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一、长跑锻炼时胸痛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初练长跑的人,有时会感到在胸部两侧或左右肋下有些发痛,这是不是病,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般健康人在长跑时出现胸痛,大都是由于呼吸不得法引起的。

一种是呼吸过快。长跑时新陈代谢加强,需氧量增加,为了吸进更多的氧气,在呼吸上就不但需要加快,而且需要加深。有些人长跑时不注意加深呼吸,而只是加快呼吸频率,这就使呼吸的收缩过于频繁,过度紧张,以致引起呼吸肌的痉挛,刺激了呼吸肌里的感受器,而产生疼痛。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当肋间肌痉挛时,胸部两侧会发痛。当膈肌痉挛时,疼痛就发生在两肋下;再一种是冷天长跑时张大口呼吸,吸进的空气太冷。冷的空气吸到肺里,刺激肺部血管使其收缩,血液循环因此受到阻碍,也会引起胸痛、胸闷。长跑中发生的这种胸痛不是病,而且完全是可以预防和制止的。

处理办法:

1.注意加深呼吸,做到呼吸慢而深,在出现胸痛时,要及时调整呼吸,用力向外呼气。这样既可以吸进大量的空气,满足长跑时的需要,又可以使呼吸肌得到放松,消除疼痛。

2.注意呼吸节奏,把呼吸节奏和跑的动作节奏配合起来,做到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这样容易做到呼吸深而慢。

3.天冷时长跑,不要张大口呼吸,而要用鼻子呼吸,或口鼻并用(口微开,轻咬牙)。这样,空气从鼻子和齿缝里进去,就可以使冷空气加温变暖。

二、运动性肌肉酸痛的原因及预防

无论是在进行不习惯的体力活动,或是在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后都会发生肌肉酸痛,特别是平时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或者长时间中断了体育活动又重新参加锻炼的人,运动后,往往都会感到明显的肌肉酸痛。根据运动后肌肉酸痛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即刻痛和延迟痛。

即刻痛是指运动后很快就能感到的肌肉酸痛,一般可以很快自行消失。

延迟痛是指运动后8~24小时产生的肌肉酸痛,可持续二三天,甚至更长时间。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尤其长距离跑后更易出现。长跑者可出现髋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侧伸肌和后侧屈肌的疼痛,在肌肉远端和肌腱连接处症状更显。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这种肌肉酸痛的确切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原因:一般认为,肌肉酸痛的产生是由于肌肉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靠肌糖元无氧分解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糖无氧分解时产生一种叫做乳酸的代谢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乳酸就在肌肉和血液中堆积起来,由于组织缺血缺氧和酸性物质的刺激,以及运动引起的肌肉本身的损伤或肌肉痉挛等因素,都会导致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是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几天后就会自动消失,不要把它误认为是一种病态,更不要因为出现肌肉酸痛就中断锻炼,只要经常坚持锻炼,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就不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了。因为经常锻炼的人可以提高机体对酸性物质的代谢能力。因此,肌肉酸痛现象往往在初始参加体育锻炼时比较明显,经常锻炼的人运动量比平时增大时有时也会出现,但酸痛的反应比较轻微,而且消失得也快。

预防和缓解肌肉酸痛的方法:在刚开始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增大。另外,每次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出现肌肉酸痛时,局部肌肉的运动可适当地减小,可采用变换肢体练习的方式,缓解局部肌肉的酸痛和消除疲劳。在运动后要做一些使肌肉放松的整理活动,也可用毛巾局部热敷或按摩酸痛的肌肉,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剂、糊剂或按摩擦剂也可减轻疼痛。

三、运动性腹痛的原因、诊断及预防

(一)原因

运动中腹痛是由激烈运动引起的一时性的机能紊乱,不是疾病,随着运动停止,症状可以逐渐缓解。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1.胃肠痉挛

多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离比赛时间过近或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或因吃的是不易消化食物(豆类、薯类、牛肉等)而发病。此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多在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胀痛、严重者可产生绞痛。

运动训练安排不当(如空腹训练、胃酸分泌过多或吸入冷空气等),可能引起胃部痉挛。

2.肝脾区疼痛

运动有时可引起肝脾区疼痛,其原因如下。

如果发生在运动早期,其原因多为准备活动不足,开始速度过快,内脏器官活动与运动器官不相适应,在内脏器官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时就加大运动强度;特别是如果心肌收缩较差时,会引起搏动无力,大量的下腔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血液大量淤积在腹腔、肝和脾,而肝脏的门静脉无静脉瓣,连接门静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这种解剖结构的特点不但能造成肝部血液回流,更会发生肝、脾郁血性肿胀,使门静脉压力增高和肝脾被膜牵扯产生疼痛或胀痛。

