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韩寒
- 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 许多余
- 15741字
- 2015-06-02 22:11:03
第一节 一个差生的神话
韩寒尚未出生,就已经叫韩寒了。这句话出自一本叫做《儿子韩寒》的书。
《儿子韩寒》一书的作者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韩寒其名其实就是父亲韩仁均早期的笔名。书中讲述了韩寒成名前的成长历程,尽管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也是个资深的文字编辑,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乏善可陈。如果不是韩寒的声名鹊起和《三重门》的热销,这本书应该也不会出现在读者面前。但是韩寒毕竟是韩仁均的儿子,爱好文学的韩仁均对韩寒进行过早期的启蒙教育,并且最早发现其文学潜质,从鼓励韩寒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事上可见一斑。
在韩寒尚未沦落到差生之前,也曾经是上海市亭林镇一名成绩优异的乡下小学生。然而成绩优异的韩寒并没有把这一记录一直保持下去,相反,进入高中后的韩寒则彻底沦为了一个差生。
韩寒从初中开始,或许是受文学爱好者父亲的潜移默化,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韩寒初二时,韩仁均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让喜欢看书的儿子去借阅。可是韩寒看了几期《少年文艺》后,对爸爸说:“那些发表的文章,还没有我写得好哩。”“你不要口气比力气大,你写写看。”韩仁均不以为然。韩寒却着手写起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投寄给南京出版社的《少年文艺》,没想到“一炮打响”被采用了,分别刊登在1997年第七期和第九期上,拿到了几百元的稿费。
“爸爸,你儿子还行吧。”充满稚气的韩寒非常得意,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又写几篇短篇小说,又被采用,还荣获“少年文艺奖”。
“好了,不要再写了,该好好考高中了。”韩仁均夫妇希望儿子能考上上海市重点中学,这样等于拿到了入大学的准考证。少年时代的韩寒即便不能说是博览群书,至少也是横扫了亭林镇的各大书社。在很多初中生还在哭鼻涕的时候,韩寒已经零星地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了。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少年文艺》曾经刊登了少年韩寒的小说《傻子》、《书店》、《弯弯的月亮》等。在同龄人当中,韩寒无疑对文字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彼时的韩寒虽然不能算是禀赋过人,但也算得上天资聪颖。少年韩寒谈不上对文学的热爱,却在潜意识中对写作情有独钟。
差生的境遇真正困扰韩寒的时候,其时是韩寒进入高中后。1998年9月1日,韩寒成了松江二中高一(7)班的一名学生。上海松江二中是一所有九十多年历史的重点中学,出过不少高考状元,校规甚严。韩寒首先很不习惯每晚3个小时夜自修课的“清规戒律”:不能离开课堂,不能买吃的东西,还不能看报纸。
韩寒的反叛精神特别厉害,他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如此“自修”,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这样才有价值。于是,他利用自修课看《钱钟书传》,看《草原部落》,看《资治通鉴》,看《二十四史》,看台湾作家的书。韩寒对文学的情有独钟也造就了他对数理化的毫不感冒,甚至是骨子里的反感。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韩寒从此与数理化莫名其妙的结下梁子。从少年时代的韩寒来看,数学也从未成为其学习上的包袱。从数学成绩的不甚理想到索性放弃数学,到继而对作文以外的所有功课失去兴趣,高中生韩寒第一次凸显出叛逆的迹象。至此,韩寒从最初一个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沦落到后来除了作文成绩出类拔萃外,其他课程基本都是在敷衍的名副其实的一名“差生”。
在中国例行的教育模式下,偏科是学生高考的大忌。对于一名“差生”来说,偏科到七门功课挂灯笼,基本上算是无可救药了。这也就意味着,高考的大门从此不再对你开放。虽然差生韩寒除了作文成绩骄人之外,还在竞跑方面高人一筹,但是对于高考来说,都只是九牛一毛,韩寒对此有没有过进一步的深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韩寒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于无数想挤过高考独木桥从而一展前程的中国学生来说,即使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抱有再大的怨恨和不满,也只是敢怒不敢言,默默地隐忍着,在新的一天为名目繁多的各科功课而绞尽脑汁。彼时的韩寒也是芸芸高考大军的其中一员,眼看这条唯一的前途之门慢慢关闭却无计可施。难道“差生”就真的从此就无路可走、前程渺茫了吗?
