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残疾人体育概论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可分非残疾人和残疾人两部分。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目前世界上生活着5亿残疾人,在我国有6200万残疾人。由于遗传、事故、疾病等难以避免的原因,我国残疾人口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增长,就是说,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残疾人,每40秒钟左右就增加1名残疾人。

残疾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身体残疾:含内脏器官残疾(如心、肺等)、骨骼肌肉残疾(如截肢、先天性畸形等)、神经系统残疾(如中枢神经系统残疾等)。

感官残疾:含视觉残疾(盲)、听觉残疾(聋、重听)和语言障碍等。

精神残疾:含弱智、精神性疾病、品行和人格障碍(如成瘾、反社会行为、裸露癖、行为障碍等)。

复合性残疾:一人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残疾。

第一节 残疾人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残疾人体育释义

“disabled”、“disability”这样的词在不同的文献中意思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字典定义无能力为“无能力的状态”或“无能力”(牛津字典,1993年出版,第243页)。并且,它们表达“使无能力”为“使失去力量”或“使失去能力”(新Roget和Webster字典,第52页),或为“使失去部分能力,使无效率”(Penquin字典,第198页)。

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WHO,1980)的关于损害、无能力和障碍的国际分类来看,残疾的分类标出了疾病的后果,并且就上述三种残疾做了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能力是指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限制的健康状态,它的程度介于损害与障碍之间,它是损害的后果但并不非常严重,而是明显地对社会造成不便,即障碍对社会造成的不便。这里的无能力,即我们所说的残疾。

残疾人体育,实质上包括任何一种身体或精神上残疾的残疾人的体育活动。残疾人体育概念的界定,不以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来确定。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可以是预防、康复,也可以是娱乐、比赛。这样,当我们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制订体育计划时会更加符合实际。当研究残疾人的体育政策时,也应以此概念为准。

二、残疾人体育的起源

残疾人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而致残的人们,需要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获得康复,重新参与社会生活。于是,残疾人体育运动逐步受到重视。后来,英国著名康复医学家洛特维西·古特曼博士提出了不用手术而以运动方式医治脊髓损伤的方案,并倡议组织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举行轮椅运动会,轮椅运动会便逐步发展成为残疾人的国际体育比赛。此后,相继出现了国际轮椅运动会、世界伤残人奥运会、国际特殊奥运会、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等国际赛事,残疾人体育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国际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已形成两大系列,一个健全人的,一个残疾人的;而且形成惯例:凡申办健全人奥运会的城市,要同时申办残疾人奥运会。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兴起始就具有特殊意义。它超越缺陷,通过意志和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已故著名康复医学家、体育家中村裕先生说过:“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不论在世界还是我国,残疾人体育竞赛都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及人道主义的深邃内涵为世人瞩目。它不仅有激烈的竞争性,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给观众以体育之外的深刻启迪。

三、残疾人运动发展的五个阶段

根据残疾人运动的活动发展情况和残疾人的立法情况,世界残疾人运动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1780~1887)

扶残助残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济贫助残行为古已有之。但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前,扶残助残思想只是个别贤达的主张,行动也只是民间少数人的善举,并没有形成社会的观点和行动,没有形成国家的行动,便不能称之为残疾人运动或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运动的萌芽,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的初期,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而萌生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出现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及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如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俾斯麦任首相时,于1884年实行了工伤保险。1780年瑞典人士奥比建立了全球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1820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同时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和教育的残疾人之家。1874年,我国北京建立了第一所盲校“启瞽明院”;1887年在山东建立了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校”。