发生在运动早期的第二个原因,是呼吸节律紊乱。剧烈运动时,呼吸变得不均匀,没有节律,使呼吸变得表浅,频率过快,从而造成呼吸肌疲劳,甚至痉挛,而膈肌痉挛本身即可引起疼痛,又由于呼吸肌疲劳和痉挛减弱了对肝脏的“按摩”作用,同时呼吸短浅,胸内压较高,也会妨碍下腔静脉的回流,也会造成肝、脾淤血性肿大或肝、脾被膜紧张而引起疼痛。

肝、脾悬重韧带紧张牵扯,亦能引起疼痛,多发生在运动中后期。

最近有报道,运动中肝脾未见淤血,肝区疼痛是因为激烈运动时肝糖消耗增多,热量释放猛增,局部温度明显升高,使肝细胞膨胀,与横膈膜的磨擦加剧,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

3.腹直肌痉挛

多在运动后发生,诊断容易,发生位置表浅,用手可触及腹直肌痉挛情况,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大量排汗,盐分丧失,水盐代谢失调所致。

4.腹部慢性疾病

运动者原有慢性阑尾炎、溃疡病、慢性盆腔炎或肠道寄生虫等,参加激烈活动时,由于受到振动和牵扯即可产生运动中疼痛,这种腹痛部位与原来病痛部位一致。

前苏联斯柯里尼克对150名运动员测量结果表明,“肝痛”的运动员的肝血流量比健康运动员少得多,几乎少一倍以上。健康者血流量稳定,而有肝痛者血流量明显下降。血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肝内淤血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另外,“肝痛”者胆汁排出系统均不正常,胆囊容量减少,有一半的疼痛者胆囊内有炎症性改变。

5.原因不明的右上腹痛

此类运动中腹痛有如下特点。

运动员主诉“肝区痛”已持续甚久,大多数安静时不痛,运动时痛,其疼痛程度与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强度成正比;减慢速度,减小运动强度或作深呼吸或按压腹部后,疼痛可减轻;除腹痛外无其它特异性症状;检查肝功能、肝脾超声波或胆汁检查等未见异常,各种“保肝”药物治疗无效。

(二)诊断

腹痛,按病情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快,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与运动中腹痛混痛混溶在一起的情况较多,应特别注意,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进行有效的处理。

腹痛的诊断应以询问病史、体检为主要依据,采用西医的视、触、叩、听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结合的方法为基本措施。

诊断步骤:

1.病史

采集病史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应力求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重点应在腹痛方面。

(1)年龄与性别——年龄小以肠道寄生虫、肠套迭、梗阻等较多,青壮年以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胆道蛔虫症、胰腺炎较为多见,中老年以胆石症、胆囊炎、肿瘤及乙状结肠扭转等发病率高。以性别来看,溃疡病急性穿孔、泌尿系结石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胰腺炎女性多于男性,并有卵巢囊肿、宫外孕破裂。

(2)过去病史——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尤需了解过去病史、手术史、月经史和生育史,以使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3)起病情况——先驱症状对鉴别疾病的性质有一定帮助,如先有发热,呕吐,后有腹痛者,常为内科疾患,先有腹痛,后有发热,呕吐者,常为外科急腹症。

另外,起病的缓急,对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起病急剧并且情况迅速恶化者,多见于实质性脏器破裂、空腔脏器穿孔或急性梗阻、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而开始腹痛较轻,以后才逐渐加重者,多为炎症性病变。

(4)腹痛

腹痛为急腹症及运动中腹痛共有的症状,也是鉴别诊断时的重要依据。下面就痛的部位、规律、性质、程度及放射部位几点进行叙述:

疼痛的部位——一般来说,起病时最先疼痛和疼痛最显著的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据脏器位置可做出初步判断。

疼痛的规律——可分为两种。持续的钝痛或隐痛,多表示炎症或出血性病变。阵发性痛,多表示空脏脏器发生痉挛或阻塞病变。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疼痛加重,表示炎症和梗阻同时存在。