韩寒犹如困兽一样,找不到挣脱藩篱的出口。因为成绩落后,他的座位被挪到后排;因为考试不及格,他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目标……韩寒或许感觉到窒息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旦失去调整的空间,就会使人彻底地放弃挣扎,转而进行自我兴趣的拓展。此时的韩寒把无数难以言传的压力转为写作的动力,开始了自我的拯救。
差生韩寒很快迎来了自我救赎的最好时机。1999年年初,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率先发起,联合中国众多知名高校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拉开序幕,这对于无数在写作上独占鳌头却一直苦苦挣扎在高考路上的“差生”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当然不会从韩仁均的眼下溜过。对于韩寒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直为儿子的前途忧心忡忡的韩仁均立刻鼓励儿子韩寒参赛,差生韩寒此时此刻也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韩寒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个机会。文思泉涌,一蹴而就,作《求医》和《书店》各一篇,在父亲的鼓动下寄给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
韩寒的文字天赋终于在大赛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也就是说,韩寒所引以为长的“拿手活”得到了比较官方的认可和首肯。组委会评委惊叹韩寒的文笔之外,对这样一位少年奇才给予了最高的评价。顺势而来的就是复赛,这一纸复赛通知单对于苦苦挣扎在高考路途上不得要领、亟须另谋出路的韩寒来说,可谓是一张通往光明的入场券。而复赛对于具有出色文字禀赋的韩寒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果实。多年来的差生境况,已经把韩寒磨砺得对自己有着足够坚挺的自信力。
复赛作品《杯中窥人》果然不出所料地一举拿下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这在信心十足的韩寒看来,也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差生韩寒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是究竟这个一等奖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还不得而知。
在《杯中窥人》一文中,韩寒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就好比一团干布,可以严谨律己;一旦接触了社会这汪水,纵使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含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去。尚在读高中一年级的17岁的韩寒从一团纸在半杯水中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出发,发散思维,联想到人在社会生活中,从出生时的一片白布似的“人之初,性本善”,到接触社会之水后的逐渐被湿透,被沉降的过程,由此表述出他对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思想行为的见解和评说。
不得不说,韩寒过人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都是多数同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一个差生,在文字方面能有如此见地的,恐怕屈指可数。因此背负了差生待遇的韩寒,并没有真正的自暴自弃,而是在写作的快乐中选择重新定位自我和重塑自我。
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缺乏对生活的孜孜追问者,韩寒所遭受的压力,并没有在精神上击垮他,他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自己擅长的予以发扬。著名的“木桶理论”似乎并不能解释这个时代的诸多细节问题。
然而,获得“新概念”一等奖的韩寒并没有即刻大幅度改善自己的境况,依然在高中做一个差生。但是此时的韩寒,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在创作中风生水起的韩寒,在同年的期末考试中,七门功课亮起了红灯。韩寒不得不选择留级。在一定的意义上,韩寒的留级是一种对人才的嘲讽,也同样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韩寒已经打翻了差生境遇里的懦弱和迷惘,他已经开始自己的长篇处女小说《三重门》的创作。在文学的路途上,韩寒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差生韩寒,即将迎来他的领秀元年。
第二节 《三重门》内外
无疑,对于差生韩寒来说,枯燥的高中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的兴趣可言。对于刚刚在新概念上获得佳绩、对文学抱有极大信心的韩寒而言,写作基本算是彼时唯一的出路。首先,新概念作文大赛所标榜的部分名校可以破格择优录取优秀人才的旗号,当时还游走在高中校园里的韩寒不能不说对此也抱有一定的希望。其次,即使不能考上大学,没有所谓的一纸文凭,靠写作生活也许并不失是一个好的活计。那么如此看来,韩寒也算是把写作当作是一根不甚形象的救命稻草。
在尚未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前,对文学梦想越来越强烈的韩寒就已经开始动笔写长篇处女作《三重门》了。所谓“三重门”,其实就是一个高中生的人生“三道门”。徘徊在差生境地里难以脱身的韩寒认为一个人没有必要太拘泥这些“规矩”,尤其是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来说,根本不应该受这些所谓的“规矩”的束缚。韩寒的思考远远超过他的年龄。为了写小说,他不再上夜自修课,在宿舍写作。晚九时熄灯,他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写作。韩寒的越轨行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老师的批评,韩寒虚心接受,但就是屡教不改。韩寒认为,数学学到初二就可以了,再继续学的话就是浪费时间。这些“奇谈怪论”让家长和老师都无可奈何。
我行我素的韩寒继续写他的小说。对已经沦落到不堪入目的数理化成绩置若罔闻。参加完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韩寒的文学信心膨胀不已,很快,1999年5月,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彻底写完。然而,紧接着的就是各门功课告急,韩寒不得已,只能留级。
