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视角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刘延平 张真继主编
- 258字
- 2020-08-28 11:28:30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张辉,陈怡宁,王学峰,童碧莎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方面探析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提出了人才培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及教育资源整合创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创新体系。
关键词:旅游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from 200 tourism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ints out that there should b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of the team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 Tourism Education ; Training Model;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1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学科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影响了旅游教育的效果
旅游学科建设尚处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学科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支撑,不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还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以科斯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有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核心概念和结论。相形之下,旅游学科存在着严重不足,且不说其他,连旅游的核心概念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许多概念都是借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一般传统学科的核心概念,经过粗加工,甚至未加工,只是贴上“旅游”的标签便成为旅游这门新型学科的核心概念,这不能不让人对旅游学科是否是科学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了旅游教育的效果。
1.2 教材建设各自为战,形成春秋战国的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系列教材丛书有近十种,加上个人自行编写的教材,同一种教材有数十种版本。由于编写者的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程度不同,不单是研究范式、旅游对象、教材体系差异较大,就连同一概念、同一原理都有不同的解释,如在对旅游现象产生的认识上就存在很大不同:有人认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工业化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等,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学术研究,可以出现不同的观点,这可以繁荣我们的学术研究;但作为教材,学生却容易摸不着头脑。
1.3 旅游人才培养结构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和旅游院校人才供给还不太对应,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偏差。调研中发现,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短缺和现有的中、高端旅游人才不能符合旅游企业的需求上。这与那种“旅游业只需要大力培养一线人才,中、高端人才培养过剩”的常规观念存在差异。
1.4 旅游学科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旅游教育的发展
虽然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但“旅游管理”只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本科层次看甚至只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目前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具备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扩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但工商管理学科显然无法涵盖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广博内容,这种“大产业、小学科、小专业”的局面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旅游业的发展。
1.5 旅游教育资源分散导致专业教学优势流失
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都有分布,其中39%分布在管理类院系,20%分布在历史类院系,17%分布在地理类院系。广泛的学科背景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交叉知识,但也往往存在严重的“因人设课”现象。
2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明确目标,凝练方向
(1)找准教学改革的基准点
① 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区域经济需要的实用性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不同,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要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由于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属于我国大型旅游企业的集中地区,面对这些地区培养人才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应强调旅游企业管理及旅游资本运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处于旅游目的地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规划课程、旅游服务课程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 注重培育特色。由于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故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及时代发展的趋势突出专业特色。例如,云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结合云南旅游区域的特点及旅游发展的方向,以旅游生态保护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使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③ 注重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
(2)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和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工作。
(3)坚持三个淡化的教改理念
① 在教学理念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一直以来实践教学都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并以对理论的验证性为主,这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结合饭店管理系列课程,可以将应征者求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理性选择和前期准备等应用型和实用性强的实践环节,以生动丰富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法,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增强了理论课程的实战性,而且深受学生欢迎,也很好地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运用。
② 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淡化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上,应淡化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重视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的同时,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培养特点。
③ 在教学方法上,淡化机械记忆和应试教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书本知识,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不够重视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必要的书本知识,更应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更应能够旁征博引,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资助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2 使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1)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关注市场需求信息,同时注重学习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提升教学改革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旅游管理专业能够逐步从相对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向通式教育过渡。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旅游与地产结合,产生了旅游房地产;旅游与金融结合,产生了旅游资本现象和旅游保险现象;旅游与交通结合,产生了旅游邮轮现象等。面对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这些新的问题、新的知识都应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得到足够的反映,才能使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补充。
(2)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① 进一步扩大选修课比例,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凸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因此应想方设法进行新的课程设计和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原有的课程建立更新淘汰机制,并推陈出新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快课程建设的模块化,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的套餐式选择模式。
② 加强基础课程,全面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目前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课程结构改革普遍呈现了基础化倾向,其中渗透着“对每件事物都应当懂得一些,而对有些事物应当懂得好些”的教育理念,因此应通过设置特色课程的方式,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化。
③ 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应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要适应旅游国际化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如可以坚持让学生不间断地学习外语,增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法等国际化课程体系,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专业改革的一项举措。
(3)加强对新开设课程的资助管理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动性决定了旅游产业是变化性较强的产业,旅游的新需求、新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阶段性的及时更新和增减。由于将新开设课程作为创新性的教学尝试,无论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安排,还是在师资配置上,都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摸索特性,且没有过多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对新开设课程应加大资助管理力度。一方面多鼓励、多肯定,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做好适时跟踪,以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4)组织开展重点课程的建设活动