腹痛的性质——这常反映腹内脏器病变性质。例如,突然发生刀割样烧灼痛,迅速波及全腹,多属空腔脏器穿孔。阵发性钻顶痛,则是胆道、胰管或阑尾蛔虫病的特点。持续性胀痛,则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胃扩张或实质性脏器肿胀所致。阵发性绞痛牵扯腰背,要考虑到小肠扭转的可能。

疼痛的程度——腹痛剧烈者,表明可能有肠扭转、卵巢囊溃肿蒂扭转、泌尿系结石病、急性胰腺炎、空腔脏器穿孔、胆道结石或胆道蛔虫等。腹痛较轻者,可能是阑尾炎或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而隐痛者多为慢性疾病。

腹痛的程度受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和耐受性的差异影响很大,应予注意。

腹痛的放射——腹腔炎症、出血,可刺激左右隔肌,疼痛分别向左右肩部放射。刺激后腹壁,则疼痛向腰背放射。输尿管结石、子宫附伴病变,常向下腹及会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直肠、膀胱及子宫病变,疼痛放射到骶部。

(5)急腹症与伴随症状

在急腹症腹痛的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小便异常、寒热、出汗等症状,对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常继腹痛之后发生。例如,早期呕吐,多属反射性的(如急性阑尾炎早期、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当呕吐伴随阵发性腹绞痛时,是空腔脏器梗阻的征象,如肠梗阻、胆道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梗阻。

从呕吐物性状看,呈咖啡色,有腥臭味,可能系胃出血,急性胃扩张或膈疝;粪臭性呕吐物,是低位或麻痹性肠梗阻的特点;吐大量鲜血,可能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咖啡色血液,多为溃疡病出血;吐蛔虫,应考虑胆道蛔虫症。

从腹痛伴随大便情况来看,胃肠扭转和梗阻,无排便或排气;便血急性者,可见于肠套迭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腹泻,则常见于肠道慢性炎症。

腹痛伴血尿者,为泌尿系疾患。

腹痛伴高热,可见于腹腔脏器脓肿、右下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胆囊炎等。

腹痛伴随休克者,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急性胃肠空孔、中毒性休克、心肌梗塞等。

2.体检

在通过问诊掌握病史之后,应进行体检,可采用摸、听、敲等方法对腹部进行检查,进一步证实问诊时掌握的情况;如触摸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以及腹部有无肿块,在何位置等。

运动现场诊断急性腹痛时,思路必须广阔,切忌主观片面。首先必须掌握全面材料,包括运动者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饮食及生活制度、准备活动情况等。

通过问诊和初步体检,应对疾患做出初步判断:是属于急腹症还是运动性疾病——运动中腹痛。特别应该指出,必须在排除急腹症之后,才能确立运动性疾病——运动中腹痛的诊断,否则将会铸成大错。

对不典型病例不宜过早作出结论,不应纠缠在鉴别诊断问题上,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随便应用吗啡或其同类药物,这样会掩盖疾病的真象。如属急腹症,可根据病情迅速处理或送医院,由内科医师主持治疗,以免延误时机,造成医疗差错或发生事故。

(三)处理和预防

处理:

1.在运动中发生腹部疼痛时,不单是运动性疾病的运动中腹痛,还有可能是内脏器质性病变及其它内科疾病发生,尤其是首先要考虑到急腹症发生的可能性,要迅速准确地做出鉴别,停止训练送医院急救。

2.腹痛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能服用止痛药,因为会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3.一般运动过程中腹痛时,可适当减速,调整呼吸,并以手按压。如果用上述方法疼痛仍不减轻并有所加重时,即应停止运动,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酌情处理。

4.如属胃肠痉挛,可针刺和手刺和手指点揉内关、足三里、大肠俞、阳陵泉、承山等穴,亦可用阿托品0.5毫克即刻注射,或口服“十滴水”。如属腹直肌痉直肌痉挛,可作局部按摩和背伸动作,拉长腹部肌肉。

预防:

因腹内或腹外疾患所致的腹痛,以治疗原发性疾病为主,加强医务监督,定期做各项身体检查。慢性病,应坚持治疗。

锻炼要讲科学,运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并应合理安排膳食,饭后1~2小时才可参加剧烈运动,不吃冷饮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准备活动要做得充分、合理,要由一般的慢的身体练习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强度,直至把身体调节到与邀烈运动相适应的程度,再进行专项练习或比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呼吸节奏,失水较多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和盐。

