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學術二儒行(4)

讀書簡要說序

彭士望

天下之治亂繫于學術。未有學術不素具。而足以有為于天下者也。三代而上有學而無術。而放桀遷桐居東討叔。皆自然之窾郤。曲折赴之。以無失天理之正。馴至戰國以暨後世之偽儒。則有術而無學。堯舜亦世事之名。沿緣[己](已)私以人國僥倖。雖至于殺身而不悔。王文成謂漢唐宋之有大名于世者。不過得鄉愿之似。而顧命己為狂。嗚呼。難言之矣。且夫學術未有不由于讀書者也。秦皇以不讀書愚黔首。明太祖以讀書愚黔首。仇士良以不讀書愚其君。明之奄豎以讀書愚其君。自制蓺盛而天下士人之讀書誤。進內大鑒編自豎宦。而人君之讀書愈誤。此積重難反之勢。涓涓炎炎。以有今日。詩書有時而不。聖賢有時而不信。天地鬼神有時而不靈。俾俊傑利益萬世之言。曾不獲一時之用。仁人志士。為之呼搶飲血。徒以其書沉之井泥。傳之異代。博後之人一喟。嗚呼。可不謂大哀耶。包山有石樵先生焉。余十年前即知其人。丁[巳](已)夏。相見。視其行事。探其學術之所由來。與之語生平及天下事。聚旬日而知其託基于讀書簡要說。三千言事無巨細。遇無窮達。世無阻夷。與人無智愚賢不肖。讀書無古今經史稗雜。而皆一本于實用。實用者簡要之所自出也。而其功非一日之積。一人之資。一行一官之庇。大之貫穿數千年之成事。包六合之內外。細則敝屩敗縕。啜菽飲水。食豕祝雞。一瞬一息。一嚬一笑。皆有皇帝王伯之故。相取于無窮。此子琴張桑戶之相與于無相與。有未易一二為人言者也。石樵自述著是說垂十年。其遊自滇黔。而齊魯。而燕。于以周知天下人之情偽。四方之阨塞形勝。不為不深。自王侯將相。下迨愚夫婦工賈窮氓賤方伎之徒。不為不久且熟。三四十年間。所經歷戰爭攻守。饋餉財賦。吏治民生。人才之治忽常變安危成敗贏詘損益得失進退臧否。何去何從。何因何革。固已了然于心。了然于手。而獨不得了然于行與事。則亦姑存是說。以為後世讀書之法之用。然是說出。人罕再讀。立義簡要。而人或以為窮大失居。則詞章之錮人。其弊久矣。歐陽永叔蘇子瞻既成進士。益慚恨其取科第之文。盡舍之以求進于古。而其文章遂以名天下而傳後世。而億兆人生命之所維繫。千百年世運國之所丕基。一代之習尚風化。所為瞻矚。豈翳易事。而不極深研幾。窮險阻而求簡要。而欲捷得速成之資勢利也耶。抑嘗思之。至簡至要之法。固無過于立志秉心。故曰夔稷契何書可讀。又曰宰相須用讀書人。是二者宜互用之。是則石樵之微旨也矣。

日知錄跋

張杓

亭林先生。挾經世之才。懷匡時之志。慨然以世道人心為己任。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於廿一史外博採天下圖經。及有明一代實錄。下至公移邸報。凡有關民生利害者。悉萃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說。誠古今一大著作也。書凡三十二卷。餘錄四卷。乃先生讀書有得。隨筆記錄之文。尤生平精詣所在。自經史而外。凡國家政治。大而典禮財賦。小而館舍郵亭。無不援據典籍。疏通其源流。而攷論其得失。至於風俗之敗壞。世教之陵遲。則陳古諷今。尤三太息。先生目擊明季之政。故不覺言之深痛如此。雖其中攷經之失。如幽并營三州不在禹貢九州之內。攷史之失。如宣房既築。導河北行。而梁楚之地無水災之類。皆不免舛。又譏說文穿鑿。至謂武后制字。荊公作書。皆濫觴於許氏。立言亦過當。閻百詩錢辛楣先後糾正之。均足為先生諍友。要之先生之才體用兼備。固不屑屑以攷訂見長。而亦不徒以經生自命也。即以經學論。書中所錄及世所傳五經同異。類皆折中眾說。不名一家者。是先生學期心得。不尚苟同。而亦非立異。正不必於馬鄭程朱之間。為先生強分主奴也。論者不察。乃據音學五書。謂古音復萌。自先生始。遂推先生為漢學。或又以下學指南一書。謂先生尊信朱子。力辨上蔡橫浦象山諸人之非。因目先生為宋儒。議論曉曉。自以為推崇先生者至矣。而惡足當先生意哉。

