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视角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刘延平 张真继主编
- 313字
- 2020-08-28 11:28:30
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叶苏东
摘 要:随着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生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国外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走多元化、多样化道路,提高“教学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比重,增设“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增加学习期限的弹性,采用“宽进严出”的管理制度,把委托代培改进为“协作型”培养模式等观点。
关键词: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toward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oncern of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staff. This paper tried to learn from overseas 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reviewing a lot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programs and summarizing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it is suggested to diversif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increase the weight of taught master programs, add research master programs, enhance flexibility in duration, adopt the notion of “easy entrance, but strict leave,” and turn postgraduates in trust into postgraduates under a real joint postgraduate program.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Master Degree Program
1 引言
随着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生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分量日益增大,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从引进西方的培养模式起步的,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洋为中用”和“师人之长”的理念在我国教育演化进程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理念下,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国外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不胜数,近几年的有关研究也不少。有些研究是针对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的,例如,胡宁[1]把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归纳为学徒型、专业型、协作型和教学型四种主要模式;张海英和张锦绣[2]从培养目标、招生、学制、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五年本硕贯通制”、“单独设置一年制”、“远程教育三年制”、“M. Eng/MBA双学位制”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三点建议:拓宽生源渠道,改革“应用型”与“管理型”分别培养之模式,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何雄[3]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招生选拔、课程设置与教学、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多角度考察和分析了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些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中外研究生教育的异同点,例如,段作章和张祖民[4]比较了中美在有关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目标、学制、培养模式、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异同点;张艳和陈洪根[5]比较了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些研究是针对某一学科的,如江莹和袁桂华[6]针对国外MPA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有些研究是直接研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例如,汪志宏[7]研究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罗尧成[8]在阐述“本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这四个要素,从而构建了“人格”、“知识”和“能力”三维度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李振峰[9]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以专业式为主的多样化培养模式;邵松鹤[10]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相应的四种模式(研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和教学型)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探讨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具体针对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故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外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从中获得启示,可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国外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硕士既可以是工程领域的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也可以是工程领域的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一般而言,前者属于学术性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训练,强调个人研究兴趣和独立思考,主要通过原创性论文证明自己的学术成就,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如攻读博士学位)奠定基础;而后者属于专业性教育,注重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为最终学位(terminal degree),目的是培养管理技术团队(相对于商业团队)的人才。
国外的工程管理教育一般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的,要求研究生具有理工科背景或者拥有工程管理学士学位。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学习期限、培养过程、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有所不同,所授予的学位名称也有所不同。
2.1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
工程管理为跨学科专业。一般的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计划注重的是技术,MBA课程计划注重的是商业管理,但工程管理要求技术和管理兼顾,其目的在于培养“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与一般的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计划相比,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即工程管理一般包括管理学、市场学、金融、项目管理、创业学等。另外与MBA课程计划相比,其课程一般包括与某一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招生时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人才。但是无论是英文的工程(Engineering)还是中文的工程,其含义都非常广,一切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可列入工程的范畴。因此,西方高等院校较少直接使用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或M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的名称,而是使用了比较具体的名称。例如,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有土木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及管理、土木工程及建筑管理、土木工程及环境管理、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建筑管理与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工程创新及管理、环境工程及项目管理、结构工程及建筑管理、结构设计及建筑管理、地质工程及管理、交通规划及管理、基础设施工程及管理、建筑管理及建筑法规、水资源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及工程研究等。此外,还有涉及其他工程领域的硕士学位,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MSc i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技术与创新管理硕士(MS in Technology or Innovation Management)等。
2.2 国外的主要培养模式
国外的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种方式来进行的,可以采用单一课程学习模式或科学研究模式,也可以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模式。采用课程学习模式时,一般由学校独立实施;采用科学研究模式时,可以由学校独立进行或者与企业协作进行。学校独立实施时,可以采用“一生一师”的学徒型培养模式或者“导师委员会”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协作实施时,一般为学校与企业各指定一名导师的双导师制。国外的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国外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
Fig. 1 Ke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ls
不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大学之间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为英国、美国和德国,其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种:教学型、研究型、综合型(课程与科研结合型),以及协作型(教学、科研与生产结合型)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会超出上述四种模式,但可以设计出某种特色。
在英国,硕士学位一般需要1~2年,可以是一年制教学型课程硕士(Master of Science/Arts by course),也可以是一年制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Research)或者二年制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还可以是一年制综合型(课程+研究)硕士;在美国,硕士学位可以是课程硕士,也可以是研究型硕士或者综合型(课程+研究)硕士,此外,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有“五年制本硕连读”、“一年制强化教育”、“三年制远程教育”、“工程硕士/MBA双学位制”四种培养模式;在德国,原来设有五年制本科,没有设置硕士学位,但在Bologna进程之后,其改为了三年制学士+两年制硕士。简而言之,国外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学型(课程硕士);第二种是研究型(研究型硕士);第三种是综合型(教学科研结合型硕士)。每种培养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众多专业研究生中的一种,其培养模式不会超出上述三种模式。