(二)初创时期(1887~1948)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日益社会化,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工业社会风险加大,失业、事故、疾病、伤残等问题逐渐突出。这时,一方面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人为争取生活保障而斗争;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和刺激经济发展;同时人权主义、福利国家思想倡导者为改善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做了许多促进工作,促使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府重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福利保障政策。这期间,一是建立包含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增多。如1898年法国实行了工伤保险,瑞典于1901年实行了工伤保险,英国于1911年实行了失业和疾病保险,美国1935年实行了社会保障法,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失业者进行保障;二是一些国家和国际社会出现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全国性、国际性组织。如,1915年海伦凯勒国际开展防盲服务,被公认为世界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先驱者组织——美国复活节邮章社于191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诞生,该组织在全美拥有数以千计的专业工作者和80万志愿服务者,为残疾人服务。1922年,第一个国际性的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国际康复会”成立。国际聋人联合会也于1924年成立;三是各国为残疾人服务的公立、私立单位也逐渐增多。我国也星星点点办起了一些盲、聋学校和慈善机构。这一时期,对残疾人问题的关注从工伤保险逐步拓展到康复、保健、福利、教育等方面,虽然仍没有跳出“生活保障”的圈子,但内容比先前丰富多了。

(三)发展时期(1948~1968)

二战后,出现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局势相对稳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增长,“蛋糕”多了,“资本家赢得了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社会福利成为西方各国各个政党竞选的必争之地。同时,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特别是战后伤残人员强烈要求回归主流社会,在客观上推动了残疾人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残疾人运动跳出了“保障生存”的圈子,开展了为残疾人争取人权和回归社会主流的斗争。社会初步改变了对残疾人的看法,“残疾人不仅是救济对象,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活力,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观念逐步确立。

在这期间,1949年新中国诞生,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其中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并在50年代设立了盲人福利会和聋人福利会,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生活福利的政策。期间,建立了数以千计的福利工厂、特教学校和福利事业单位,奠定了新中国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基础。

(四)立法时期(1968~1981)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人权运动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残疾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空前活跃,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一部分的观点逐步确立。国际社会相继从立法上确立残疾人的地位和维护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其标志是:残疾人立法作为专门的法律主体独立产生。国际残疾人运动有了新的突破发展,如1969年联大通过了《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决议》、1971年联大通过了《弱智人权利宣言》、1975年联大经社理事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宣言》,明确了残疾人的定义、规定了残疾人应享有的权利,促进各国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应考虑残疾人的需要。一些国家也颁布了保障残疾人的专门法律。

(五)成熟时期(1981年之后)

伴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流,生产力极大解放,经济进一步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各国相互进行着多边联系和交往。在残疾人世界,残疾人组织更加壮大,各国残疾人的交往和合作日渐增多,在联合国的作用下,国际残疾人运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世界残疾人的工作体系和残疾人工作的共同行动。联合国确定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1982年12月3日联合国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宣布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2月3日为“世界残疾人日”,确立了“充分参与、同等机会、平等分享”社会生活的崇高目标。行动纲领的实施,是国际残疾人工作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3年第69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具有约束力的《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1993年12月,联大经联会通过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其宗旨是确保残疾人作为公民,能够行使与其他人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并要求各国承担坚定的道义和政治责任,在残疾人机会均等方面采取行动。在组织上,联合国确定一名副秘书长和经社理事会下的社会发展委员会主管残疾人事务,设立了残疾人事务报告员,并在秘书处设立残疾人股。这一时期,残疾人运动的观念更新、目标明确、法律逐步完善,各国政府对残疾人工作力度加大,国际和国内残疾人运动组织机构和其他组织活动也相当活跃、规范。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的条款,1984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6年成立了“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中国组委会”,1988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同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90年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随后,国家相继制定了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和有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生活保障、无障碍设施等政策法规,解决了数千万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教育、生活困难问题。国际交流也空前活跃。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崭新的残疾人观和指导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为推动世界残疾人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赞扬,被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授予“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邓朴方还获得了“联合国人权奖”,中国残联取得了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

四、当今残疾人体育的特点

当今世界,残疾人运动空前活跃,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认识统一

当今世界,虽然各国社会制度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但在对残疾人的认识方面却基本一致,普遍认为残疾人是人类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残疾人的人格尊严应得到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应受到保护、潜力应得到开发利用;保护残疾人的权利,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认为残疾人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目标一致