讀日知錄

程晉芳

余讀顧氏日知錄而歎讀書之難也。由明以上。迄于秦漢。儒家者流。學博而精。所見者大。坐而言可起而行者。殆無幾人。惟亭林及黃黎洲。于書無所不通。而又能得古聖賢之用心。于修己治人之術。獨探其要。其所論述。實有可見諸行事者。然不患其書不傳。患在後之人以為言言可信。將悉舉而行之。更易成憲。日趨于綜核煩瑣而不覺。是又不可不辨也。亭林欲以米絹易銀。行均田。改選法。之數者有必不能行。有行之而必不能無弊。其可行者。惟學校貢舉耳。雖然。豈易言哉。不徐徐有以易之。鮮有不潰敗決裂者。黎洲則必欲復封建井田。此則童孺皆知其不可矣。真儒不世出。而同時並生。言可為後世法。猶或錯紕繆若是。後之人其何賴焉。古之名臣如蕭曹丙魏房杜韓范輩。其讀書正不必若後儒之多且精。而知天下之不可妄動也。則相與優游甯謐之。以無事為治。而天下卒無不治。譬之人身。勞勩倦之餘。閉關習靜。屏退私欲。使從容舒展而百病可除。苟無以養之。雖日服補益之劑。而勞勩不休。則病猶未減。施之攻伐之劑哉。王荊公方正學皆以信古。誤人家國。此吾輩所宜慎也。至其所論正人心。厚風俗。省刑薄斂。練武修文。則自唐虞三代以還。萬世由之而無弊者也。太原閻伯詩有補正日知錄一卷。所見者猶小。余故論定之。毋使不善讀書者以兩先生為口實焉。

陳言夏傳

王鳴盛

陳瑚字言夏。蘇州太倉人。弱冠為諸生。當明季天下多故。與同里陸世儀相約。講求經濟大略。謂全史浩繁難讀。乃編為四大部。以政事人文別之。政部分曹。事部分代。人部分類。文部分體。為鉅帙各數十。字如黑蟻。皆自掌錄。略能背誦。又旁通當世之務。河渠漕運農田水利兵法陣圖。無不研貫。暇則橫槊舞劍彎弓注矢。其擊刺妙天下。崇正壬午。舉應天鄉試。赴試禮部試。不第歸。時婁江湮塞。水旱洊至。民大饑。瑚上當事救荒四政。書其預備之政四。曰築圍岸。開港浦。廣樹藝。預積儲。防挽之政四。曰慎災眚。早奏報。懲游惰。勸節省。補苴之政四。曰通商。勸分。興役。弭亂。軫恤之政四。曰招流亡。緩征索。審刑獄。恤病困。又陳支吾三議。其議食四條。曰勸義助。勤轉輸。招商米。優米鋪。議兵八條。曰嚴保甲。練鄉民。設偵探。勸習射。練夫。練牙兵。備城守之人。備城守之器。議信六條。曰勵士節。和大戶。巡郊野。安典鋪。清獄囚。嚴督察。又上巡撫王公開江書。一審勢。二經費。三役兵。四實法。皆精切可施行。而時無能用者。自言其學如醫之治病。求之於古猶治方藥也。求之於今猶切也。按以求病。按病以定方。按方以用藥。故百發不爽。然主人諱疾則良醫束手。識者以為篤論。乙酉以後。避兵行遯。不交人事。嘗初冬驟寒。客有重裘者。知瑚被單袷。欲解以贈。竟夕不敢發聲。退語人曰。乃知今世復有陳無已也。其孤介如此。晚益困阨。常至絕食。終不肯干人。康熙乙卯年六十三卒。瑚之學閎俊偉。博通古今。其論申韓曰。申韓刑名之學。刑者形也。其法在審合形名。故曰不知其名。復修其形。形名參同。用其所生。又曰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蓋循名責實之謂。今直以為刑法之刑。過矣。其論理財曰。管子富國之法。大約籠山澤之利。操輕重之權。在上不在下。而富商大賈。無所牟利。漢桑孔之徒。師其意以為均輸平準之法。而不知其合變。何也。管子霸道也。可施之一國。不可施於天下。苟利吾國。鄰國雖害不恤也。為天下則不然。此有餘彼不足。不足者亦王土也。此享其利彼受其弊。弊者亦王民也。故桑孔用之漢而耗。王呂用之宋而亡。其論賦役曰。有田則有租。即粟米之征。有身則有庸。即力役之征。有戶即有調。即布縷之征。唐租庸調。三代之遺法也。楊炎變為兩稅。即今之條編。合丁田戶三者而一之矣。唐法之不善。在於口分世業。其意雖倣井田。而實有不便者。後陸贄極論其弊。以為專治資產。故不善。竊以為不然。田租當從兩稅。而有身之庸。則但當役於本邑。如今之牙行匠戶當官相似。問丁不問田可也。至如白糧之類。解送京師。自當計畝出財。行僱役之法。如今之官運可也。至有戶之調。則亦當問戶而不問田。但輕其稅可也。今之併戶田為一者亦非也。又曰三吳田事。全重水利。其田亦當如禹貢分上中下三等。此在縣令可以意行之。不必俟上命也。或於閑暇之日。循行郊野。分高低平三等。遇旱則寬高等之租稅。遇水則寬低等之租稅。遇全荒然後及於平等。此均農之大要也。所著書有蔚村講規。聖學入門書。社學事宜。開江築圍書。薦先祀神權定禮。菊窗隨筆。荒政全書。今皆不傳。 舊史氏曰。國初東南多隱君子。以志節自勵。而博達多通。毅然以經世自任。陳先生實為之魁。當避兵時。至崑山之蔚村。村田沮洳。導里人築圍岸禦水。用兵家束伍法。不日而成。至今賴之。其學用之必有實效。而不為空言。斯可睹矣。顧屏居窮野。不求人知。當世遂無知之者。予求其遺書。二十年不得。聊掇所聞千百之一。不足以傳先生。然藉此存其梗。庶幾承學之士。猶或聞風而興起焉。

