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收获

(一)本期研修班构建了一个多项目训练经验交流的平台,起到开阔视野、更新理念的作用

平时大部分教练员都全身心地关注于自己的专项训练,难免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不同专项的教练员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平台,使大家对专项特征和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卫作为唯一一位连续两次参加科隆培训的教练员,谈到此次培训时表示:“这次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整合了我的知识结构,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

作为年龄最大的教练员,张振平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正在“转变观念,重新思考训练理论,提高科技化训练水平”。在总结中他谈到,随着新时期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进取的观念和意识,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敢于否定自已的一己之见。这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团内各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作为长期在运动队一线工作的教练员,他们的实践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但是理论知识有些不足,重视实践经验,轻视理论与间接经验,限制了他们对训练领域深层次问题的探索以及把大量感性的具体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的能力。训练对路了,不能将经验总结归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错了,又不能从理论层面上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先进的训练理论作指导,凭着一腔热血,跟着感觉走,只能徘徊于低水平的重复训练,无法提高。

(二)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训练规律是竞技水平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

培训中,德国很多专家都在试图与中国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德国人才少,中国人才多,中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人才,对每个项目都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此提高训练效益”。这一观点对我们触动很大。可能正是这样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得德国专家、教练员都非常注重研究规律,研究专项本质,不断提高对专项规律的驾驭能力。

他们的体育科研也是如此,波鸿大学海克教授是德国机能评定的先导者,他系统回顾了最大摄氧量的测试历史。德国早在1928年就进行了最大摄氧量的测试,科研人员骑车背着气袋测试运动员的摄氧量。1954年在科隆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空气测试。现在的测试,设备体积小并且都实现了电脑化操作,甚至仅用重几克的测试仪器就可以完成。利用自行车测试可以精确地测定每一负荷下最大摄氧量的动态变化。精确测出从400米到马拉松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变化图,从65~78 ml/kg.min。5000~10000米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最大。400~800米项目的运动员最高血乳酸达到20~25 mmol/l。普通老百姓的肌肉糖原含量都在1克左右,通过饮食可以使运动员在混合供能时的运动时间持续300分钟左右。10000米运动员在30分钟内会完成比赛,马拉松运动员如果不掌握速度,30分钟后碳水化合物就会消耗完。在80 %最大摄氧量的情况下进行长距离跑,到70分钟左右,碳水化合物基本会消耗殆尽。

表1 不同代谢系统供能肌肉能量物质含量

哈德曼教授在德国国家赛艇队进行科研工作达20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对赛艇的规律了如指掌,对德国赛艇乃至水上项目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起到了重要的科技保障作用。刚从中国归来的他在讲课中细致地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对传统训练理论的质疑和思辨研究。

概括起来,哈德曼的成果有三点:

1.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和规律

哈德曼教授指出,德国国家赛艇队的训练是对项目的内在规律、特点、能量代谢过程的把握和控制。他的研究表明,2000米赛艇比赛对力量耐力要求极高,要在220~260秒内完成,速度极快,女子达到250米/42秒,约6米/秒。2000米平均速度在250米/46~47秒,第一个250米速度最快。这些准确的数据对指导训练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

2.细化参赛节奏

他指出前15桨中第1桨达到最大限度,从第1到第5桨,力量明显下降,第1桨为100 %,到第5桨就降到60 %。第1桨力量最大,由于惯性,频率逐渐提高。第5桨虽然只有60 %,但是速度几乎达到最大。从功率角度看,第1桨功率为60 %,力量达100 %;第2桨速度是80 %,力量降低,功率明显提高;第3、第4桨功率和第1桨差不多,力量只是50 %;然后功率越来越小,第10桨和15桨只能维持在80 %。这是持续时间为6分钟的赛艇比赛,从第1桨到第15桨,力量在10秒内就降到了40 %,并一直维持到结束;前5桨速度最快,然后就降低到30 %,到第2分钟降一档,力量不可能再增加。冲刺阶段速度上升,而力量和功率都下降了,但是由于频率增加了,所以成绩也提高了。