这就是促进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指出:“促进以下目标:使残疾人得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也就是说具有与全体公民同等的机会,平等分享因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改善的生活条件。”

(三)立法保障

一是联合国制定了一些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公约、宣言、决议,并要求会员国必须通过立法,为达到各项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建立必要的法律基础和权威;二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制定了有关残疾人的基本法及有关就业、康复等内容的专门法。如中国的《残疾人保障法》、美国的《残疾人法》、日本的《残疾人对策基本法》、英国的《残疾人法》、欧盟的《残疾人立法指导方针》等。

(四)政府主导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社会事务来抓。

按照《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要求,处理致残的最终责任,都要由各国政府来承担,政府应当担负起领导责任,每个社会的综合规划和行政结构都应包括为此目的而制定的各种措施。政府各部门都应对它主管的或职权的范围内的残疾人问题负责,各国政府应设立协调中心,来调查和监督各部、政府其他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国家委员会应长久设立并靠近权力中心,有能力协调各领域的活动。据此:

1. 绝大多数国家设立了残疾人事务国家机构。如中国的“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美国的“总统残疾人事务全国委员会”,日本立法设立了“残疾人对策本部”,(首相任部长),孟加拉国总统、蒙古国副总统等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都亲自担任国家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席。

2. 各国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

3.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

4. 各国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残疾人的生活、就业、康复、教育等权利进行保障,并致力于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如许多国家制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康复、教育、保障生活、丰富文化的政策规定。可以说,在残疾人权利保障方面,各国的行动是一致的。

(五)合作互动

在联合国及国际残疾人组织的推动下,全球性、地区性、国与国之间的残疾人交流活动频繁,如残疾人奥运会及各项体育活动的举办、残疾人康复技术的交流、残疾人技能竞赛的开展等等。

(六)手段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如残疾人康复技术的发展,用品用具更先进,有的已是智能化、无障碍建筑理念更新、手语出现在电视上等等,给残疾人带来了全新的生活。

(七)服务网络化

许多国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延伸到社区的残疾人组织服务网络,各种公立的、私立的为残疾人服务的单位遍布全球,直接为残疾人服务,残疾人工作社会化。

五、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体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兴办特殊教育学校。1874年在北京建立了“启瞽明院”,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盲校;1887年在山东省蓬莱县建立了“启喑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聋哑学校。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共有盲校、聋哑学校、盲聋哑学校42所,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公立的盲校、聋哑学校共9所,其余均为私人或教会所办。这些学校带有慈善救济事业性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统一要求,学制和课程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建国以来,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经过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一)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

我国有各类残疾人6000多万,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残疾人体育是与新中国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同步发展的。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兴建了一大批社会福利单位,在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城市办起了盲校、聋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工厂,使得残疾儿童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学习、就业的机会。在这些单位、工厂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强身锻炼,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广播操、生产操、乒乓球、篮球、拔河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残疾人疗养院和荣誉军人休养院里,体育运动作为康复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和体育康复师对残疾人施以适合的体育锻炼,促进了他们各种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多次举办了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比如:1957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比赛,有16个省、市的60名运动员参加;1959年又举行了首届全国聋哑人篮球赛,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派代表队参加了比赛;1980年,云南昆明聋哑人体育协会举办了聋哑人篮球邀请赛,有20多个单位的代表队参加;同年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等4个城市的聋校代表队也在北京举行了田径友谊比赛。1957年6月,上海还举办了全国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北京、上海、武汉、南昌、长沙、沈阳、南京、青岛等8个城市派队参加了比赛。这些比赛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参与竞争意识,而且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了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80年代的形成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残疾人体育比赛逐步增多。1983年10月,天津市体委、民政局、劳动局、红十字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了伤残人体育邀请赛,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名盲人和截肢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残疾人运动会,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借这次伤残人体育邀请赛,国家体委、民政部、劳动人事部、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协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家部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伤残人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代表大会,于10月21日成立了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并发出了《关于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伤残人体育活动的通知》。在随后短短的几年里,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残疾人体育协会,我国残疾人体育工作迈入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15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了本届运动会。1985年、1986年又分别成立了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等全国性残疾人体育组织。198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河北唐山举行,全国29个省、市区及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共32个代表团近千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我国残疾人体育逐步开始进入制度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