(1)教学型硕士培养模式
课程硕士学位(Taught degrees)要求学生脱产学习至少1年(一年制),重视课程学习,注重案例教学,一般要求修满 30 学分以上。它由课程和论文两部分组成,一般要求学生学习大约 10 门课程,并提交一篇较短的论文。这种硕士培养模式可称为“教学型模式”。教学型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做了一种正规学校教育过程,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虽然许多学校把研究方法课作为必修课,但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11]为:必须完成30学分(大约10门课程),其中基础必修课12学分,专业课9学分,任选课9学分。该模式为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英美的一些大学大都采用这一模式来培养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
有些大学也向在职人员提供课程硕士学位教学培训,攻读课程硕士学位的非全日制课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除了授课时间安排不同外,其要求与全日制课程硕士研究生没有什么不同,如英国里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的项目管理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国际建筑管理硕士。
(2)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
研究硕士学位(Research degrees)以研究为主,以学位论文为主要评审依据,一般还要求学生学习若干门课,学习期限一般不少于2年。它属于学徒型培养模式,即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在导师或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取得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获得学位。虽然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也学习某些课程,但重心在于科学研究,故该模式是一种研究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应用不多,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曾招收一些研究型建筑管理硕士。
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博士的培养模式非常相似,国外许多大学给未能达到博士水平的研究生授予了研究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学位,以便学生毕业离校。
(3)综合型培养模式
综合型模式是教学型和研究型模式的结合。综合型模式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一般学生需学习大约5门课程(占40%~60%的学分),并提交一篇较长的学位论文(占40%~60%的学分),重视高深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乔治亚工学院[12]的硕士学位要求学生至少修30学分(可以选择做论文或者不做论文),如果选择做论文,则论文占12学分(40%)。另一个例子是英国里丁大学的建筑管理及工程研究硕士(MSc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Research),其学习时间为1年,要求学习5门课(占50%的学分),并提交一篇较长的学位论文(占50%的学分)。与单纯的教学型模式和研究型模式相比,综合型模式有许多优点,即突破了教学型和研究型模式的单一价值目标取向,弥补了教学型模式中缺乏科研能力培养的缺陷,打破了研究型模式中学徒式的师生关系,适用于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
但是综合型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虽然它强调了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但要真正实现二者的平衡并不容易。特别是在硕士生教育中,往往会出现重视课程教学而忽视科研的倾向,这会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综合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应用不如教学型培养模式普遍。
3 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也有几种模式,但主流培养模式为教学科研相结合型模式,形式上类似于国外的综合型硕士培养模式,但实质上是教学型(1年)与研究型(1~2年)的结合,其主要特征是研究生入学前就选择了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学徒式特征。我国的两年制“研究生班”培养模式类似国外教学型硕士培养模式,但不授予硕士学位,因而未成为主流模式;我国的委托培养形似国外的“协作型”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指定企业方面的指导教师,结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型培养模式类似,只表现在生源不同,没有真正达到协作培养的目的;我国的在职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在学制方面一般为2~3年,在考核标准方面以修课为主、论文为辅,在课程教学方面为集中上课,远程辅导,这一点类似于英国的非全日制课程硕士培养模式。目前我国还没有纯研究型培养模式。
3.1 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主流硕士培养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二是培养年限较长。
(1)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严进宽出”,学生一旦考上了研究生,就好像进了保险箱,缺乏压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例如,我国研究生的主流培养模式理论上具有一定优越性,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上,第一学年的理论学习比较规范,但由于和其他专业联合上课,所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第二学年的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与学校科研条件密切相关。大部分学校没有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办公室,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处于“放羊”的状态,有些学生就到社会上打工,或提前“就业”。此外,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学生难以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结果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出现“大、空、泛”的现象。
(2)培养年限较长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较长,一般需要2~3年才能获得学位,工程管理专业更是如此。例如,天津大学工程管理系设有五年制的本科教育,但与美国的“五年本硕贯通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授予硕士学位。国内许多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固定为2年,而国外的教学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年,研究型硕士可能长一些。相比之下,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偏长,而且缺乏弹性。
3.2 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核心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办学条件,建议如果学校不能提供研究生办公室,可采用课程硕士培养模式;有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研究硕士培养模式。具体建议如下所示。
① 根据实际情况,走多元化、多样化道路。没有开设研究生班的学校可增设课程硕士培养模式;已开设研究生班的学校,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使我国的两年制研究生班达到授予硕士学位的水平(国外有一年制的课程硕士),提高“教学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比重。
② 增设“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高级科研人才。
③ 增加学习期限的弹性,有课题的导师可以采用较长的期限。没有课题的导师,可适当缩短培养年限,如采用“一年制课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时间和学分的合理分配突出工程项目设计和实践课程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自身的特色。
④ 采用“宽进严出”的管理制度。“宽进严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严进宽出”更能培养有用人才。
⑤ 完善委托代培模式,利用委托代培协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真正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4 结论
英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教学型为主,以研究型和综合型为辅,采取高强度、短年限、“宽进严出”的治学理念,能够快速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工程管理硕士也采用了上述模式,所不同的是它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工程管理跨学科的特点,并在学位名称上表现出来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教学科研结合型为主,教学型为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型培养模式,缺少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年限长,且“严进宽出”的治学理念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建议走多元化、多样化道路,提高“教学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比重,增设“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增加学习期限的弹性,并采用“宽进严出”的管理制度,把委托代培模式改为“协作型”培养模式,以期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6(1):31-38.
[2] 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 何雄.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3):14-16.
[4] 段作章,张祖民.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与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31-34.
[5] 张艳,陈洪根.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J].中国研究生,2006:51-53.
[6] 江莹,袁桂华.国外MPA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4:15-17.
[7]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
[8]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9] 李振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与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6,22(1):81-85.
[10] 邵松鹤.试论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7:642.
[11] http://www.uwplatt.edu/disted/DEGREES/eng/eng_requirement.html,2008-10-08.
[12] http://www.ece.gatech.edu/academics/graduate/msreq.html,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