哈德曼教授在做精彩演讲

3.赛艇中的能量代谢

起航阶段,功率下降了40~45 %。肌酸总量发生变化,由于最大的功率,肌酸呈现崩溃式下降,需要启动无氧代谢供能系统。这个项目要维持3~6分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最大摄氧量。要保持能量的代谢的平衡,就需要乳酸代谢的参与,能量代谢在前45秒钟达到很高的水平,在30秒钟肌酸就消耗完了,此时乳酸的代谢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第30~40秒,最大乳酸生成能力下降,最大摄氧量提高,ATP相对稳定。下面是赛艇比赛全程的能量代谢供能比例。

表2 赛艇全程能量代谢供能比例

赛艇项目的能量代谢比例——

A. 5%无氧无乳酸代谢;

N. 8~14 %无氧糖酵解;

V. 87~81 %有氧供能。

在85 %有氧能力情况下,要想增加10.8 %的无氧能力,有氧能力就会下降。

哈德曼4月份在千岛湖和成都对我国运动员进行了测试,他认为中国教练员大赛前的训练强度上得过早,中国的全运会在10月份举行,而4月份就开始上大强度,取得成绩的基础性因素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因此,容易造成运动员在准备期成绩不错,但在比赛期的成绩有所下降。他认为高强度训练取得效果只能维持3~4周,在赛前4周进行最大强度的训练就可以了。我们在制定周期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三)动态诊断和个体化训练是进行专项训练科学体系探索和建设的主体

动态诊断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德国的每一名专家几乎都谈到机能测试和定期评价问题。周期耐力性项目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赛艇、皮划艇和急流皮划艇等每年都要定期作测试和评价,运动员测试后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他们在一周内只集中2~3次,在年度重要比赛前进行为期2~3周的集中训练,其他时间都根据国家队和协会的计划进行自我训练,定期汇集个人训练信息,便于分析。对于曲棍球和足球这些项目,机能评定和技术战术评定也各具特色,体系健全。曲棍球的科研人员谈到,他们的测试采取非常实战化的方法,进行速度测试和技术测试等。

评价测试的标准十分严格、规范,要求实现标准化,否则就会出现无法对比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的机能测试带有局部性、非标准性和个性化特征,以至于许多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数据无法进行对比分析或仅限于浅表性的分析,没形成相应的系统。运动员个性化训练与其管理体制相关,德国运动员训练管理体系属于业余制度,即使对于雅典奥运会曲棍球冠军队,也只是集中训练130天,其余时间都在自己的俱乐部或中心训练。因此,运动员的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个体化的。另外,科研成果为个性化训练提供了支持,在参观赛艇训练基地、科研和医务康复中心时,Bolker Crabow教练向我们介绍了各种测试仪器,运动员根据测试的结果选择不同的训练器材和训练艇,他们每天把自己的训练量输入电脑,为各种评定和检测提供基本数据。

哈特曼对德国赛艇运动员开展的个性化训练也是基于生物适应性原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其适应负荷的机制也不同。他在报告中谈到,只有了解船上每一名运动员的个性,才能制定出个体化的训练计划,从而达到全船的最佳化。德国冬季8人艇的8名队员每人都有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个体化训练可以增加运动员有效肌肉含量。即便是十分相似的训练计划,训练要求也不相同。在心率控制上也要细化。

(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超前的训练理念是促进高水平竞技制胜的关键

德国教练员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化操作能力值得我国教练员学习借鉴。比如,德国赛艇俱乐部的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深的理论素养,具有系统的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思维逻辑性强。他们驾驭科技手段的能力很强,对先进测试仪器运用自如。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根据本项目训练的需要,自己制造各种简便易行、操作方便的训练器材,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这些仪器的研究和制作,也充分体现了教练员们对各自项目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例如;撑竿跳高过杆分析仪由测功仪改装。每一条皮筋、每一条绳索,都包含着创新,体现着科技含量。

田径训练基地中的撑竿跳高过杆分析仪。据德国教练员介绍,以往撑竿跳高的过杆训练,由于对专项能力要求高,训练负荷大,不能多次重复过杆,而很难保证达到技术训练的要求。在教练员与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了撑竿跳高过杆分析仪。现在运动员每堂训练课可以进行几十次专项过杆技术训练,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训练质量,更保证了过杆技术训练的要求。在田径力量训练房,一条不显眼的等动绳索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条绳索可以最直接改进运动员协调用力和我们长时间不能解决的“发展运动员小肌群力量”的难题。从这条简易的绳索,我们感受到改进训练器材、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保证。训练质量的提高和针对性的加强取决于科学的测试和诊断,还要根据专项训练的需要,选择训练方法、手段进行训练,此外还需行之有效的器材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专项能力,提高运动员成绩。