答楊邁公書

羅有高

前惠書。足下所偁引。若朱文公小學。陸子制用篇。司馬公家訓。呂氏鄉約。陽明子拔本塞源論。甚善。終身守而行之。有不能盡者。雖然。飲水必尋源。伐木宜至根。古經。諸先輩立訓之根源也。曰畏天命。曰慎獨。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又諸先輩治經之根源也。古經。廣大悉備矣。天道浹。人事周。徹幽明靈蠢。紀貫洪纖。要其根源。不越畏天命慎獨敬義而已。願足下自三古順流而下。不願足下溯洄而上。溯洄而上。功力浩費。而成未可必。雖成不全。順流而下。半事倍功。更願足下炳其大根大源。行微積微造微。優游盤樂于微。以聖人遯世無悶四言正其鵠。希著則敗矣。故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毛氏著者也。其言偽。虛憍恃氣。好治辟說。陵駕古儒先。蓺苑螟蟘也。放絕之。湯陸百世之師也。嚴事之。然蒙于陸之攻擊陽明子也無取焉。是市井相詈也。失儒者之度矣。靈壽之政。聖門弟子之從政也。其自居也嚴。其與人也恕。其子民也誠。其攻擊陽明子。明之偶有所蔽也。不足揜其醇。前李氏經生也。其業盛矣。而未落其實也。其書瑕瑜半。其瑜者往往失之巧。是故欲著而不忍。欲闇淡簡溫而不能者也。孫氏未之詳也。蔡先生。有高師承之源也。誠樂善而幾于充實者也。彭先生仕而逸者也。其出若雲。其處也介于石。古之閉關人也。後李氏其始也著。其末路知反而潛于陸。其于文也無迎距。其論議褊激。好以記問勝豪者也。方先生。其服古之辭也篤。其論文術義法詳矣。其失也局。小學三家。未之有明焉。故其文力求雅馴而未免俚。夫文之為道也。視其源。源盛矣。隨地理之高下曲折。放而之海而已矣。而義法自生焉。不前定也。小學三家蕪塞久。足下有志于古文。尚修之。顧氏。古忠孝之士也。有闇淡之意者矣。攷證之學。近世未有先焉者。其日知錄所言。類純實不泛雜。有裨于治。其論學則強而為知者。小玷唯此耳。其音學五書。一廓從來通之蔽。使學者復聞三代古音。其功鉅。其用力勤。近休甯江先生慎修更彌縫之。古音完矣。若顧氏所謂豪傑之士也。朱氏溫秀有雅材。然非顧氏比。何毛氏之可儕邪。足下並舉焉誤矣。然足下誠精治古注疏。則有高所論贅疣也。不足縣于心府。足下其以為信然否也。彭紹升曰。毛氏謂西河也。湯陸文正清獻也。前李氏安溪先生也。彭先生先曾王父侍講公也。後李氏臨川穆堂侍郎也。方先生望溪也。顧氏甯人先生也。朱氏竹坨也。鄧先生元昌。字慕濂。江西贛州人。羅所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