1999年9月1日,原来高一的同班同学生基本全部升到高二了,而留级的韩寒却只能又坐进了高一的课堂内。对成绩早已不屑一顾的韩寒表现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他继而反问父母,一个写作的人学数理化究竟有何用途?这不是在浪费生命吗!当编辑的韩仁均知道数理化迟早要丢掉的,但要考大学,拿文凭,就不能放弃数理化。
父母说归父母说,韩寒则另行一套,上数理化课干脆伏在桌子上打瞌睡或者看“闲书”。在韩寒眼里,留级、不及格都是“小节”——大丈夫就应该不拘小节。他寄希望于全国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再拿几个一等奖,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差生命运,作为“特招生”,进入北京大学——当年钱钟书数学不也才15分却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吗!韩寒我行我素,阅读更丰富了,课桌上又多《林语堂书话》、《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等书籍。1999年年末,韩寒又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参加复赛的就是那篇众所周知的《穿着棉袄洗澡》,文笔老到,思想深刻。韩寒在作文卷首写到:如果现在这个世界能够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韩寒此次参赛获得了二等奖。
韩寒在写作上收获颇丰,那是毫无疑问的,他不仅二次获奖,而且长篇小说《三重门》已经在作家出版社通过审稿,等待付印。可是,韩寒期中考试数理化三门课加起来只有80分,语文也只有60分,这样下去肯定又要留级了。
面对名声在外的韩寒,松江二中校长特地为韩寒“开小灶”,指定老师教他,给了他一间单人宿舍,里面还有电话。韩寒享受如此待遇,也心存感激。然而,试了半个月,韩寒依然对数理化没有兴趣。
“爸爸,妈妈,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样下去,我依然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时候……我还是退学吧,否则到时候开除的话太难听了。”韩寒拿定了主意。“韩寒,是不是暂时休学一年,调整一下心态,一年后想学的话,也有个机会。”父母劝说儿子,韩寒也就答应了。经校方同意后,2000年4月,韩寒以写长篇小说的名义,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
实质上,这个所谓的休学,基本上就是退学的代名词了。儿子走到这一步,是韩寒的父母所不愿看到的,但既然已成定局,就只有尊重儿子的选择,尽父母的责任,分担韩寒的后顾之忧。
然而,退学后的韩寒并没有放弃。2000年夏退学不久的韩寒很快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并且一举创下销量奇迹。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韩寒的长篇处女作《三重门》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三百万册。是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三重门》虽然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17岁的韩寒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从他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杯中窥人》就略见一斑。
《三重门》的隆重登场,为韩寒的不甘平庸写下注脚。就本书内容而言,也无疑是韩寒才华横溢的最好诠释。《三重门》没有为韩寒打开通往名校之门,却打开了韩寒走向文学的大门。
仔细推究“三重门”,有两种解释比较贴近本书内容。其一就是韩寒自己的解释,三重门代表着小学的门、宿舍的门、寝室的门。根据相关推论,也就意味着是小学的门、初中的门、高中的门。当然,也可以衍化出一个孩子的求学之门。其二,还有人指出,三重门的含义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人生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根据这个推断,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出,三重门分别是:第一重:在家时父母的约束;第二重:校门(小说主人翁林雨翔曾翻过校门),在学校时学校的约束;第三重:自己心中的枷锁。
《三重门》是一部很受争议的小说,但它无疑又打开了小说世界的新天地,现在小说市场的繁荣,不可能和韩寒没关系。
小说《三重门》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性格稍加改变而已。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也就是亭林镇的那个小韩寒。他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参加了一个民间办的作文比赛(属于那种极没有水平的比赛),以一篇东拼西凑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四处找家教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高达五千多元,当然还不包括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的各类补品。他的心思也并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苏珊的女孩“劳心劳力”、费尽心思。虽说如此,苏珊也一直鼓励林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
林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苏珊恰恰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此时的林雨翔确实感觉到后悔莫及。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得以挤进了高中后,他的学习却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按照作者韩寒对照真实自己境况的解释,就是七盏“红灯”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照亮前程。可林雨翔却不知道,苏珊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借此以让林雨翔安心学习,刻苦上进,为未来做准备,事已至此,林雨翔也只好无奈,走向下一个未知之门……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他们,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有着情窦初开的情怀。有意无意的接触间,爱情的萌芽逐渐开花,在这个恋爱的季节里,充满幻想的男孩女孩能否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人生的门、心灵的门、爱情的门……以致更多的诱惑之门。