四、运动时出现头昏、头晕或头痛的原因及预防

(一)原因

运动时出现头昏、头晕或头痛者,有的时候是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伴随脸色苍白、肢体无力、出汗过多、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当这些症状明显时常常被迫停止锻炼。

引起运动时头昏、头晕或头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1.缺乏锻炼者从事激烈运动。平时出现头昏或头痛,同时还有脸色苍白、气喘、恶心、呕吐,肌肉抽筋等症状。这是机体呼吸器官的功能水平不能适应激烈运动时需要的反应。呼吸节律不好,使体内出现氧不足,也会发生头晕。有时病后过早参加激烈运动,疲劳后参加运动或睡眠不足情况下参加运动或比赛,都可引起昏、头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应该提出的是,原先在锻炼时不出现头昏、无力等症状的人,而现在出现这些症状,并伴有食欲减退、睡眠不佳,气短、多汗、血压增高和运动成绩下降等现象时,就应该引起警惕。

2.体内热量不足的表现。当头昏、头晕等症状发生在锻炼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或锻炼接近结束时,尤其在外界温度过高或过冷的条件下出现这些症状时,其原因可能与体内热量不足,血糖含量降低有关。所以,在饥饿状态下参加长时间的锻炼,就容易发生头晕、无力、出汗等就是这个道理。

3.由一些疾病引起。患慢性鼻炎、鼻窦炎,内耳疾病、贫血、高血压的人,在运动时可出现头昏、头晕或头痛。在青少年中,尤其女青少年,运动时出现头晕、脸色苍白、心慌等症状时,常常与血色素较低有关。对这类原因引起的头昏、头晕等症状,主要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

(二)预防

从上面叙述的原因可以看出,运动时出现的这些常见症状是可以预防的。其预防措施主要有:

1.加强全面身体锻炼。许多例子说明,不少人出现头晕等症状常与体弱、全面身体锻炼不足有关。所以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是预防的重要因素。

2.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准备活动作得充分,可避免激烈运动带来的头晕、头痛等现象。整理运动做好后,可避免因突然停止而发生的这种症状。

3.保证供给机体足够的热量。

4.及时发现和治疗过度疲劳。

五、运动过度小腿“筋粗”的原因及预防

(一)原因

剧烈运动后会感到小腿肚子酸胀。有的人把它看作运动量过大,但有时是下肢淤血的出现,如不正确对待就会发展成下肢静脉曲张。剧烈跑跳运动时双腿得到的动脉血液供应增加了,相应的静脉回流也增加了。运动时,在肌肉舒缩的帮助下进出下肢的血液量尚能平衡;运动结束时,失去肌肉帮助的静脉回流效率下降,血液滞留在小腿组织间,还撑大了静脉本身,特别是较薄弱的皮下浅静脉,久而久之就变成粗大弯曲的“青筋”,即下肢静脉曲张。这尤其易发生在体质差的少女、老妇身上,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下肢的功能。

(二)预防

一是要科学锻炼,控制每天运动量,切忌时猛时闲,逐步提高血管适应性;二是跑跳运动后耐心做做慢跑快走等整理运动,切忌突然停止运动;三是运动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小腿浅静脉极易在忽热忽冷刺激下加速失去弹性而曲张;最后,体弱者可在运动时和运动后穿上弹力长袜。

六、胫前疼痛

(一)原因

事实上,胫前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并非极为复杂,运动员与社会大众出现胫前疼痛的症状时,仍然可以在适当的治疗与体疗后而完全康复。不过,胫前疼痛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到将运动员交给医师即可。如果不能完全了解胫前疼痛的症状、形成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不仅相当容易恶化或复发,甚至会使得极具潜力的选手就此沉寂,也会造成患病的社会大众误以为“运动有害健康”。胫前疼痛可以依据伤害的程度区分为四级。

第一级胫前疼痛是指,只有在跑步后才会出现暂时性疼痛或不舒适感,而且这种状况才刚发生;

第二级胫前疼痛时,跑步过程中即会有胫前疼痛情形,但不会影响运动表现;

第三级胫前疼痛,则在刚开始跑步时就会有显着的疼痛现象,而且会限制跑步的表现;