水上训练基地有一台改进的测功仪,带靠背,队员可以练习腿部、上肢、腰腹的力量,解决了过去测功仪只能进行单一性训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影响技术动作的肌肉力量问题。在太空旋转中心,一条条自己做的橡皮筋,分成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拉力适应人群,可以很好地改进运动员的协调性和肌肉弹性,发展小肌肉群。这个实验室特别注重测试与训练相结合。运动员“缺什么”可以用仪器测出,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仪器加以改进,最大程度地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通过在实验室的实践,我们再次认识到,训练中容易练到大肌肉群,但是小肌肉群常常被忽视,造成外伤多、肌肉的协调能力差和募集能力差,也是我们专项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无论是一条绳索、一条皮筋,还是多功能测功仪的改进,背后都蕴涵着德国教练员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种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对本项目专项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德国教练员能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经常提到“科技化训练”、“提高科技含量”,其实科技含量就蕴藏在平时的训练细节中。这些细节构成了实力、铺就了冠军之路。我们从细节中能看出中德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教练员缺乏理性思维,对本项目规律、特点把握不深或者不透,对有些训练方法和手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训练质量低、针对性不强。

(五)科隆模式和网络化科学训练组织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为本期研修班授课的德国教师都来自大学,他们既是大学教师,又是国家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的科研人员。这种教练员、大学、训练基地三者相互沟通协作,主教练提出思路,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完成的模式,被专家称为“科隆模式”。

科隆体育学院生物力学教师F.Schade同时是勒沃库森训练基地的科研人员和俱乐部教练员,长期从事撑竿跳高的生物力学研究。他在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做了撑竿跳声电同步化生物力学测试研究,采集了包括中国优秀运动员在内的所有高水平运动员的参数,在这种大型比赛中做测试的难度非常大。他们所做的科研确实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和信息。培训期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名科研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丰富的研究经历、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练员不但是熟练掌握本项目训练特点的体育专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学家。教练员能够从多学科角度把握、控制和驾驭本专项,普遍具备与科研人员合作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质。

在我国,运动队十分重视团队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上明确提出建立“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要求。但是德国国家队在训练科研攻关组织形态上已经有了新变化,采取Network的工作模式,这是德国国家女曲棍球教练Marku谈到的一个“吸引点”。

他正是采取Network的方式,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冠军。他谈到这种攻关形式时说,主教练制定计划要请教不同领域的专家。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录像来进行。曲棍球击球技术录像解析主要由主教练提出科研点,由科研人员负责实施,这要求主教练具有很广的知识面。科研人员一年只下队3~4次,但是我有问题时一定会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在网上与他们进行交流。他们都是某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教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教练都会尊重他们的意见。但是对于他们提出的方法,教练员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毕竟教练最了解运动员和训练,所以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方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检验其效果。这样就形成训练由教练员实施、我和科研人员进行观察的模式。

刘翔训练和比赛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工作模式的结果,这种保障机制与未来的数字化训练和训练控制的工程化一起,将对训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快教练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集约化发展之路。

(六)完善的培训体系是教练员储备和更新知识的基础

德国教练员学院就在科隆体育学院附近,是德国金牌教练的“加工厂”。教练员学院成立于1974年,属于德国体育联合会,与16个州、44个单项协会紧密联系。教练员学院有150位讲师,培训37个项目的教练员。目前已有1000多名教练员接受了培训,746名硕士教练员顺利毕业,322名教练员拿到职业证书(为期3年的培训)。

除了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学院,德国还有系统的培训体系。德国教练员学院实行四级培训体制,C级设有120小时的课程,B级为60课时,A级为90课时,硕士教练员必须是A级教练员,A级需要进行1000小时的培训。不同级别的教练员在不同层次的运动队执教,德国政府支持该培训体制,教练员必须持证上岗。德国十分注重教练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教练员大多数是退役运动员,经过教练员学院的培训,执教各俱乐部,并且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

这些体系和体制使德国教练员的素质和知识更新都处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我国教练员的培训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越来越需要建立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