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正如为《三重门》作序、并十分欣赏韩寒的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在序中所言:韩寒的成熟,可能会使人觉得他有点不合自然规律——而不合自然规律,则要使人生疑,甚至觉其不够可爱。人们肯定喜欢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韩寒不像——至少他在他的文字中不像——我没有接触过韩寒,所以不知生活中的韩寒是否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即便是生活中的韩寒与他在作品中所显示出的韩寒是一样的,我也是喜爱的。他无非是成熟得早一点罢了。他比他的同龄人先走了一步,如此而已。其实,世上早慧、早熟的人也不只韩寒一人。思想史、文学史,甚至是科学史上,都有这样的人。韩寒的早熟显然不是来自于他的人生经验。一个少年,就是一个少年,他在人生经验方面,是无法设计的。你年龄没有到那个份上,有些经验你就无法获得。经验是造物主按预先的计划一点一点给予的。韩寒的早熟来自于知识,并只是来自于一脉的知识:人文方面的知识。他在作品中所显示出的深刻与经验,是由知识造成的。这些知识积蓄在一起,突然地将他推出了蒙昧的童真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深刻与经验是他学来的,并非来自于他的切身感受。他是在感受他人的经验,而不是在感受自己的经验。韩寒的小说提出了一个新鲜的问题:知识也可转化为写作的资源。
《三重门》也是一扇门,跨过这道门的韩寒已经完全蜕变成一个睿智、幽默、理性并且还略带稚嫩的少年作家。
第三节 韩寒现象
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到《三重门》,韩寒完成了自己最优美的“差等生也有春天”的美丽一跃。差生韩寒也瞬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个各门功课都很差,连语文考试也常常不及格,甚至在高一不得已留级的差生韩寒,却思维活跃,擅长写作,并且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一面世便成为畅销书。因此为数不少的人建议大学破格录取他,使他有机会深造。但同样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基础太差,不符合大学录取的条件。
这个话题可谓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各种报刊对韩寒的报道、分析评论连篇累牍。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如何能引起如此之大的轩然大波?难道就仅凭韩寒自称的“我是一块上海的大金子”?显然,韩寒的声名鹊起,引起的不仅仅是对韩寒本人的讨论,而是对青少年成长以致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的广泛评说。
著名作家殷谦曾坦言:说韩寒另类是追崇者的说法,说韩寒差劲是妒才者的说法,说韩寒有问题是小资派的说法;说韩寒真行,这是我殷谦的说法;我欣赏韩寒不仅仅是他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他那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天才一词恐怕是社会上对韩寒最多的评价。天才当然不止韩寒一个,但是韩寒的确是在合适的时机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对这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自己最尖刻、最极端的批判和指责。显然,韩寒不是媒体炒作的产物,而媒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的广泛报道,却是韩寒成名的产物。这就是“现象”为什么被称为“现象”。
“韩寒现象”的背后,隐藏了太多需要社会广泛思考的沉重话题。从一杯清水,一个纸团,半个时辰,纸沉杯底的《杯中窥人》,到批评现行教育制度是穿着棉袄洗澡的《穿着棉袄洗澡》,再到徜徉肆意、文辞优美的《三重门》出炉,轩然大波不断被掀起,发聋振聩的声音不断被提及。有人认为,韩寒对教育制度激烈批判的一意孤行势必会造成自我的发展瓶颈。然而事实是,非但没有让韩寒沉下,反而让更多的人开始在韩寒的大旗下,发出了埋藏在心底的声音。不得不说,韩寒的眼光和见识都是非同寻常的。
就《三重门》而言,能向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叫板的作品并不多见,韩寒已经在一定层次上占得自己的山头。我们姑且不论这部书的文学功底到底如何,写作手法是否完善,就单凭它敢于向在改革浪潮中的中国教育制度发出挑战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韩寒至少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是一个心系大众疾苦的人,这要比国内一些精神逐步或正在严重下滑的作家、专家要令人鼓舞和振奋得多。毋庸置疑,韩寒试图通过自己的小说来影响政府的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同龄学生的道德和生活。从而让中国的青少年们受到足够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教育。
崔道怡主编的《“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教育中,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人的、青年人的道德完善始终是主要的目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去掌握新的知识。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人,应该与他一样的人们生活得和谐一致,应该与大自然和谐一致,应该成为崇高理想的体现者。”这就不禁使人想到,韩寒的目的是或许能通过《三重门》给政府的教育制度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最好是能按照现在大多数学子所渴望的那样能对教育制度加深改革,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合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