第四级胫前疼痛时,在休息不运动的状况下,就会有胫前疼痛的情形。

由病理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第一级伤害的原因,在于肌肉微小发炎与肌肉功能下降;第二级伤害的原因,主要是较不严重的肌肉与肌腱发炎而引起;第三级伤害的原因,主要是肌肉与肌腱发炎、骨膜炎、或骨胳的微小创伤所引起;第四级伤害的原因,则是因为软组织功能下降、肌腔隙症候群(特别是有肿胀出现时)、或疲劳性骨折而引起。

由此可见,胫前疼痛的形成是渐进的,伤害的程度往往会因为跑者对此类伤害的了解情况,而会有不同情况的发展,较有概念或认识的运动参与者,往往能够迅速避免胫前疼痛的形成或恶化。

如果依据胫前疼痛的部位来区分时,通常以小腿前内侧的“胫骨内侧压力症候群”或“前胫痛”、外侧肌腔隙症候群、胫前肌拉伤等较为普遍,而且最常出现在小腿上端或下端三分之一附近(大部分为下端)。疲劳性骨折、骨膜的撕裂性疼痛、或者小腿室间隔综合症等,皆可能是造成疼痛的主因。由于胫骨、胫骨骨膜与小腿后侧深层肌群是紧紧相连的,而且可以直接由外表简单分辨位置,因此,伤者虽然无法在伤害的初期即明显诊断出小腿前内侧的伤害状况,却也能够大略的评估伤害情形。小腿前外侧的肌群、腓骨骨膜与腓骨的伤害状况,则因为小腿前外侧肌肉的包附,由疼痛的部位来分辨比较困难。有时候藉由患者的症状(疼痛的范围、部位、程度),能够进行简单的胫前疼痛伤害情形分辨,不过其诊断的结果,有时并不具积极意义。例如大部分的胫前疼痛,仅仅是运动引起微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导致肌腔隙间发生肿胀和压力增加,进而形成患部的缺血。如果没有适当的休息与伸展肌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的状况,伤害与疼痛会因此而愈来愈严重,甚至疼痛部位会逐渐蔓延开来。如果疼痛的部位非常固定,而且跑步与地面冲击时会有刺痛感,则可能是疲劳性骨折的伤害症状。通常,胫前疼痛的影响长达几个月以上时,几乎皆合并二种或三种形式的伤害。在伤害复原的后期,进行患部的X光摄影,才能够确实分辨出受伤的状况与形式。

形成胫前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踝关节解剖构造缺陷、踝关节的柔软度与肌力不佳、跑步时踝关节的过度前旋、脚跟腱过度紧张、胫前与胫后肌力不平衡、改变原有的运动形式(新跑鞋、新地形、跑步地面太硬、运动量急剧增加、强度提高等)、在运动场内一直以相同的方向跑步(会使外侧脚过度旋前)、跑鞋使用过久致使减震效果变差、身心疲劳形成新陈代谢机能减退、女性跑步者的骨质疏松症(可能合并无月经与疲劳性骨折)、以及钙质摄取量不足等。由此可见,诊断胫前疼痛的症状时,除了疼痛症状本身的评估之外,亦应了解运动者的病史与运动参与史,特别是受伤者在受伤时或伤病恶化过程中的运动情形、跑步动作与环境、营养状况、以及身心健康情形等,都是判断胫前疼痛的重要信息。如果没有找出病因,胫前疼痛的复发相当普遍。

(二)预防

治疗胫前疼痛时,休息与运动量减少是避免恶化的最基本的安排。通过游泳、骑脚踏车或其它不会增加下肢负荷的身体活动方式,不仅能够维持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还可以达成避免伤害恶化的危险。增加两次运动参与的时间间隔,也是相当有效的基本处理方式。此外,冰敷患部、伸展小腿各肌群、减少运动时的体重传递(运动鞋、鞋垫、矫具的使用等)、使用非类固醇消炎药物和贴扎等,都是治疗胫前疼痛时必须同时考虑的治疗方法。甚至不用治疗,坚持训练,一至两个月也会好转。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如果在运动(特别是跑步、快走等)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会有小腿前侧轻微疼痛或不舒适的状况出现时,即应适当考虑运动的环境是否适当?运动的强度与量是否过多?或者增加太快?踝关节的活动能力(柔软度与肌力)是否太差?有否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疲劳状况?鞋子是否使用过久没有更换?特别是在休息一段时间没有运动后,重新开始参与运动者,更应注意到要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小心避免运动的潜在危险,确实享受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