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汉籍,通人学士喜口引经籍,于是有汉语。又以尊崇佛教,兼习梵语。地近辽疆,并杂辽人语。王、段博士所授远不可考,然其人来自济,或近北音。唐时音博士所授名为汉音,僧徒所习名为吴音,今士夫通汉学者往往操汉音。吴音大概近闽之漳、泉,浙之乍浦,而汉、吴参错,闽、浙纷纭,又复言人人殊,其称五为讹,称十为求,沿汉音而变者也。称一为希多子,二为夫带子,此土音也。市廛细民用方言十之九,用汉语亦十之一。此外称男子为檀那,则用梵语也。称妇人为奥姑,则用辽人语也。其他仿此。日本之语变而愈多,凡汉文中仁义道德、阴阳性命之类,职官法律、典章制度之类,皆日本古言之所无,专用假名,则辞不能达,凡汉文中同义而异文者,日本皆剧一训诂,刮一音读。买字如川、河之类,虚字如永、长之类皆然。故专用假名而不用汉文,则同训同音之字,如以水济水莫能分别矣。用假名贝不得不杂汉文,亦势也。汉文传习既久,有谬传而失其义者,有沿袭而踵其非者,又有通行之字如御、候、度、样之类,创造之字如辆、绘水作旋涡形,以禳大灾,名之目靳。拇地名.昌有北岛、昌田诸姓,读犹圃字。柠申木名,以之供神,故名。之类,于是侏侑参错,遂别成一种和文矣。自创此文体,习而称便,于是更移其法于读书。凡汉文书籍概副以和训,于实字则注和名,于虚字则填和语。而汉文助辞之在发声、在转语者,则强使就我,颠倒其句读以循环诵之。今刊行书籍,其行间假字多者皆训诂语,少者皆助语,其旁注一二三、及上中下、甲乙丙诸字者,如乐之有节,曲之有谱,则倒读、逆读先后之次序也。专用假名以成文者,今市井细民、闾巷妇女通用之文是也。
日本古无文字而有歌谣,上古以来日耳相传。汉籍东来后,乃借汉字之音而填以国语,如《古万叶集》所载和歌,悉以汉字填之,既开后来用音不用义之法。然汉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者,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具数字者,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具数十撇画者,则识字也又难。自草书平假名行世,音不过四十七字,点画又简极易习识.而其用遂广。其用之书札者,则自闾W4,民、贾竖小工,逮于妇姑慰问、男女赠答,人人优为之。其被之歌曲者,则自朝廷典礼、士官宴会,逮于优人上场、妓女卖艺,一一皆可播之声诗,传之管弦。若稗官小说,如古之《荣华物语》、《源语》、《势语》之类,已传播众日,而小说家簧鼓其说,更设为神仙佛鬼奇诞之辞,狐犬物异怪异之辞,男女思恋蝶亵之辞,以耸人耳目。故本小说家言,充溢于世,而士大夫间亦用其体,以述往迹,纪异闻。
近世有倡为国学之说者,则谓神代自有文字,自有真理,更借此伊吕波四十七字,以张皇幽渺,眩惑庸众焉。其字体如春蚓秋蛇,纷纭蟠结,不习者未易骤识。读书人或鄙为俚俗,斥为谚文,然而人人习用,数岁小儿学语之后,能读假字,即能看小说作家书,甚便也。考日本方言,不出四十七字中。此四十七字,虽一字一音,又有音有字而无义,然以数字联属而成语,则一切方言统摄于是,而义自在其中。盖语言、文字合而为一,绝无障碍,是以用之便而行之广也。四十七字之外有五十母字,谱其音不出支微歌麻四韵。其发端之五音为阿、衣、乌、噎、媪,次为加、基、苦、结、Ⅱ枯,其他准此。细别之有十五音,正喉、浅喉、深喉、舌头、舌上、卷舌、纵唇、缝唇、重唇、轻唇、牙腭、正齿、半齿、半舌、半齿。一音各含五声,合为七十五声。开合、疾徐、轻重、清浊有定而无定,出入灵动可以极一切之音。虽鹤唳风声,鸡鸣犬吠,雷霆惊天,蚊虻过耳,皆可以译。五十字外别有7字,读若分,合口以鼻转。是为鼻音,即厶姥音之别,惟尾声有此音。凡东、江、阳、庚、元、文、删、先、侵、覃、盐、咸诸音,以7字助音亦能得其音。国语不出支、微、歌、麻音,其读汉文,凡东江阳庚元文删先侵覃盐成诸声,皆以哆字收声。哆即乌也。故非用字,则不能成各种音韵。亦有二字合音之法,惟三合则不能成音。凡汉文之不解其音者,则译注其旁以便通解,近多习英文,其地名、人名、事名、物名概以此译音,亦殊便也。五十母字相传为吉备真备从遣唐使留学,其师王化言所定,据《唐书》,吉备所师为四门助教赵元默,岂以化言精于音韵特受其传欤?新旧《唐书》无所见,其详不可考。或谓出于悉昙,传教空海,二僧亦从遣唐使留学,当唐贞元年间并受悉昙学于梵僧,故其徒相传授以至于今云。考《金刚顶经.字母品》、《文殊问经字母品》、《大涅巢经·文字品》、《庄严经·示书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及《字轮品》,并说五十字母,《书史会要》所载天竺字母亦五十,则与日本相符。今按《悉昙字记》日:西域记梵王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今国音字母亦五十,而除伊、乌、咽三字重出者,则亦四十七言。且长阿、短阿、短伊、长伊、短欧、长欧、短霭、长霭、短奥、长奥、短暗、长痛、十二韵及迦、者、吒、那、波、么、也、罗、缚等字,次第綦有相似者矣。又《悉昙三密钞》以梵文书五十母字,其说曰:悉昙字母四十七字,其初十二字谓之摩多,摩多即母也,又谓之韵,其三十五字谓之体文。今国音五十母字,则阿、伊、乌、噎、咀为韵,犹梵书摩多也;加、沙、多、那、发、麻、药、落、话九字为声,犹梵书体文也。以五韵九声合为十四音,则生其他三十音,故五音为母,九声为父,三十六声为子,其法略同云云。则五十母字出于悉昙殆无可疑。惟日本所谓字母实异于他国,各国字母或合二三音,合四五音而成字,纵横变化,生生不穷,所谓母以生子也。而日本仅一字一音,又有音无义,必数字相待而后成义,并非数音相合而能成字也。所谓母者假借之辞耳,盖当时留学诸生作为假名,文字则取之汉字,声音则假之梵音,者相举以成章,所以与悉昙相似而不得全同也。