“韩寒现象”能够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概离不开他的作品代表了如今绝大多数学生的心中所愿,也浓缩了这一代青少年对学习和教育的普遍看法,他的叛逆触痛了教育者和监护孩子们成长的家长的神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韩寒的叛逆是理性的叛逆,韩寒的才华和霸气也入木三分地为同龄人道出了“敢想而不敢言”的心里话,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多的胆略和才华,他必将能够引领一个趋势。那么由此看来,韩寒就恰恰是充当了这个引导者。少年韩寒的此举可以说是其斗胆包天,也可以说是其无路可走之后被迫发出的呼声。一旦一个声音被广泛传播并且引起大多数人的拥护,就说明社会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者弊端。显而易见,韩寒的这个呼声,就是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这就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
抨击教育制度的当然也不在少数,然而能像韩寒这样引起大范围讨论的却为数戋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韩寒有资格,而且是身临其境的一份子。韩寒的资格来自于韩寒自我的底气——挣脱现行教育制度,他依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并且不见得比在体制下的孩子得到的少。其次是韩寒自我的处境让他自己感觉到有义务有责任站出来摇旗呐喊。所以说,韩寒现象的产生,只不过是翻版的“皇帝的新装”而已。充其量是社会形势下的伺机而动。
当然,韩寒此举也带来了很多家长的担忧,有人认为,在不具备韩寒般天才头脑的孩子,还只能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继续前进。韩寒的成功只是个例,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必须以十分客观的眼光去分析。所以,韩寒现象会误导孩子,使他们力图逃脱传统教育的框架,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道路,这并不可取。
理性来看,韩寒的成功与他自身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是不可分开的。因此说,韩寒仅仅是难以复制的成功案例之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突破一定的枷锁和桎梏,在一定的教育大环境下,才能实现自我的成功。然而,回到韩寒现象来说,无论哪一种舆论导向,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韩寒现象只是为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声音,并不能一棒子打死。例如,有人就说韩寒是“问题少年”、叛逆等。
韩寒现象其实是在媒体的运作下实现的一种民间声音,本质上不存在特殊含义,人为地去区分利弊难免陷于狭隘。因此,对待韩寒现象,需要有理性的头脑。韩寒现象的本质无非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身特长,避免教育上的一刀切和对孩子的过多束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韩寒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讨论,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集体反思,是对中国广大学生的教育一次集体思考。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学生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 韩寒其他作品
不可否认,韩寒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彻底决裂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韩寒更为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韩寒脱离了传统教育的路线之后,基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去实现自我。韩寒除了在写作上肆意挥洒外,开始把主业转向儿时的梦想——赛车。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写作或者说文学创作一直是韩寒的一个招牌事业。
继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之后,韩寒陆续出版了散文集《零下一度》、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精选集《毒》、杂文集《通稿2003》等一系列在全国图书畅销榜名列前茅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引发了一个时代的重新定位,“80后”一词浮出水面,成为时下80年代出生青年人的代名词。韩寒更是无可争议的成为80后形象代言人。
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韩寒,在积淀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开始把目标转向自己的另一个儿时梦想——赛车。这一时段的韩寒,在经历了文学事业的欣欣向荣之后,忽然把眼光转向别处。这便是韩寒的聪明之处,也是韩寒的眼光独到之处。2003年,韩寒开始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并且成绩不俗,在上海站N组(国际组)获得第六。2004年韩寒转战云南红河车队,获得亚洲宝马方程式资格赛冠军。日后又陆续在该车队获得各级比赛的新秀杯第一称号。
2004年赛车的同时,韩寒出版了个人文集《韩寒五年》,并且张力十足地很快出版了长篇小说《长安乱》。
一、《长安乱》
《长安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但是作品中植入了相当简练的武侠元素。