重点课程是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学生必须掌握并应能够灵活应用的核心课程,所以重视重点课程的建设活动是极为必要的。在此方面可以针对专业的校级精品课程,继续组织教师成立课程小组,积极进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使参与人员在课程申报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得到提升;对于一些教学经验已经比较成熟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如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学和旅游景区管理等,可以及时开展重点课程的建设活动,从而形成重点系列课程,切实强化教学质量。
(5)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创新改革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即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实现“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的要求,要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启发性”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各类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体,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在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创造,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要引导学生萌发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意念,以培养个性鲜明、特色突出、适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创造型人才。
(6)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
目前我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大学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较而言是有实力的,不仅有跨世纪人才、企业家兼职教授,而且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而多数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它们无论是在师资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均存在着不合理性,师资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快改革、调整的步履,如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攻读高一级学位,以提高理论水平;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合作、锻炼,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自身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拼搏意识;继续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士走入课堂,使学科的专业讲台真正成为开放性的讲台,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2.3 建立、完善与教学改革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要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要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数量,二是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见习、认识、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之前,要事先安排好行动目标和行动指导方案指南,并明确下达具体的实习任务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监控指导。
(2)强化仿真模拟试验
仿真模拟实验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对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创新能力的一种实验方法。仿真模拟实验是以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和弱点,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和配套仪器设备的问题。因此,应有针对性地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和及时添加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在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的同时,还应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选派相关教学人员参加模拟操作短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
(3)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围绕课程教学推进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举措。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完善创业培养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开设创业课程,以增进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并侧重传授创业过程和创业风险的内容,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以实施案例化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为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力度
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为:第一,通过实践基地的深化扩展建设,使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师生的共同实践应用能力;第二,鼓励教师多争取横向研究课题,将系统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探索研究之中;第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日介入校企联合的科研活动之中;第四,借鉴发达国家大学课题教学的做法,将已尝试实行的学生课题进一步深入推广,并力促学生将课题贯穿于其学习过程中。
3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创新体系
3.1 人才培养的创新
旅游管理教育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旅游管理教育必须主动与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培养出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适应能力强、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与开发过程中,旅游管理教育应注意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举;应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以适应择业谋职的需要;应拓宽培训渠道,广泛与社会各界接触,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应重视高层次教育,注重管理和实证的研究,积极用理论指导实践;应注意提高高层次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指导我国的旅游实践,为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输送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教育还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择业观念和服务意识。
3.2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完成学历进修;要输送部分优秀年轻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国内外院校进行继续深造和进修,以保持办学活力;要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旅游院校可以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的前沿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的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学校应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这是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鼓励或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职、兼职锻炼,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应鼓励教师到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为政府、行业及企业提供可靠、可行的运营方案。
3.3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
旅游院校要倡导创新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思想,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实践为纽带,以科研探索为发展方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思想。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加强实训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实践和科研一体化是旅游管理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旅游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建设客观性、适应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使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只有这样旅游管理教育才有根基。旅游管理专业应在课程设计上突出旅游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不要拘于形式,要敢于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单式人才。
从教学条件上看,必须实现教学主体的双元化,即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效合作,并拥有完备的实训手段;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聘任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相关行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授课,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应引进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创新
旅游院校应充分实现与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主管机构的紧密融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整合教学资源还包括要积极引进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以增强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教育应与国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工作,运用国外旅游管理教育优势,共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旅游管理教育还应树立开放的教育观,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要求,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走国际联合办学的道路。加强与世界各国旅游校院的合作,为旅游业提供全球化、国际性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是各旅游学院发展的方向。
整合教育资源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从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可以看出,要想在短期内快速发展旅游业及旅游管理教育,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或企业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政府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田里,马勇,杜江.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辉. 对中国的旅游学科研究的重新认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1-4.
[3] 保继刚,朱峰.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 旅游学刊,2008,23(5):13-17.
[4] 张辉.旅游经济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