忠莫大焉。臣請  下科臣。凡值發抄之日。務詳加磨核。少有可議。即奏請改票。縱其議有不當。再經  皇上推敲裁奪。是誠已治而求其益治。已精而求其益精矣。至于  上傳密本。近來有不由科臣。而竟發各部者。夫六部六科之設。相為表裏。原有深意。科臣既任耳目之官。欲以不見不聞。責其揣摩于冥漠之途。抑亦難矣。況  上傳密本。每經一年半載而後知之。及知之矣。復以為  上傳密本。拘忌展轉。遲之又久。補救雖工。行如流水。嗟何及矣。臣子挾姦懷詐。徇情巿恩。往往在閒暇從容之時。若夫封駮。中原無成見。朝發科抄。夕上封事。鑽營固有所不逮。變態亦何能猝成。是封駮之制復。而  皇上永無過。各部盡洗前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