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入殿堂,开始求道
- 王阳明传:心学大师修炼记
- 京城说书匠
- 2692字
- 2015-07-11 13:31:25
终于找到坐标
在朱熹圣人的思想中,读书人的“道”叫作“理”。而一旦学会了这个“道”后,立刻能够掌握天下之事,上可报效朝廷,下能安抚百姓,真正地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这段出自《中庸》的话,就是朱熹眼中的“理”,也是儒学之“道”。
那么,如何获得这个“理”呢?
对于读书人来说,朱熹还算厚道,他用了四个字,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格物穷理。
那么,这“格物穷理”四个字,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格物穷理
所谓的“格物穷理”,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解释,据说有七十二种之多。但是在朱熹那里,所谓的“格”,就是“格斗”的意思;所谓的“物”,就是“事物”的意思。因此所谓的“格物”,就是“面对面”地看事物、想问题。
在朱圣人的世界观里,这个“道”的另一个名称叫“理”。这个“理”跟“道”一样,它也是无处不在的。要知道,“理”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
在朱熹的观点中,万物虽然表面上各不相同,但是从根本上,这些“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以这个世界上最根本、最独一无二的“一本之理”为准则,只是样子不同而已。
即“天下万物,理一分殊。”
那么,为了从这千千万万独特的事物中找到那唯一的“天理”,我们只能“面对面”地去看每一个事物,不断地去“格物”,最后弄明白每个事物独特的“理”。
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能够达到天下万物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够得到这天下最牛的“一本之理”,也就能够“格物穷理”,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但是,如果“格”不出来怎么办呢?不可能!
在宋朝程朱理学中,另外一位大师程颐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开始了漫漫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求学过程,结果“天理”没有找到,“欲望”彻底丢了,这一生也彻底废了。
后来,王阳明一琢磨,这既然是朱圣人的思想,那绝对是“真理”了。既然圣人教导我们,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理”,那么一草一木,都必定含着“天理”。咱们只要“格”了这些东西,就能够“穷理”,最后也会成为“圣人”了,
所以,我们就开始“格物”吧。
正好,王阳明有位朋友——姓钱的书生,也是一个“疯子”,也是一门心思想当“圣贤”。他与王阳明可谓是志同道合。与钱书生一起开始“格物穷理”,王阳明也不会“寂寞”了。
并肩作战、一起赴死的战友有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该决定“格”什么东西了。
正好,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喜欢竹子,房子前也种了很多竹子。反正王阳明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目标,于是,他就与这位姓钱的书生商量道:
“要格物当圣人,咱们就先从这些竹子开始吧,看看这些竹子包含着什么样的天理?”
于是,这两人就开始了“格竹穷理”的“圣贤”之路。
殊不知,对于王阳明而言,这场观察竹子的行动注定将是一个悲剧,且没有一丝喜剧的色彩。
阳明“格竹”
没过多久,王华就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屋子里出现了两个“疯子”。王阳明与这位钱书生,开始不吃不喝,一直在花园里呆呆地看着那些竹子,一动不动。
完了,以前是一个疯子,现在还“成双结对”了!
面对此情此景,王华愤怒了,他快步走上前去,大喊道:“你们在干什么?”
“嘘!王伯伯,我们在参悟圣人之道。”
面对自己父亲的质疑声,王阳明都懒得搭话,还是钱书生出于礼貌,回答了王华的质疑。
听到这句奇怪的解释,同时看着那些莫名其妙的竹子,王华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喊道:
“你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老夫不管了!”
说完,王华一脸愤怒地拂袖而去。
碍事的父亲走了,王阳明更加无所顾忌地“格”那些竹子,他要完成自己的圣贤之路。
但是,对于王阳明而言,理想永远是丰满的,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这么一片破竹林,连一只鸟也没有,能看出什么来呀?
最后,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王阳明一如既往地观察着,钱书生却睡着了。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王阳明就要诚恳劝说这位书生,让他发扬艰苦奋斗的“八不精神”,与自己一起勇于格物,善于格物,最后大彻大悟。
这里说一句,所谓的“八不精神”即: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困,四不怕饿,五不怕骂,六不怕打,七不怕病,八不怕死。
这是要玩命呀!
在这个视死如归、绝不回头的“八不精神”的鼓励下,钱书生只能强打精神,玩命地格物了。但是到了最后,钱书生两眼发直、头昏脑涨、积劳成疾,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在留下一句“格竹尚未成功,你继续努力”后,钱书生就回家养病去了。对于钱书生的半途而废,王阳明笑他身体虚弱、斗志不够坚强,这才没有格出什么东西。对王阳明而言——反正“天理”就在那里,他就不信“格”不出了!
格物结局
就这样,王阳明依旧不离不弃,一个人继续“格竹子”。他始终坐在那些竹子面前,忍受阳光烈焰,任凭风吹雨打,甚至不吃不喝。他一直静静地看着那些竹子,希望得到那个“理”。
一天过去了,王阳明没有得到“理”;
两天过去了,王阳明没有得到“理”;
三天过去了,王阳明还是没有得到“理”;
四天过去了,王阳明终于得到了一件“东西”,只不过,这个东西不是“理”,而是一场极其严重的感冒。
据各种史料记载,王阳明的这次感冒,差点要了他的命。以至于在他后来的岁月里,王阳明一直有咳嗽、吐血的毛病,可见这次感冒的厉害程度。
至此,这场为期七天,史称“阳明格竹”的搞笑行动,以王阳明感冒吐血而告终。后来,这两位大难不死、从鬼门关逃过一劫的人相聚后,钱书生大发感慨地说道:
“看来圣贤真不是一般人呀!咱们‘格’一物都如此的困难,而他们要格尽天下之物!看来咱们是根本没戏了!”
对于钱书生的这番见解,王阳明开始表示了绝对赞同,但是想来想去,他满心疑惑地补充道:
“我们之所以没有‘格’出东西,除了方法有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什么原因?”钱书生不解地说道。
“朱圣人的话,真是对的吗?”
说完这句话后,王阳明看到了钱书生那目瞪口呆的表情,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传世录》
这番话,真是把王阳明“格竹子”时候的郁闷、懊恼、悔恨、焦躁的心情,表现了一个淋漓尽致。
本来“格物”却被“物格”,难道圣人当初也是这么“二”吗?要么就是自己理解错了,要么就是圣人说错了。总之,经过了这场大病后,之前被王阳明信奉为“绝对真理”的朱子学说,在他心里彻底动摇了。
从那以后,他将抛弃朱圣人所铺设的这条平坦大道,另辟蹊径,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圣贤”之路。
那么,在走上这条阳光大路之前,我们的王阳明同志又会做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