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国际产业转移条件下中国产业与能源协调发展的意义

产业和能源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和能源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 GDP能耗比 2005年降低 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体现了国家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产业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合理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能够有效缓解国内要素结构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因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生产要素结构角度看,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其他要素资源均相对稀缺,这里包括土地和淡水等不可贸易的资源,也包括能源特别是石油等战略性能源资源。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现代产业部门就业,必须有资金、土地、能源、技术等要素与之相匹配。如果仅局限国内资源进行配置,大量的劳动力将无法与其他要素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无法进入现代产业生产体系之中。这是中国以前、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 30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发挥劳动力丰富低廉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引进各种短缺要素弥补国内不足,包括进口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等,对解决我国国内生产要素不匹配、国内要素结构失衡问题产生积极效果。

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各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范围,而是在更大空间中寻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总的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产业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可以进行全球分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得以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各方参与者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合理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将使我国能够进一步扬长(劳动力比较优势)避短(能源资源比较劣势),在更多细分的产业价值链环节形成竞争优势。

深入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条件下中国产业与能源协调发展问题,对于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