(三)90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事业也有了更大的发展。1990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1991年5月1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残疾人体育不仅仅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衡量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经过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1. 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一些大、中城市及企业成立了残疾人体育组织或以残疾人体协为依托的轮椅篮球队、举重队、轮椅竞速队、轮椅网球队、坐式排球队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和比赛。在城市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因地制宜,开展了简便易行的田径、游泳、自行车、举重、乒乓球等健身活动。特教学校校园体育日趋活跃,开展了盲人定向、田径、乒乓球、门球和聋人航模等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积极探索了有益于开发智残儿童潜能的体育、娱乐项目。每年各特教学校之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比赛,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锻炼身体、增进健康,鼓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及残疾人体育协会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组织各级残疾人体育业务培训班近300个,万余人次接受了培训,同时组织举办各类残疾人运动会。全国参加地、市、县级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和选拔赛的业余运动员累计已达到2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已超过1000万人次;各级体校培训残疾人体育人才,逐步形成了残疾人体育业余训练队伍;有近百名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参与残疾人体育训练、竞赛组织工作;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部分体育院校先后设置了残疾人体育选修科目及体育保健康复、体育运动专业。

2. 残疾人体育赛事日趋完善

1992年3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正式列入了国务院审批的大型运动会系列,形成了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制度。1996年大连、2000年上海分别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与此同时,还举办了近60次全国单项赛事,参赛项目由80年代的4个拓展到14个,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累计超过万人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残疾人运动会每3到4年举行一次;部分省、市、自治区定期举行特殊教育学校运动会;有的省、市、自治区还将残疾人运动会纳入全民运动会。(表1)

表1 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与中国残疾人体育组织关系示意图

3. 走向世界的中国残疾人体育

为了加强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与国际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相互交流,从1985年开始,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已相继加入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国际残疾人体育联合会(ISOD)、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国际轮椅运动联合会(ISMWSF)、国际脑性瘫痪者体育协会(CP-ISRA)、国际聋人奥林匹克委员会(CISS)、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SOI)、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FESPIC)、亚太聋人体育联合会等9个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并选派出千余名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广大残疾人运动员本着“平等、参与、自强、奋进”的宗旨,顽强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以高昂的斗志,压倒一切的气势,挑战生活极限,体现人生价值,为国争光。

总之,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残疾人体育运动重在参与,残疾人参与得越多,越能显示这项体育运动的意义。残疾人运动员经历了更多的人生磨难,对人生意义有深刻的领悟。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珍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生命的创造力为祖国赢得荣誉。这不仅是一场技能与体能的角逐,而且是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在中国残疾人这个数目庞大的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巨大的社会财富。

第二节 残疾人体育的功能与意义

残疾人体育是体育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独特的子系统,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从无到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当今世界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皆因它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用。这种实际效用就是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它不仅是残疾人体育存在的社会前提,也是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世界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因此,认识残疾人体育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对于完善和丰富残疾人体育理论体系、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如何理解残疾人体育的功能

残疾人体育在国际上普遍称之为适应性身体活动,包括适应竞技运动、适应体育教育和适应休闲活动,是指在听力、视力、言语、智力和肢体等方面有残疾者,通过身体练习为媒介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从系统的观点看,残疾人体育是一个由人、人的活动、观念体系和物质因素等建构而成的社会人文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谓功能则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系统表现出来的外部规定性。残疾人体育系统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表现出相对特殊的社会作用和效能,这种社会作用和效能即残疾人体育的功能。简言之,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就是残疾人体育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等。

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功能的提法尚不一致,有的学者主张用体育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来分类;有的主张从体育的多功能出发,将之分为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和经济功能;还有的建议大致分为生物效能和社会效能。目前较为权威和普遍的观点是把体育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