作者虚构的故事发生在大唐年间,故事本身乏善可陈。一个身世古怪的小和尚与一个严格意义上算不上青梅竹马的女子喜乐拿着一把绝世宝剑一起闯荡江湖,历经劫数,后来引出肮脏的政治纷争。彼时武林纷乱,朝廷为了掩盖真相,坐视不理,一时间豪强并起,争夺武林盟主的宝座,首当其冲的就是武林两大门派——少林和武当。少林派中有一个五岁进入少林的少年,这个少年身怀异禀,天赋不同,玩世不恭。在纷纷扰扰的江湖恩怨中,他从小到大目睹了太多的门派仇杀。他十八岁下山闯荡江湖,一个神秘的老头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老头赠送的当世奇兵,并用它夺取了武林盟主的称号。可是他却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在《长安乱》里,韩寒提供了众多的故事场景,也为小说的可能性结尾铺垫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把握好这种可能性,从而使得小说结尾极为不协调。作品在一贯的韩式幽默中也试图阐释如何去对待爱情和看待人生。除了《三重门》之外,韩寒之后的作品中对感情的描写一直表现出很微妙的疏远。小说结局很唐突,失去了开头的韩式叙事风格。但是整体上语言风格还是韩寒的。当然,这样的一个结局在韩寒前后的作品里也显得很独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长安乱》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其虎头蛇尾的框架让人不知所云,行文中间过多地加入了叙述方向,给读者的整体感觉比较焕然。懂得克制是小说创作中基本的素养。在这方面,韩寒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控制力,使小说陷入了一个无法跋涉的叙述怪圈。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长安乱》里依然有足够的批判意识与社会自觉性,而标榜的社会时代感似乎并不强烈;从是否坚持社会性的角度看,也无疑为青年一代创作者树立了一个不错范本。
《长安乱》之后,韩寒转会到上海333车队,开始在333车队的持久效力。并且屡获佳绩,逐渐成长为中国年轻赛车手里的佼佼者。2005年,韩寒除赛车成绩骄人外,又出版了个人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二、《就这么漂来漂去》
《就这么漂来漂去》是一部与赛车有关的随笔集,韩寒用充满速度和激情的文字,首次敞开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梦想……自作主张的生活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韩寒一直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追逐着赛车梦。当所有人认为他玩车丧志的时候,他却在冷静地掌控着自己的生活。在这本书中,韩寒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记录了他在赛道上的漂移,他所经历的千钧一发的事故,他在国外参赛的逸闻趣事,他对全国冠军的梦寐以求。韩寒用充满激情的文字,首次描述自己三年来漂来漂去的日子,特立独行的生活岁月,充满艰难与快乐的赛车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青春的诠释。透过这本新作,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今天的韩寒。和以往作品比,韩寒在本书中更为精彩地描述着自己的速度生活——“先给我感觉,给我排气管的声音,让我在半夜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传说”那传说与青春相连,率真,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又充满成熟的冷静与激情。书中还首次曝光韩寒百余幅精美彩色图片,见证了漂移中的韩寒,想象中的韩寒,挑战中的韩寒。和之前的作品相比,韩寒在这本书中的文字和思想都有更成熟的表现,他用最坦诚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充满速度和感觉的生活,也传达了23岁的韩寒对人生梦想的执著追求。
《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后,韩寒似乎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赛车之外的替补性休息。在赛车方面也取得不菲的成绩后,更多人还是习惯称韩寒为作家,其次是赛车手。但是赛车手韩寒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
三、《一座城池》
2006年韩寒推出长篇小说《一座城池》首印50万册,也毫无意外地创下文学类图书销售佳绩。业界评论说,但凡韩寒出手,必将掀起新的购书狂潮。
《一座城池》被韩寒自称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一部代表其文学创作最高水准的里程碑式著作。作品描写“我”、“健叔”、“王超”等一群不羁青年在大学时光里海阔天空的“光辉岁月”。从学校肄业的“我”因为一次群架事件,和朋友“健叔”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健叔是高我一年的同学,我们住在长江旅馆里,整日在这个城市里闲晃。后来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王超,从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纳就和我们混在了一起。我们跟着王超去他的学校看姑娘,无意中参与了一次行为艺术,这让我忆起了自杀身亡的同桌和他短暂的爱情。我们仍然在这个城市里闲晃着。我不时做着我的奇特的梦,想着我曾经的女朋友。在一场大雪中,我想起了和姑娘C在一起的事情,我至今不能确定是否真的很喜欢她。我们在雪中出了车祸,而城南响起了爆炸声。我们冲上街头,发现整个城市都疯狂了。在混乱中,我和永久妹妹相遇,我们无目的地奔跑着,而我又想起了C。
《一座城池》依然承袭了韩寒一贯的幽默和睿智,故事情节脉络清晰,较之于之前的“大部头”《长安乱》,更凸显出韩式叙述风格的魅力。小说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写了三个青年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发挥了他一贯的反讽精神,把黑色幽默的元素自然地融入作品中,对诸多熟知的社会现象做了批判,让人在阅读之余产生共鸣。
天才总能给人最出其不意的惊喜。在写作和赛车事业都风生水起的时候,韩寒在2006接受新浪博客的邀请,开始从事博客写作,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针砭时弊,质疑权威,成为一代青年人的意见领袖。韩寒的博客点击量也很快超越中国第一博徐静蕾,成为新一代的博客领头羊。更为出其不意的是韩寒于同年低调筹备唱片,并迅速推出个人单曲《私奔》MV网络数字发行,顺势而出的韩寒首张个人专辑《寒·十八禁》也很快面世,并取得可观的销量。
四、《光荣日》
