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视角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刘延平 张真继主编
- 1374字
- 2020-08-28 11:28:29
从生物多样性视角论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代序)
刘延平
地球上有着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内丰富的种类和相互的差异。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自然意义上讲,人就是自然界的生物,如同其他物种的生态系统一样,多样化的“人”是构成其所依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多样化结构的功能元。正如物种的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一样,人才的多样化也是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同的发展规律,故它应实施多样化发展战略,坚持走多样化人才培养道路。
1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于生命的历史过程,在生命演化的历程中,在遗传与变异的推动下,生物界经历了物种 种群 群落创新的历史过程。物种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运动的历史中,通过集合与分化形成了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基本阶元。物种就是这样在遗传、突变过程中,种群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既使物种得以保持和变化,又使种群得以丰富和发展的。而群落与其栖息环境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出发,可以总结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1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应具有整体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经过发生、发展,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统一体。高等教育系统也是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不同的高等院校构成系统的物种,不同院校的集合构成教育系统的种群。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括了众多的要素,不管是学校之间还是学校内部构成要素都分别具备特定的功能,且其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任何网络环节的缺失,都会降低系统的能力和稳定性。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整体关联性表明教育系统是多种教育形式的统一体,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表明多种教育形式相互依存的必然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1.2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越复杂,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完善、有效的自我调节功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之间一定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种群要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除应以多样化形式存在外,还需要与环境形成多层次的营养供给和营养结构关系,构成立体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培育优势种群,通过群落演替实现动态稳定。因而,高等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节完善自身的内部结构,主动积极地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注重特色培养,以及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不断保持开放平衡。
1.3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应具有遗传与变异性
在生命世界中,“遗传”与“变异”是两种自然现象,作为特征类比,其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阿什比的“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遗传”是以保持物种特性为本位和出发点的,而“变异”则是以对物种的异化、辩证否定为本位和出发点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保持自身已形成的传统特色,继承过往;另一方面应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改进、变化和系统的“基因”重组,用新的观点或标准去认识和评价系统中的各种生态现象和问题,达到高等教育的“变异”——发展与创新。不论是渐进式还是突变式的变异,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按照“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稳生”的生态调控原则,高等教育系统只有通过积极地内部调节控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人、教育、环境有机结合,日益完善教育组织、不断丰富教育活动及不断培养教育特色等,才能保持系统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