从理论上讲,残疾人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所具有的功能也必然包含着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因而我们借鉴对体育功能的分类,把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所谓残疾人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指残疾人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不是人为的,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非本质功能则不然,它们不是残疾人体育所固有的,是一种人为的、利用残疾人体育手段所达到的目的。残疾人体育的本质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康复功能、价值补偿功能和娱乐功能,非本质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培养完善人格的功能。应该指出的是,残疾人体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的各种功能既有所侧重,又互相交叉,而不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应以联系、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同时,由于残疾人体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残疾人体育的功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残疾人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目前,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品为龙头,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以多信息、新知识、高智能、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社会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余暇时间增多,文化、休闲、娱乐、体育设施增多,人类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为人类生存、生活、劳动、学习、娱乐等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为地造成人与自然的隔离,环境污染、营养过剩、体力劳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脑力劳动强度加大、人际关系疏远等状况,造成人的身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和肥胖病不断增加,以及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另外,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看,健康的体魄、现代人应具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富有创造性、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及心理适应能力,而且人格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是其主要内容。现代社会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条件,也给人类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与改造。因此,研究残疾人体育的功能,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残疾人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初,人们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还仅限于它的康复功能,而且残疾人体育的诞生也直接缘于其独特的康复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出现了伤残士兵康复活动小组,体育手段对伤残士兵的康复起着积极作用。于是在欧洲引起了一次医学革命——第三医学——康复医学的诞生,而这又推动了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二战期间,由于伤兵的增加,医学界更加重视体育的医疗和康复作用。1948年英国人古特曼在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举行了第一次残疾人体育比赛,之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这样的比赛,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古特曼举办这次比赛的初衷只是以体育为手段、以比赛为刺激品来促进伤残士兵身体的康复,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残疾人体育向正规化、制度化、大众化方面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残疾人体育得到了飞速地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对残疾人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即残疾人体育决不只是为了康复,它对残疾人心理、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甚至对社会文明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段时期,大多数残疾人体育国际组织相继成立,1967年成立了国际伤残人体育组织(ISOD);1968年成立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组织(INAS-FMH);1975年成立了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FESPLC);1960年举办第17届夏季奥运会时,也在意大利组织了第1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而大大推动了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并在比赛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比赛规则和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协调和促进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又先后成立了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1983)、国际残疾人体育协调委员会(ICC)(1984)、国际残疾人奥委会(IPC)(1989),同时各国也相继成立了与之相应的国家残疾人体育组织。这些国家和地区残疾人体育组织的成立对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组织保证。但是,由于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目的认识上的不足,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残疾人体育等同于健全人体育,过多地强调其政治功能,搞金牌至上,片面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从而偏离了残疾人体育的真正目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对经济发展与人性背离问题的反思,一种新的社会理念——以人为本开始出现。人们在对以往的发展观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反省后,开始认识到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人的需要,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应当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中的最大、最重要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关注人的价值是新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人”置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人”上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是社会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受这种社会理念的影响,人们在对近百年来现代体育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对现代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认真反省,认识到创造奇迹不是体育的惟一,不应把体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人为地割裂与分离,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这才是发展体育的目的与意义。在这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体育只是实现人们众多愿望——健康、友谊、娱乐、活力、竞赛的一种手段。对此,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1999年乌拉圭国际体育部长会议达成的《艾斯特角宣言》指出:“促进终身参与体育活动、保障老年人体育活动、把体育作为缩小南北差距的强有力的工具。”这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一理念对残疾人体育的影响就更为深刻,应该说,残疾人体育从诞生起就把目标指向人——康复,并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体育认识的提高,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挖掘和开发出新的功能,并最终又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这决非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人类认识上的提高,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二、残疾人体育的十大功能