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唱歌的韩寒在2007年又不出意外地推出了新长篇《光荣日》。这也是韩寒首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讲述了七个青年人,大麦、王智、万和平、石山、洪中、米旗、娄梯,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分配,不想进外企,不想当白领,而是学古代的竹林七贤,来到边远的一个叫“和平凤凰”的小村中,他们自愿到村小学支教,同时运用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研究枪支炸药,盖房种菜,还收留了被称为“精神病”的歌手哈蕾,三陪女麦片,还有年迈的植物学研究员刘小力及他两条腿的狗,这些看似不正常的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离奇世界,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看似荒诞不经,却有着种种思考。随着故事的深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未来。
《光荣日》一部讽刺意味很浓的小说。作品继承了韩寒作品一贯的叛逆、幽默,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故事和人物冲突都比较集中,而不像以往作品那样分散,是他在风格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同年年底,韩寒获得2007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个人年度总冠军,这也是韩寒赛车生涯的第一个年度总冠军。
五、《杂的文》
《杂的文》是韩寒2008年推出的杂文集,基本上是韩寒博客的精选。作品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是一本观点独特、言语犀利的杂文集。这部作品也受到颇多争议。有人认为韩寒集结博文欺骗读者,对此韩寒认为无可厚非。
六、《他的国》
2009年春节前夕,韩寒新作《他的国》在经过起点中文网的付费阅读后出版上市。诚如韩寒自己所言:《他的国》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我不想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国,我是最讨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这句话的,它可以套任何的名词,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你大爷。事实上,有些人的心里就是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
虽然在语言上,《他的国》延续着韩寒过去的风格,并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能够以第三人称讲述完整的故事、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是韩寒的一个大的进步。有的读者可能认为主人公“左小龙”身上多少还有些韩寒自己的影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男一号”在全书中占的比例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已经大大降低了。著名作家石康对这部作品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韩寒在写作上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新。
随后韩寒陆续推出了个人文字精选集《草》和博客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这两部作品内容依然是韩寒独特思想火花的汇总,也见证了韩寒理性成长的一面。
2009年年底,韩寒宣布发行杂志《独唱团》和《合唱团》,一个以韩寒为领袖的80后群体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集合起来,相信其会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犀利的语言博得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韩寒正在以极为稳健的步伐,领秀80后。
第五节 公共知识分子
需要指出的是,“领秀韩寒”出自某期的《南方人物周刊》,该期杂志以韩寒为封面人物,封面标题是大大的几个字——“韩寒,80后的一代领秀”。这个标题很有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也可以套用在“80后”这个整体概念上。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韩寒的确身体力行地影响了一代80后青年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领袖。
从差生韩寒开始,几经蜕变的韩寒,终于成为一个80后的扛旗者——领秀。或许这个词更为谨慎和中庸,领秀不是领袖,在一定层面上兼顾了各方的不同声音,可以说是媒体的一种机巧。我们姑且对其封面标题的擦边球手法不置可否,从现实出发,来深层次挖掘这种现象背后的领秀元素。
韩寒的之所以被如此备受关注和争议,绕不开韩寒自身的诸多独特成长历程。从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开始,到沦落为高中差生,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出韩寒天才的一面。然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横空出世,给挣扎在校园高墙中的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洗礼。韩寒借此为跳板,一跃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人物,也从此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另类”道路,并且俨然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以至于每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参赛者翻倍增长,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热度不减当年。复制韩寒,成为很多年轻人心照不宣的自我执行体制。究竟是新概念成就了韩寒,还是韩寒成就了新概念?也一度引起业界的广泛讨论。