外史氏日:文字者,语言之所从出也。虽然,语言有随地而异者焉,有随时而异者焉,而文字不能因时而增益,画地而施行。言有万变,而文止一种,则语言与文字离矣。居今之日,读古人书,徒以父兄、师长递相授受,童而习焉,不知其艰,苟迹其异同之故,其与异国之人进象胥、舌人而后通其言辞者,相去能几何哉?余观天下万国,文字、言语之不相合者,莫如日本。日本之为国独立海中,其语言北至于虾夷,西至于隼人,仅囿于一隅之用。其国本无文字,强借言语不通之国之汉文而用之。凡一切事物之名,如谓虎为於菟,谓鱼为陬隅,变汉读而易以和音,义犹可通也。若文辞烦简、语句顺逆之间,勉强比附以求其合,而既觉苦其不便,至于虚辞助语,乃仓颉造字之所无,此在中国齐、秦、郑、卫之诗,已各就其方言,假借声音以为用,况于日本远隔海外,言语殊异之国。故日本之用汉文,至于虚辞助语而用之之法遂穷,穷则变,变则通。假名之作,借汉字以通和训,亦势之不容已者也。昔者物茂卿辈倡为古学,自愧日本文字之陋,谓必去和训而后能为汉文,必书华言而后能去和训。其于日本颠倒之读,错综之法,鄙夷不屑,谓此副墨之子,洛诵之孙,必不能肖其祖父。又谓句须丁尾,涂附字句以通华言,其祸甚于侏偶驮舌,意欲举一切和训废而弃之,可谓豪杰之士矣。然此为和人之习汉文者言,文章之道,未尝不可,苟使日本无假名,则识字者无几。一国之大,文字之用无穷,即有一二通汉文者,其能进博士以书驴券,召鲰生而谈狗曲乎?虽工亦奚以为哉?
余闻罗马古时,仅用腊丁语,各国以语言殊异,病其难用。自法国易以法音,英国易以英音,而英法诸国文学始盛。耶稣教之盛,亦在举旧约、新约就各国文辞普译其书,故行之弥广。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然则日本之假名,有裨于东方文教者多矣,庸可废乎?
泰西论者谓五部洲中以中国文字为最古,学中国文字为最难,亦谓语言、文字之不相合也。然中国自虫鱼云鸟,屡变其体,而后为隶书、为草书,余乌知夫他日者不又变一字体,为愈趋于简、愈趋于便者乎?自凡将训纂逮夫《广韵》、《集韵》增益之字积世愈多,则文字出于后人创造者多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有孳生之字,为古所未见、今所未闻者乎?周秦以下文体屡变,逮夫近世章疏移檄,告谕批判,明白晓畅,务期达意,其文体绝为古人所无。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几乎复合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乎?嗟乎,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
学 制
以全国地为七大学区,第一,东京府、神奈川县、琦玉县、群马县、千叶县、茨城县、橡木县、山梨县;第二,爱知县、静冈县、石川县、岐阜县、三重县;第三,大坂府、京都府、滋贺县、冈县、和歌山县、兵库县、高知县;第四,广岛县、冈山县、岛根县、山l县、爱媛县;第五,长崎县、熊本县、鹿儿岛县、大分县、福冈县;第六,新渴县、长野县、山形县;第七,宫城县、福岛县、秋田县、青森县、岩手县。分司其事于府知事、县令,而受辖于文部卿。全国学校直辖于文部省,以官费支给者,称官立学校。即东京大学、东京师范学校、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东京外国语学校、大坂英语学校是也。以地方税或町村公费设置者,日公立学校。其一人或数人以私费设置者,日私立学校。但开设之方,仍依文部省所颁教育令而行。公立学校之兴废,必经府知事、县令裁许,其教则必经文部卿查核。私立学校则具报于府知事、县令而已。统计全国学校,据文部省报告明治十年之数。小学校凡二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其系于公立者凡二万四千二百八十一,中学校三十一,专门学校十八,师范学校九十二,外国语学校五,女子手艺学校五十八,总计盖有二万六千二百六十八所。凡儿童自六岁至十四岁名为学龄,必使就学。学龄就学为父母户长者任其责,苟有事故必陈述于学务委员。儿童在学龄间,就学之日极少不得过十六个月,教员则无论男女必在十八岁以上。统计全国教员:凡六万二千一百七十名,其中六万三百四为男子,一千八百六十六为女子。生徒凡二百二十万三千五十名,其中一百六十二万七千九百三十八名为男子,五十七万五千一百十二名为女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