1. 残疾人体育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体育也是残疾人体育最本质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出现体育的萌芽时期起,体育一直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流传下来。改变自然界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最显著的区别。改变自然界,在原始社会主要靠本身的体力和智慧以及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这样增强体力和掌握劳动技能就必然带有体育教育的性质。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就认为体育、德育、智育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我国周代制定了较完整的教育制度“六艺”,其中的射、御均含有体育教育的成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如果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将毫无价值。”《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指出“体育运动并不局限于人体的幸福、健康,还有助于人的充分平衡的发展”,因此要“寻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身心将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复杂动作的练习,可以克服来自生理、心理等各种阻力和困难,磨练和培养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品质;通过体育观念排斥和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通过竞赛,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胜不骄、败不馁、为集体荣誉而战的良好道德风尚。可以说,残疾人体育是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作用十分广泛和深刻。

2. 残疾人体育的康复健身功能

康复健身功能是残疾人体育最直接的作用。体育是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手段。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各种单一的或组合的肌肉活动方法,来有效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发展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通过长期系统地科学锻炼,来不断改善人体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机能水平,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免疫能力。对残疾人而言,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进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弥补因为残疾所带给他们的困难。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展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残疾部位也不能说完全定型,而潜伏着转化的可能。“用进废退”,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残疾人部分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使他们的机体重新获得改善和发展。“生命在于运动”可以说是对体育健身功能的最充分的肯定。

3. 残疾人体育的价值补偿功能

价值补偿功能是残疾人体育特有的功能,也是残疾人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形式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从残疾人体育诞生的那一刻起,价值补偿功能就作为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各系统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即便是个别肢体功能难以恢复,通过加强其他相关部位的功能,也可以使自身得到部分补偿,从而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比如视力残疾者,通过盲人门球或盲人乒乓球的练习,可以提高听力功能;下肢残疾者,通过轮椅网球、轮椅乒乓球等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上肢的活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残疾人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残疾人体育的价值补偿功能也逐步从单一性向多面性发展、从局部向整体发展、从体能向智能发展。

4. 残疾人体育的娱乐功能

娱乐是指使人快乐的活动。残疾人体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比赛,因而它常常是融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特有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通过参加或观看那些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达到松弛神经、调节心理、愉悦身心的作用。

5. 残疾人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的政治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恢复奥运会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理想,尽管也有人提出:“当你跨进奥林匹克大门的时候就把政治抛在了门外。”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体育不可能脱离政治,残疾人体育也同样不可能与政治无关。体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振奋民族精神,争取祖国荣誉。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比赛的胜负往往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情绪和国际地位。国际间的体育交往可以超越语言和社会制度的障碍,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打破国家民族间的僵局、增加了解、沟通感情的例子不胜枚举。体育还可以促进本国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现代体育已成为沟通人际之间、阶层之间、党派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团结、友谊、和平的“催化剂”,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

6. 残疾人体育的经济功能

长期以来,残疾人体育被当作一项福利事业,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社会捐款和慈善机构的捐助,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够。但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残疾人体育的经济功能逐渐发挥,通过发行体育或福利彩票、出售转播权、吸收各类赞助及销售纪念章、纪念品、纪念邮票等带有标志性的商品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使残疾人体育逐步走上了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积极影响人的智力提高,使残疾人能够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论证人力资本投资时说:“延长公民的寿命和增强他们的体质,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数量,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的质量。”(2)某些体育活动可以成为开展经贸活动的载体;(3)残疾人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德国在开发残疾人体育用品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生产的轮椅、假肢等行销全世界。

7. 残疾人体育的科技功能

现代残疾人体育与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人把体育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有人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各国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残疾人体育更是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残疾人体育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运动服装、运动器械、训练方法、竞赛场地、运动营养等各个方面都与科技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残疾人体育;而残疾人体育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如人体科学、卫生保健、营养补品、新材料等,如果没有残疾人体育的推动,也无法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

8. 残疾人体育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日本著名康复医学家、体育家中村裕先生说:“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残疾人由于在行动和生活上与健全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及社会上个别人对残疾人的误解和歧视,造成了残疾人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隔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既可增加与其他残疾人之间的接触,也可以加强与健全人之间的联系,扩大生活的视野,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残疾人通过亲身的体育实践,可以向社会展示生命的顽强活力,显示克服身体和精神残疾的决心和勇气,赢得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助于打破残疾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屏障,帮助他们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去。

