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竞技体育科研的“科隆模式”对我国体育科研人员的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 周兴龙

作为一名体育科研工作人员,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的一名学员,获得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个人感觉,通过这次培训,扩大了个人知识面,丰富了知识结构,了解了当前德国在某些竞技项目中体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看到一些最新的训练器材。培训期间,我和不同项目的教练员共同生活在一起,了解了教练员的科研需求,使我对教练员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以上收获,对我以后的科研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练员的“科研化”和体育科研人员的“教练化”

运动训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以运动员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科研、医务、后勤为保障。教练员处在“主导”位置,科研人员处在“辅助”位置,这就意味着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强、科研能力强,科研起的作用就大,反之就小。所以要提高科研服务工作在运动训练中的“贡献率”,首先要提高教练员自身的科研素质。德国女子曲棍球队教练在与我们交流的时候说:“作为教练员,我对科研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但各方面都了解得不多,我有问题要找专家解决”。这句话说明了对一个教练员科研素质的要求,即广博的知识,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去找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解决问题。如何判断问题属于哪个专业方向,该去找谁解决问题,是教练员的基本能力。教练员其实也是运动队的科研主导者,他决定了科研方向和对科研人员的选择。

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运动队中,设有科研教练这一岗位。和以前长期不重视科研相比,设置科研教练岗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的科研教练通常来自体育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一般来说,他们本身没有从事专项训练的经验,也没有当教练员的经历。来到运动队之后,从了解运动项目特点开始,逐步的去掌握项目的科研规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科研教练本身在某个方面可能是专家,但受专业领域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解决运动队科研工作中各个方面的所有问题。同时,运动队的仪器、人员情况也限制了科研教练工作的开展。现阶段,科研教练主要担当的是教练员的助手的角色,帮助教练员发现问题属于哪个专业领域,替教练员去寻找相应专家。

目前情况下,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这种合作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式,使教练员成为“科研型”教练员,科研教练的工作由“科研型”教练去完成。同时,也要建立科研人员和队伍的长期联系,科研人员要深刻了解项目特点,全面把握项目科研规律。

二、德国竞技体育科研的“科隆模式”

在运动生物力学的授课中,德国专家沙德先生讲到了运动生物力学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科隆模式”,可用下面的图示来说明:

从表面上看,这和我们一般的科研服务没什么区别,但沙德先生介绍的另外一个情况让我很惊讶,科研人员也去运动队做测试,但每年只有3~4次,平时和教练员的沟通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

反观我们在某些项目做科研教练期间,运动队要求科研人员天天到训练场地,观摩训练,了解情况。在科研工作的初期,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要了解项目就要进行实地考察。但科研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要求是否还有意义呢?我认为,这样的要求并不符合科研工作的规律,效果不好。科研人员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实验室分析、处理数据,并从数据中总结项目特点和规律。同时,科研人员的工作具有团队性。沙德先生举了一个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例子(见下图),仅一个起跳动作的测试,就有4名科研人员参加,共同协作完成。

科研人员主要在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科研工作,仅仅将他们放在运动队中,并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

在科研服务日益综合化的今天,我们的“下队模式”和“科隆模式”相比,“科隆模式”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团队作用,综合性的科研结果也有利于发挥科研工作对于运动训练的“贡献率”。另外,“科隆模式”的成功表明,教练员再次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让教练员多参加培训、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三、体育科研的“服务”性质和“导向”作用

科研工作中,“创新”是灵魂。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振动训练实验室和Baum教授的训练学研究室,在实验室中,我们看到了振动训练设备和太空旋转环等力量训练设备。这些“新鲜”的训练设备是科研人员创新性研究的成果。训练设备的更新是训练领域的一次突破。我们的体育科研人员将目标定位于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服务,科研滞后于训练,科研的“导向”作用体现不出来。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这些体育科研工作者要有紧迫感,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在做好科研服务工作的同时,力争实现科研创新。

四、对此次培训工作安排的几点建议

(一)在国外培训中,建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此次培训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培训,国内的体育科研人员完全有能力负责这些基础知识培训,建议今后这方面的培训安排在国内进行。各类实践课程可以增加科研人员与教练员对国外体育科研训练方法和研究动态的把握,建议国外培训的重点放在实践课程上。

(二)建议以项群或专项为背景派出学员

此次培训涉及范围广,可以扩大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专项教练员来说,培训不够透彻。建议今后以项群或专项为背景派出学员。

(三)建议以后多组织科研人员出国培训

建议以后多组织科研人员出国培训,将国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带回国内,这样就能够在国内组织较大规模的教练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