(七)训练器材的创新是训练科学化的保障

德国的赛艇训练中,通过桨频表和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对运动员的拉桨速度、力量以及多人艇配合时桨的做功曲线进行现场分析,判定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并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队员在自己的船上也装有同样的分析仪,能同步看到自己的拉桨和回桨速度曲线和桨下配合曲线,真正做到双方互动。技术分析仪主要提供以下数据:划桨的功率曲线、艇速、回桨过程的保护动力以及回桨过程中脚对脚蹬板所产生的有压力等。

划桨技术分析仪

划桨技术分析仪

悬挂式绳索训练器原本被应用于运动员的康复训练,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发展运动员的小肌肉群力量和协调肌力量的训练,它可以变化250多种训练手段,能够练到杠铃等器械训练无法练到的小肌肉群。这种力量训练器不需要负重,简单易于操作,并且方便携带,训练效果良好。

悬挂式绳索训练器

B.Baum教授训练学研究室的“太空旋转环”力量训练设备。该“太空旋转环”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此套设备被应用于德国国家男子手球队的训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训练效果。

太空旋转环

肌力测试训练仪是伊甸园运动康复医院的一个重要的检测、康复训练设备。与之类似的设备相比,如Biodex和Cybex,此设备的功能齐全(一般测试设备的功能它都有),自动化程度高,且有不少独创性的设计。这套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测试机头下部和一个可旋转的底座相连,测试时,根据测试的左右侧不同,旋转到不同的位置。机头本身的位置移动也由计算机控制并记录。每个测试对象的测试位置数据在第一次设定好之后,由计算机记录在数据库,下一次测试时,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头调整到相应位置,大大降低了测试的复杂度,节约了大量的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肌力测试训练仪还设置了丰富的康复训练程序,患者可根据计算机设置来完成康复训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肌力测试训练仪

(八)关于对教练员进行培训的建议

1.拓宽培训视野,遴选更多的培训途径

此次培训使教练员的收获很大,但是就科隆体院研究的前沿成果来看,一些专家的研究已经转到残疾人体育和大众体育等方面,参与德国高水平竞技攻坚研究的专家越来越少,一些曾经在科隆工作的竞技体育专家陆续离开了那里,只有在讲课时,他们才会被聘请过来。即使是哈特曼这样国际知名的教授,在其丰富、细致的数据和分析中,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也没有多大的进展。但采取定量化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工作细致入微,对专项的洞察力深刻敏锐。

因此,许多教练员建议为了满足备战2008年奥运会攻坚的需要,要更加关注专项体能训练,要在德国其他地方和世界体能训练的先进国家,例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国进行培训。

2.尽快建立国内高水平教练员培训体系,提升专项训练经验的提炼与理论升华

培训总结会上,教练员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发现许多共性的体验,不少人谈到,在国内培训期间,袁守龙和周兴龙两位博士的讲座对教练员启发很大,也是对专项训练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听起来很生动,很有说服力。陈小平关于训练的热点和难点研究,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新观点,这些理性的闪光点给教练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作为上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列第二位的体育强国,国家花费巨资送教练员到国外培训,体现了政府对教练员素质培养的重视。在今后的培训中,需要加大国内不同项目或相近项目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专家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并对教练员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地为训练服务。要注意在国外学习的知识与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之间尚有很大差别。

3.实施专项化团队培训是将来培训的趋势

这是总局第四次针对训练科研人才举办的培训,由不同项目的教练员组成,培训的内容广泛,但是专项化程度不够,即使是参观训练,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只是安排在科隆体育学院附近的训练基地。对于柔道、曲棍球、现代五项等项目的观摩,仅仅安排了几次,对训练的内在本质了解甚少。教练员回国后,所学的知识一方面需要自己消化,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的中心主任、领队和国家队其他教练员的认同、配合才能转化为训练的动力,这样开发利用的周期过长。

因此,一些教练员建议可以采取专项化的培训班,从中心主任或分管主任到总教练、主教练员、教练员、科研和医生,甚至是厨师等人员一起参加培训,集中1~2周时间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实地考察、观摩,获取备战奥运会的各类信息,丰富专项训练理念、方法和战术对策等。这样可以缩短把知识应用到训练过程的时间,降低知识和成果的损耗,提高培训的直接效益,促进专项水平的提高,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执笔人 袁守龙

在科隆大教堂前合影

在柏林合影

褚波副司长向德方赠送纪念品

与专家交流

进行心理测试

参观心理学实验室,与Mickler博士和Sulprizio博士合影

与专家座谈

认真听课

认真听课

学员操作仪器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中德足球友谊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