9. 残疾人体育的社会教化功能

对残疾人的认识是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在奴隶社会,很多国家对残疾人采取不许生存的极其野蛮和愚昧的做法;在封建社会,由于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对残疾人普遍采取歧视和嘲笑的态度,残疾人得不到应有的权利。《圣经》认为残疾人有罪,残疾是上帝对他的惩罚;文艺复兴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对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起了积极作用。残疾人体育是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残疾人体育在诞生的最初时期是颇受非议的,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表示对残疾人体育不理解。可以说残疾人体育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世俗抗争、以自己光辉的业绩对社会进行教化的历史。

残疾人体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双向的,一方面,残疾人体育本身就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如果说健全人体育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那么与之相比,残疾人体育的社会教育意义可以说更深刻、更感人、更具有震撼力。残疾人由于肢体、精神或智力的残疾使他们与健全人相比处于弱者的地位,因而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付出了比健全人多不知多少倍的努力。他们在体育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令人深思。

10. 残疾人体育的完善人格功能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如火如荼,因而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承受高强度、高频率的劳动负荷;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要有超越自我、永远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不会被时代所淘汰;还要有崇高的精神,这样才能充满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遵纪守法、正大光明地竞争。这些基本素质的获得决非一日之功,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残疾人由于本身就是生活的弱者,若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塑造完善的人格,则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残疾人体育可以将这一体质、意志、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残疾人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是比赛运动技术,而是超越极限、超越自我,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的挑战。它对残疾人的作用决非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体质、意志、品质、精神等现代人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因而是培养完善人格的绝佳途径。

三、残疾人体育的意义

体育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各类残疾人参加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活动,具有多种作用和意义。

1. 增强残疾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和机能障碍,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与正常人比较,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这种不公正的现实往往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感和焦虑心情,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虽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幸者,但是他们也是我们人类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应当与正常人一样享有生活的幸福、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以及社会主义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这一方面依靠社会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主要依靠残疾人本身的努力与奋斗。通过残疾人自己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实现,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体育活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娱乐、健身、交往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又可以充分挖掘和显示人的体能、智能与意志。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不论是戴上假肢或者是乘坐轮椅进行活动,都可以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愉快的,也可以自豪地感到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更能够对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而感到惊异和振奋。由此可以让自己回归到人类社会大家庭之中,并产生巨大的生活的勇气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战胜自我。

2. 有利于残疾人身心的康复和素质的提高

残疾使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不仅如此,由于他们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又大大减少了进行身体活动的愿望和可能。运动的减少,更不利于机体的健康。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社会的心理,都会造成与外界接触及交往机会的大大减少,这对其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容易产生各种变态心理和情绪障碍。

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保存其现存的功能不致于造成更大的损伤,也可以改善和提高其现存的功能,增强体质。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残疾人走出自己“封闭式”的生活小圈子,走到广阔的社会当中,更多地与正常人、与残疾人打交道,扩大其生活的视野,心灵中会吸入许许多多的新鲜空气,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有助于感情斯正,情绪欢快,性格开朗。总之,有助于心理健康。

残疾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人的素质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在提高。这不仅仅关系到残疾人本身的素质,而且也关系到他们后代的素质。所以,开展残疾人体育是有着巨大的现实社会意义的,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有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反映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程度。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需要投入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需要克服许多困难,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社会越进步,文明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残疾人体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残疾人本身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体验到许多体育活动的乐趣,例如成功的喜悦,进步的自豪,胜利的欢呼等;也能培养许多良好的品质,例如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等;更能培养许多高级的情感,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以及关心他人的品质等。另一方面,残疾人在体育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为祖国争取荣誉的崇高责任感等,又能极大地感染和激励了正常人,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做出自己更大的奉献。可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