“新概念”和《三重门》让差生韩寒从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解脱出来,发展特长,个性成长。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枷锁、突围应试教育桎梏之后,韩寒成长得反而更加迅速和稳健。一系列关于改革中国教育制度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一个成绩如此之差的韩寒,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途无亮的时候,竟然几近一夜之间变成耀眼之星,前途无量。中国教育的落后和弊端是被提及多年的传统话题,然而,韩寒的声名鹊起让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忽然之间显得史无前例的迫切需要拿出来再度讨论。“韩寒现象”的出现引发社会上关于教育问题的巅峰争论。争论的目的并非就是只有文学才能拯救学生,而是如何因材施教,以学生的自身特长为中心进行灵活教育。这一时期的韩寒也无可置疑地顺势成为焦点,让绝大多数同龄人看到希望的同时也开始蠢蠢欲动。至此,早已被人贴上“叛逆”、“轻狂”、“另类”、“天才”等标签的韩寒已经成为同龄人甚至大多数学生的精神偶像。
叛离了高中学校的教室,拒绝了复旦大学的旁听,韩寒只身一人走向社会。一个17岁的孩子,凭借自己对文字的天资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尚未脱稚气的韩寒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睿智和机敏,不论是看待、分析问题上表现出的理智,还是观察、洞悉社会现象上所彰显出的深刻,还是写作上呈现出的文笔老练和娴熟,都无一不说明,年轻的韩寒是从自我出发,把兴趣发展到极致,从而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韩寒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过人禀赋和自我的文化积蓄成就了韩寒文笔上的老道和深刻,也成为韩寒早熟的因素之一。《三重门》的意义远非是韩寒的处女作,更深层次的意义便是这部作品让世人看到韩寒的灵光闪现,思维活跃,文笔娴熟。
几乎韩寒所有的作品中都会有针砭时弊的一面。年轻从此不能成为浅薄的幌子,年轻者的深刻在韩寒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韩寒的睿智、幽默、理性、成熟,使其作品在字里行间闪现出非同常人的深邃和稳重。从《三重门》到《像少年啦飞驰》,再到《毒》、《零下一度》、《长安乱》、《一座城池》、《他的国》等等,韩寒的作品成为青年人一代的话语宣泄地,在没有话语权的多数青年人眼中,韩寒的过激言论恰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80后”一词开始史无前例的被提及,以韩寒为首的80后作家也迅速成型,不断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社会蓝本。不管韩寒本人多么的不情愿,80后一词已经将韩寒的名字力透纸背般的写在了世人心中。80后一代在韩寒的隐性带领下迅速集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张力,特别是80后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前卫一道风景线。
自韩寒开博以来,更多的80后青年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营地,他们在韩寒的博客上拼命挤得一席之地,努力表达着属于自己的或许并不成熟的意见。从韩寒博客点击过亿来看,韩寒拥有太多的追随者,他们希望在韩寒的博客中听到最与众不同的声音,他们希望在韩寒的文字里看到最特立独行的观点,他们更希望通过韩寒的声音,夺得属于80后自己的话语权,能够通过韩寒的力量,为颇遭争议的80后正身!
韩寒洞悉社会,以自己独到的观点去分析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对政府的诸多弊端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世人感受到80后成长的力量。以“韩白之争”来说,韩寒剥离对老一辈固有的敬畏如上和言听计从,对白烨为80后所下评论的言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连带对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作品和人品提出质疑。互联网为此炸开了锅,不断有年轻的韩寒拥护者站出来力顶韩寒,也有老一辈文学家站出来指责韩寒的放肆和轻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哪一方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在于把道理摆在桌面上说开来。虽然白烨有陆天明、解玺璋、王晓玉、陆川、高晓松等大师级的人物护阵,最后还是以关闭博客、保持沉默草草收场。我们不必追究到底是谁的过错,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韩寒的确在无比清醒地对文坛上的不正之风进行反驳和批评。甚至可以说,韩寒参与这场论战并不存在任何个人利益可言,韩寒站出来,只不过是说出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说出的道理和意见。韩寒以个人的名义把一批文坛的所谓大师反驳得无言以对,无形中韩寒在80后心目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得到巩固。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以大篇幅报道了韩寒,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中国文学坏小子”和“另类”两个醒目标签。韩寒登上时代周刊对韩寒本人来说,或许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对于广大中国80后青年人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这不仅昭示着80后新锐力量的崛起,同时表明,80后正在从老一辈手中抢夺话语权。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韩寒不假思索并且义无反顾的直接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支援前线救援。“80后”概念提出者、著名青年作家恭小兵在《一夜长大(震后书)》中对此无比深刻的认识到,80后一代在灾难和责任面前,忽然感觉到拔节的力量,一夜长大。韩寒赶赴灾区支援救灾的事迹很快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在地震中,无数的80后青年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备受感动之外,这也无不真实地说明,无数的80后正在迅速成长为新时期社会的中坚力量。韩寒的确做好了一个80后的楷模的带头作用。
“公共知识分子”或许并不能十分贴切地表达出韩寒的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意识形态的带领和影响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词来定义,可是我们都切身感觉到,韩寒已经成为新时期青年人的一面旗帜。